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所引的古文经典释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政治课本中古诗文注释

人教版初一政治课本中古诗文注释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七上第一课8页)释义:一个篱笆墙,需要有几根木桩帮他夯实或支撑,篱笆才能立的牢固结实,一个坚强勇敢的好汉,需要有人帮助他才才能把事情办好。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毕竟有限,必须有人帮助他才能取得成功。

知识点:①、说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七上)②合作,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八上)③团队精神,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的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和谐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九)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七上第二课11页)释义:一个人一生中精力充沛的时间也就年轻时候那么几年,不会再来一次,一天之中也只有一个早晨,过了不会再回来,在人生最宝贵的每时每刻都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

时间是不等人的,老了或是机会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

知识点:初中三年的学习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把握好初中的学习生活是人的重要阶段,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七上)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上第二课18页)释义: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接受的快,爱好他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的快。

知识点:学习有苦有乐,当我们的好奇心在学习中获得满足的时候,当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自己潜能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的心中。

(七上)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七上第二课20页)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临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实情况。

知识点;①l留心周围的世界,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

(七上)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

道德与法治七八九年级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

道德与法治七八九年级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
《论语·学而》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23
88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也有道义,所以是天下最尊贵的。
24
9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又呈吴郎》
草堂前的枣树你听任邻居去打,因为她是没有食物又没有儿女的一个妇人。要不是因为困顿穷苦,她又怎么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那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不让她打枣呢!朝廷征收的赋税就已经让她穷到了骨子里了,想到了连年的战乱啊,泪水更是沾满了手巾。
12
34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俗语
从小孩子的举止言行,能看出他成年甚至年老时怎么样。
13
34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葛洪:《抱朴子·务正》
只要能使用人的长处,事情就不会不成功;只要能避开短处,世上就没有废弃的材料。
14
38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道路虽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虽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16
109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保卫王朝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臣武将要考虑的事情;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4.八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七八九年级所有课本古诗词归类

道德与法治七八九年级所有课本古诗词归类

道德与法治课本古诗词归类及译文七上第一单元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薪【译文】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塑造更好的自己。

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优、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译文】::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明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难。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学习兴趣与学习目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习兴趣。

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文】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译文】"用人的长处,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没有用的人。

7、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译文】虽然距离目标路途还很遥远,但是由于心志所向,所以即使路途很遥远,也没有什么能阻挡我追寻的脚步。

(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七上第二单元1、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交朋友要正直的朋友,能体谅宽容人的朋友,知道的事情多的朋友,对我们有好处。

2、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而小人的交情,看似亲昵,实则各有所图,背地里勾心斗角,多存过河拆桥之心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七年级下学期古文词汇总

七年级下学期古文词汇总

七年级下学期古文词汇总
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古文词汇对于学生
研究和理解古文十分重要。

本文档是对七年级下学期古文词汇的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1. 词汇一:仁德
含义:指人的品德高尚,待人宽厚仁爱。

例句:孔子崇尚仁德,强调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

2. 词汇二:忠诚
含义:指忠于国家、团体或,真诚奉献。

例句:我将永远忠诚于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3. 词汇三:孝顺
含义:指尊敬父母,孝敬亲人,修养良好。

例句:他一直孝顺父母,关心家人的生活和健康。

4. 词汇四:礼仪
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活动中遵循的一套规定和规矩。

例句:参加会议时,我们应该遵守礼仪,尊重他人,保持秩序。

5. 词汇五:谦虚
含义:指不自满,言行谨慎,不骄傲自大。

例句:他很谦虚,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会骄傲自满。

6. 词汇六:勤奋
含义:指努力工作,不懈怠。

例句: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通过研究和掌握以上词汇,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传递
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同时,这些词汇也
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希望本文档能够帮助到学生们,使他们在古文研究中取得更好
的成绩。

总字数:200。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译文及中心思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译文及中心思想

一、《孙权劝学》1、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中心思想: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3、文章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4、成语: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二、《木兰诗》1、译文: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

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

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七年级下道法部编知识点

七年级下道法部编知识点

七年级下道法部编知识点道法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宇宙自然法则和人类道德法则的学问。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七年级下道法部编的知识点。

一、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支,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的本意是自然界的法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和本源,而人应当遵循道的规律。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不与自然界相违背,不能过度干预。

例如,不宜过度劳累,应当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自我修养。

二、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包含了许多关于人性、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总结。

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的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道是无以名状的,本质上是无限泛滥的。

这意味着人们无法完全理解和设定道的范畴。

三、五德在道家思想中,五德指的是五种不同的精神品质:仁、义、礼、智、信。

仁是指具有同情心和关爱的品质;义则是指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品质;礼是指遵循人类的礼仪和规范的品质;智则是指拥有深思熟虑、明智的品质;信则是指具有诚信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五德的实践意义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保持优良的神态品质。

四、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修身养性的实践中,人们必须注重身心训练,保持自我自律和自我修养。

具体而言,就是要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注重健康和适度运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五、历代道家名人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道家名人。

例如庄子是一位道家思想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庄子误国论”和“逍遥游”等思想文化传世至今。

其它著名道家人物还有,老子、列子、荀子等等。

这些道家名人的思想和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道法部编的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道家思想,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课下注释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课下注释

第四课、《孙权劝学》课下注释(部编版七年级下)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3、【卿(qing)】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4、【及】到,等到。

15、【过】经过。

16、【寻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21、【阿蒙】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

22、【更】重新。

23【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24、【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5【见事】知晓事情。

《木兰诗》课下注释(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八课)1、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唧唧】叹息声。

3、【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4、【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5、【唯】只。

6、【何所思】想什么。

7、【忆】思念。

8、【军帖】军中的文告。

9【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10、【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道法七下知识点总结

道法七下知识点总结

道法七下知识点总结
《道法七下》是高考必修七语文教材中的一本课本,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文学批评理论、文化与价值观念等内容。

以下是《道法七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包括修辞格的运用、鉴赏与评论、修辞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文言文与白话文:讲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白话文运用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3. 《史记》与《资治通鉴》:介绍了这两部重要的史书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4. 《诗经》:讲述了《诗经》的创作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 《红楼梦》:对该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6. 古代文化与价值观念: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主,探讨了古代文化中的“德行”、“仁爱”等价值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7. 文学与社会:分析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文学作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和反映等方面。

这些就是《道法七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P93
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
《增广贤文》
木料打上墨线就能取直,人学习了解法律做事会更加谨慎小心
28
P101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不依法办事,国家就不可能安定团结;不遵纪守法,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道法所引的古文经典
序号
页码
名句
出处
释义
1
第一单元引语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整个人生阶段的王者时期,就像人生四季的最美好的春天,实属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
2
P27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奉劝天帝(这里指朝庭)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13
P3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3
P27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礼记·缁衣》
说话要有根据,实实在在;行事要有原则,循规蹈矩
4
P27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5
P28
行己有耻
《论语·子路》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6
P28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
P4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表现将士捍卫祖国、誓灭强敌的英雄气概
18
P4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诗句表达了诗人高尚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4
P3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
15
P43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礼记·大学》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9
P2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志传》
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也不能因为好事小而不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之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10
P3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
P88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执行法制坚决,国家可由弱变强;执行法制不坚决,国家会由强变弱。这表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其重法思想有可借鉴之处
26
P90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现实意义来讲,从整个国家来说,必须遵循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从个人角度来说,必须遵循行为规范准则,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生
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7
P28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全句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8
P2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23
P71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论语·子路》和《论语·为政》
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周而不比: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
24
P81
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
自己放弃自己的责任,其实就是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资格。一个人要真正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践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21
P55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挥千人力量,万人异心则抵不上一个人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22
P56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
《雷锋日记》
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服从服务于集体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论语·里仁》
见到贤德的人就要作为自己的榜样,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以他为戒)反省自身
11
P31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学而》;朱熹《集注》
每天都反省自己,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12
P31
慎独
《礼记·大学》
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我常常仰天长叹痛哭流涕,哀叹百姓生活的艰难辛苦。表达了屈原关注百姓生活,悲悯百姓艰辛的忧国爱民情怀
16
P4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17
19
P4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可贵得多
20
第三单元引语
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
梁启超
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必须先融入群体才能独立。这说明集体对个人的重要作用,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