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炙甘草汤

合集下载

刘含堂经方治验——?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室性早搏)

刘含堂经方治验——?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室性早搏)

刘含堂经方治验——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室性早搏)秦某某,男,54岁,农民。

2001年,4月15日初诊。

患者原有10余年之久的高血压病史,近两周来出现心悸心跳,遂到本县医院门诊作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室性早搏,6~8次/分。

以西药治疗10.余日,无效。

现症:心悸,自汗,畏寒,口渴喜凉饮,饮食及二便自调。

舌淡红,少苔,脉结代。

查血压:18/10kPa。

诊为心悸,辨证为心阴心阳两虚。

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拟炙甘草汤加减,处方:炙甘草12克,熟地炭30克,麦冬20.克,桂枝10克,党参6克,阿胶15克(烊化),炒枣仁12克,生姜10克,大枣30枚。

煎服法同上例。

二诊:上药服5剂,心悸等症状减轻,早搏减至1~3次/分,继以前药又服6.剂,心悸及其他症状均消失。

复查心电图:心律正常。

然而,此时患者感到眩晕,查血压:26/14kPa。

患者说,两个月来,血压一直以西药控制得很好,不知为何血压又升高了。

笔者告以上药炙甘草的副作用,急让患者停服中药,予西药降压,3天后血压恢复正常。

按:本例原有高血压,近两周出现心悸(室性早搏),辨证为心阴心阳两虚,故投以炙甘草汤滋阴扶阳,药后见效,早搏和其他症状消失,但出现了血压升高。

分析其原因,一则患者原有高血压,血压易波动;二则炙甘草汤的甘草用量偏大,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药后血中水钠潴留,血容量增高,对血管压力加大,即出现了血压增高。

笔者自此吸取了教训,此后凡遇高血压有炙甘草汤的适应证,甘草仅用6克,且为短期应用,临床观察其疗效尚为满意。

炙甘草汤多用于循环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室性早搏等)、心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包炎、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痛、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脱垂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低血压、β受体功能亢进征、无脉症等。

辨证要点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悸短气、畏寒、口渴、心烦失眠,舌淡红少苔,脉结代者。

本方应用注意点:刘渡舟教授认为,炙甘草汤证服炙甘草汤,非一二剂所能瘳。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条文解析:【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

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柯韵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

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

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

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尤在泾】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

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

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营气。

营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

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

今人治病,不问虚实,概与攻发,岂知真气不立,病虽去,亦必不生,况病未必去耶。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

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

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

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

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

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

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炙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炙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炙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甘草炙,四两(12克),生姜切,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生地黄一斤(48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去心,半斤(24克),麻仁四两(12克),大枣擘,三十枚[服用方法]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治则方解]病机:心阴阳两虚。

治则:滋阴养血,温阳益气。

方义:方中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润多汁补血。

此四味,借辛温之桂枝载而奉心化赤为血,炙甘草、大枣、人参、生姜,补脾土而为血之源。

酒体阴而用阳,人胃之后,畅通百脉,取其见效之速。

方名为“炙甘草汤”,是取土为万物之母,虚则补其母之义;一名“复脉汤”者,阴阳气血皆不足,脉行不畅,中有凝阻,此能补气血,壮通脉道。

[辨证要点]本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内、外、妇、、眼科等多有运用报道,主要抓住其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之病机,有无外感及结代脉,均可应用。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方中以炙甘草为主药,具有通经脉、利血气之功,但用量宜大,至少用18克,可逐渐加量。

若其量较大时,可倍加茯苓,既可宁心,亦可避其肿满。

②本方多用以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心阴阳两亏,气血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之证。

一般而言,非器质性病变者,治之较易,器质性病变者,治之较难,且常有反复,宜常服、久服。

③本方煎煮时用清酒,为米酒、黄酒等,酒能够畅利血行,有利于复脉,而且可以作为溶媒,促使药物有效成分析出,用时须久煎,使其气不峻。

但是某些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不耐酒力,用时宜慎,或可不用。

本方与小建中汤均可治疗心悸证。

本方所治之证其病机为阴阳气血俱不足,心失气之推动、血之滋养、阳之温煦、阴之濡润,而空虚无主,悸动不安;小建中汤仅治血虚所致心悸、心烦等症,悸仅为自觉症。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补可以去弱,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

炙甘草汤(张仲景)

炙甘草汤(张仲景)

炙甘草汤(张仲景)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革汤主之。

”“心动悸”是指心脏引起的心悸等不适感觉;“脉结代” 是指心脏功能失常,特别是心律失常引起的脉象不规整等变化,属心阴心阳两虚的表现。

炙甘草汤原方由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人参二两(6 克)、生地黄一斤(50克)、桂枝三两(9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半升(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10枚组成。

其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合人参、大枣补中气、滋化源,气足血生,为复脉之本;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血脉;更佐桂枝、生姜温通心阳。

诸药合用,阳生阴长,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功。

本方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目前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临床观察表明,炙甘草汤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悸胸闷气短、脉率不齐、心律失常等症均有良好治疗作用。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
炙甘草汤,又称炙甘草加芍药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它主要适用于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下面是炙甘草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材料:
1. 甘草(炙)10克。

2. 芍药10克。

3. 生姜3片。

4. 大枣5枚。

5. 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甘草、芍药、生姜和大枣放入药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3. 待药液煎煮浓缩至200毫升左右时,加入适量红糖搅匀即可。

服用方法:
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月经前3天开始服用,连服3-5天。

注意事项:
1. 孕妇及孕妇忌服。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3. 忌饮酒。

以上就是炙甘草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炙甘草汤:功能:阴阳双补,气血双补。

主治:心慌伤寒处方: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失眠者,加酸枣仁10 柏子仁10便塘者,去麻仁。

其运用炙甘草湯经验如下。

一、用方知要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汤师应用该方,要点有四:1、谨守病机,施治有度。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调理阴阳、气血双补。

所适应之脉结代、心动悸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

症见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

“动”者悸之甚也,其心慌、心跳较一般心悸更为严重。

脉结代乃脉律不整而有歇止,止无定数为“结”,止有定数为“代”,一般均以“脉来迟缓”为特点之一,但“更来小数”并不乏见。

《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代脉都因元气衰”。

可见心动悸而脉结代,为脏气虚衰,正气亏损,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

故临床除主症主脉外,当有胸闷气少,头昏力乏,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或暗红,舌苔薄白共同组成辩证要点。

凡病机符合者,“效如桴鼓”绝非虚语;病症兼夹者,审慎加减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阴阳两虚者,如舌红无苔之阴虚证,不得一成不变套用此方;实证如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热毒侵心,或以实证为主者,虽心有动悸,脉见结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谨宗方圆,药量规范。

用量准确乃此方取效之又一关键。

临证当尽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动药味和比例不能随心所欲。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大枣、桂枝、人参、生姜、麦冬、阿胶、麻仁、清酒组成,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

《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

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

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

经方:炙甘草汤(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二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擘)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又名】复脉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经典回顾】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剂量】1、炙甘草用一两,生姜三片,桂枝三钱,人参二钱,生地黄一两,阿胶二钱,麦门冬五钱,麻子仁五钱,大枣十二到十五枚。

2、麦门冬和麻子仁是表里药,一个润肺,一个清肠,常常并用所以等量。

【组成】人参甘草地黄麦门冬桂枝阿胶大枣麻仁姜【时机】1、一名复脉汤2、结代脉。

只要心脏有问题的脉不整,就可以用。

3、病人是心肺虚肠胃实。

【方解】1、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健脾的;2、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3、麻子仁慢慢的把肠子清出来,中药的仁剂,杏仁、薏仁,都是油质比较多的,可以润滑,本来血就不够了;4、生地专门是补血的;5、阿胶是驴皮熬成的胶质,现在最好的是山东的阿胶,深咖啡色,阿胶专门补心血,阿胶止血的功能非常好,所以女人月经来的时候不能吃阿胶;6、把补血的药加在里面,要让它进入心脏进入动脉,所以重用桂枝。

【应用集锦】1、舌裂纹是由于舌为心之苗,心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舌,舌失濡养,则生裂纹。

可用本方治疗。

2、手心出汗,手心虽属心包络之部位,但心包络是心之外围,与心同气。

汗又为心之液,汗多则耗伤心气,故用本方益气敛阴以止汗。

3、炙甘草汤应用于心脏病、巴西多氏病、产褥热、肺结核、喉头结核等。

4、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5、心悸,不易入眠:炙甘草汤补心血。

【比较集锦】1、小建中汤,是补阳用的,没有生病也可以吃;2、炙甘草汤是补阴虚用的。

3、(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炙甘草汤的配方与用量

炙甘草汤的配方与用量

炙甘草汤的配方与用量
炙甘草汤,又称为炙甘草人参桂枝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汤剂,被广泛
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主要由甘草、人参和桂枝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祛湿、温中止泻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炙甘草汤的配方和用量。

配方
•甘草:10克
•人参:6克
•桂枝:6克
用量
1.将甘草、人参和桂枝三味药物分别洗净,备用。

2.取一个煎药器,将三味药物放入其中。

3.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煎沸。

4.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直至汤液呈红褐色。

5.筛去渣,取药汤。

6.分2次服用,每次饭后服用半碗。

炙甘草汤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
状的人群。

但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服用炙甘草汤,应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以上就是炙甘草汤的配方和用量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某,男,50岁。

房颤二年多。

服西药控制不理想。

病人说房颤一上来,心慌难受。

并让我看一下检查资料,我说不要看那些没用的资料,也不要说你的心脏有什么难受,只需回答我的问题。

问吃饭咋样?答正常。

睡觉咋样?答正常。

大小便咋样?答正常。

口苦口干吗?答早上口苦口干。

爱出汗吗?答很容易就出汗了,吃饭后爱出汗。

怕冷吗?答怕冷,穿衣服比别人厚。

我说好了,用药吧。

处方柴胡桂枝汤合四逆汤。

柴胡24克桂枝16 炙甘草12 白芍16 生姜五片大枣五个黄芩12克制半夏12克红参9克黑附子8克干姜6克。

泡一小时,煮一小时。

吃了五剂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处方不变,又吃了15副,症状基本消失。

病人要求多吃一段时间巩固,就又开了10副。

改为吃一天停一天。

我治过的病人中大部分属于上面的类型。

有的病人不怕冷,就只用柴胡桂枝汤,效果很好。

把人从上到下分六个部分,心脏位于少阳。

把人从左到右分六个部分,心脏也位于少阳。

伤寒论里说胸胁胀满。

我的理解有三个意思。

一是胸胀满,一是胁胀满,一是胸胁都胀满。

现在对柴胡剂治胁胀满大家应用很多,对胸胀满却很少用,这是不公平的。

心脏病人大多胸部憋闷,典型的胸胀满。

为什么不用柴胡剂呢?炙甘草汤、薤白桂枝汤、真武汤等治疗心脏病疗效不错,但个人觉得最起码要知道,治疗心脏病还要考虑柴胡剂。

很多人不认可六经分部法,但那是从临床上出来的东西。

为什么不试试呢?/s/blog_5c3e721a0100iup5.html罗大伦博士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

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跳动得快,同时经常停止一下。

总之,只要是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炙甘草汤来调理。

这个方子张仲景让兑入清酒熬药,我就放入黄酒,去药店时,还为了人参是红参还是白参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是红参,这个一直我用到现在,现在还会开红参。

然后按照张仲景的方法熬药,入口很甜,味道不错,就喝了半副。

这是第一次喝自己开的中药,心中忐忑,傍晚时喝的,结果,当天晚上,早搏就消失大半了,偶然还有几个。

第二天再喝剩下的,早搏就彻底消失,然后又喝了几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那么这个炙甘草汤到底有什么奥妙呢?中医认为,心脏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心脏营养不足了,用中医的术语说,是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阴血亏---心脏会空转,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则一定会麻烦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时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时会导致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

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不错的原因。

张仲景《伤寒论》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中的“伤寒”两字,就意味着在有外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内伤导致的,比如劳神,心血耗伤,心神消耗太多。

怎么办呢?中医认为,这种情况要补足气血,让心得到滋养,滋养足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作用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范围是,气阴两虚,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方里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我一般用三十克,有的名医会用到更多,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好。

《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这里张仲景就是这个作用。

方里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药物,炙甘草有通心脉的作用。

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大家以为火麻仁是润燥、大便,因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有人甚至认为火麻仁可以去掉。

后来我偶然看美国人的科研报告,研究的结果显示,火麻仁有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的作用。

这下全明白了,方里用火麻仁,为什么可以治疗心肌炎,因为它有这个作用。

同时,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清酒用黄酒就可,一般每次加入几茶匙,熬了以后,一点酒味都没有,但是通络的药性留在药汤里了。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再讲点题外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等的。

大家一直认为这是说营养学的内容,其实,这是没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说:“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

”原来,最早的中医方剂的书《伊尹汤液》里,很多方子叫“大汤”,意思是正式的方子,这是中药方的最早形态,是非常正式、正规的,每个方子非常讲究,方里用药物来治病,这叫“毒药攻邪”。

同时,用其他的食物来辅助药物,行药力、护正气,每个方里必须要用到菜、谷、果、肉起到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汤,我认为它一定是《伊尹汤液》里的方子,因为它有大汤的建制,比如,菜是生姜、谷是清酒(是谷物酿制的)、果是大枣、畜是阿胶(动物皮熬制的)。

讲到这,大家该恍然大悟了,这就是《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内涵,是说开方子要用的方法,中医最初时是十分灿烂辉煌的,方子开的如此精致。

每个方子,都有药物来治病,然后配合,蔬菜、谷物、果实、肉类来辅助药力,补足正气,建制完备。

但非常遗憾,方子大多丢失,剩下的比如炙甘草汤,用到现在还效果卓著。

《伊尹汤液》有三百六十方,现在知道的没有几个了。

给妇女开的药膳方子,为什么会用到肉呢?就是这个道理。

这炙甘草汤,从给自己吃好以后,遇到此类情景,就给人也开这方,包括自己家人,都是立刻解决问题,至今已不下几十人了。

如果朋友们有心脏早搏的问题,如果是气阴两虚这种证型,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来调理,但需找中医生帮助分析。

医药网【进补应用】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

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 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

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 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

水煎服,每日1剂。

3. 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

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按人参、阿胶各l 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

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

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来源于/yianxinde/7/74998.html应用炙甘草汤体会江淑安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

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

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

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

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

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

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辨证无误,为何无效呢?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

遂增大用量(即上述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

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

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

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

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

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

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

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

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视煎服法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