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新教授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经验探讨-张燕婷,黄胜平,李颖彬,等

合集下载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10-----139)沈绍功教授60病案赏析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10-----139)沈绍功教授60病案赏析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10)沈绍功教授60病案赏析第一案细菌感冒病史:李左,男,42岁,初诊节气,小寒。

室内暖气过热,傍晚开窗透气,汗出当风,半夜发烧39.5℃,咽干口渴,咳嗽痰粘黄稠咯,咳剧时胸痛。

怕风少汗,汗出热不解。

凌晨来院急诊,测体温39.8℃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透肺纹理粗重。

验血:白细胞12000∕mm3,中性83%,苔薄黄,脉弦紧。

讲解:就这样一个病史,热出当风。

注意里面几个要点的症状:咳嗽痰是粘的,当然它是黄的;汗出热病不退,而且咳嗽厉害的时候要胸痛口渴。

以前我讲过:“外感无非辨他的风寒风热。

”另外这是个冬天,到了夏天就要辨他的暑湿。

外感病离不开这三个范围。

想一想我给你们鉴别风寒、风热的4条原则。

那么你辨别这个究竟是风寒还是风热?咽干,咳粘痰,尤其舌苔薄黄,脉是弦紧。

互动:学生:“应该是风热感冒。

”“开什么药?”学生:“以银翘散为主:用金银花、连翘、葶苈子、芦根、全瓜蒌、桑白皮、炙杷叶。

”有的同学说用桔梗宣肺,桔梗辛温,风热宣肺你不能用辛温的药。

宣肺你想到了,药不对。

再想想我讲外感风热感冒的时候,提高疗效有几个措施。

学生:“加石膏。

”加石膏?这个病还在卫分,还没到气分,你这个一定要注意呀!石膏是个气分的药,没到气分,你加早了。

石膏凉的厉害,加早了引邪入里,从表证转到气分了,从卫分转到气分了。

绝对不要用石膏。

学生:“加牛蒡子。

”加点牛蒡子可以。

你别光想到祛痰呀!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这是对的。

这个原则就有了,银翘散、桑菊饮都对了。

你还要想到提高风热外感的疗效,给你讲过,三个提高疗效的关键。

学生:“加点生芪或白扁豆。

”我讲过:风寒外感有三个辅助提高疗效:第一就扶正,你说的对,可以用白扁豆,还可以用别的,但扶正的药只能用一个,用多了利邪。

你想到白扁豆这很对,想到了提高疗效的第一个辅助是扶正,你还想到了第二个提高疗效就是宣肺,也就是透窍,但你的药没选好,用辛凉的药。

透窍的药用什么药?用薄荷、蝉衣。

马桂琴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方证治疗颅脑术后发热的体会

马桂琴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方证治疗颅脑术后发热的体会

·国医传承·DOI:10.13935/j.cnki.sjzx.210111作者单位:1.北京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北京100093;2.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北京100093;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通信作者:马桂琴,Email:marymgq3@aliyun.com马桂琴教授运用小柴胡汤方证治疗颅脑术后发热的体会王海舰1 张云馨2 马桂琴3【摘要】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

其方证包括:发热,往来寒热;咳嗽咳痰,口干,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腹痛,胁下痞硬;心烦喜呕,心悸等。

小柴胡汤可加减或合方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胸膜炎,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而见少阳证者。

《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的发热包括往来寒热、热入血室、数种潮热等,可发于六经中的阳明,厥阴等经,也可发于瘥后。

药理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具有明显的退热、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颅脑术后患者正气不足,正邪纷争,相持不下,故而反复发热。

马桂琴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合方治疗颅脑术后发热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柴胡汤;发热;颅脑术后;验案【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ProfessorMaGuiqin′sExperienceinTreatingFeverafterCraniocerebralOperationwithXiaochaihuDecoctionWANGHai-jang1,ZHANGYun-xin2,MAGui-qin3(1.BeijingInstituteofOccupationalDiseasePrevention,Beijing100093;2.SanboBrain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 sity,Beijing100093;3.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Abstract】 XiaochaihuDecoctionisarepresentativeprescriptionforrelivingShaoyangdisorder.Itssyndromesandprescriptionsinclude:fever,coldandhotcomingandgoing;coughingandsputum,drymouth,bittermouth,drythroat;fullchestandflanks,silentrefusaltoeat;abdominalpain,hardswellingundertheflanks;upset,nausea,andpalpitations,etc.XiaochaihuDecoctioncanbeaddedorsubtractedorcombinedforcolds,influenza,pneumonia,pleurisy,malaria,chronichepatitis,cirrhosisandothercausesoffeverandShaoyangsyndrome."TreatiseonFebrileDiseases"XiaochaihuDecoctiontreatsfeverincludingcoldandheat,heatintothebloodroom,severalkindsofhotflashes,etc.,whichcanoccurintheYangmingandJueyinmeridiansofthesixmeridians,andcanalsooccurintheaftermath.PharmacologicalstudieshaveconfirmedthatXiaochaihuDecoctionhasobviouseffectsofreducingfever,anti-inflammatory,andregulatingimmunity.Aftercraniocerebralsurgery,thepatient′srighteousnessisinsufficient,righteousandevilarestruggling,andstalemate,sorepeatedfever.ProfessorMaGuiqinusedXiaochaihuDecoctiontotreatfeveraftercraniocerebralsurgeryandachievedgoodresults.【Keywords】 XiaochaihuDecoction;Fever;Post-CraniocerebralOperation;ProvedCases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小柴胡汤是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的方剂之一,该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畅气机,宣通内外,运转枢机,故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组成,可用于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黄疸,疟疾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反复发热等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浅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疗效

浅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疗效

浅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疗效
王艳萍;侯文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8(010)020
【摘要】目的研究胆囊炎和胆石症使用大柴胡汤加减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均有35例患者.常规组采用西医治疗,改良组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7.1%,改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1%,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满意度为62.9%,改良组为97.1%,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西医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接受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总页数】2页(P155-156)
【作者】王艳萍;侯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J], 薛治国
2.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55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王运仁
3.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临床效果分析 [J], 郭进正
4.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J], 陆修成
5.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部分切除术后
并发胆石症、胆囊炎临床研究 [J], 马波;张佳茹;黄维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煌教授用药经验-药证

黄煌教授用药经验-药证

石膏黄煌石膏是一种矿物药,是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CaS04"2H20)。

石膏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细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

石膏的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风阳产的最有名。

与大黄、附子等药物一样,石膏也常救人于危急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称赞。

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常有关于石膏的记载。

如清代诗人袁枚当年患“暑疟”,几乎送命,后来幸亏服用了含有石膏的汤药,才转危为安。

这个事情记载在他的髓园诗话》中。

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他目击的这样一件事情:1793年,当时的京城大疫,有一位来自桐城的医生,用大剂量的石膏汤药,活人无数。

确实,古住今来,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石膏。

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据说疗效非常好,此方名为“阿司匹林石膏汤”。

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因为擅长使用石膏,被人们雅称为孔石膏”。

1 药证大剂量石膏主治大汗、大渴、脉洪大。

细说石膏的效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治疗大汗。

石膏与知母相配为多,方如白虎汤。

石膏所能治疗的这种出汗,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条),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

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

有报道治疗癌症多汗,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生石膏60-90g,收效较好(上海中医药杂志,5:23,1994)。

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曾用白虎汤加麦冬、首乌等治疗1例横贯性脊髓炎持续66天的高热,这个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伴有大量的出汗。

服药5剂后,体温遂下降。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

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

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

黄芪的汗出不烦,石膏的汗出必烦。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病案

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渴而不呕,小便不利,头汗出,柴桂姜主之。

) 这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是少阳病的主证,因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

少阳主胆和三焦,邪入少阳,胆火内郁 (胆气郁结,郁久化热),津液被伤,则见口渴;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气化失司,则见小便不利;水饮 (与邪热)结于胸胁则胸满微结;邪热与水饮郁结在里,不能外达而上蒸则头汗出;水饮虽结未及于胃则不呕。

本证病机为邪入少阳, (胆经)三焦不利,津伤饮结,寒热互呈,治宜和解少阳,温阳生津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本条是说疟邪伏于少阳,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焦 决渎三焦的主要功能之一。

指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2 汤方释义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炙甘草组成。

剂量比值为8:3:3:2:4:2:2。

用法: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煎取500ml,分3次温服。

柴胡半斤 (八两) ,黄芩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本方组织结构,可分为3组。

一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邪热,以除少阳半表半里未尽之邪。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心烦。

)二是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温阳 (散结) 生津, (平冲降逆)以治饮结津伤,桂枝、干姜温通化饮,瓜蒌根、牡蛎生津散结。

三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小柴胡汤祛除少阳邪气,加桂枝,解太阳之寒,即解表,加干姜温太阴之寒。

即柴桂姜主太阳,少阳,少阴合病。

或少阳,太阴合病。

)3 病案举例3.1 胁痛腹胀(慢性乙肝)患者,男,41岁。

初诊于1999年4月10日。

患慢性乙肝3年余,曾在某某医院治愈。

喻斌教授柴胡药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浅析

喻斌教授柴胡药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浅析

【薪火传承】光明中医2021年5月第36卷第9期CJGMCM May 2021. Vol 36.9• 1411•喻斌教授柴胡药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浅析$宁状状1喻斌2A摘要:喻斌教授认为脾胃及肝同居中焦,在生理及病理上联系密切,主张从肝论治脾胃病,临床常运用含柴胡药对以疏肝理气而达安脾胃之目的。

笔者跟随喻斌教授门诊学习,试探讨喻斌教授使用含柴胡药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关键词:从肝论治;柴胡;药对;脾胃病;喻斌doi :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09.016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9-1411 *03Analysis on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Yu Bin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Disease with Drugs Radix Bupleuri Couplet MedicinesNING Zhuangzhuang1YU Bin2A(1. Grade 2018 Graduate,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208 , China;2.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of Chinese Medicin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7 , China)Abstract:Professor Yu Bin believes that spleen, stomach and liver belong to the middle heater, which is connecting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He insists that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liver theory, which supports applying drugs containing Radix Bupleuri clinically to stabilize spleen and stomach with the effect of rectifying and dispersing the depressed liver energy. The author has studi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from Professor Yu Bin, and tried to explore experience of him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with drugs containing Radix Bupleuri.Key words:treatment from the liver;Bupleuri Radix;couplet medicines;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Yu Bin药对也称为“对药”,指临床上相对固定的2味中 药的配伍形式,以达到增强药效、扩大药物应用范围、消除毒副作用等目的。

黄煌教授:“小柴胡汤合方应用”内容摘要

黄煌教授:“小柴胡汤合方应用”内容摘要

黄煌教授:“小柴胡汤合方应用”内容摘要黄煌教授:“小柴胡汤合方应用”内容摘要时间:2016.02.212016经方年会记者组记录内容摘要:合方是两方或数方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

小柴胡汤主要临床表现特征是“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此病可以出现在临床各科,发热病、情志病、消化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月经病等多见。

因小柴胡汤适应面广,小柴胡汤病的病情复杂多变,所以《伤寒论》中的条文中或然证多,相应的加减法也较多。

临床应用中,合方也是灵活应用小柴胡汤的方法。

小柴胡汤的合方如柴胡桂枝汤、柴苓汤、柴朴汤、柴陷汤、柴平煎等。

一、柴胡桂枝汤的应用经验推荐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人参10g或党参15g,甘草5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或干姜5g,红枣15g。

以水7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发热微恶寒:低热,持续性发热,不明原因性发热;肢体烦疼:关节痛、肢体麻木、抽痛等;微呕、心下支结:消化道症状,如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外证未去:如皮肤红斑丘疹等。

这是一种伴有关节痛、消化道症状以及皮肤损害的发热性疾病。

柴胡桂枝汤可用于治疗莱姆病、羔虫病、登革热、各种神经痛、腹痛、癫痫病、普通感冒、老年人全身性游走性疼痛等。

并附相应医案几则,从略。

本方证临床特征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体表症状多的特点。

柴胡桂枝汤是为疑难杂病的调理方。

二、柴苓汤的应用经验推荐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生晒参5g或党参10克,生甘草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5g,泽泻20g,生姜15g或干姜5g,红枣20g。

以水800mL,煮取汤液400mL,分2—3次温服。

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

此方流传于宋金元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6第16卷 第8期 2014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8

Aug .,2014

· 名医经验 ·

中枢性发热是严重脑部疾患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常见于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血管病、颅脑手术后、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及脑肿瘤术后等患者。患者发热多为高热,持续性高热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可使原发性脑部疾病加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病程较长[3]。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黄培新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工作,在治疗重症脑病患者的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黄教授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取得了独到而有效的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临证,遂将其经验做一总结,以飨同道。1 病名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中枢性发热的常见于重症脑病患者,目前中医对于中枢性发热尚无统一的认识。该病古代无此病名。但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各个医家多从“热证”“中风”“外感发热”“温病”“头部内伤”“薄厥”及“厥证”等疾病论治。黄培新教授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该病属于内伤发热,可参照原发病诊断[3],可以诊断为“中风发热”“内伤发热”。《黄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有曰:“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其中所述之暴热与中风发热相仿。2 病因病机中枢性发热多见于重症脑病,多数患者伴见意识障碍,为病入脏腑,扰及神明,其病因病机多较为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元素认为“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朱丹溪认为“痰湿生热”。黄培新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中枢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正气虚弱,肝风内动,或外感毒邪,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或房室劳累,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脾为生化之源,脾失运化,不能运化水湿,湿停而化痰;加之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瘀内停。或患者年老,肝肾亏虚,兼以起居失常,情志失调,或房室劳累,导致肝肾阴亏于下,虚风内生,或七情失调,肝阳暴张,阴虚不能制阳,阳化风动,此风邪易挟痰挟火,横窜经络,经络气血逆乱,血随气逆。此时正邪相争于里,但因正气不足,正邪相争于少阳、阳明,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郁而发热,此谓少阳阳明合病之发热。若痰瘀邪毒直冲犯脑,导致脑脉不通,神明被扰,可伴见神昏。可见,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肝肾亏虚,标实为痰、火、瘀。3 临床表现中枢性发热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多为高热,最高体温可达40~41 ℃,患者常常为躯干发热,四肢不热,高热无汗。部分患者反复发热,或为午后及夜间发热。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4-5]。患者多伴有神昏,口臭口苦,面色潮红,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纳差,舌黯红或红绛,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有力。治疗该病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或者

黄培新教授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经验探讨张燕婷,黄胜平,李颖彬,蔡军,林浩,黎劭学,指导:黄培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中枢性发热是重症脑病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黄培新教授提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少阳阳明合病,提出了和解少阳、通腑泄热的治疗大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关键词:中枢性发热,中医药疗法,大柴胡汤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8- 0206- 03

收稿日期:2014-02-23作者简介:张燕婷(1976-),女,陕西渭南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Discussion on Professor HUANG Peixin's Experience on Using Dachaihu Decoction for Central FeverZHANG Yanting,HUANG Shengping,LI Yingbin,CAI Jun,LIN Hao,LI Shaoxue,Advsior:HUANG Peixin(University C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 central fever is a symptom of severe encephalopathy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poor therapeutic effect,directly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Professor HUANG Peixin propose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Shaoyang Yangming disease,and made Tongfu Xiere therapy with Dachaihu Decoction,which has obtained better curative effect.Key words:central fever;TCM therapy;Dachaihu Decoctio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8.072207

16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抗生素多效果较差。若外感邪毒蕴肺,患者可见高热,或往来寒热,伴见寒战,面红大汗出,喘促,咳嗽痰多等征;若痰热上扰清窍,可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抽搐,甚至神昏;若湿热下注,可兼见腹痛,小便赤痛,尿频尿急;若热毒炽盛,阴津耗伤,可见口干欲饮,面色潮红,心烦,舌红干苔少,脉细等症。4 治法及加减 4.1 和解少阳、通腑泄热为其治疗大法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枢性发热没有统一的疗法,有些医家采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6-9]。对于中风病合并中枢性发热的患者,有些学者采用开窍法、平肝清热法或通腑清热法取得较好疗效[10-13]。黄培新教授独辟蹊径,抓住了该病的核心病机为正邪相争,痰热腑实,少阳阳明合病,治疗大法为和解少阳、通腑泄热。选取大柴胡汤为主方加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大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大柴胡汤基本方药包括: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及大黄,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之剂,具有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之效,既解表散邪,又通里攻下,为表里双解代表方之一。该方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用大黄、枳实以泻热结;柴胡入少阳经,疏解气机、升举阳气,达表散邪;大黄入阳明经,通腑泄热、活血解毒,逐下驱邪,芍药缓急止痛。二者一表一里,一上一下,合少阳阳明之病而治,恰中其的。半夏降逆止呕,配伍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大枣与生姜同用能调和营卫而调和诸药。现代研究表明大柴胡汤具有退热,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利胆、降低括约肌张力、护肝及免疫激活的功能[14-17],多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18-21]。也有研究者用于治疗术后发热[22]。4.2 随症加减若患者高热不退可加生石膏(先煎)30 g清热泻火;若发热时作,午后夜间发热明显,可加柴胡15 g、青蒿(先煎)15 g解热透表,使热邪外泄;若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可加羚羊角骨(先煎)30 g、人工牛黄(冲服)1.5~3 g、龙胆草20 g平肝清热、泻火解毒;若大便不通,腹胀满,可加虎杖15 g、大黄(后下)15 g、郁金15 g、石菖蒲15 g清热开窍醒神;若身热而无汗出可加青蒿(后下)15 g、青天葵15 g解热透表,使热邪外泄;若痰多可加浙贝母20 g、桔梗10 g化痰;若伴见头晕目眩可加天麻15 g;若小便频少,加白茅根15 g、绵茵陈20 g清热利小便。若神昏,可加郁金15 g、石菖蒲15 g清热涤痰、开窍醒神;若患者咳嗽,痰多可加浙贝母20 g,桔梗10 g化痰止咳。5 总 结中枢性发热为重症脑病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它的发病机制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响丘脑下部下丘脑功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与散热中枢功能障碍而出现发热。它的诊断必须排除感染及其它因素。中枢性发热的热型多为高热,持续时间较长,治疗困难,可严重引起脑病理损伤,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西医治疗使用解热镇痛药或使用抗生素多无效,多采用物理降温、人工冬眠、激素治疗等方法[23-25],但治疗效果欠佳,病程较长,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黄培新教授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取得较好的疗效。综观黄教授用药特点,我们发现黄教授运用大柴胡汤治疗中枢性发热时,有其独到特点。首先治疗上注重通便泻下、通腑醒神,但大柴胡汤原方以大黄通便泻下,黄教授灵活变通,治疗该病少用大黄,常用虎杖、人工牛黄粉。因为虎杖除了通便作用,还有清热解毒,兼活血通络之效。人工牛黄粉既有清热化痰,又有通便效果,二者使用一举两得。其次,黄教授治疗中枢性发热多加活血通络之品。重症脑病患者中风重症多见,而血瘀证是引起中风的一个重要的病因,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过程。善于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起到积极治疗原发病作用,更好的治疗中枢性发热。第三,不要妄用苦寒发散药物。中枢性发热不同于外感发热,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多为正气虚弱,正邪相争,如果大量使用苦寒之品,恐有“虚虚实实”之虑。◆参考文献[ 1 ] 粟秀初,孔繁元.现代神经内科急症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7-148.[ 2 ] 吴卫平.中枢性发热[ J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 ( 11 ):650-651.[ 3 ]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0.[ 4 ] 邵锦华.中医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进展[ 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 ( 5 ):75-77.[ 5 ] 崔瑛.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其主要疾病[ J ]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 ( 4 ):33-34.[ 6 ] 雷励,陈苍舒,郭平.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枢性发热临床观察 [ J ]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 ( 5 ):461.[ 7 ] 郭志平.自拟“清热汤”治疗中枢性发热12例[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 ( 4 ):201.[ 8 ] 贾奎,张亮,薛素霞,等.自拟清热解毒开窍方治疗急性脑卒中继发中枢性高热29例[ J ] .中医研究,2006,19 ( 1 ):39-41.[ 9 ] 谭凯文.白虎汤加减治疗中枢性高热1例临证体会[ J ] .中医药导报,2012,18 ( 7 ):110.[ 10 ] 李海华,包新月.安宫牛黄丸辅助治疗中枢性发热50例[ J ] . 江西中医药,2012,2(2):22-23.[ 11 ] 宋建英,沈晓明,马云枝,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并发中枢性高热临床研究[ J ] .中医学报,2011,26(7):841-842.[ 12 ] 王雷芳.开窍通腑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并中枢性高热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 ( 9 ):1480-1481.[ 13 ] 殷力涛.羚羊角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继发中枢性高热42例[ 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 2 ):48-49.[ 14 ] 吴晓珺,顾铁保,程翔.大柴胡汤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综述 [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 ( 8 ):54-55 .[ 15 ] 李桂琴.大柴胡汤临床治验[ J ] .中医研究,2003,16 ( 1 ):62-63.[ 16 ] 马丽娟,王凤荣,郑娴,等.加味大柴胡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J ]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 ( 6 ):46-50.[ 17 ] 薛燕,白金叶.柴胡解热成分的比较研究[ J ]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 ( 1 ):11-12.[ 18 ] 郑春红.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 ( 6 ):179-180.[ 19 ] 刁俊杰,陈建萍,罗翌,等.柴胡用治发热的临床特点及运用规律[ 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 ( 3 ):259-2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