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合集下载

刘渡舟:以小柴胡汤为例,揭秘「伤寒」与「本经」

刘渡舟:以小柴胡汤为例,揭秘「伤寒」与「本经」

刘渡舟:以小柴胡汤为例,揭秘「伤寒」与「本经」小柴胡汤在仲景方中是一个疗效显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方剂,后人对此评价很高,同时位列中医“七大名方”,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的有效方剂。

中医泰斗刘渡舟教授认为仲景用小柴胡汤参考了《神农本草经》。

此话何以见得,且听参加过北京“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班”的著名医家朱炼之娓娓道来!我参加北京“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班”,听北京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讲学。

在一个星期内,共听了八位专家的学术演讲。

最使我感兴趣和最受启发的是刘渡舟教授主讲的一课——小柴胡汤的机理和作用。

他把小柴胡汤联系《神农本草经》,讲了两个半小时,真有点神化了。

日本医生说:“刘教授得仲圣的精髓。

他在日本讲这堂课时,听者满座,掌声不绝。

”他对我们讲这个课时,删去了夸张之词。

重点讲了两大部分,现简介如下:1.《伤寒论》的药物和方剂源于《本经》和《汤液经》刘老说,《本经》的成书早在秦汉时期,它是在《内经》学说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药性理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以前的用药经验。

仲景自序说“撰用《胎胪药录》”,而文献记载只有《桐君药录》。

可能《胎胪》是指古代妇科、儿科之书,《药录》是指《桐君药录》(古书无标点,后人误解)。

而这部《药录》,后人未引用其名,可能《药录》与《本经》是同书异名的传本。

仲景对外感热病(指“伤寒”部分),提出辨证规律并参考《汤液经》而使用复方治疗,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论》有方剂113方,刘老认为:张氏是继承历史,这些方剂多数来源于《汤液经》《伊尹汤液经》。

从文献中看到,二书成书于《伤寒论》之前。

史籍告诉我们,西汉时期不仅已出现了《汤液经》的最早注本,叫《汤液经注》,而且卷数达32卷之多(见《汉书·艺文志》)。

实际上这本《汤液经》已是我国方剂学的雏形。

张仲景就是学习了汉以前的著作,特别是《内经》《本经》,加之临床实践而写成这部伟大著作的。

《伤寒论》用药94种,其中76种主要药物均为《本经》所载。

窥探刘渡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渴

窥探刘渡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渴

窥探刘渡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消渴发布时间:2021-03-22T09:24:04.6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作者:袁志健[导读]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原文指因伤寒误治,令邪传少阳,袁志健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中原文指因伤寒误治,令邪传少阳,从而出现气化功能、津液输布功能失调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刘渡舟先生言此方用以治疗有少阳病机,兼口渴、心烦、口渴欲饮的糖尿病效果很好。

中医学的消渴证与西医学糖尿病在临床上存有相同点——“三多一少”。

所以想通过这一次的探讨,来认识糖尿病与消渴的关系,让我们日后对此有更深厚的思考。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 糖尿病;消渴;伤寒论正文1.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出处与方解1.1原文柴胡桂枝干姜汤此方出自于《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是: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方剂组成: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 在《伤寒论讲解》一书中对此条文的解释是,“胸胁满微结”,是因为邪传至少阳,而少阳之邪所结甚微,所以胸胁胀满的症状不太严重,而“往来寒热”,“心烦”等,都是少阳病的主证。

“小便不利”是由于少阳的气机郁滞,三焦决渎之功不力所至。

少阳相火内郁,津液受伤便见口渴。

“但头汗出”是因为少阳气郁,三焦不畅,阳气不能宣达,津液不布。

此证属于少阳不和,三焦不利,津液被伤。

[2]1.2方解《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认为此方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既能助阳气亦有养津液之功,同时亦能兼和解少阳。

[3]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也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而且他认为“小柴胡加减之妙,若无定法而实有定局矣。

刘渡舟小柴胡汤合四逆

刘渡舟小柴胡汤合四逆

篇一:《四逆散与小柴胡汤所共有的药物为A.黄苓、半夏B.枳实、白芍C.人参、》—、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 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 "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 "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爰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看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刘渡舟当归四逆汤讲稿》刘渡舟当归四逆汤讲稿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65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个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遍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论述了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的方证。

手足厥寒是证候,如果脉微欲绝属于阳虚,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葱白都可以,是四逆汤证。

因为微为阳微,微脉主于阳气微。

小柴胡汤症_刘渡舟

小柴胡汤症_刘渡舟

小柴胡汤症_刘渡舟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通过三十余年的临床体会,方知所谓“小柴胡证”乃现代西医之慢性或亚急性炎性证候群,此证候群之共同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

大凡慢性、亚急性炎症性疾患均具小柴胡证之特点,临床上皆可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笔者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慢性、亚急性胆囊炎、盆腔炎、泌尿系感染、肝炎、胃炎、胸膜炎、关节炎、阑尾炎、咽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凡属全身任何部位之慢性或亚急性炎症,皆可投小柴胡汤加减奏效,当然在用药加减方面则必须掌握严格导向,才能有疗效的。

如胆囊疾病患者可加大黄、黄连、金钱草;盆腔炎则加桂枝、丹皮、桃仁、银花、连翘;泌尿系感染可加木通、车前草、篇蓄、瞿麦;肝脏疾患可加当归、白芍、秦艽、板蓝根、丹参、茵陈;慢性胃炎则加丹参、木香、草豆蔻、黄连;胸膜炎加瓜蒌、黄连;有水者可以十枣汤伴服;关节炎可加桂枝、附子、桑枝;阑尾炎可加败酱草、薏苡仁、五味消毒饮;咽炎加生地、玄参、麦冬、浙贝母、山豆根;中耳炎加五味消毒饮、白花蛇舌草;鼻窦炎则加枳实、苍耳子、公英、白芷、羌活、防风。

小柴胡汤除治疗上述亚急性、慢性炎症证候群之外,尚能调节植物神经紊乱,尤其擅长调节慢性或亚急性炎症病变引致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之紊乱,此紊乱之主要证候为“胸满烦惊”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主证,鉴于凡具此证之患者,在其近期病史中,皆可问及全身某处曾有慢性或亚急性炎症之病史,因此“胸满烦惊”一证仍为超越前述炎性证候群之范畴。

再看看《伤寒论》之原文,该条首先冠以“伤寒五六日中风”字样,说明外感伤寒已五六日之久,急性期已过,似仍含亚急性或慢性之寓意。

小柴胡汤证(1)低热案张某,男,36岁。

患低热(37.5℃左右)多年不愈,伴见盗汗,心烦等证,西医怀疑为肺结核,但经检查后没有发现结核病灶,转请中医治疗。

胁脘痞满不舒,纳少而口苦,舌质红、苔白润,脉弦细。

柴胡12克黄芩6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后,胁脘痞满渐消,口不苦,饮食增进,体温降至37.2℃。

张保伟研究刘渡舟教授使用小柴胡汤原则:刘渡舟教授在应用小柴胡汤时

张保伟研究刘渡舟教授使用小柴胡汤原则:刘渡舟教授在应用小柴胡汤时

张保伟研究刘渡舟教授使用小柴胡汤原则:刘渡舟教授在应用
小柴胡汤时
张保伟研究刘渡舟教授使用小柴胡汤原则:刘渡舟教授在应用小柴胡汤时,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的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

《伤寒论》266条:“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可见“脉沉紧”,沉则提示太阳表证已解,紧虽非少阳之脉,然紧之甚者,有似弦之意,脉弦属肝胆之病,病在少阳,可予小柴胡汤。

亦有脉浮者,则为太阳少阳并症。

太阳病不解既可传入阳明,亦可传入少阳,传少阳者多因素体脾弱气虚,或少阳抗邪无力之故。

现代人多有熬夜、压力过大、过食肥甘厚腻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脾气虚弱,抵抗力下降,故多为“脉沉弦”。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总结:感受外邪、数日不愈的患者,查咽色红,脉象多为沉弦,此时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

亦有脉浮患者考虑太阳少阳并病。

疾病由外邪侵入而来,外感初起,或已传经,邪气未去表证未解,脉沉为正气不足,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故可使用小柴胡汤,所见咽红,加板蓝根、连翘、射干、桔梗等解毒祛邪利咽,再根据舌诊及症状进一步辨证施治。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应 用探讨 如下.以飧同遭。 1 论j冉机 主张胆热脾寒
荆渡舟教授 认 为,(9/寒论)中步 阳为半表半 里,是 表里 传变的枢机,步阳为枢 .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 ,也是三 阳病
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 口苦便溏为主 证。思之,方悟 其机理所在。既然是步 阳兼太阴之 证,当然应 该有一个步 阳 主证.作为病在步阳的证据 .又有~个太 阴主证 .作为病在太 阴 的 证 据 ,方 能 放 胆 使 用 本 方 。
关于本 方的临床应用 .刘渡舟教授 在(gS寒 论十 四讲 )中 写道 :“余 在临床上 用本方治疗慢性肝 炎,证 见胁痛 、腹胀 、便
收稿 日期 :2001一l0 2l。 作 者简介 :张保伟 (1964一)男,河南 滑县人 。博士 、副教授 。
搪 、泄泻 、口干 者.往 往有效 。若 糖尿病 见有步 阳病证 者,本
维普资讯
2002年 1月第 20卷 第 1期
中 医 药 学 刊

刘 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的 内涵与应用
张 保 伟 (河 南 中 医学 院,河 南 郑 州 450008)
关 键 词 :刘 渡 舟 中圉分类号 :R252
柴 胡桂 枝 干 姜 汤 文 献 标 识 码 :A
研 究
文章编号 :1009—5276(2002)01 0009 02
刘渡舟教授 (1917-2001),为我国 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 .也反 映 了刘老悟性 极 高,不 愧为 中 医
已故著 名 中 医学家 ,北京 中医药大 学 之大家。接髓 热脾寒对本方 主证进行解释 .则顺理成 章。胸
刘老判断病在步阳.以口苦为准 。这也 是他 临床应用 柴 胡类方的主要依 据。刘老 曾经 说过 .火 之味苦 ,然他经之 火 甚步 口苦 ,惟肝 胆之火 .则多见 口苦.故 口苦 反映步 阳的邪热 有现实意义 所 张 仲景把 口苦作 为(gS寒论)步 阳病提纲 证 的第 一证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为《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称之为经方(古方),平胃散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时方(今方),经方与时方合用,刘渡舟教授称之为“古今接轨方”。

本方古人原用做治疗湿疟、食疟等病,证见发则寒热,一身尽痛,脉濡,尚未见治疗胃病之论述,刘渡舟教授在《肝病证治概要》一书中根据“疟发少阳”,少阳多郁,湿困脾运,停食而滞的病机,借用本方治疗肝郁夹食之证,颇有疗效。

刘渡舟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只要符合以上病机,均可应用。

下面将导师刘渡舟教授运用本方的经验简介如下。

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改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痞证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及禀赋不足等,病变机理多认为是脾气虚弱、胃阴受损、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热等,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清热化湿、疏肝和胃等方法。

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而胃病的致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情志。

因胃为水谷之海,故饮食因素就成了胃病的第一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脾胃之病由是而生。

而情志因素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脾为之虚,肝为之实,肝气乘脾犯胃,发为本病。

据临床所见,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多与情绪关系密切。

从中医理论讲,肝主疏泄,脾胃的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但影响脾的升清,而且也能影响胃的降浊;另一方面,肝能生成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而各种疾病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对情绪刺激的耐受性就高,乃能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百病不生。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

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

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

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

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

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

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

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

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

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

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

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

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

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

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

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

”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

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

《内经》说:‘火之味苦’。

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

”所以,以笔者之见,刘渡舟教授论“但见一证”,当以口苦为先。

刘渡舟教授常用之小柴胡汤加减系列方甚多,如治疗外感发热的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刘老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

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其应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汤加减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炎的方剂,如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螵蛸、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芍、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螵蛸),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蛎、干姜、土鳖虫)等,均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体现了刘渡舟教授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

3 倡合方创古今接轨尽柴胡之功
刘渡舟教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堪称当今研究仲景学说的泰斗。

晚年有古今接轨论、方证相对论、火证论、水证论、湿证论问世,被称为其老年五大论。

以余之见,五论之中,以古今接轨论为其最得意之作,其临床实践也最成功,尤其是柴胡类古今接轨方甚多。

与后世方的接轨应用,大大扩展了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使本方的临床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刘老深研仲景学悦,境界之所至。

现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3.1 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证。

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

能治疗气、血、痰、火、食所致之郁结,消化不良,胸脘痛闷等证。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理肝胆之郁,而侧重于“横’;越鞠丸畅气舒胃,善治胸脘痛闷,而侧重于“纵”。

两方接轨,则互相为援,而有纵横捭开,疏肝和胃,解郁开结,畅行三焦滞结,无往而不利,为接轨方最理想之法也。

临床用于治疗郁证、胃病疗效惊人。

3.2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3.3 小柴胡汤与霍香正气散接轨
霍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霍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

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气,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疟痢,不服水土等证。

两方合
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

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

3.4 小柴胡汤与温胆汤接轨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组成。

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治痰热扰动之心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等证。

两方接轨,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5 小柴胡汤与黛蛤散接轨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间验方:服壳蛤、青黛研成细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

此方治疗木火刑金,咳痰带血,咽喉不利,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每见于妇女,服之多效。

木火者,肝胆之郁火也,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肝胆舒畅则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泄肝肺二经之火,为治标之法也。

两方接轨,则标本兼顾。

3.6 小柴胡汤与三甲散接轨
三甲散,出自《瘟疫论》方: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

此方脱胎于《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具有软坚消百,治疗肝脾肿大,两胁痞坚,络脉瘀阻,气血瘀滞等证,须久服而方有效。

两方接轨,一者理气郁而畅肝气,一者行血瘀而消百瘕,合用则对肝病由气及血,肝脾肿大有明显疗效。

本方也是刘老柴胡鳖甲汤之前身,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

3.7 小柴胡汤与四磨饮子接轨
四磨饮子,出自《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乌药。

此方功能下降逆气,顺气扶正,治疗正气素虚,而又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证。

导师治疗肝胆气郁疾患,又见气之上逆甚为猛烈,或呃、或喘、或呕、或胸满不食等证,乃用“柴磨接轨”之法,用之多效。

3.8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腿酸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烧,脉来弦细等证。

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疏肝解郁,以顺其阳用,补血柔肝以滋其体阴,用之则每获良效。

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

他如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嗝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

与颠倒木金散接轨治疗气病及血胸痛连胁之病;与三仁汤接轨,治疗少阳合并湿邪之发热,也有立杆见影之效。

本方与经方合用者,如治疗肝胆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疗湿热蕴郁肝胆所致黄疽的柴胡茵陈蒿汤等,均为刘老临床常用
之效方。

以上只是刘老使用小柴胡汤经验中的九牛一毛,限于论文篇幅,不能详述。

能否反映导师学术思想,权作窥管之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