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临床应用4则
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和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和临床应用摘要:探讨经方小柴胡汤临证应用。
应用辩证论治来临证实践。
小柴胡汤为初传少阳病主治之方,但应用千变万化,在临证中只要有枢机不利之病机,见有口苦,目眩,咽干者都可运用。
推广小柴胡汤这一千古名方之临证应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辩证论治;临证应用熟读《伤寒论》,对仲景思想理论有系统学习和了解,对经方应用进行深入临床实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中医之精华特色在临证中得以体现。
对小柴胡汤证有了很深的临床实践,具体总结如下:1 小柴胡汤辩证方解小柴胡汤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1]“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泻,或身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方为千古名方。
古代多为退热、抗炎之剂。
是经典的和解少阳、疏理枢机之方,适用于“往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为特证之疾病。
在少阳经脉所循行身体位置出现之症状均可以用小柴胡汤。
梅国强在《加减小柴胡汤临证》中全面概括了小柴胡汤之功效: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
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疏利三焦,调和枢机[2]。
故小柴胡汤有通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功效。
小柴胡汤方,组方简单,只要方证相应,效果佳。
方中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泄气推陈致新,”可见是疏气行滞的解热药,是治“胸协苦满”的特性为主药。
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以补胃以滋津液,病人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散,人参补中滋液为祛邪之要药。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确有见道之语,“谨守病机,不拘证侯。
”另外《伤寒论》229条[1]:“阳明病,发潮热,小便自解,胸协苦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故少阳阳明合并病者,用小柴胡汤合用有奇效。
2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清代郑钦安在《医理真传》里讲“医学一途,不难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6]。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绝对精华:小柴胡汤家族就这么用!

绝对精华:小柴胡汤家族就这么用!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引子中医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辨证论治。
即在收集了基本的证据(症状、体征)后,审症求因,依证选方,加减用药。
正如《论衡》所言:“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好的中医就像一个私家侦探,而疾病就像一桩桩案件,需要在收集有效证据(病情)的基础上,合情演绎,抽丝剥茧,找到罪魁祸首(病根),然后才能更快地将元凶缉拿归案(治好疾病)。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难在坚持,难在入门,为了帮助大家打好中医基本功,练就一身治病本领,本公众号特推出“跟我学中医”板块,前方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功在当下,每天坚持十分钟的学习,打牢基本功。
文/何宽其大夫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斤,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方根分析]① 柴胡—黄芩:清胆热,疏肝利胆。
② 半夏—生姜:温胃和胃。
③ 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气。
小柴胡汤的维度分析[用量用法]① 外感病:柴胡15~30g(发热者用30g或以上),黄芩10~30g,姜半夏15g,生姜5~10片,党参15g,炙甘草5g,大枣15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用。
高热者宜每2小时服药一次,热退后减量。
② 内伤杂病:柴胡10~15g,黄芩5~10g,姜半夏10~15g,生姜3~5片,党参15~30g,炙甘草5~10g,大枣10~20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用。
[功效]疏肝利胆,清解少阳,益气健脾,温胃止呕。
[方证]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小柴胡汤是极为神奇之方,应用极为广泛。
一张小柴胡汤,成就了无数名医,当代四川名医马有度就以擅用该方见长,他在《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一文中写道:“笔者(指马有度先生——何宽其注)从医四十余年,运用得最多的一张古方就是小柴胡汤。
冯志荣运用小柴胡汤经验

冯志荣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摘要小柴胡汤除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等适应证外,在外可调太阳,在里可调阳明,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和调控作用,因此可以广泛而著有成效的运用于虚人感冒,产后郁冒,咳嗽、淋证、发热、胸痹、梅核气等病。
关键词冯志荣小柴胡经验冯志荣主任医师系四川省第二批十大名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五十年,一生学验具丰。
至今已近八十高龄仍坚持每日门诊。
我有幸随老师一年,受其孜孜不倦,言传亲授,临证指迷,收获颇丰。
深感其高尚的医德、渊博的学术和临证的圆机活法。
老师崇尚仲景学说,精研其证治规律,尤以注重实践,讲求疗效,法活机园为其特色。
老师认为仲景学说之所以能永保其无限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卓有成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伤寒论》中所用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是经过历代医家无数次医疗实践反復验证,在临床中确有疗效之方。
老师认为纵观全部经方,当以小柴胡汤适应范围最广,而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在他的临床生涯中,除了遵循传统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等适应证外,还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广泛而著有成效的运用于虚人感冒,产后郁冒,咳嗽、淋证、发热、胸痹、梅核气等病,屡获良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少阳三焦是水火气机的通道,能量代谢的场所,水液代谢的通道。
少阳气机条达在外可调太阳,在里可调阳明,因此,少阳主枢。
少阳疏泄正常,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和调控作用,对情志也具有条畅作用。
因此,少阳所关乎的是全身脏腑精神情志的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可治疗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疾病。
(1)用于虚人感冒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为半表半里之处,为少阳所主。
《伤寒论》97条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老师认为该条不仅仅是少阳病之病因病机,乃总论虚人外感之病因病机。
若纯用发汗,恐耗散虚人之气血阴阳,虚其虚也。
方中柴胡、黄芩、半夏旋转少阳枢机以达太阳之气,人参、大枣、甘草、生姜帮助中焦脾土以领邪外出,于稳妥平和之中,大具扶正祛邪之力。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临床运用【摘要】小柴胡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具有治疗感冒的显著疗效。
本文从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感冒的病因病机以及小柴胡汤对感冒的疗效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小柴胡汤主要由哪些药材组成,如何制备,主要药效成分是什么,以及对感冒症状的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文章还列举了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
结论部分指出小柴胡汤作为治疗感冒的有效方法,探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以及未来在感冒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小柴胡汤在中医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对于治疗感冒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柴胡汤、感冒、中医、药方、制备方法、药效成分、临床应用、治疗作用、应用案例、有效方法、临床实践、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小柴胡汤在中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方剂。
它最早见于《伤寒论》,被誉为“伤寒汤”的组成成员之一,是六经验风证的代表方剂之一。
小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被誉为“千古名方”。
在中医理论中,小柴胡汤被归类为卫气营血之剂,具有疏解肝气、升清阳、解毒和和解表里的作用。
小柴胡汤不仅在治疗感冒方面有显著疗效,还在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其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而备受中医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在当今医疗领域,小柴胡汤作为重要的中药方剂之一,其地位不可替代。
通过对小柴胡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挥其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1.2 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外感风寒、痰湿郁闭、气滞化火等。
外感风寒是最常见的感冒病因,主要表现为身体受凉后,风寒侵袭而引起的症状。
痰湿郁闭则是指体内湿气过重,湿邪阻滞而导致感冒发作,表现为喉咙痒、咳嗽、咳痰等症状。
气滞化火则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气火不升反降,导致感冒症状的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苦、咽干等症状。
李士懋第二节 小柴胡汤医案举隅

李士懋第二节 小柴胡汤医案举隅例1:少阳病常某,女,21岁,学生。
2005年5月13日初诊:寒热往来,一日数作,体温在37.8℃~38.9℃之间,已6日,咳嗽恶心,不欲食,头昏。
今月事来潮,腹不痛,量如常。
脉弦数。
舌可,苔薄腻。
证属:邪结少阳。
法宜:和解少阳。
方宗: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9g 半夏9g 党参12g 生姜6片 炙甘草6g 大枣6枚 青蒿15g3剂,水煎服,6小时服1煎,日4服,温覆取汗。
数日后,校内相遇,云药后即愈。
按:脉弦数,乃少阳热结之脉,且寒热往来、头昏、恶心、不欲食等,亦皆少阳见证,诊治不难。
恰月经适来,何以不诊为热入血室?因热入血室者,当具四点特征:一是外感寒热,二是月经适来适断,三是有神志症状,四是有小腹胀痛、硬满。
热入血室,是热陷血室与血相抟结,或成血瘀,使经未完而断、涩少;或热迫血行,使经未期而至,或经水过多;伴小腹胀、痛、硬满,或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等。
此案虽逢经水适至,但并无经期不适,亦无神志症状,故不诊为热入血室,仍诊为少阳热结。
临床女子外感,当问月经情况,防其热入血室。
例2:邪伏少阳张某,男,20岁,学生。
2006年10月6日初诊:发热半年余,晨起约37 .2℃,渐热至37.7℃,至午后3点渐退。
热高时微恶寒,头晕,乏力,有痰,食便可。
曾输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类,未效。
脉弦略数,舌尚可。
证属:邪郁少阳不解。
法宜:和解少阳。
方宗: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9g 半夏9g 党参12g 炙甘草6g生姜6片 大枣6枚 青蒿18g4剂,水煎服。
日3服。
10月9日二诊:昨日上午36.9℃,今日上午36.5℃,未再恶寒,头晕、乏力已除。
脉弦缓,舌可,继予补中益气汤4剂,善后。
按:何以低热半年,邪郁少阳稽留不去?缘于正气弱,不足以驱邪外出,致病势缠绵。
小柴胡汤证本质即半阴半阳、半虚半实,本已有“血弱气尽”,无力驱邪外出。
小柴胡汤之“嘿嘿”者,即疲劳乏困倦怠,体力不及,精神萎靡不振,懒于活动、言语状,此即“嘿嘿”状,乃正气不足使然。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