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7即事即景感怀诗

即事即景感怀诗鉴赏【复习要点】1、了解即事即景感怀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即事即景感怀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一、概念: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或眼前景物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思想内容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情深意长的劝勉,游历山水的感悟等。
三、艺术特色直抒胸臆、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想象与联想、烘托与渲染等以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考查重点分析诗歌即时即景而引发的所思所感所想,鉴赏诗作刻画的形象,区辨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赏析炼字炼意所在。
【方法点拨】1.从关键信息入手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信息包括命题给出的注释,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字词,承载情感的意象,题干中透露的信息等,它们往往成为把握诗意的切入点。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①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陂(bēi):池塘。
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③床敷(fū):床铺。
结合诗意,简析诗歌借助哪些景或事,表达了怎样的心境?【答案】诗歌描摹了半山的春天,有花落后树枝叶茂送来的绿茵,有春鸟飞过留下的悦耳鸣声,1我或小憩,或踏青,表达了诗人闲居半山的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选材与思想感情间的关联。
诗歌标题给出的信息有时间和地点,春天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愉悦欢快,也可能是惜春伤感。
前两句描写了春花虽然凋落,但“红瘦”换来的是“绿肥”。
由此我可以在这样一个春末的季节,或休憩,或踏青,就连春鸟送来的也是悦耳的声音。
经诗人过滤的春景,留给他的感觉是愉悦的,闲适的。
2.揣摩引发作者所思所感的触发点对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作用。
即事即景感怀诗往往借助某个场景或某个细节来表情达意。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菩萨蛮①【南宋】李弥逊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
即事感怀诗

①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②红叶青山,色彩艳丽,
优美的景物与诗人送别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是对离愁的有力
反衬。景色越是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诗人离别之愁也越显
得深重。
A
6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
A
11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观点三:①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留恋之情。②儿童夜捉促织,勾 起童年回忆,而此时诗人远离故乡,听着梧叶摇落的萧萧寒声, 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A
10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 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乐景反衬悲情,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的无限童趣与诗人 孤身一人客居在外的凄凉形成对比。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②在写聚、散的内容之 间起承上启下。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 体说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2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例: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所即之事——送友人所感之情——惜别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指导一、文体特点1.内涵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所谓“即事”,就是针对眼前事,即事诗是将“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诗词除外的其他题材的作品, 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宴集、登高、仕途升迁或贬谪、科考、郊游、天气变化等等引发人生感触或闲情逸致的诗歌,笼而统之地称为‘“即事感怀诗”。
此处的“即”有两个意思,一是“立即”,就是马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事诗是灵感突发之作,所遇到什么事,立即产生了对此事的想法,诉诸笔下而成诗;二是“就”,表顺承,就是前有要求,然后就有相应的动作,所以,即事诗还有另外的一个“家族”——应制诗。
所谓应制,就是应别人要求而创作诗文,如皇亲国戚的要求,还有宴饮、征伐、唱和、赠答等所有应命性创作的诗文。
2.标志①诗歌中包含叙事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抒怀”等词。
3.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事抒情,委婉抒情。
二、鉴赏要点1.即事诗中的“事”即事诗是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是对身边可见和具体可感事件的细致描述,那么,作为诗歌中心的事件就在整首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要理解此类诗歌,第一要务就是理解诗中之事。
其一,生活琐事。
凡是古人或者说古代文人能做的事,都可入诗,所以,吟咏田园、写真山水、拂琴下棋、谈玄参禅、焚香品茶、行旅远游、交游寄友,这类诗中的事五花八门,无事不在。
其二,时序常事。
一天之中,时辰循环,日夜轮转,晨雾,熹光,生活日常,特别是傍晚的夕阳落山、孤舟停岸、夜猿叫啸、闲潭月影、灯烛明灭、寂夜渔歌,夜晚的夜读、夜泊、夜宿、夜游、夜值、夜梦等事更是常见。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 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诗句说明其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例1 读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回答: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学生答案诗中采用了夸张、直抒胸臆的手法,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是夸张的手法;人在秋日原野上分外悠闲是直抒胸臆。
分析答案找出了诗句中的重要景物,但是分析手法时出现了错误。
不是鸟儿飞到落日上栖息,而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
点拨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提取诗中景物——落日、鸟、秋原。
然后通过指出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表现手法。
落日、鸟儿是动态的,秋原是静态的,由此得知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
最后分析情景关系,不是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寓情于景,鸟儿向天边落日飞去,开阔的秋日原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幅空旷幽静的画面,由此分析出寓情于景的手法。
示例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例2 读赵善庆《水仙子·客乡秋夜》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我们要感悟体味附着在事与物之上的情感因素。 这类诗作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出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这类诗作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出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根底,析的前提;
段,评的条件;评是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得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劳动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析是对诗歌隐含信息的开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评的手段,评的条件;
到的结论,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归宿。 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做到叙、析、评的结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悬浮。
杂情怀。而事与怀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的 这三首诗歌,诗人们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现手法抒怀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了解了诗中所写之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文字。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答好即事感怀诗歌的鉴赏表述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诗歌所叙事情,来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怀。
即事感怀诗鉴赏要点
• 1、 “事〞: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根底,析的前提; 绪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根底,析的前提;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 2、“怀〞:诗人因为所遇之事抒发了 自主复习:《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感怀诗
•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 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 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 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即事感怀诗

白雪歌送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 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赏 诗大多为赏情。之所以采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 而不选“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 的。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 是偏重于叙事的。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 肘,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 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 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样一首短小精悍 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 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 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 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
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
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
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
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
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
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