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以德立人”摭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与实施呢?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并通过情感教育、情感体验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注重德育教育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用,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经典诗词、文言文等,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要求;通过讲解现代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提高人文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
语文修养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更重要的是情感、品德、思想、审美等多方面的修养。
通过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所学的语文知识中汲取道德、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营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思维等能力,增强他们的德育修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勤读好书的习惯,引导他们从阅读中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
五、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文、欣赏名家作品等活动,去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情感态度。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感受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以载道 以道育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为了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内涵素养,我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德智共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明情理、思善行、辨是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立足课堂,闻思中悟德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我们不仅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还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寓德于教。
1.巧设问题,深化认识,弘扬民族精神。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中,我巧妙地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深化他们对课文的认识,让他们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2.以情为线,诱发思想,追求高尚情操。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教学中我抓住“琳达的反对与父亲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亲话中的意思和情感,通过交流感悟捐赠的含义,理解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随着情感的深入,我重点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研读含有“骄傲”的几个句子,揣摩这个词语的含义,边读边思考“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这一问学生的思想得到诱发,围绕“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重点语句中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感悟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紧接着我揭示了课题的意义,“永生的眼睛”实际就是“精神的永生”。
最后我以情串理升华育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爱却是无限的。
温迪为了别人能够见到光明,愿意像外公、外婆一样无私奉献自己的眼睛,多么善良的女孩,多么崇高的精神啊!一篇文章就是一块情感天地。
在情感充沛、方法巧妙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思想品德得到了熏陶,道德情操得到了提高。
无声无形中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德育种子悄然在心中落地生根。
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立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随着我国步入历史新时期,“立德树人”逐渐被确立为教学根本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德艺双馨的。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行与广博的学识,知识丰富但是又不能以学压人。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人格和个性进行锻炼与培养的最主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立德树人进行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熏陶,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做人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作文教学中怎样“立德树人”评语可以说是作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所使用的一种无声的教学方法,它是用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对口头上一些随意与拘谨的元素进行了过滤,将师生当面交流的一些弊端过滤掉了,说它是思想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初中生正值认知发展时期,思想较为活跃,看待问题有可能出现偏激,也有可能太过理想化。
教师一句关切的问语,一句至理名言,或者一点点拨,对学生所起的效果都能如指路明灯一般,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老师中肯的评语,像盲人拐杖一样,有引路作用,让学生不再迷茫,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
最近几年来,人们思想观念受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左右,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
如此形势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可以登高望远,辅助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行辨别。
作文教学当中,要从立意的角度对学生做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引导学生用批判精神与悲悯情怀自觉对自身灵魂进行参省,对自己的真诚、责任感、高雅情趣与同情心进行反思;让他们能够对身边的人与事客观地看待,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是非对错加以分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摘要: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道德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国家教育的方针目标也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确定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语文教学凭借其丰富的人文情怀,是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意义,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性语文教学一、立德树人的价值意义.国家的教育方针一直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更是把立德树人的方针明确提出来.这样的改变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把握住立德树人的内涵意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育方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所谓立德,就是树立德行,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树人就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向,用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为国家人才培养发展的主阵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和走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通过纠正和指导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也受到严重的冲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确定,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语文学科主要是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展开的,语言又是人们表达情感,诉说喜怒哀乐的主要工具.学习语文也是学习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过程.特别是新课改后,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愈加突出起来,把培养学生审美品德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立德树人的情感培养有异曲同工之效.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情感渗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贯穿着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和建造活动,是语文学科本身应尽之责。
“以德立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价值

“以德立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价值“以德立人”是一种价值观,它强调以德为基础,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品和道德修养。
高中语文教育在“以德立人”的视域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高中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语文教育涵养文化情怀,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起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领悟到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各种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选择。
高中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工具,更是一门涉及人文知识和思想的学科。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和历史,了解到不同社会群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起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
高中语文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在学习中形成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意识,培养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等,这种思辨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更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还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多的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
“以德立人”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培养人格和塑造人文精神的过程。
通过高中语文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高中语文教育的价值不可忽视,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摘要:目前,社会上的独生子女较多,他们自私、懒惰,没有责任心和爱心。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立德树人,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真、善、美植入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目前,社会上的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求奉献。
他们容易沾染很多坏的习性,如自私、懒惰,没有爱心,不知感恩;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听老师、父母的话,甚至对父母大大出手,杀害父母、老师的案件也时有发生;还有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跳楼自杀等等。
这些现象,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教会学生知识,又要立德树人,让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给社会提供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次品或者危险品。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每一篇优美的课文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做人的方法。
所以我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每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真、善、美植入他们的心灵。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是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立德树人的:一、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和平,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那个中国妇女的丈夫在中国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的车撞死后,却没有说理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明白:因为中国当时贫穷、落后,国力衰弱,弱国无外交,所以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会被欺负。
祖国是我们强有力的后盾,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一个中华儿女才不会受到外国人的欺辱。
诗歌《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反映了陆游赤诚的爱国之心,我向学生强调:作为新世纪的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向陆游学习,做一个爱国之人。
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的根本,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带动学生、鼓励学生;树人,就是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塑造学生、培养学生。
德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德育为主,要以爱国情怀和过硬的德育价值观为核心,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高度的爱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的培养要根植于中学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阵地。
在语文教学中,包含着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刻认同。
中学语文课堂上有许多红色经典文章,通过生动立体的故事情节来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断提升自己。
有的课文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有的体现出我国物产丰富、山河壮丽。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课文。
这些文章既包括山河景物,又有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杰出的人物,而且各个教材之间相互补充,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民、景物、事物的美好,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可以对人物的事迹、描写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引导设立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美是通过真与善得以体现的,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真情的流露。
如《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善良需要教育。
引导学生在珍惜当下的同时,伸出友爱的双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善良之心。
最后,语文教材中篇篇课文都是语言的艺术珍品。
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策略李红宝【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学生德育的现状,论述了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必要性,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策略:在阅读鉴赏中渗透德育、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在梳理探究中渗透德育、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教书育人是老师的神圣职责。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教好书、育好人,要深刻领会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意义,积极研究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策略立德树人就是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德行、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对于人、对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做人做事的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德。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立德树人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德育、智育、美育的统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要立足于“人”的发展,侧重于学生德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在听、说、读、写及语文实践活动中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学生德育的现状目前不少高中追求的是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高考,学生德智体美没有得到均衡的发展,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缺乏对父母的感恩,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缺乏对他人的诚信,缺乏对同学的和善,个别学生的“灵魂”落下了。
李克强总理说“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发挥学科优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转向真、善、美。
二、高中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以德立人”摭谈-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以德立人”摭谈
王华土李文武
如何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以德立人”?
一、分析人物形象,渗透以“善”为核心的社会公德
教材文本选择了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
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作为语文教师,通过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将人性的真善美的社会公德渗透其中,使鲜活的人物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时,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方面的熏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从而接受教育。
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分析贝尔曼人物形象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外貌描写中感知到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意志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并品读贝尔曼在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他对这种白痴的想法是“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并说“可怜的琼珊”,称叶子是“可恶的叶子”,让学生品味贝尔曼在说这些话时的真正内心状态,感知到贝尔曼像一个长者对孩子的关爱而急切的絮叨,从而深深品味到贝尔曼的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形象。
特别是在文本最后一段“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贝尔曼的形象得以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金岳霖先生》在分析金岳霖形象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有趣、直
率、真诚、极富人情味的人。
二、把握文本主题,渗透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
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过程,实际上也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文本开始的,并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来进行课堂教学。
因此,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是充分发挥德育的关键,如果教师不钻研教材或是浅尝辄止,就不能正确把握思想价值,对主题思想的概括既要深入又要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若只是空洞说教,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渗透德育的目标。
在教学《品质》一文时,我们教师可以紧扣标题“品质”来提问并引导学生来思考教材文本的主题。
“品质”既指深得靴子本质的格斯拉所重视的靴子的舒适耐穿的品质,更指格斯拉恪守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宁可而死也不偷工减料的高贵品质。
由此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高尔斯华绥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品质?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的存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
高尔斯华绥是在倡导社会需要格斯拉一般的高品质的人。
三、品读重点语句,渗透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文本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教材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汇总,教师可以抓住教材文本中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主题等的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情地
反复诵读,能加深对其的理解,渗透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更能使学生受到各种道德的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通过品读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是怎样一种含蓄而真挚的亲情啊!需要我们静心细读慈母“儿寒乎?欲食乎?”的深深关爱,乳母“而母立于兹”的轻轻细述,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殷殷期盼,引导学生品读出了作者对至爱亲情的无限眷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穷遗恨。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场景,同样地催人泪下,同样地娓娓道来,同样地感人至深。
亲情的感染力真可谓强啊!可是,从古至今,为人子女的,在享受这份亲情时,往往却不甚珍惜,只有在它悄然远离时,才能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
通过诵读,学生才能进入文本情境“设身处地”,才能使学生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达到渗透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的德育目标。
四、创设特殊情境,渗透以“强”为核心的个人品德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可见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能把教材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积累,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增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所描述的情境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感知到渗透在教学中的以“强”为核心的个人品德。
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史铁生在废弃的地坛所感所思,给学生创设了特殊的心境,人是失败、颓废的,环境是也是“荒芜冷落得如同一
片野地”,“废弃”的园子“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词语恰好印证了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之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那些岁月里看到的地坛景象。
这恰恰令史铁生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这“荒芜冷落”的园子正好暗合了史铁生当时颓废绝望的心情。
史铁生用了15年的时间来观察感受这所园子,史铁生笔下看到的是“和我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来这世上”的小昆虫,“猛然间想了什么”的蚂蚁,“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竟相生长”“窸窸窣窣片刻不停”的草木,野草虽是一岁一枯荣,可是到了它该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节,它便尽情地发出那些动人的声响。
总而言之,从作者细察的景中,我们看到作者时而对生感到困惑,时而仿佛想透了些什么,时而可能面对双腿自哀自怜,但最终还是从园中不论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着是每一种生物的权利,而且要活得精彩。
小生命在这园子中不断地弄出声响,生命的律动不绝于耳,史铁生由此得出一个观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一句对园子的概括实则包含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人虽残废却不应该颓废。
听到了生命的召唤,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在这样的特殊情境中,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维体验感知史铁生的所思所感,感知到生命挫折中的挣扎与痛苦,感知到生命的顽强,追求人生的自强自立,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最后的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主动迎接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里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
从凄凉中看到美好,在苦难中崛起,这是一个强者的选择!怎能不让我们产生共鸣
啊!
作者单位:浙江三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