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合集下载

了不起的经方系列之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

了不起的经方系列之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

了不起的经方系列之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
患者女性,61岁,颈项部麻木感2月余。

症见:后颈部麻木呈阵发性,每次持续1-2分钟,伴心慌,寐差,每天夜内12点会因心慌不适感不能入睡,需坐起一小时方可缓解,口稍苦,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瘦,苔薄,左脉沉弦,右脉弦。

因为是老患者,本来是想只针灸治疗的,建议还是得配合汤药治疗,辨证考虑为炙甘草汤合酸枣仁汤,处方:炙甘草15 党参15 干姜10 桂枝15 麦冬30 生地15 火麻仁10 炒酸枣仁30 川芎15 知母10 五付,水煎服。

经络辨证考虑为少阴、太阳、厥阴、少阳,主要穴位为内关、神门、后溪、养老、外关、百会等。

针灸扎了三天,汤药喝了五天,患者已能正常入睡,无心慌发作,也没有后颈部不适感了,效果还是不错的。

患者没有病理征,若是霍夫曼征阳性的情况下,还是会建议完善相关检查的,我认为临床上还是应该尽自己所能的帮助患者,给患者提供更多选择,我是不排斥做一些必要检查的,站在患者的角度,有些患者需要简单明了的检查结果来让自己安心,而不是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讲解;站在医生的角度,虽然理化结果不影响中医辨证治疗,但若是患者不能完全信任医生,又不甘心只是中医治疗,那么对治疗效果也是有害无利的。

对医生而言,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疗效,无需炫技、无需夸张及过度的治疗、也无需羡慕花费高昂的治疗手段,顺应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润物细无声般的存在,帮助需要我帮助的人,不就挺好?!所以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中医,希望自己怀抱对中医的执念一直坚定的走下去。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原方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擎(5-10 枚)。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益气滋阴,补阳复脉。

主治:1.脉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

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 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为君药。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以复脉之本;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1. 证治要点: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血证论》称其为“补血之第一方”。

临床运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为证治要点。

2. 加减应用:阴血虚甚,舌光而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阴补血之力;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功;虚劳肺痿阴伤肺燥较重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3. 现代应用:本方多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有较好效果。

对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见有心悸、气短、脉结代属气虚血少者,均可加减应用,并可用于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证。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

”(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

”(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

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

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汤原文摘录如下:《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结代脉考脉结代是炙甘草汤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脉结代改为其他脉象,那后文的“心动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汤证了。

所以“脉结代”对于炙甘草汤是必备的前题。

《伤寒论》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者,涩而不利,缓而时止,止而复来,主病为气血凝滞;代者,贷也,恒产告罄,脉来中止,不能自还,主病为气血大虚。

结脉代脉皆属阴脉,二脉同见者,唯炙甘草汤而已。

二脉相比,代脉之候较结脉为重。

有单见结脉者,有单见代脉者,有结脉与代脉交替相见者,也有结脉与代脉同见者。

如果出现代脉,必有结脉伴随,很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见结脉,但并一定出现代脉。

无论是结脉或代脉,或结代脉同见,都表明心脏气阴亏损、血脉瘀滞,唯轻重不等而已。

据88例炙甘草汤证脉象统计,所见结脉者85例(96%),代脉80例(91%),其他为细脉与微脉等。

对此脉象,医者首先选用的是炙甘草汤。

何为君药炙甘草汤何为君药,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的。

炙甘草汤的神奇案例

炙甘草汤的神奇案例

神奇案例:炙甘草汤治疗焦虑症案例背景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持续的、无法控制的、过度的焦虑和担忧。

焦虑症常常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其社交和工作能力。

传统中医认为,焦虑症是心火过旺所致,而炙甘草汤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案例过程病人A女士•背景:A女士,35岁,事业心强,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高管职位。

由于工作压力大、责任重,A女士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焦虑不安。

•过程:A女士开始出现失眠、心悸、易怒等症状,她咨询了当地一位中医师。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舌诊,中医师认为A女士属于心火过旺型焦虑症,建议她服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大枣5枚•设计:A女士遵循中医师的建议,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炙甘草汤。

同时,她还积极改变生活习惯,增加运动和放松的时间。

•治疗过程:连续服用炙甘草汤1个月后,A女士的失眠状况明显改善,心悸和易怒的症状也减轻。

她感觉到自己更加平静和放松,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结果:A女士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焦虑症状完全消失,她恢复了健康的生活状态,更加积极向上。

病人B先生•背景:B先生,40岁,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

由于工作压力和创作困难,B 先生出现了情绪低落、失眠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过程:B先生找到一位知名中医师寻求帮助。

中医师在详细了解B先生的病史和现状后,认为他患有心阴不足型焦虑症,并建议他服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6克、茯苓6克、川芎6克、柴胡6克、黄芩6克、枳壳6克、生姜3片•设计:B先生按照中医师的建议,每天两次服用炙甘草汤。

同时,他还进行了心理治疗,以缓解焦虑情绪。

•治疗过程:连续服用炙甘草汤2个月后,B先生的情绪逐渐变得稳定,失眠和食欲不振情况有所缓解。

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创作效果也有所提高。

•结果:B先生在经过半年的治疗后,完全摆脱焦虑症的困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再次展现出杰出的艺术才华。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 味。

5 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 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 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

炙甘草汤标准配方炙甘草汤,又称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炙甘草汤的标准配方主要包括炙甘草、桔梗、半夏、甘草等药材,下面将详细介绍炙甘草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用法用量。

一、炙甘草汤标准配方。

1. 炙甘草,5克。

2. 桔梗,10克。

3. 半夏,10克。

4. 生姜,3片。

5. 大枣,3枚。

6. 甘草,3克。

二、炙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1. 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汁饮用。

2. 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三、炙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炙甘草汤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炙甘草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痛的作用;桔梗具有清热祛痰、宣肺平喘的作用;半夏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呕的作用;甘草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痛的作用。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感冒的功效。

四、炙甘草汤的适应症。

炙甘草汤主要适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对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等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五、炙甘草汤的禁忌。

1.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2. 脾胃虚寒者慎用。

六、炙甘草汤的药理作用。

炙甘草汤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药理作用。

其中炙甘草具有镇咳平喘、和胃止痛的作用;桔梗具有宣肺平喘、清热祛痰的作用;半夏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呕的作用;甘草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痛的作用。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七、炙甘草汤的药物相互作用。

1. 与其他药物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2. 与食物无明显的相互作用。

八、炙甘草汤的不良反应。

炙甘草汤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偶见个别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炙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千古奇方甘草汤,伤寒论里放明光;失眠便秘心悸慌,加减包治莫不康。

【来源】《伤寒论》;【异名】复脉汤(《伤寒论》);【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

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摘自《百度百科》:“炙甘草汤”词条附:便秘痛苦更危险,促使心脏病发难;日常保健很重要,炙甘草汤保平安。

——便秘是心脏病发作的“罪魁祸首”:由此导致发生心梗、猝死的情况屡见不鲜。

原因是大便时过于用力会增加胸腔压力,减少心脏血液回流量进而诱发心脏病。

保护措施为多吃高纤维食物、多补充体内水分以防止便秘,避免用力解大便。

(引自《便秘促使心脏病发作》见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网站2012年01月30日)治疗可服用炙甘草汤。

PS:生脉饮应该就是炙甘草逐渐演变过来的。

后世喜欢用生脉饮治疗心悸。

其实最原始的方子应该首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寒热两用的方子。

伤寒论里寒热两用的方子相当的多,正是符合升降之至理。

炙甘草汤中有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多达九味,这对于整部伤寒论来说都是很少见的。

伤寒论一般的方子不过五味或者六味,而炙甘草汤却多达九味,这种反常现象的必须要加以注意(桂枝除了桂枝汤用来解表的作用外,还有通心阳、散四肢的作用。

比如很多人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往往是心阳不足导致的,这个时候常常桂枝配合干姜、炙甘草之类的温补心阳之功效。

炙甘草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

炙甘草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

炙甘草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患者在发作期间往往会出现血脂异常和血流变差的情况。

炙甘草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探讨炙甘草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炙甘草汤的药理作用炙甘草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药方,由甘草、生姜、大枣、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炙甘草汤具有温中健脾、理气和胃、益气生津的功效。

其中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压、抗凝血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生姜和大枣则可以温和的温中健脾,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

二、炙甘草汤对血脂的影响1. 研究表明,炙甘草汤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这种调节血脂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冠心病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

2. 炙甘草汤中的甘草成分能够抑制血液中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血脂的氧化损伤,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甘草还具有促进胆固醇代谢、减少胆固醇吸收和合成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三、炙甘草汤对血流变的影响1. 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加等血流变异常。

炙甘草汤中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流变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炙甘草汤中的生姜和大枣等成分具有扩血管、促进微循环的作用,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供血状况,减轻心绞痛症状。

生姜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甘草汤
方一∶《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异名】复脉汤(《伤寒论》)。

【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方解】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

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

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

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方论】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化裁】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心动悸者,动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气内虚所致。

补虚可以去弱,故用人参、甘草、大枣;温可以生阳,故用生姜、桂技;润可以滋阴,故用阿胶、麻仁;而生地、麦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宁悸也。

2.《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药也。

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麻仁润滑以缓脾胃;姜、桂辛温以散余邪;加清酒以助药力也。

3.《古方选注》: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
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于心肺矣。

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4.《血证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

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

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

⑤《成方便读》:方中生地、阿胶、麦冬补心之阴;人参、甘草益心之阳;桂枝、生姜、清酒以散外来寒邪;麻仁、大枣以润内腑之枯槁。

【附方】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附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苦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护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

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炙甘草汤·补血方剂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

【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阴血不足,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

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

能对抗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发生率,并能改善“阴虚”证候。

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作用。

【进补应用】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

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室性早搏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

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病毒性心肌炎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

水煎服,每日1剂。

3.心律失常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

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
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按人参、阿胶各l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

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

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方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组成]炙草、阿胶、生地、麦冬、人参、麻仁。

[主治]热劫燥病,时邪昏陷。

[附注]方中人参,《医门补要》作“西洋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