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总是说《伤寒论》,它真的是宝,从桂枝汤方到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对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张仲景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现在仍旧适用。
所以说《伤寒论》一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腹痛,就是小建中汤;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
1今天要说的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原文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担惊受怕、想哭;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齐”,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
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炙甘草汤。
大约三剂就好了。
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食物经过人的肠胃吸收了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
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
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
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
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
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然后加麻子仁,因为他不是便秘,肠子里有宿食,虽然肠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
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
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
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
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
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
3 治疗结果3。
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
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
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
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
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
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条文解析:【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
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柯韵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
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
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
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尤在泾】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
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
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营气。
营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
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
今人治病,不问虚实,概与攻发,岂知真气不立,病虽去,亦必不生,况病未必去耶。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
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
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
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
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
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
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千古补心第一方,治疗阴阳气血俱虚“炙甘草汤”

千古补心第一方,治疗阴阳气血俱虚“炙甘草汤”总是说《伤寒论》,它真的是宝,从桂枝汤方到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对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张仲景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现在仍旧适用。
所以说《伤寒论》一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
今天要说的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原文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它也有很好地补血作用,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炙甘草汤的基本组方是:炙甘草四两(12g)、生姜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去皮桂枝三两(9g)、阿胶二两(6g)、去心麦门冬半升(10g)、麻仁半升(10g) 、擘大枣三十枚(10枚)。
(剂量仅供参考)以上8味(除阿胶)用水800ml,加入黄酒或者清酒700ml,先煮前8味药,煮好后去滓倒出,将阿胶烊化兑入药液中,分2-3次温服。
针对病症,还能加减裁化用药。
例如汤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个医案。
有个年近六旬的老叟得伤寒症,四五日间表里大热。
其脉象洪而不实,现有代象。
舌苔白而微黄,大便数日未行。
医师为其开方:用生石膏三两,大生地一两,野台参四钱,生怀山药六钱,甘草三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饮完三次,脉已不代,热退强半,大便犹未通下。
后用原方减去石膏五钱,加天冬八钱,仍如之前煎服,病遂痊愈。
这是在炙甘草原方基础,针对具体病症配伍变化而来的,但其核心还是炙甘草汤方,结合人参加白虎汤方,通过配伍合用诸药,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千古补心名方!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千古补心名方!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其方组成为甘草12g 生姜切9g 桂枝去皮9g 人参6g 生地黄50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10g 大枣擘10枚。
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先师仲景以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而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以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用生地麦冬麻仁阿胶者以滋阴养血而为臣;加桂枝生姜清酒而温阳通脉为佐。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张璐曰, 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
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又云曰, 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
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
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吾总结先人用此方用药之加减, 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用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吾认为,炙甘草汤辩证特别需有“心动悸,脉结代”之症, 此类患者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用西药等服药较久,需重剂方可, 而非轻剂所能中病。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有人经常会感到心慌心悸,有时心脏像缺电的钟表一样,走一走,突然停一下,然后继续走。
有人对这种情况比较敏感,会感觉心脏极不舒服,有人则不敏感,对此无所谓。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炙甘草汤来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炙甘草汤的应用:《伤寒论》第 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结脉,就是用手摸脉,感觉脉打结一样,不舒展,说明心脏部位有问题。
代脉,就是明显感觉脉走走停停,有的人是偶尔能感觉到,有的人是经常出现,甚至发作时会有濒死的感觉。
代通贷,就像一个人经济状况不好,基本的生活都没法保障,只能靠欠债来维持。
心动悸,就是心跳的不平稳,明显能感觉到心脏有颤动,就是有些像现在所说的房颤,同时还要明显的心慌心悸。
实际中观察到有人心跳的很快,超过100次/分钟,有人跳的慢,也就50次/分钟。
无论快慢,脉都显弱,而且有心慌心悸。
这时候不能认为心跳快是有热,实际是心脏因为功能弱,每次输出的功率太小,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增加输出次数来维持身体运转的需要,实际此时心脏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用清热药,不然会酿成大错。
“脉结代,心动悸”,可能是心脏功能性问题,也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
炙甘草汤尤其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二、三尖瓣锁闭不严等。
我们看炙甘草汤的组成,里面炙甘草、人参补中气,地黄、麦冬、阿胶、大枣补阴生津,麻仁润经络、消除结涩,生姜、桂枝补阳,帮助心脏运转,所以炙甘草汤补心气、通心阳、益心阴、增心血。
也有人说炙甘草汤是“三分阳药,七分阴药”。
对此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能单纯用阴药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阴阳互根的理念:“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如果人体阴阳分离了,不在一起,那离死亡就不远了。
炙甘草汤乃心律不齐良方

炙甘草汤乃心律不齐良方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该书中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方治疗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疗效确实,屡试不爽。
一般服用20~30剂,可收良效。
药用:炙甘草、生地、党参各15克,阿胶、桂枝、麦冬、麻仁各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大便溏去麻仁,加酸枣仁;心悸加龙齿、朱砂;病毒性心肌炎邪盛加黄芩、公英、大青叶。
心气虚者,去麻仁、阿胶、生姜,加人参、黄芪、五味子;心阳虚者,去麻仁、阿胶,加重桂枝用量至30克,附片5克;心阴虚者,重用生地、麦冬,再加玄参;心血不足者,加当归、赤芍、丹参;心痛甚者,加丹参、元胡、赤芍、三七等;瘀血阻滞者,加丹参、三七、元胡、郁金、檀香。
病案1李某某,男,27岁。
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睡眠不好。
诊断为胸痹。
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党参、阿胶、生地、丹参、夜交藤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炒枣仁20克,黄连、桂枝各10克,肉桂、干姜各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
兼证为睡眠不好,因心主神明,心气虚,故失眠多梦。
方中加丹参、夜交藤、炒枣仁,加黄连、肉桂(名交泰丸)宁心安神。
病案2刘某,女,35岁。
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晚上频发。
胸痹。
诊断为:胸痹。
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太子参、阿胶、生地、苦参、全栝楼、当归、丹参、麦冬、五味子、川芎、黄芪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桂枝10克,干姜5克。
用法同前,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
昼为阳,夜为阴,夜间频发,心阴不足也,心阴心阳不相接续也。
故重用太子参、阿胶、生地滋心阴,佐以桂枝、干姜以温心阳,阴阳共理。
方中加丹参、麦冬、五味子名曰生脉饮者,养心神、补心力也。
加四物汤、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龙骨、牡蛎摄敛心气,苦参、栝楼宽胸理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
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
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
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
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
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
3 治疗结果3。
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
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
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
②证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
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
⑤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
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
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
药物组成:炙甘草12 g,生姜10 g,桂枝9 g,人参9 g,生地黄40 g,生白芍15 g,阿胶6 g,麦冬10 g,麻仁10 g,大枣10枚。
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 g、五味子10 g、酸枣仁15 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 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 g、龙眼肉12 g、白术10 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 g、黄柏10 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 g、牡蛎10 g、附子8 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 g、附子8 g、白术10 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 g、红花10 g、丹参20 g、川芎15 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 g、生龙骨10g、生牡蛎10 g、五味子12 g。
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 mg/d开始,5~7 d 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心悸的病位在心[5]。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6]。
《丹溪心法》指出:“责之虚与痰。
”《伤寒明理论·悸》曰:“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
” 因而临床以益气滋阴、补血安神、复脉定悸治之。
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二条中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
诸药配伍,共奏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之功,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小议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心悸;炙甘草汤;疗效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
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
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
②证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
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
⑤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
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
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
药物组成: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9g,人参9g,生地黄40g,生白芍15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g、龙眼肉12g、白术10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g、黄柏10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g、牡蛎10g、附子8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g、附子8g、白术10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g、红花10g、丹参20g、川芎15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五味子12g。
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mg/d开始,5~7d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