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原方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擎(5-10 枚)。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益气滋阴,补阳复脉。
主治:1.脉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
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 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为君药。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以复脉之本;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1. 证治要点: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血证论》称其为“补血之第一方”。
临床运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为证治要点。
2. 加减应用:阴血虚甚,舌光而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阴补血之力;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功;虚劳肺痿阴伤肺燥较重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3. 现代应用:本方多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有较好效果。
对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见有心悸、气短、脉结代属气虚血少者,均可加减应用,并可用于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证。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炙甘草汤合方陈雁黎老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炙甘草汤合方陈雁黎老展开全文医案明示:胡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方证示人以规矩,是辨证的尖端。
医案无华丽的博引广据,也无教条的论经说典。
唯有“有是证必用是方”“一方可以治多病”“善用合方”,疗效卓著。
《伤寒论》第317条末尾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病者,即《伤寒论》目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六经病的证候(《伤寒例》第三,录其证候诊脉声色)。
方者,即经方之方证。
“病皆与方相应”即后世“方证相应”或“方证相对”之说。
也就是说,“方证辨证”正确,就可以放心“乃服之”,肯定有疗效。
医者开处方,只要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辨证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有一定的疗效。
宋仁宗时,林亿等校《金匮要略方论・序》谓:“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如神。
”即是佐证。
在230个病案中,胡老看病处方,用柴胡者约占50%,以大柴胡汤合方者约占20%。
纵观古今中外(日汉方医),胡老用大柴胡汤乃炉火纯青,同学美名胡老雅号“大柴胡”,真是不虚。
研读胡老医案,犹如临证见习。
研读大师方证辨证,您将略知端倪。
4月3日起我们将连载“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
点击以下链接可看往期:1、大柴胡合方(一)2、大柴胡合方(二)3、大柴胡合方(三)4、大柴胡合方(四)5、小柴胡合方(一)6、小柴胡合方(二)7、柴胡桂枝汤合方8、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9、四逆散合方10、桂枝汤合方(一)11、桂枝汤合方(二)12、桂枝汤合方(三)13、葛根加生石膏汤合方14、半夏泻心汤合方15、生姜、甘草泻心汤合方16、小建中汤合方17、当归芍药散合方01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心动悸曹某,女,50岁,病历号缺。
1963年8月1日初诊:头晕,面色灰黑而浮,心动悸,胸满气短,虚汗,胃胁胀,大便秘,脉动数,舌淡。
生黄芪六钱,阿胶四钱,生地黄一两,生姜三钱,白人参一钱,麻仁三钱,麦冬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五钱,炙甘草四钱,橘皮八钱。
三付。
8月5日复诊:胃胁胀、心悸均瘥,唯时有失眠,胸背微痛,脉动数寸大。
汉代剂量的炙甘草汤临证运用一得

汉代剂量的炙甘草汤临证运用一得炙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
原书该方药物剂量为“炙甘草汤方,甘草炙四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擘。
”据现代对古方药物剂量的考证:东汉一两等于现代0.4455两〔1〕。
将炙甘草汤的药物剂量换算成现代剂量约是:炙甘草、麦冬、火麻仁各50 g,人参、阿胶各25 g,生地黄200 g,桂枝、生姜各40 g,大枣30枚。
(注:每两计30 g)。
笔者临证治疗心律失常时,选用现代常用剂量的炙甘草汤疗效不理想,而参照汉代剂量应用炙甘草汤时收效较满意,兹举案例2则以说明之。
例1:男,55岁,9月17日以冠心病、心律失常收入院。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予正规治疗。
入院时自感头晕,乏力,心慌,气短。
BP 23/14 kPa,胆固醇偏高。
心脏扇扫及胸部X线摄片显示符合冠心病改变。
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舌淡红、苔薄白,脉结代。
证属心阳不振,气血虚弱。
拟益气通阳,滋阴复脉法,方用炙甘草汤。
处方:炙甘草、党参、火麻仁、麦冬各30 g,桂枝、阿胶(烊)、生姜各15 g,生地黄150 g,大枣5枚。
每天1剂,水煎分服。
守方调治1月,诸症息除,复查心电图无早搏,好转出院。
随访1年早搏未复发。
例2:男,5岁,5月就诊。
其母述患儿患病毒性心肌炎,半年前在新疆某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
出院后心脏早搏反复不愈。
查心电图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
患儿精神欠佳,面白,心慌,舌淡、苔薄白,脉结代。
证属心阳不振,气血两亏。
治以益气通阳,滋阴复脉法,方用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炙甘草、党参、麦冬、生龙骨各20 g,桂枝、生姜、阿胶(烊)各10 g,熟地黄40 g。
每天1剂,分2~3次服。
调治2月,复查心电图示:心脏早搏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心律失常患者大多表现为心阳不振,气血不足。
炙甘草汤系桂枝汤化裁而成,可见仲景组方意在通阳,重用生地黄、麦冬、阿胶峻补阴血,血脉充盈,心阳振奋则结代脉可消除。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胃阴不足中医治疗特效方---------益胃汤加减1病因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
2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3治则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4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黄克,玉竹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3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
[1]顾炳歧主任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精通中医经典,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曾任上海市心血管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西医协会会长。
笔者有幸跟从学习,受益良多。
现将老师临床应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方证理论源流益胃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2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此方证也见于下焦篇第35条:“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
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益胃汤是吴瑭根据叶氏(叶天士)甘寒益胃的经验制定的,有关叶案如下:倪,三一,阳明脉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呛,是纳食虽强,未得水谷精华之游溢,当益胃阴。
北沙参、生扁豆、麦冬、杏仁、生甘草。
糯米汤煎。
(《临证指南医案》)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咳,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厚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
此甘缓益胃阴主治。
麦冬、鸡子黄、生扁豆、北沙参、地骨皮、生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以上医案分别用了“益胃阴”一词,这是吴瑭将该方命名为“益胃汤”的根据。
《温病条辨》自注云:“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炙甘草汤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

炙甘草汤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作者/陈瑞春⊙ 编辑/张亚娟导读:《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那临床上治心动悸,脉结代,是否只要有上述症状就全方照搬,一成不变的用全方?各位不妨看看陈瑞春老师是怎么解答的~炙甘草汤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答:本方是治“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
按照原方本旨是以桂枝汤“温养阳气,滋养阴血”的方义发展而来,故炙甘草汤是一个阴阳并补,气血双调之方。
临床上治心动悸,脉结代,是否只要有上述症状就全方照搬,一成不变的用全方?从实际来看,原方不加选择,不辨阴阳,笼统地用效果不好。
一般地说,脉结代,心动悸伴有胸闷,疲乏,舌象白润,可以用原方加生黄芪,瓜篓壳,桔络等,使之温阳益气,滋养阴血,共奏全功。
但应注意,如果阳虚气虚为著,方中滋腻的阴药,应酌情减去一二,不然服之泥膈,使胸闷不减。
若脉结代,心悸而烦,夜梦惊悸,大便不畅,唇口干燥,舌少苔质偏红,表现为阴虚者,应仿加减复脉汤意,去掉原方的参桂姜枣,取其滋养阴血的部分药物,并加知母、龙、牡,或合甘麦大枣汤意。
如果阴虚者用炙甘草汤全方,往往会出现燥热偏盛之弊,如头面生疮节,夜烦不寐,大便闭结,或偏头痛,这样非但不能控制结代脉,适得其反地出现燥热之症。
前者阳虚气虚者应加酒煎,后者不能入酒煎,因而,炙甘草汤方的运用,仍应根据阴虚和阳虚的不同而加减化裁,方可取效。
同时,炙甘草汤方是否能根治“结代脉”,笔者体会,本方能控制“结代脉”,但不等于能根治,临床上近控者多,而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摘自《江西中医药》,1983年第一期,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投稿邮箱:*********************】。
临床运用炙甘草汤病例

临床运用炙甘草汤病例这个方子我在临床用于治疗一些儿童的心肌炎后遗症,起到很好的疗效。
患者1,以前一位五岁的小患者,一年冬天感冒后久不愈,后来孩子出现长出气,走路气喘的症状,当时家人就认为孩子是感冒后鼻塞,才导致气短,长出气。
于是给孩子服用治疗感冒的药物几天,但症状丝毫未改善,孩子还是不停的长出气,坐在那里看电视,就频繁的喘气气短,当时家长问她是觉得鼻子堵着还是胸口闷,孩子也说不明白。
她的家长当时还考虑是不是孩子脾气大,有点肝气不舒,胸胁苦满,才会不停的长出气,因为孩子脾气大总是无缘由的哭闹不止,耍脾气的时候还经常躺在地上打滚。
孩子气喘憋闷的症状持续了一段时间,服用治疗感冒咳嗽的药物丝毫不见好转,在这期间,家长带她出去玩,没走两步路就蹲在地上跟她妈妈说我好累啊。
当时我就跟孩子家长说,孩子现在心率快,平常还有气短乏力,蹲踞的现象,先带她到医院化验一下心肌酶,做个心电图,看看是不是属于心肌炎。
于是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心肌酶,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出来,孩子心肌酶检查中两项偏高,心电图结果显示心率快,于是医院给开了辅酶Q10,并嘱咐一定要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并且要定期复查心肌酶。
孩子服用一段时间辅酶Q10之后,症状没有什么改善,反而越来越气短,频繁的长出气,一次孩子跟随家长出去玩,晚上睡觉后,半夜开始烦躁不安,心率很快,到了第二天早晨,家长带她到省儿童医院就诊,做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显示心率竟然达到130,而且脉率有早搏,儿童医院给开了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液,但是服用一周后,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孩子家长带她过来找到我,我给她分析说,孩子的心肌酶现在有两项偏高,并且出现心悸,乏力,气短,心率快等症状,也与心肌损伤的程度与面积等相关,你家这个孩子脉弦细数,有早搏,舌质红,善太息,容易哭闹生气,这是孩子少阳感冒后,身体余热未清,伤及气阴,用柴胡桂枝汤清解少阳,加生脉饮养心阴,考虑孩子年岁小,熬药后又加入饴糖。
炙甘草汤临证治验

炙甘草汤临证治验
刘兴明;陈桂春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6(027)002
【摘要】炙甘草汤方始见于汉·仲景《伤寒论》一书,方药组成:甘草、大枣、人参、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生姜、桂枝、清酒。
原书指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该方主要的功能是通经脉,利血气,益气养阴,阴阳并调,气血双补。
笔者在临证中用此方辨证加减,灵活变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脉结代,心动悸,每能奏效。
这里仅择效例,略述如下。
【总页数】2页(P235-236)
【作者】刘兴明;陈桂春
【作者单位】宁夏石嘴山市中医医院,753200;宁夏石嘴山市中医医院,753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炙甘草汤治验举例 [J], 宋建中
2.“治痿独取阳明”临证治验举隅 [J], 杨胜辉;毛章怀
3.炙甘草汤治验举隅 [J], 王峥
4.炙甘草汤临证治验二则举隅 [J], 马有运
5.重抓两本巧运枢机——陈治恒临证治验浅析 [J], 杨殿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崔应珉炙甘草汤临证经验名家医案39康复网医源世界

崔应珉炙甘草汤临证经验名家医案39康复网医源世界吾师崔应珉,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岐黄之道,业医三十余载,治病无数。
余有幸侍诊多年,崔应珉教授经方运用灵活精当,效若桴鼓。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现就其临证经验略述于此。
炙甘草汤气血阴阳俱补查找方剂教材,炙甘草汤均列为补益剂,但有的载入补血剂中,有的纳入气血双补剂名下,其论亦仁者见仁,志者见其志。
纵观全方由九味药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组方法度严谨,阴阳合和协调。
方中炙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效,出任方中主药,故以之名方;辅以生地、阿胶养心血,麦冬滋心阴,麦冬与生地配伍补血之力更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应用生地和麦冬熬成膏后治疗血虚的记载;人参、大枣益心气,补心气而能补心阴;同时用麻仁润血脉,且麻仁与阿胶相伍,又增加了滋阴生血之力,合主药以益心气而养心血;佐以桂枝、生姜,性味辛温而温心阳通经脉;加白酒同煎,更增强通阳复脉之效;姜枣重用调和阴阳,使气血流通,脉始复常。
该方的组方规律可分为阴、阳、气、血四组。
其阴药为生地、阿胶、麦冬、麻仁;阳药为桂枝、生姜;气药为人参、大枣;血药为地黄、阿胶。
全方配合,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
诚如王绵之所说:“它温阳而不燥,补气而不壅,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互相配合,气血互相配合,能够强心复脉,所以它是个气血阴阳俱补的方剂。
”《千金方》因其治心脉失常,故又名“复脉汤”。
临证可据其气血阴阳偏颇而调适清代喻嘉言谓此方为“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这里的“邪少虚多”即指气(阳)阴(血)而言,亦即炙甘草汤所治疗的心律失常必须是虚损证候。
崔应珉临证时遵其要旨,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等所致的心律失常、早搏、及其他室性早搏、房颤等疗效满意。
要点是以虚为主,气虚血弱,心神失养,心动悸,脉象或结脉或促脉,甚或代脉,或参差不调,或细小虚数,舌苔薄,甚或无苔,舌质嫩,或淡嫩不泽,或瘀点,瘀斑,舌透紫气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炙甘草汤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应用【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21-02
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用以治疗伤寒后心阳受损,心阳虚衰,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动失常,致心中悸动不宁。
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生地黄、麦门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润燥;姜、桂、酒辛温,具有温通心阳,通行血脉之功。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通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阴阳调和,共奏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之功。
“复脉”的重点,在于复脉中之阳。
后世多用于治疗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的各种疾病,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凡属阴血不足,阳气衰惫,心气虚弱者,均可加减应用。
如孙思邈用其“治虚劳”病,症见“汗出而闷,脉结悸”;《外台秘要》用治热病伤阴的肺痿;《张氏医通》用治“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肺,咯唾脓血”的病证。
现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治疗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缓、房颤),病毒性心肌炎,病窦综合症,扩张性心肌病等。
也常用于汗证、白细胞减少症、季节性低血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炙甘草汤治疗以虚为主的心脏病疗效显著。
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大量炙甘草汤化裁应用的记载,一如钱乙的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一样,叶天士看中了炙甘草汤中大量滋阴药的组合,临证时常去辛热的姜、桂、酒,加白芍养阴
柔肝,加鸡子黄清心养血,加牡蛎敛汗固脱,加甘蔗汁滋阴清热润燥,加乌梅、五味子酸甘化阴生津止渴等等。
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费十一》中指出:“则知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将仲景的通阳复脉法变成滋阴生液及咸寒甘润法,扩展了炙甘草汤的应用范围,应用重点主要是肝肾阴血亏的虚证。
于仲景原意虽有阴阳缓急之异,但善师仲景之法,变通、扩大而用之,且极具创新之举。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
”变刚柔相济之方为“柔缓之法”,同时也使后世有人错误地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是养阴润燥。
《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主要将炙甘草汤应用在一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温病伤阴,温热、风温、冬温等,常常去参、桂、姜、酒,加青甘蔗汁,来养阴清热。
如某,风温热伏,更劫其阴,日轻夜重,烦扰不宁。
(风温伤阴)生地、阿胶、麦冬、白芍、炙草、蔗浆(《临证指南医案·风温》)。
(2)肝风内动,中风、头风、痉厥等,常去姜桂或参,加鸡子黄、白芍,以养阴增液息风。
如余,细促,神迷,舌缩言謇,耳聋,四肢牵引,牙关不紧,病已月余,乃温邪劫液,阳浮独行,内风大震,变幻痉厥危,议以育阴熄风法,必得痉止神清,方有转机。
阿胶(二钱)、鸡子黄(一枚)、人参(秋石拌烘一钱)、天冬(一钱)、细生地(二钱)、白芍(一钱半)。
又,神气稍苏,脉来敛静,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津液来复,可望向安。
阿胶、人参、淡菜、鲜生地、天冬、川斛。
毛,少阴不
藏,温邪深入,喘促汗出,渴不多饮,舌辛似缩,症非轻小,拟用复脉汤,为邪少虚多之治,去姜。
又,舌绛汗泄,齿燥痰腻,热劫津液,最防痉厥,复脉汤去姜桂。
(《临证指南医案·痉厥》)(3)阴虚阳亢,虚劳、咳嗽、吐血等,常去姜桂或参,加甘蔗汁、白芍,以养阴生津。
某,脉虚细,夜热晨寒,烦倦口渴,汗出,脏液已亏,当春气外泄,宗《内经》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阴虚者用复脉汤。
炙甘草(七分)、人参(一钱)、阿胶(二钱)、火麻仁(一钱)、生地(二钱)、麦冬(一钱)、桂枝(三分)、生白芍(一钱半)。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4)血虚或气血两虚,胎前产后,常去参桂姜枣,加牡蛎,以滋阴养血,扶正固脱。
如某,产后去血过多,阴虚阳实,头中眩晕,汗出肉瞤,惊畏身热等症,最易昏厥,苦辛气味宜忌。
生地、小麦、炙黑甘草、麦冬、阿胶、茯神、生左牡蛎。
(《临证指南医案·产后》)
中风的病机在叶天士以前,多以外邪立论,风邪入侵为主,如《金匱要略》:“夫风为病,当半身不遂。
”金元之后,或有从痰有或从火立论,杂治不一。
叶天士通过应用炙甘草汤治疗肝肾真阴亏虚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内风论,认为肝肾真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内风旋动。
批驳了过去那种杂治肝风的做法,如沈(四九)脉细而数。
细为脏阴之亏。
数为营液之耗。
上年夏秋病伤。
更因冬暖失藏。
入春地气升。
肝木风动。
遂令右肢偏痿。
舌本络强。
言謇。
都因根蒂有亏之症。
庸俗泄气降痰。
发散攻风。
再劫真阴。
渐渐神愦如寐。
倘加昏厥。
将何疗治。
议用仲景复脉法。
(液虚风
动)复脉汤去姜桂。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云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后附的医论中总结道:“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复脉之类是也。
”在治疗中风、痉厥、肝风等病症时,常在加减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龟板、龙骨、牡蛎龟胶、淡菜等血肉有情之品,指出:“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余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万二七》)在推崇血肉有情之品填阴补虚的同时,叶天士在咸寒滋阴息风的基础上,主张使用介类药物平肝潜镇,“厥从肝起,其病在下,木必得水而生,阴水亏,斯阳风烁筋,而络中热沸即厥,拙拟血属介类,味咸入阴,青色入肝,潜阳为法。
又,阴络空隙,厥阳内风掀然鼓动而为厥,余用咸味入阴和阳,介类有情之潜伏。
”(《临证指南医案·痉厥·顾》)创立了“血肉填阴”和“介类潜阳”法,吴鞠通在学习叶天士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创出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方剂,用于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使叶天士的咸寒滋阴及介类潜阳学说得到了发展。
加减复脉汤由炙甘草汤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清酒加白芍而成,以甘润存津立法,为滋阴养液之方,用于治疗温热病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主治下焦温热伤及肝肾之阴者。
温病热在下焦,出现阴虚热炽,阴液下泄,症见便溏者,则宜滋阴固摄,当选一甲
复脉汤,方由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而成。
若真阴欲竭,虚风将起,证见手指蠕动者,治宜滋阴潜阳,以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以滋阴潜阳熄风,名二甲复脉汤。
方中以加减复脉汤诸药复其阴,用生牡蛎、生鳖甲二味质地沉重的甲壳药滋阴清热,重镇潜阳,以熄虚风。
若兼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脉象细促,此乃温热伤阴,阴亏已甚,虚风内动,治宜滋阴熄风,用三甲复脉汤主之,即在二甲复脉汤中加生龟板一两以助滋阴熄风之力。
若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为真阴大亏,虚风内动,急宜味厚滋补之品以滋阴养液,柔肝熄风,用大定风珠主之。
大定风珠是由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组成。
五味子味酸性温,有益气敛阴,益精,养五脏之功,乃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品,鸡子黄能补脾精而益胃液,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之功,两药合用补阴液而熄内风。
麦门冬、生地黄、白芍滋阴柔肝。
龟板、鳖甲滋阴潜阳。
麻仁养阴润燥。
牡蛎平肝潜阳。
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阴。
诸药相合,有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之效。
兼俱滋阴养血,潜阳熄风与补气生津,敛阴固脱之功,是挽回阴阳俱亡的急救之方。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脉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以复脉之阳,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
程门雪在《学习的点滴体会》中给叶天士以高度评价指出:“天士为善用经方之法者,历来诸家之用经方,当以此翁为最善于化裁。
”由其使用炙甘草汤的种种创新,即可以窥之一斑。
同时,也
给我们提供学习和使用经方的方法,如欧阳修所说,得其意而忘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