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午后潮热1例报告

合集下载

经方治发热病案3则

经方治发热病案3则

经方治发热病案3则(1)大柴胡汤证治案炮台,埔仔蔡某. 老妇,59岁, 2008年 4月28日就诊: 已在当地乡医治疗三四天未愈。

请吾给为诊治。

现证: 发热头痛, 呻吟, 胃脘部胀满不适,不欲饮食,几天没大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实兼数。

原有胆囊炎病史。

予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处方:柴胡10g,生大黄10g(后下),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5g,生姜3片,红枣3粒。

药进2剂,发热退,其它头晕、头痛等症状也明显改善,大便也下行。

继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内金10g, 山楂20g, 水煎服, 三剂. 服后而愈。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剂。

目前关于本方治疗消化系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溃疡病急性穿孔等疾病有较多报道。

上例用大柴胡汤为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只要出现以下指征即可用大柴胡汤:患者体质比较壮实,营养状况良好,肌肉坚紧;胁腹部满痛,按之充实、有压痛感或不适感;舌苔黄白且比较干燥;有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病史者。

如病例,抓住了患者的胃脘部胀满不适,不欲饮食,几天没大便,再结合其它兼症、既往史,故予以大柴胡汤(2)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治案男,12岁,刘某,2008年8月31日诊:已经发热2天,来看时查得38.50c,头痛,咽喉痛,咳嗽,口唇红干燥,口苦,不欲食,不脉弦兼洪大,舌红苔微黄。

治疗:和解少阳兼清里热处方: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药物:柴胡8克、黄芩8克、半夏8克、生姜2片、甘草4克,紫苏8克、桔梗5克、薄荷3克、石膏15克、知母8、板蓝根15克。

水煎服,二剂.9月2日,二诊:服完二剂后,发热退,咽喉舒服,不咳嗽,嘱上方去石膏继续服2剂而愈。

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兼退热,白虎汤清里热兼退热,紫苏桔梗薄荷板蓝根兼解毒止咳嗽,用药对证而获佳效!(3)麻黄汤加味治案2009年9月11日,陈某(朋友)之儿子,4岁,发热39 .5℃,恶寒,不汗出,流鼻涕,咳嗽,口红咽喉痛,痰黄,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指纹到气关、浅紫色。

验案分享——午后潮热

验案分享——午后潮热

验案分享——午后潮热精彩文章验案分享——慢性胆囊炎孩童常见病——疥疮治疗反其道而行之,温阳散饮治疗干燥性鼻炎感谢中医,让我从不能下床到能干点轻活儿验案分享——身痛十余年验案分享——午后潮热作者:李超4月21日网络接诊一患者,26岁女性,自2020年2月底出现午后潮热,午后自觉发热,测体温37℃左右,因其既往曾得过结核性胸膜炎,3月初在某三甲医院查胸部CT及血象未见异常,核酸检测阴性,因疫情缘故未住院行进一步检查,自行服用柴银口服液等治疗,病情未见缓解。

询问病情,知形体消瘦,时有盗汗,进一步询问得知午后颜面潮红,手脚心发热,眠差易醒大便不成形,口干,舌胖微红多裂边有齿痕苔薄剥脱,脉象缺如。

形体消瘦,肌肉不丰,大便不成形,考虑脾胃阳虚,营血不生;午后低热,颜面潮红,手脚心烦热,考虑阴虚不能敛阳。

苦于午后发热,考虑疾病以阴虚为主,遂于青蒿鳖甲汤合小建中汤治疗,具体方剂如下:青蒿鳖甲生知母生地黄丹皮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大枣当归天花粉生枣仁生姜方开7付,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开方时,自觉辨证准确,处方合理,认为应能药到病除,没想到却被迅速打脸。

4月30日患者微信告知服药后症状没改善,情绪焦躁,心烦明显,小便灼热微黄,大便质粘不成形,能从患者的字里行间里看出她的不满意,看了看舌苔,较之前有些黄腻。

前药未效,便需要重新辨证了,考虑到患者发病有明显时间特点,以午后为甚,联想到内经中“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从时间属性上讲,午后与秋季一样,皆以收敛沉降为主,这时候发作或加重的病,应该与收敛太过有关系;再一细想,患者发病日久,情绪焦躁,肝气难免郁结。

因此从时间属性上讲,治疗应以升发疏散为主;从脏腑辨证上讲,治疗应兼顾疏肝;因此主方可选用柴胡剂;考虑患者饮食喜热,大便不成形等,心中便有了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想法。

但想到《伤寒论》中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下微结”、“小便不利”、“心烦”等症状,压根没提发热的问题,心中难免有些嘀咕,遂合用升阳散火汤,以“火郁发之”正适合本案午后收敛太过、肝气郁结的情况;处方如下:北柴胡生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生牡蛎升麻葛根羌活独活党参薏米败酱草方开7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嘱患者忌服酸涩、生冷之品。

柴胡桂枝汤化裁治疗肝破裂术后高热1例

柴胡桂枝汤化裁治疗肝破裂术后高热1例

柴胡桂枝汤化裁治疗肝破裂术后高热1例1 病例资料患者于XX,男,30岁,病案号:0221520,主因车祸致腹部疼痛2h于2015年5月13日08:30收入院,症见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憋气,无二便失禁。

P:90次/分、BP:90/70mmHg,速查腹部彩超:提示肝脾周积液;胸腹部CT(阅片):肝脾周有积液,肝脏密度不均匀;诊断性腹穿:抽出不凝血。

诊断为:闭合性腹部损伤(肝破裂?脾破裂?),立即完善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肝脏1、4、5段多处挫裂伤,最长约6cm,呈”Y”字形,深约1cm,第1段挫伤严重,部分肝组织粘连,胆囊部分游离胆囊床,予以纱垫填塞止血,探查脾、胃、肠、胰腺、双肾均未见明显损伤,术中诊断为肝脏多发挫裂伤、胆囊床损伤;决定行:胆囊切除术+肝脏尾状叶切除术+肝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安返ICU复苏,术后经:”吸氧、生命体征监护、补液、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止痛、改善肝功能、换药、保留体内导管”等对症支持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引流管(膈下、肝下1、肝下2、盆腔)通畅在位,24小时膈下、肝1、盆腔各可见淡血性液体约2ml、1ml、3ml,肝2可见草绿色液体约800ml;于2015年5月25日08:35)查腹部彩超,考虑拔出膈下及盆腔引流管,腹部彩超回报:肝右前叶脏面下方低回声区(少量包裹性积液?)肝肾间隙少量积液;请示主任,将膈下及盆腔引流管拔出,余治疗同前;患者于2015年5月26日15:20发热,测体温T:39.1°C,无寒战,无心慌汗出,周身酸痛,急查血细胞分析,肌注精氨酸阿司匹林2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药后半小时汗出热退,测体温T:37.3°C,无其他特殊不适,血细胞分析回报: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8.8%、白细胞:9×109/L、红细胞:4.06×1012/L、血红蛋白:118g/L、血小板:408×109/L,随后2d下午发热,肌注精氨酸阿司匹林、地塞米松汗出热退,复查血细胞分析无明显变化,检查伤口、引流管口无红肿渗出,饮食睡眠二便均无变化,患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肢体酸痛,口苦、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浮,头脑中浮现伤寒论条文,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滋阴清热法午后潮热1例

滋阴清热法午后潮热1例

滋阴清热法午后潮热1例【一般情况】钱某,男,39岁。

【主诉】午后发热、汗出半年【现病史及既往史】半年前曾连患感冒数次,愈后每日下午仍自发热,不甚高,约在摄氏38度左右,时有汗出。

曾用西药青链霉素等,中药三黄,白虎、犀角地黄、青蒿鳖甲、龙胆泻肝、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

纳食亦不见佳,舌绛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尚有抗力。

【中医辨证】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积留余邪在内,流连干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是以无从检查。

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

拟用引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

【治疗经过】方药:丹皮、丹参各6克赤白芍各6克细、鲜生地各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黑芥穗9克浮萍6克大豆卷24克山桅子9克木通4.5克银柴胡4.5克片黄芩9克、羚羊角1.8克、牛黄0.6克共研细面,冲服。

二诊:前药眼2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

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

白茅苇根各12克生地黄15克鳖甲15克寸麦冬9克寒水石12克(滑石块15克同打布包)白薇6克赤苓芍各9克胡黄连4.5克蝉衣4.5克润元参12克粉丹皮9克知母6克炒枳壳6克南花粉12克草梢3克三诊:连进5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

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偿,立丸方善后。

生熟地各30克党参60克陈阿胶60克白术60克当归身30克洋参30克五味子30克玉竹60克酒杭芍60克龟板60克甘枸杞60克丹参60克绵黄芪90克天冬30克云茯苓神各30克炙草30克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早晚备服1丸,白开水送下。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病例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病例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病例大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治疗多种疾病。

它的主要成分是柴胡、半夏、黄芩、甘草等药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解毒祛瘀等功效。

下面将介绍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一些病例。

大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病症。

它适用于以下几种疾病:1. 肝郁气滞型疾病:如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失眠、食欲不振等。

经典病例是患有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患者。

患者主要表现为胃痛、腹胀、纳差、烦躁易怒等。

大柴胡汤能够疏肝理气,缓解肝郁气滞的症状,恢复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2. 气滞血瘀型疾病:如肝气郁结型痛经、乳腺增生等。

经典病例是患有经前期乳房胀痛的患者。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乳房胀痛明显,并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等。

大柴胡汤能够疏解肝气,活血化瘀,缓解乳房胀痛的症状。

3. 热毒壅滞型疾病:如肝胆湿热型黄疸、急性胆囊炎等。

经典病例是患有肝胆湿热型黄疸的患者。

患者主要表现为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

大柴胡汤能够清热解毒,疏肝胆,改善患者的症状。

下面介绍几个大柴胡汤的临床病例:病例1:患者,女性,年龄32岁,主诉脏躁不安,情绪易激动。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郁气滞型失眠。

患者服用大柴胡汤20剂,每日2剂,连续服用10天后,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病例2:患者,女性,年龄46岁,主诉经前期乳房胀痛。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气郁结型痛经。

患者服用大柴胡汤20剂,每日2剂,连续服用15天后,患者的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情绪也较以前稳定了。

病例3:患者,男性,年龄58岁,主诉黄疸、恶心、呕吐。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胆湿热型黄疸。

患者服用大柴胡汤20剂,每日2剂,连续服用30天后,患者的黄疸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总结来说,大柴胡汤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肝胆湿热、气机不畅等引起的疾病,如肝郁气滞型失眠、肝气郁结型痛经、肝胆湿热型黄疸等。

(十四)大柴胡汤——痛经,闭经,子宫炎,产后热

(十四)大柴胡汤——痛经,闭经,子宫炎,产后热

(十四)大柴胡汤——痛经,闭经,子宫炎,产后热142痛经——林松岗医案郑某某,17岁,学生,1985年3月7日诊。

每逢经期即腹痛,经量多,色暗红,挟带块状,伴口苦,胸胁胀痛,脉弦,舌红苔黄,曾用凉血之品,不效。

拟热郁少阳,治以和解少阳兼通腑泄热。

给大柴胡汤加减: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各10克,制半夏6克,白芍12克,大枣2枚。

3剂。

服药期间大便畅而不泻,腹不痛,口苦减,胸胁舒,选用大黄不仅通腑泄热且具有祛郁祛瘀之功。

每月经期再三服,连用三个月经周期,自此不再痛经,其伴随症状也消失。

[福建中医药1989,(3):52]按语:痛经以寒为多,然本案痛经伴胸胁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则为肝胆湿热,阻塞气机,胞脉不通所致。

治用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令肝胆湿热假肠胃而下,气机一畅,则痛经自愈。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仲景病案学》论:有少阳就是小柴胡证,还有胃满腹痛便秘结证,就是大承气证,合方即为大柴胡汤。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3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143闭经——大塚敬节医案主诉无月经和外阴湿疹的妇人患者为三十岁的女性,约十个月前流产,其后月经便停止了。

不久又出现外阴湿疹。

头沉重,肩凝,四肢疲惫无力,脚心发热。

大便一天一次,但不通畅。

腹诊触得右侧胸胁苦满,季肋下有明显抵抗和压痛。

左下腹髂骨窝处触及浅表性竖直的索状物,轻轻按压即痛。

这便是《伤寒论》所说的少腹急结,为瘀血的腹证。

于是,投予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

治疗三个月左右,大部分胸胁苦满症状消除,有了行经期仅一天的月经。

接下来一个月的月经也仅有一天,再一个月有三天左右。

其后少腹急结减轻,湿疹也渐渐轻快了。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一直服用前方,月经变得规律起来,湿疹也治愈了。

其后不久便怀孕,正常妊娠,顺利地生产。

《汉方诊疗三十年》论:本案腹诊,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多种慢性病原创冯世纶悦读中医来自专辑经方学堂小编导读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俱减,气上冲感亦减。

因咳痰仍多,给服半夏厚朴汤加栝楼、旋覆花、竹茹、杏仁三剂,咳痰减,继用上方加减,治疗两月,仅见轻微头晕、咳嗽,可用脑一小时。

服药三个月,可连续用脑二小时,除气短外无其他不适。

按:眩晕头痛,多用平肝潜阳法治疗,凡是肝阳上亢者用之则效。

本患者为痰瘀阻滞之证,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清解少阳阳明之热,祛其瘀血,复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化其痰饮,继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治其本,遂使三年之痼疾消逝于无形。

经方疗法精讲——二慢性胃炎(胃脘痛)田某,男,33岁,门诊病历号204014。

初诊:1966年6月1日。

胃脘痛5年,胃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胃脘时痛,胸胁苦满,噫气烧心,口苦,微恶心,气短心悸,嗜睡乏力,大便先干后溏,苔薄白,脉弦迟,右上腹压痛明显。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瘀夹饮。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2g、赤芍12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大黄6g、炙甘草6g。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管结石案案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管结石案案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管结石案案吴某, 女, 68岁, 1992年4月8日诊。

两天前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恶寒发热, 并出现黄疸。

入院化验检查:WBC14.7×109/L, 中性0.81。

B超提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0.7cm×0.5cm) 。

建议手术治疗。

因病者年迈, 拒不手术而求诊中医。

诊见:急性病容, 皮肤及巩膜黄染, 右上腹痛连及后背, 口苦泛恶, 尿黄浓,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

T39.1℃。

证属肝胆失疏, 湿热内蕴, 结石梗阻于胆道。

治宜疏肝利胆, 清利湿热, 消石止痛。

拟和解少阳, 清泄阳明之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 郁金、黄芩、半夏、枳实、大黄、白芍、川楝子、延胡索、茵陈各10g, 海金沙、鸡内金、虎杖各15g, 金钱草30g。

日1剂, 水煎服。

服3剂后大便下泄, 心下痛大减, 体温降至37.7℃。

上方去大黄继服3剂, 痛止, 黄疸消退。

后以此方坚持服用月余, B超复查, 结石消失。

按:胆为中精之府, 其胆汁化生于肝, 汇集于胆, 泄于小肠, 以助消化。

若肝失疏泄, 胆失通降, 胆汁郁滞, 胃土违和, 则湿热内生。

湿热交蒸, 日久则煎炼成石。

结石梗阻胆道, 胆汁外溢, 则肤黄、目黄、尿黄。

其治疗《金匮要略》指出:“诸黄、腹痛而呕者, 宜柴胡汤。

”大柴胡汤系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而成, 集清、和、下、消诸法于一方, 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 又可荡涤肠胃之热结。

凡属肝胃不和、寒热往来、心烦呕恶、心下急痛、尿黄便结或下利等少阳阳明合病之病证, 诸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胰腺炎等急腹症, 均可随证加减应用。

本例因内有结石, 故加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虎杖等清热利湿化石。

参考文献:[1]柳育泉,金素娟.经方验案4则[J].国医论坛,2002(06):5.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午后潮热
1例报告
发表时间:
2012-12-06T09:11:06.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 作者: 马天龙
[导读] 患者女,74岁,因“反复咳、痰、喘两年,加重伴心悸、呼吸困难一周”于2012年1月28日15时入院。
马天龙
(青海省门源县中医院 810300)

患者女,74岁,因“反复咳、痰、喘两年,加重伴心悸、呼吸困难一周”于2012年1月28日15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五年余。查
体:
BP140/70mmHg,神清,精神差,半卧位,唇绀,两肺呼吸音增粗,可及中等量痰鸣音。心率78次min-1,律齐,心尖区可及Ⅲ级左右收
缩期吹风样杂音,余瓣膜区未及杂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胸片示: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心功能不全,两下肺炎症;心电图示:窦性
心律,心电轴左偏,
ST段缺血性变化,左心室增大;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增大,室间隔增厚,二尖瓣损害并微少量返流,主动脉硬化,左心
功能减低;
B超示: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入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Ⅳ级),高血
压病
1级(极高危),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给予低流量湿化吸氧,强心利尿、抗菌消炎、止咳平喘及扩血管治疗。治疗一周后患者咳、
痰、喘明显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但出现发热,为午后潮热,体温波动在
38~39℃之间,复查胸片示:两肺炎症较前吸收,血常规:正
常,不支持结核性发热。给予柴胡注射液及赖氨匹林肌肉注射两天无效,诉纳差,恶心欲吐,大便干,已三日未行,查舌质暗红,苔黄厚
燥,脉弦滑,第三天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水煎服
:柴胡12.0、黄芩10.0、半夏10.0、白芍15.0、炒枳实10.0、生大黄6.0、郁金10.0、虎杖
10.0
、金钱草10.0、焦四仙(各)10.0、炒扁豆10.0、焦白术10.0、茵陈10.0、山栀10.0、地骨皮10.0、青蒿15.0。服用一剂后大便行,两
剂后纳食增加,三剂后体温正常,未再发热。继续服用六剂出院,出院两月后随访体温一直正常。

讨论

午后潮热即每至中午之后感觉发热,或体温升高的表现,多因湿热、胃肠实热、阴虚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
阳病,阳胜则阴病
”[1]。现代医学多见于结核病,少数见于慢性炎症。本例患者由于素有慢性肺部炎症,加之利水及退热治疗更伤阴液,则
出现午后潮热。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而成,是和解与泻下并用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2]。
现代医学常用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证者。本例患者兼有胆石症,恰适大柴胡汤解之,正如汪昂所说
“少阳固不可
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
”[2]方中柴胡为君,与黄芩合用,能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缓急止
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之腹痛烦满不得卧;茵陈蒿最善清利湿热;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
自小便出,与大黄相伍有茵陈蒿汤之意;郁金行气解郁、舒泄肝气;虎杖利湿共为佐药。半夏降逆止呕;金钱草清化湿热,亦引湿热自小
便出;地骨皮、青蒿退虚热;焦四仙、炒扁豆、焦白术鼓舞脾胃之气,共为使药。全方有方有药,外解少阳、内泻热结、退虚热、健脾
胃,与患者临床复杂情况完全相符,药到热除,纳食增加,却无西药退热剂如赖氨匹林的出汗、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体现出疗效高、副
作用少的中医药优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考 文 献
[1]
邓铁涛.中医内科学.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0 .
[2]
许济群.方剂学. 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7~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