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学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中西方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论文篇一《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摘要:当今世界,竞争激烈,教育成了各个国家发展关注的焦点。
本文试从教育的三大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的中西方差异出发,分析产生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并在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中,为当下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作出反思。
关键字:教育;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具,但同时,它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民族性格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激烈,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世界发展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也不例外。
从80年代到现在,短短的20年间,中国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在频繁的课改中,中国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希望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来发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培养出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教育似乎离教育最初的本质越走越远,所谓的教育改革只是新瓶中装着依旧令人心碎的旧酒。
中国改革其弊端在于: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变革的只是教育的形式,没有真正意识到中西方教育背后强大的文化差异。
一.受教育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视屏:在2005年11月20日东方卫视台《头脑风暴》栏目的“中外名校长谈教育”节目中,中国名校(上海中学)和英国名校(伊顿公学)的校长,面对亿万电视观众各自讲出了心中的“好学生”的三个标准,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的“好学生”标准是:“人品好、素质高、潜能强”;伊顿公学校长(托尼李特)的“好学生”标准是“热情、有归属感、有恒心”。
(一)中国学生:被选择上海中学校长好学生的标准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中国式审美的评价思维——注重外部的评价。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10].中西文学比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6]文学界定转换与文论体系重构由《文心雕龙》切入.胡海,2008《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7]从中西文化思想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出路兼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 耿慧娟,2008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8]试论《中庸》的体用,兼比较中西叙事文学"中庸"观念的运用.辜美高,2014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9]翻译比喻中西探幽.谭载喜,2005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10]晚清今文学与诸子学复兴共因探析.罗彦民,2013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 (1)

关于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差异[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真正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交际。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和学习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阐述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交际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一、引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语言和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衡量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仅仅取决于他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他对该语言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称谓中文对人的称呼,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则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
他们一般把Mr,Mrs,Miss和Ms放在姓前称呼别人。
但彼此不相识的人互相称呼时,男性广泛地使用Sir,女士使用Madam或Miss。
另外,如Professor,Doctor,Nurse、Captain,President 等头衔也可以放在姓前使用。
同时,这几个头衔也可以单独使用,例如:Doctor, please give me a hand; 但Teacher、Master在英语中却不能这样使用,不能说“Good morning ,teacher(Chen).”而应说“Good morning,Mr/Mrs/Miss Chen.”对亲属的称呼,英语文化要求名副其实,不像中国文化那样主张尊老、讲辈分。
他们称呼上一辈直系亲属的词有uncle 和aunt,同辈的只有cousin。
侄子不仅可以直呼叔叔,阿姨之名,有时连父母之大号也是随心所欲地呼之无碍。
此外,这类带亲属关系的称呼方式只限亲属之间,亲属之外一概以姓名相称。
英语中还有特殊的招呼语:listen,come,here,look,say,hey等,如:Here,Let me have a try.2.打招呼熟人之间见面时,都要打一声招呼,这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礼貌原则。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组织行为学论文3篇完美版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论文(一):试论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课堂中的跨文化教学论文关键词:跨文化双语教学组织行为学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双语教学与跨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教师应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要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超多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
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潜力。
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心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
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透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透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
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
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推荐,期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一样而存在差异。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

中西教育差异文章教育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中西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价值观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西教育的差异。
中西教育的体制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育体制比较集中,国家对教育有着较大的控制权。
学生一般会在小学、初中、高中这样的教育阶段接受教育。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自主权。
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校和课程。
中西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着巨大的区别。
在中国,教师通常是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传授知识、讲解重点,学生则主要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在西方国家,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参与度更高。
中西教育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较为盛行,学生普遍追求分数和升学,认为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获得成功。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
中西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分数是衡量学生能力和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在西方国家,学生的评价更加多样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作业、参与度、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中西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学生普遍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西教育的差异既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也反映了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需求和目标。
中西教育各有优势,互相借鉴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西教育的融合和互动,将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中西方,文化,冲突,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中西方,文化,冲突,其他论文文档]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9cf642124028915f814dc298.png)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引言: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不同国家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对于不同文化中使用的语言的理解。
因此,注重文化差异,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记录并反映了民族和社会发展进程,而文化则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交叉渗透密不可分。
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
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反过来,语言并非文化的全部,它受文化的影响,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和文化这种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而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看待事物,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怀学习理解外国的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同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发展历史,民族传统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不能因为外国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不同就认为外国文化荒唐可笑,更不能以外国文化为标准来贬低我们自己的文化。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教学文化比较论文
摘要:中西教学文化在教学理念文化,教学思维文化,教学价值文化,教学行为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各有优劣。
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吸收他民族优秀教学文化,为我们教学文化的发展增光添彩,为当前教学文化变革,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做出贡献。
文化和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教学是文化得以保存、传递的手段、工具,文化是教学的源泉和结果,两者密不可分。
教学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本文由此从教学思维、教学价值、教学行为三方面来探讨中西教学文化的差异并探寻其存在的原因。
一、中西教学文化的差异比较
受文化的影响,生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的言行、思维方式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教学文化。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特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使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
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社会人格倾向占主导,忽视个体价值;思维模式呈现出求同性,注重整齐划一而轻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文化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深厚的影响,在这种特殊文化模式的熏陶下,教学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
被动接受。
教师的教学理念分别从教师对优质课、课堂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态度得以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中,优质课特别是公开课大都被看成是“传统演戏课”,我们所看到的优质课大都不是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常态,是为了应付检查、赢得面子的表演课。
课堂设计注重系统性、完整性,设计的灵活性、互动性差。
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作用,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教学评价注重对学生考试结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也以学生赢得考试,考上好学校为教学目的。
在整个教学呈现出“苦教+苦学=考试”的局面,教学理念较落后于时代潮流。
西方偏重个人主义,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整体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
教学具有民主性、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等特征。
把优质课看成是“即兴表演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
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安排灵活,善用启发式教学,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二)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实质上就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定。
不同文化群体呈现出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
以“家庭”为中心的群体文化价值取向,注重家族的荣誉、利益,学习在很大层面是为了光宗耀祖,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而西方把学习看做自我完善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体验生活是教师所秉持的价值。
(三)教学行为模式
教学行为模式是基于一定教学环境和特定的教学理论,教学主体
间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行为互动。
中国文化是一种“崇德型”文化,强调长幼、尊卑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师生关系不平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凌驾于教师和学生之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冒犯教材,它不仅压制学生,同时也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2]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科书的权威地位有所下降。
在授课过程中,中国教师的活动范围大多在那三尺讲台上,给人以正式、威严的“传道者”形象。
西方文化倡导人人自由、平等,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参与主体多元化,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西方教师在课前可少撰写教案,更多的是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有很大的选择权。
教师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讲台上,为教师更多的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以方便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氛围。
二、中西教学文化差异的渊源
“教之本在师”,教师在不同的文化境域中被烙上不同的文化印记,产生不同教学文化。
中西教学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所致。
(一)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中国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3]中国文化重视和谐统一、安土重
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注重学生、教师与教学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学习环境的被动适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刻苦努力,忽视对学习环境的创造和改变。
西方文化是一种外向型文化,强调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探索与发现。
反映在教学中,表现为注重对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善,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
(二)伦理道德方面
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社会,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基本伦理道德。
“礼法”、等级观念浓厚,强调“三纲五常”。
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学评价以“评”为中心,忽视教学价值的创造。
西方身份观念淡漠,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
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有很大自主权;教师具有较大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选择权;教师以培养学生个人继续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评价注重教学价值的创造。
(三)群体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4],“中庸之道”,做事不偏不倚,力求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发展的同步性与整齐划一性,忽视个人的价值与需求,学生消极被动,对教师绝对服从。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鼓励竞争,教师教学目的是充分
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三、结语
中西教学文化在教学理念文化,教学思维文化,教学价值文化,教学行为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各有优劣。
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吸收他民族优秀教学文化,为我们教学文化的发展增光添彩,为当前教学文化变革,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亚玲等.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3.
[2]甘剑海.论教育学教材文本的性质与书写[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70.
[3]张岱年等.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9.
[4]经典语录大全.http:///jdyl/result_leifeng8.html,2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