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心功能不全( C H F )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中医心衰之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 等病证范畴。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治疗心功能不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临床确有良好的效果。

有关心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现笔者将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心功能不全;中医药;综述1 病因病机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可概括成为本虚标实之证,心(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痰浊为标。

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吴勉华[1]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为心衰的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而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之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邓铁涛[2]指出:“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以心为本,他脏为标。

”心衰病位在心,却不局限于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

张万义等[3]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

由此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宋耀鸿[4]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防治研究进展

辛汤加味抗过敏实验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25] 王维赋,谭晓梅,梁少瑜,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176-178.[26] 万楷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5):643-645.[27] 李笋,王培源,钟萍,等.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变应性鼻炎缓解期小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3):258-260.[28] 袁晓琳.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5):109-110.[29] 茹立良,王华斌,范坤.常振森主任医师用金匮肾气丸汤方经验总结[J].世界中医药,2015,10(11):1734-1737.[30] 周燕,崔淑敏,董萨莎.西替利嗪联合半夏泻心汤对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9,25(11):1894-1898.[31] 吕旭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5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73.[32] 蒋中秋.乌梅丸治疗变应性鼻炎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5):370-371.[收稿日期]2020-10-1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因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等结构和(或)其功能异常,迁延日久,引发右心功能损伤的疾病[1]。

其主要机制为肺血管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增高,引发右心扩大、肥厚等[2]。

COPD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有近1亿人患有COPD[3]。

祖国医学对该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多认为其应归类为“喘病”“水肿”“水饮”等[4]。

其病机为虚实兼夹[5]。

且复发率高,病情重,易出现并发症[6]。

冬、春季节和气候突变易引发急性加重[7]。

现代医学在不断完善慢性肺心病的诊疗方案,近年来中医各界医家也逐渐深入,通过辨证论治取得了可观疗效[8]。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在心脏病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一、中医药护心脏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护心脏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个方面。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等,从而达到护心脏的效果。

针灸治疗则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风险等,对心脏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中药治疗心脏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中药方剂有很多。

例如,桃仁、红花、郁金等草药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发展。

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病症,中药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心脏病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例如,针灸穴位“心包经”、足三里等穴位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优势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时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2、综合调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来治疗疾病,对心脏病有综合性的作用。

3、副作用少: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多为天然草药提取,针灸为非药物治疗,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4、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常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总之,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来确认其疗效及安全性。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西医对其主要从改善供血、减少心肌耗氧以及缓解症状等方面治疗,但是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而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论述,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系统、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堵塞、冠脉痉挛为发病原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高危疾病。

在中医学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可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疾病,主要与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致病因素相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是从实致病或从虚致病,从而演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中医防治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局部症状,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阐述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病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但其症状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录。

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第一次提出“胸痹”,并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系统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更贴合临床,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各个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对本病发生的见解也各不相同,查阅文献后发现:大多认为与寒邪、饮食、情志、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1],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心脉痹阻”,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进展研究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进展研究
治疗
河南
郑州
400 ; 50 0
【 关键词 】 冠心病 中医 病 因病机
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 状动脉 性心脏 病或冠 心 成和发展 , 明了痰能致瘀 , 可化痰 , 证 瘀 痰瘀 同源 , 临床治疗 冠 为 病, 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 或缺血性 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 动脉 心病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五邪》 篇曾经指出 :邪 在心 , “ 则病心痛 。 《 问 一 气法 时论 的卢翠飞等” ”素 藏 以益气温 阳 , 化痰通痹为治则 , 用 自拟 的益气 通 应
篇》 亦说:心病者, “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 痹方治疗冠心病 5 例 , 8 疗效满意。
内痛 。《 ” 灵枢 一 厥论 》 篇还 说 :真心 痛 , “ 手足青 至节 , 痛甚 , 心 旦 3 中成药治疗 冠心病 的研 究
维普资讯
l l l床和 实验 医学杂 志 2 0 0 7年3詹 第6卷 第3期
・1 9 ・ 4
中 医治 疗 冠 心 病 的 临床 进 展 研 究
杨丽 刘海 涛 1河 南 中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NI ( - %口腔 科 2河 南 中医 学院科 河南 郑州 400 ) 504
粥样 硬化使 管腔狭窄 或阻 塞导 致心 肌缺 血 、 缺氧 而 引起 的心脏 2 冠心病的 中医方剂治疗研究 病, 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 的最常见类型 。冠心病这一简 陕 西佳县 的贺国柱 从心 肾的关 系出发 , 采用补 肾 , 配合活
称, 目前虽被普遍应用 , 但它未表 达出动脉 粥样硬化这一病 因 , 而 血泻浊 的方法 , 运用补 肾泻 浊汤 治疗冠心病 26例 , 3 取得 良好 的 有更广泛 的含义 。因为 , 可以导致心肌缺血 、 缺氧 的冠状动脉病 , 效果 。陕西省 中医院 的曹利平 运用 自拟 活血益气 汤治疗 冠心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外 , 还有 炎症 ( 湿性 、 毒性 和血 管 闭塞 病 3 例取 得 了显著的疗效。陕西铜川市 中医院的苏建华" 采用 风 梅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医治疗心脏病的进展
发表时间:2016-07-25T11:41:30.5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作者:卢虹峄
[导读] 结合实际,分析中药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1
【摘要】目的结合实际,分析中药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辨证论治治疗风心病心衰取治疗并观察。

结果25例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

无效2例。

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而达到控制心衰之目的。

结论经临床25例治验,疗效确切,尤其快速型心房纤颤疗效更为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有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脏病;中医药疗法;心力衰揭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

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风湿性心脏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而心衰在风心病的病死率中居首位。

现采用辨证论治治疗风心病心衰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均系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风心病心衰.经长期服用洋地黄及利尿剂.疗效不甚满意者.男性n例.女性14例.最小者18岁,最大者65岁。

病程4年以下者2例.5~9年者7例.10~20年者9例.2。

年以上者7例.瓣膜病变类型:单纯二尖瓣狭窄者12例,二尖瓣狭窄兼二尖瓣闭锁不全者8例.主动脉瓣狭窄者1例.主动脉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1例.联合瓣膜损害者3例.伴风湿活动者9例.心房纤颐者19例,脑血栓者2例.心衰按标准划分为:心功能I级者6例,l级者11例,VI级者8例。

1.2.方法
1.2.1.气阳虚证温阳益气佐以活血利水
方药:红参6~109,白术159.获荃309,熟附片159.桂枝125.川芍109,赤芍129,当归129.草劳子15~309.车前子159,炙甘草69. 1.2.2.气阴虚证益气养阴佐以活痕方药:红参69.寸冬159,五味子129.玉竹129,玄参129,草劳子159,当归129,J,!芍109,丹参309.赤芍129.红花l飞.炙甘草69。

1.2.3.临证加减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者加黄蔑。

血寮甚者加山甲、鳌甲、三棱、获术。

水肿甚者加猪等、泽泻、大腹皮、益母草。

若咯血严重者加缎花蕊石、三七参等.
1.2.4.服法及疗程
每日1剂,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连服l~3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西药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2.结果
25例患者经中药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心律变化、心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3。

3.讨论
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收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

如二尖瓣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吞咽困难。

临床表现为①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常仅有轻度症状,当有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腱索断裂时症状加重,75%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发生房颤,房颤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

左心室容量过大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悸气短的另一重要原因。

病变的后期可有肺水肿、咯血和右心衰竭。

②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代偿期可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有倦怠、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心绞痛、眩晕或晕厥,甚至突然死亡。

③三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可因同时存在的二尖瓣狭窄而不甚显著或与二尖瓣狭窄的症状混淆。

患者较易疲乏,常诉右上腹不适或胀痛及周身水肿。

颈静脉的明显搏动常使患
者颈部有一种扑动性不适感。

此外,由于胃肠道的淤血,患者常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嗳气等。

少数患者还可发生晕厥,周期性发绀或胸骨后不适,可有呼吸困难。

④三尖瓣关闭不全无肺动脉高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相对较轻。

肺动脉高压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存时,心输出量降低,右心衰竭症状明显。

可表现为乏力,全身水肿,腹腔积液及肝淤血引起的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胀痛。

有颈部或腹部静脉搏动感,特别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

有时可有眼球搏动,部分患者可有轻度黄疸。

许多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病情逐渐发展时,由并发存在的二尖瓣病变所引起的肺瘀血可减轻,但虚弱、乏力及其他心输出量下降症状却变得明显。

⑤联合瓣膜病变,联合瓣膜病变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同一病因累及2个或2个以上瓣膜,最常见为风湿引起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或其他瓣膜病变。

本文通过观察气阳虚证患者的表现与心功能I~Ⅳ级时,活动受限,末梢循环差,代偿性水钠醋留等症状是相似的,而气阴虚证患者的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五心烦热及盗汗等表现.符合心功能不全早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而致的症状。

因而,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既往的研究来分析,均提示中医的分型和心功能分级是相关的。

故采用气阳虚证、气阴虚证分型方法,对风心病心衰中医辨证、临床遣方用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治疗风心病心衰常采用的中药有如下几类.益气药:红参、人参、党参、黄茂等。

温阳药:附子、桂枝、干姜、肉桂等。

养阴药:麦冬、五味子、玉竹、玄参等。

活血化疮药:丹参、川芍、赤芍、当归、红花等。

利水消肿药:攀劳子、车前子、获等、白术等。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上述中药中,许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强心、利尿、扩张血管作用,而无毒副反应及水电解质紊乱之弊.通过调节患者整体机能而达到控制心衰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艳.答桂术甘汤合参麦饮加减治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万效观察.吉林医学,2011,32(9):1762一1762.
[2]于秀娟,张景洪.化疥祛疾中药对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浆hs-CRP和NT一porBNP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4):75一77.
[3]韩旭,李七一,赖仁胜等.通心络胶囊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河北中医2010,32(4):490一4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