《临证指南医案

合集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遗精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遗精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遗精展开全文陈厥后。

吸短多遗。

议摄下焦。

(阴虚阳动)熟地(四钱)桑螵蛸(二钱)覆盆子(一钱)五味(一钱)湖莲(三钱)芡实(二钱)茯神(三钱)山药(二钱)某(四十)梦遗精浊。

烦劳即发。

三载不痊。

肾脏精气已亏。

相火易动无制。

故精不能固。

由烦动而泄。

当填补下焦。

俾精充阳潜。

可以图愈。

熟地(八两)麦冬(二两)茯神(二两)五味(二两)线胶(四两)川斛膏(四两)沙苑(二两)远志(一两)芡实(三两)湖莲(三两)金樱膏丸。

马(二二)阴虚体质。

常有梦泄之疾。

养阴佐以涩剂。

仍参入通药可效。

六味去丹泽加湖莲芡实五味远志秋石金樱膏丸。

张阴精走泄。

阳失根据附。

上冒为热。

坎水中阳不藏。

古人必以浓味填之。

介类潜之。

乃从阴以引阳。

与今人见热投凉不同。

熟地龟甲淡菜青盐茯神柏子仁女贞子山药旱莲草某(二一)脉左弦右濡。

梦遗。

咳逆气急。

熟地麦冬萸肉五味牡蛎茯神女贞子山药湖莲川斛膏芡实金樱膏加蜜丸。

每服四五钱。

淡盐汤下。

杨脉垂入尺。

有梦遗精。

议填阴摄固其下。

熟地萸肉五味山药茯神覆盆子远志线胶湖莲芡实金樱膏丸盐汤下。

刘先患目疾。

流泪。

嘈杂不欲食。

内郁勃。

阳气过动。

阴虚不主摄纳。

春半连次遗泄。

腰脊酸楚。

皆肝肾病矣。

熟地龙骨萸肉茯神丹皮湖莲芡实远志某劳损漏疡。

大便时溏。

阴火上升。

下则遗滑。

熟地龟版芡实山药女贞建莲炙草豆皮某少年频频遗精。

不寐心嘈。

乃属肾中有火。

精得热而妄行。

日后恐有肾消之累。

焦黄柏生地天冬茯苓牡蛎炒山药某脉虚色白。

陡然大瘦。

平昔形神皆劳。

冬至初阳动。

精摇下泄。

加以夜坐不静养。

暴寒再折其阳。

身不发热。

时时惊惕烦躁。

从仲景亡阳肉例。

用救逆汤法。

必得神气凝静。

不致昏螈之变。

救逆汤去芍。

费色苍脉数。

烦心则遗。

阳火下降。

阴虚不摄。

有湿热下注。

此固涩无功。

(阴虚湿热)萆黄柏川连远志茯苓泽泻桔梗苡仁吴(二二)病形在肾肝。

但得泻头中痛微缓。

少腹阴囊亦胀。

想阴分固虚。

而湿热留着。

致腑经之气。

无以承流宣化。

理固有诸。

先泄厥阴郁热。

【精品文档】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范文word版 (20页)

【精品文档】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范文word版 (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临证指南医案读书心得篇一:中医学习心得3中医学习心得学习中医不同于学习现代医学,它的观点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不同。

系统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是它的特点。

整体观点也是其特色。

学习中医,入门不难,一般经中医学院四年的学习,可知其概要。

然入精则不易。

自古以来,医书充栋,立论繁琐。

将我之所学习的中医心得如下阐述。

一.从伤寒论从门,先难后易本人意见,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内功根基,一定要狠下功夫。

1.背诵《医宗金鉴.伤寒心法》和《长沙方歌括》。

2.看《伤寒论》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3.看注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方解〉。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璜〈伤寒溯源集〉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刘渡舟的<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挈要> 郑钦安的<伤寒恒论>等。

重点学习对象:郑钦安及陈修园二.学习好辩证,明病因病理。

本人推荐:《内经》《难经》《四诊抉要》《温病条辨》重点:内经。

三.学习好本草及方剂,用药如神。

本人推荐:《施今墨对药》〈虫类药的应用〉〈中药学〉〈方剂学〉〈删补名医方论〉四.学习名家医案,以广见识〈章次公医案〉〈叶天临证指南医案〉〈朱进忠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朱良春的有关医论《疑难病证思辨录》〈经方实验录〉其他如《医学心悟》《医门法律》《医宗必读》《傅青主男女科》《秦伯未医书系列》等等。

五.勤于实践,不断提高。

篇二:络病学心得体会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疗注入了生机。

略谈《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因时论治

略谈《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因时论治
临 证 指 南 医案 ; 因时论 治
据” 、“ 确定治疗 法则 ” 、“ 选择合适 的服 药时机 ”五 方面进行 了详 细分析 。
【 关键 词 】
[ Ab s t r a c t ] R e f e r e n c e s me d i c a l c a s e s i n Gu i d e t o C l i n i c a l C a s e t o p r o v e t h e me t h o d o f “ t r e a t me n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i me ” . r f o m
如 “ 情 志中 自病 ( 阴精 暗耗) ,恰逢冬温 ,阳气不潜 ,初 交春令 ,阴不 下汲 ,清窍为蒙 ;至惊蛰雷鸣 ,身即汗泄,阳气
泄越 。 ”又 如 素 有 阴津 亏 损 或 失 血 之 人 ,值 春 夏 间 ,咳 嗽 复 作 , 此时 “ 身 中 阳气 已升 发 ” 故 “ 有 失 血之 虞 ” ;或 是 “ 交 夏 阳气
[ Ke y wo r d s ] G u i d e t o C l i n i c a l C a s e ; T r e a t me n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i me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3 . 2 1 . 0பைடு நூலகம்2 1
南医案》虚 劳、咳嗽、吐血 、肝风 、中风、痰饮等 门诸案之有 关论述,综合成 文,归纳为五个方面 。能否符合叶 氏原 旨,尚
希 同道不吝指正 1
纯 阴无 阳 ,冬至一 阳来 复” ,若见 “ 离散 之态 ,乃 精衰气竭之

《临证指南医案》中头痛医案浅析

《临证指南医案》中头痛医案浅析
头风 门载有医案 7例 ,其中前 3例 为右偏头痛 ,案后 邵 新甫的评论也明确 说明,“头风一症 ,有偏正之分。偏 者主乎少阳,而风淫火郁 为多 ,前人立法 ,以柴胡为要药。” 然 叶氏认为 “不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致变屡矣”, 翻遍 《临证指南医案》几乎见不到 叶氏使用柴 胡的记载 。 徐灵胎分析叶天士不用柴胡 的原因说:“此说何 来?此老 终身与柴胡为仇何也 ?”并在热入血室门的案后评论中指 出 :“热 入 血 室柴 胡汤 为主 方 ,此 千 古 不 易 之 定法 ,而 此 老偏不用柴 胡汤 。其治疟疾 ,亦从不一用 ,口口声声推 崇 仲景 ,惟柴 胡汤则视如仇 ,专与相悖,真令人不解 。想此 老 曾误用柴胡汤致人于死 ,深 自报疚 ,从此畏之如虎 ,不 敢再犯矣,不然何愚至此 !”因此叶氏不得不 “别 出心裁 , 以桑叶、丹皮 、山栀 、荷 叶边 ,轻清凉泄,使少阳郁遏之 邪 ,亦可倏然可解 ”。后世医家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 明, 叶 氏的另辟蹊径经得起实践检验 的。其余 4例为肝阴亏 虚,肝风 内动所致 。第 4徐四~案 ,很显然视青光眼一类 的眼病所致 的头痛 ,叶 氏认为是:“阳明胃虚 ,肝 阳化风 愈 动 ,恐 有 失 明之 忧 ”。方 用 :炒 半夏 、茯 苓 、 苦 丁 茶 、 菊 花炭 、炒 杞 子 、柏 子 霜 等 ,以和 胃熄 风 。第 5朱 五 四案 , 肝 肾 阴虚 ,肝 阳上 亢 ,化 风 扰 阳 ,证 见头 痛 绕 及 脑 后 ,面 赤,惊惕 肉嘲,絷絷汗出等等 ,治疗用复脉汤去参姜桂加 鸡子黄 、白芍 。邵新 甫评论说 :“至于肝 阴久耗, 内风 日 旋,厥阳无一息之宁 。痛 掣之势 己极,此 时岂区区汤散可 解 ,计惟 与复脉之纯甘壮水 ,胶黄之柔婉 以熄风和阳,俾 刚亢之威,一 时顿熄 。”第 6工案,为血虚无力养肝 ,肝 阳化风 内动所致 ,方用:川I芎、归身、酒炒 白芍 、炒 白蒺 藜 、桑 枝 ,养 血 和 血 ,熄 风 止 痛 ,堪 为虚 证 头 痛 所 效 法 。 第 7朱三 四案 ,虽然 辨 证 不 同,显 然 和 第 4徐 案相 同 ,都 是 眼病 所 致 头 痛 。叶 氏 治 以补 肾 、 养血 和 哑 、平 肝 熄 风 , 方用 :杞子、归身、炒 白芍、沙苑、菊花 、钩藤等 。 2 头 痛 门载 有 的 头 痛 案

《临证指南医案》瘕

《临证指南医案》瘕

《临证指南医案》瘕瘕张久痛在络。

营中之气。

结聚成瘕。

始而夜发。

继而昼夜俱痛。

阴阳两伤。

遍阅医药。

未尝说及络病。

便难液涸。

香燥须忌。

(营络气聚结瘕)青葱管新绛当归须桃仁生鹿角柏子仁朱(二六)辛润通络。

成形瘀浊吐出。

然瘀浊必下行为顺。

上涌虽安。

恐其复聚。

仍宜缓通。

以去瘀生新为治。

无取沉降急攻。

谓怒劳多令人伤阳耳。

当归桃仁茺蔚子制蒺藜生鹿角茯苓香附汁法丸周(三十)瘕聚结左。

肢节寒冷。

病在奇脉。

以辛香治络。

鹿角霜桂枝木当归小茴茯苓香附葱白龚脉症向安。

辛甘化风方法非谬。

据云痛时少腹满胀。

其有形疝瘕。

状亦略小。

法宜益营之中。

再佐通泄其气。

古称通则不痛耳。

人参当归肉桂吴萸小茴茯苓青葱管钦疝瘕。

少腹痛。

当归生姜羊肉桂枝小茴茯苓又瘕痛已止。

当和营理虚。

归身紫石英白芍(酒炒)小茴淡苁蓉肉桂丸方用养营去术桂。

合杞圆膏。

朱(四十)疝瘕。

腹痛有形。

用柔温辛补。

当归生姜羊肉某右胁攻痛作胀。

应时而发。

是浊阴气聚成瘕。

络脉病也。

议温通营络。

当归(三钱)小茴(炒焦一钱)上桂肉(一钱)青葱管(十寸)谭瘕聚有形高突。

痛在胃脘心下。

或垂腰少腹。

重按既久。

痛势稍定。

经水后期。

色多黄白。

此皆冲脉为病。

络虚则胀。

气阻则痛。

非辛香何以入络。

苦温可以通降。

(气血凝络脘痛经阻)延胡川楝香附郁金茯苓降香汁茺蔚子炒山楂乌药又瘕聚痼结。

痛胀妨食。

得食不下。

痛甚。

今月经阻不至。

带淋甚多。

病由冲任脉络。

扰及肝胃之逆乱。

若不宣畅经通。

日久延为蛊疾矣。

炒桃仁当归须延胡川楝子青皮小茴吴萸紫降香青葱管柳(四二)络血不注冲脉。

则经阻。

气攻入络。

聚而为瘕乃痛。

冲脉是阳明属隶。

痛升于右。

胀及中脘。

作呕清涎浊沫。

操家烦怒。

犯胃莫如肝。

泄肝正救胃。

金铃子炒延胡蓬莪术青橘叶半夏浓朴姜汁茯苓又葱白丸二钱。

艾枣汤送。

某脐下瘕形渐大。

气塞至心胸及咽喉。

饮不解渴。

遂气攻至背部。

经水百余日不来。

小溲得利。

大便不爽。

气滞血瘀。

皆因情志易郁。

肝胆相火内灼。

冲脉之血欲涸。

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

临证指南医桉淋证辨治5法

临证指南医桉淋证辨治5法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辨治5法 【关键词】 《临证指南医案》;淋证;中医疗法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以温病著称于世,其治疗内、外、妇科杂证之功力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足可见证。其辨证析病,圆机活变,选方用药,切中病机,精专而效如桴鼓。其对淋证辨治亦有独到之处。我们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书中诸方药,疗效显著。现重温并总结叶天士淋证辨治5法如下。

1 分利法 主治淋证湿热下注(即热淋证)者。证见:小便淋沥涩痛,尿道灼热,少腹拘急,或见口干口苦,或见寒热,苔黄腻,脉濡数等。方用:萆、淡竹叶、瞿麦、赤茯苓、木通、蓄。如溺痛偏甚者,去瞿麦、蓄,加茵陈、海金沙。分利之后,湿热大减,溺痛减轻,如见伤阴,则改养阴通腑之法,方药选用生地黄、阿胶、猪苓、泽泻、栀子、牡丹皮以善后。

2 养阴澄源法 主治素体阴虚兼湿热下注者,或淋证屡作,久用分利清热药见有伤阴者。证见:溺痛不甚,仅见小便短赤、频急、灼热感,或见腰膝酸软,口干,寐差多梦,遗精,舌淡红,脉细数,甚则见盗汗,午后潮热等。方用:六味地黄丸去山茱萸以养阴而治其本,加用车前子、牛膝、黄柏、萆清利下焦之热而澄其源。如伴遗精频作,茎中或阴道痛痒,下腹坚满者,又当辨为足太阴经病,缘由下焦先蕴湿热,热阻气郁,撑满于膀胱所致,治用养阴通腑以澄其源,方选仲景五苓散。

3 通阳法 主治下焦阳气不通(下焦阳不流行)所致之淋证。除见淋证主症外,以下腹胀甚,畏寒喜暖而拒按,尿短,排尿不畅,临厕努挣为主。方用:乌药、益智仁、远志、琥珀、萆、赤芍药。方中乌药温阳通气,远志通窍,琥珀通淋。如《神农本草经》云:“乌药气味辛、温,主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脊。”“益智仁气味辛、温,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琥珀气味甘、平,主通五淋。”诸药合用,使下焦阳气通达流行,则胀减溲畅而病愈。

4 清利火腑法 主治心火下移小肠(或热入膀胱)者。火腑乃小肠是也。证见:小溲血淋,淋沥涩痛,茎中尤痛,或见心烦口疮,口渴欲饮,舌尖红,苔黄,脉数或沉实。①轻证:方选用导赤散,生地黄用细者,加瞿麦。②重证:“用药以苦先入心,而小肠火腑,非若苦不通也”。药用:黄柏、川黄连、生地黄、茯苓、茯神、丹参、桔梗、石菖蒲等,其中黄柏、川黄连味苦上入于心,下入小肠通其郁热,待心火之亢及小肠火热消减之后,再用轻证之法治之即可。③如偏重于淋浊,小肠热象不甚者,亦可用萆分清饮,加栀子以其苦寒清小肠之热,加牡丹皮祛火,猪苓、茯苓分利湿浊。如偏重于血淋,且尿痛轻,脉沉实或形色苍黑者,或用导赤散加知母、黄柏,或用芦荟、栀子、郁李仁、红花、当归、酒大黄、龙胆草、牡丹皮。其中芦荟、栀子、龙胆草、牡丹皮直泻心肝之实火,佐红花、当归、酒大黄活血祛瘀以推陈出新。 5 提壶揭盖法 主治气闭成淋者。上焦气闭引起下焦阻塞不通,小便短赤涩痛,或排尿困难,或尿闭,与下焦阳气不通之症状相似,但无下焦阳气不足之症。治当以提壶揭盖法。方用:紫菀、枇杷叶、杏仁、瓜蒌皮、降香、郁金、黑栀子。其中紫菀、枇杷叶、杏仁、瓜蒌皮宣肺理气,治水道之上源,降香、郁金通气开郁,水道之上源(肺、上焦)已通,则水道之下源(膀胱、下焦)自畅矣。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
摘要:
1.介绍《临证指南医案》对内风的定义及产生机理
2.分析内风的形成原因
3.阐述内风的病理变化
4.总结内风的治疗原则
正文: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医学经典,其中关于内风的论述颇具见解。

那么,内风是什么呢?内风产生的机理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的描述,内风是指体内阳气变动而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

简而言之,内风是因阳气亢逆变动而引起的。

其中,风气内动是内风的主要表现,可能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内风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包括阳气过盛、阴虚阳亢、气血不足等。

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体内气机逆乱,从而引发内风。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可能导致风阳上扰,气血不足则可能使筋骨失养,从而引发内风。

内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气内动,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导致疼痛、痉挛等症状;二是内风袭络,可能导致经络瘀滞,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三是内风动血,可能导致血脉不畅,出现瘀血、肿块等症状。

治疗内风的原则主要是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平肝熄风指的是通过调整肝
脏功能,使之达到平衡,从而消除内风的产生。

滋阴潜阳则是通过滋养阴液,抑制阳气亢逆,达到消除内风的目的。

综上所述,《临证指南医案》对内风的定义、产生机理、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理解和治疗内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痿痹”是以肢废不用或兼痹痛为主症的一种虚实夹杂肢体经络病。

文章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痿痹的验案进行分析,明确叶氏对痿痹病机的认识为肝肾亏虚、阳明亏乏,湿热、痰瘀阻滞经络,虚实夹杂;辨证以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并提出辨证分期的理论;分析叶氏“痿痹”治疗特色以温养宣通为基本大法,强调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新邪急散,宿邪缓攻,治法以温养肝肾、清利湿热、祛痰化瘀、固卫却邪等为主。

标签:叶天士;痿痹;辨治经验;病因病机;治疗特色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系世医名家,天士勤奋好学,闻有所长即以师礼事之,10年间先后从师17人。

其一生診务繁忙,无暇著书,《临证指南医案》一书系由其门人编撰而成,记录了叶天士临证经验与主要学术思想。

现对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痿痹”医案进行分析,总结其学术特色。

“痿痹”,是以四肢痿弱无力、痹痛、不能运动为主症的疾病[1],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暴挛痿痹,足不任身”、《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诠之“痿痹者,手足之气逆,而痿弱不用也”,可知痿痹病机在于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并兼不足,系肢体经络疾病的一种。

1 痿痹论痿痹一名首见于《内经》,书中痿、痹均设专篇论述,而于痿痹仅见寥寥数语,然其因机理法参《素问》“痿论”、“痹论”二篇亦可知矣。

隋·巢元方详论痿痹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三》云“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

病在于阴,其人苦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明痿痹之疾始于痹病,《素问·痿论》亦有“大经空虚,发为脉痹,传为脉痿”之关于因痹致痿之论述。

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云:“留着之邪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则作痛痹,若不干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痹耳”,同时代《慎斋遗书》云“虚弱则痰火起于手足内,而正不胜邪,痿痹作矣”,而正虚邪实成为公认的痿痹病理特点,同时湿热因素也成为痿痹的主要病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湿热致痿痹医案有4则,清·陈士铎《辨证录》指出:“痿、痹可以同病,名曰痿痹”,明确痿痹是痿病与痹病的合病,《寓意草》中“论徐岳生将成痿痹之证”,系较为完善的论述痿痹医案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的用药分析
【摘要】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录入,进行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

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枸杞子、天麻、石斛、归身、远志、人参、苁蓉、白术、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等为常用药物。

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治疗本病常见的处方配伍规律。

用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叶天士的用药处方规律,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叶氏治疗中风的用药,及其“阳化内风”的学术思想,处方配伍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临床。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中风药物配伍规律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为叶天士门人辑录叶天士临证积案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在中风的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研究和挖掘叶氏关于中风的学术思想及其治病用药规律,对丰富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对《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历来不乏其人,研究其用药规律对深入了解叶
天士的学术思想有积极意义。

纵观各家研究报道,对其用药规律只是描述性的
分析。

本文对其用药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单味中药,分析配伍规律。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1]篇中的32个病案,本研究仅纳入初诊的用药。

因考虑到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其证型可能会出现变化,治法方药也可
能改变,所以不将复诊病案纳入其中。

2. 录入与分析方法
对药名上存在的差异,按第六版《中药学》[2]教材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明天麻统一为天麻。

各类成药如至宝丹、虎潜丸、人参丸、三汁膏、虎锁丸等均按单味药记录。

将32个初诊病案的用药进行整理,各病案出现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编码。

采用Excel录入数据,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进行。

分别进行单味药的频次分析;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两两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并作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探索性的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的指标聚类(Q型聚类),采用组间结联法(Between-group linkage),变量的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

研究结果
1. 单味中药的频次分析
共32个病案,共出现单味中药83味及5种药(三汁膏、至宝丹、阿胶丸、人参丸、虎潜丸)。

出现频率>30%的仅有一味;>20%有7味;>10%有10味。

具体
结果如下:以32个病案作为总频数,枸杞子出现频数为12次(频率为37. 50%),天麻9次(28. 13%),石斛、归身各8次(25. 00%),远志、人参、苁蓉、白术各7次(21. 88%),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各6次(18. 75%),炙
甘草、五味子、石菖蒲、生地黄、蜜、附子各5次(15. 63%),元参、燊叶、麦冬、连翘心、橘红、桂枝、胆南星、大枣各4次(12. 50%),生姜、山萸肉、蒺藜、钩藤、茯神、丹皮、半夏、巴戟天各3次(9. 38%),至宝丹、天冬、首乌、生虎胫、燊寄生、牡蛎、火麻仁、桂圆、陈皮、白芍、白附子各2次(6. 25%),竹沥、猪胆汁、梔子、蔗浆、郁金、羊肉、新会皮、小茴香、香附、犀角、煨姜、沙苑、三汁膏、三角胡麻、人参丸、秦皮、羌活、龙骨、菊叶、姜黄、黄柏、花粉、虎潜丸、黑豆皮、龟甲、干姜、防风、草决明、薄荷、柏子仁、白酒、阿胶丸、阿胶各1次(3. 13%)。

2. 药物的相关分析
对出现频次较高的14味中药,分析其两味药物的组合规律。

结果显示,相关系数最高为0. 714,经检验,共有13对药物的相关系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正相关。

它们分别是:枸杞与归身、枸杞与苁蓉、枸杞与熟地黄、枸杞与牛膝、枸杞与菊花、天麻与归身、石斛与远志、归身与白术、远志与熟地黄、人参与白术、苁蓉与熟地黄、白术与黄芪、熟地与牛膝。

3. 常用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出现次数多4次的28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结合临床意义将其聚为8类,结果显示,可以有以下几种配伍规律:1、橘红、胆南星、石菖蒲、生地黄、元参、连翘心、羚羊角;2、麦冬、五味子、大枣、炙甘草、人参;3、附子、黄芪、白术、桂枝、远志;4、归身、天麻;5、蜜、熟地黄、牛膝、苁蓉、菊花、枸杞子,其中茯苓、石斛和燊叶各自归为一类。

讨论
1.单种药物的频数
在本次研究中,共录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32个,83 味中药与5味成药。

前20味依次是:枸杞子、天麻、石斛、归身、远志、人参、苁蓉、白术、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扶苳、炙甘草、五味子、
石菖蒲、生地黄、蜜、附子。

叶天士宗《内经》之旨,参以诸家之说,创立了“阳化内风”的著名理论。

根据肝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以及五脏相互关系的整体观,指出了“阳化内风”
的病机特点:肾虚水不涵木,脾虚木失培养,心虚子盗母气,血不濡肝,肺虚木无所畏,则肝风暗动不休。

此乃脏虚而肝风内动,亦有肝风内动而波及它脏。


治疗上体现了滋肾缓肝熄风的治疗大法。

在治疗上主要以养肝、平肝、熄风为主,通过滋阴、养血、平木、培土来
熄风。

笔者将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分析可见(详见表1),补肝肾滋阴药物占了
最大部分,其次为培土的药物,其次为养血活血,及清热平肝。

其中石菖蒲为
清热化痰类药物,而附子为温阳药,还有回阳救逆的药物。

这体现了中风病中
兼有痰热之象,临床时可以加用清热化痰的药物。

而中风为内科急诊,或有阴
虚阳脱之象,病急则当温阳以回阳救逆。

表1、前20味药物的功效分类
2. 两两药物的相关性分析
在前14味中药的两两相关分析中,我们发现枸杞与归身、枸杞与苁蓉、枸杞与熟地黄、枸杞与牛膝、枸杞与菊花、天麻与归身、石斛与远志、归身与白术、远志与熟地黄、人参与白术、苁蓉与熟地黄、白术与黄芪、熟地黄与牛膝,成正性相关,即常常相伴出现。

枸杞为最高频率的用药,其味甘性平,归肝肾两经,补肝肾,为叶天士治
疗中风的主药。

枸杞与归身、牛膝相配,滋阴补肝肾,养血、活血,可用于肝
肾亏虚兼有血虚、血瘀者,牛膝又能引血下行,引上炎的肝火下潜。

枸杞与苁蓉、熟地黄,相须相济,滋阴补肝肾。

枸杞与菊花相配,则为滋阴兼以平肝的
经典组合。

白术与归身、黄芪、人参均为补气药,可以相合使用,共同作用以培土熄风。

熟地黄与苁蓉、牛膝相配,以滋润补肝肾。

熟地黄与远志相配,可以补肝
肾又能宁心安神,袪痰开窍。

天麻与归身相配,天麻平抑肝阳,袪风通络,归
身养血,两者相合达熄风通络的作用。

石斛与远志相配,石斛除养阴清热,益
胃生津外,尚有补肾养肝明目及强筋骨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主伤中, 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为补中强肝肾的佳药,
远志袪痰开窍,两药相用可通肾气,交通心肾。

相关性高的药物相配均能体现出叶天士用药兼顾滋阴、培土、养血、平木
的治疗原则。

3. 各类药物的聚类分析
将前28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8类药物,根据用叶天士“阳化内风”的理论与及治疗原则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类:蜜、熟地黄、牛膝、苁蓉、菊花、枸杞子,以滋阴补肝肾,降气
潜阳药物为主,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基本药物。

第二类:橘红、胆南星、石菖蒲、生地黄、元参、连翘心、羚羊角,本类药物以清热化痰药物为主,以清肝火,化痰,袪风。

说明“肝阳化风”的治法在滋阴的原则中尚有清热化痰的部分。

第三类:麦冬、五味子、大枣、炙甘草、人参,以补益收涩药物为主,培
土以熄风,培金而平木。

第四类:附子、黄芪、白术、桂枝、远志,以性温为主,这类药物在“阳化内风”的理论中看似不适用,我们认为可以用于中风的
急性期阳脱之证,以回阳救逆。

第五类:归身、天麻相配,天麻平抑肝阳,袪风通络,归身养血,两者相合起到熄风通络的作用。

另外,茯苓、石斛和燊叶各自归为一类,我们可以认为这3味药物可以普遍地适用于各种证型。

评价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用药进行研究,分析叶天士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同时也能让我们深入地理解叶天士“阳化内风”的中风理论。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客观,数据的研究方法,为古代医案的整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由丁•,古代医案往往存在着记录过于简略、药物术语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给统计和分析带来较大困难,在资料的整理、归类时难免会有主观性问题出现而且古代医家所记录的病案数量偏少,使用统计学处理,往往面临样本量偏少的问题,难以作出有效的统计推断。

故我们得出的结论应该结合临床实践加以验证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