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水体中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得浑浊,甚至会引发水华等问题,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会随着雨水流入湖泊中,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2.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污水、垃圾等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湖泊中,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3.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导致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湖泊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分布。
为了防止湖泊富营养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环境监测。
对湖泊的水质、营养物质含量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2.加强农业生产管理。
加强对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的管理,减少对湖泊的污染。
3.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减少对湖泊的污染。
4.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湖泊保护的重视程度。
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只有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地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贡献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长江流域中蕴含有大量的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湖泊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富营养化的原因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长江流域的农业非常发达,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废水排放到湖泊中。
这些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直接导致湖泊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2. 工业废水的排放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对湖泊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的速度。
3. 生活污水的排放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江流域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
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废水和有机物,直接排入湖泊,加重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水质下降,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容易引发水华现象。
水华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水生生物减少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中大量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所释放的毒素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危害,导致湖泊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数量大幅减少。
3. 湖泊生态系统崩溃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生植被大量衰退,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长江流域的一些湖泊甚至出现了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的情况。
四、富营养化防治措施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鼓励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改造,减少废水的排放。
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研究及防治

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研究及防治湖泊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水源和经济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愈发凸显。
湖泊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利益。
因此,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及防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环境因素水体中的生物、无机和有机物含量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氮、磷、硅等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但当水中这些元素的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而丰富的有机物和高水温等因素也会加速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污水和废水排入湖泊,其中包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破坏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
3.气候条件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也会影响湖泊富营养化。
高温和干旱条件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增加淤积物的浓度,进而导致富营养化。
而多雨的气候则会增加湖泊周边的表层流和地下水的流入,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加强水环境监测及时监测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可以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加强对污水和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监管,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放量,也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2.湖泊治理湖泊治理的关键在于停止富营养化的发展,并逐渐达到水体复原的目标。
这涉及到水体的综合治理,包括疏浚、引清水、植物繁殖和水生生物控制等多种手段。
同时,加快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减少污染源的输入,也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3.推广科学种养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主要与养殖密度和饲料成分有关。
因此,在种养水生生物时,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并采用适当的饲料,避免对湖泊环境造成污染。
湖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和处理策略

湖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和处理策略湖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或水库水体中,由于受到大量营养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中营养盐含量过高,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过度繁殖,最终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
湖库富营养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给水体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危害。
本文将探讨湖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和处理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一、湖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1. 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排放: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当的废水排放是导致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田灌溉、农药、化肥、畜禽粪便等有机物和养分经降解和洗涤后进入水体,使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氮、磷等养分大幅增加,导致水体过度富营养。
2. 城市和工业污水排放:城市和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物和养分,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各类废弃品、工业废水中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等,这些有机废物和养分直接排放到湖库水库中,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3. 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造成了水库和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
雨水冲刷地表的有机质,将大量养分和固体颗粒物质带到水体中,造成水质退化。
4. 人为活动和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大规模的围垦湖泊湿地、修建堤坝等人为活动,造成了湖库水库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湖库富营养化的发生。
5. 湖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湖库富营养化水体为水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这又会增加水体有机物质和养分的含量,加速了湖库富营养化的发展。
二、湖库富营养化处理策略1. 减少污染源: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农业、畜牧业、城市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严格控制有机物和养分污染源的排放量。
2. 加强水体治理:加强湖泊和水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对湖泊和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保护,加强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营养物质去除与控制: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水资源论文-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生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生及其治理对策摘要: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日趋加快,已严重影响水体水质和水环境,导致湖泊自身调节功能的减退,水生态系统失衡。
而本文就我国国内的情况进行了湖泊富营养化现状的分析,以及富营养化形成原因、机理和所造成危害的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治理对策。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原因机理;危害;治理对策湖泊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它不仅具有淡水资源储备、洪涝调蓄、生物多样性繁衍、水产养殖、调节地表径流、净化水质和景观旅游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特殊功能。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不断流入湖泊,从而在短期内使得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迅速繁殖,使水体溶解氧能力下降、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鱼贝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富营养化。
对于湖泊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普遍的,进程缓慢的自然现象。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围绕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湖泊富营养化机理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关。
因此,有针对性地寻找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我国是一个湖泊较多的国家,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有2305个,湖泊总面积为71787km2,总蓄水量7088亿m3,其中淡水贮水量为2261m3,占湖泊贮水总量的31.9%,而全国有50%的饮用水来自湖泊和水库。
按湖泊地理分布的特点,全国可划分为五个主要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平原及山地湖区、云贵高原湖区。
而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近些年来,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导致我国湖泊生源要素严重富集,生态系统退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湖泊富营养化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
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可为湖泊生态环境的整治提供理论基础依据,也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香山科学会议于2002年4月11~13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了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为主题的第202次学术讨论会。
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研究员、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科学研究院金相灿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
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一词原用于描述植物营养物浓度增加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但富营养化很难严格定义,因为任何一个水体的营养性质的描述常常是相对于以前的情况,而且每个水体对营养盐响应存在差异。
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在“湖泊富营养化的定义和演化历史重建”总评述报告中介绍了湖泊富营养化概念历史沿革。
形容词 eutrophe、mestrophe和oligotrophe最初被Weber (1907) 用于描述决定泥炭沼泽发展初期植物群落的营养状态。
Naumann(1919)则用这3个词描述含有低、中或高浓度氮、磷和钙的淡水湖泊类型。
Lindeman (1942) 在其“The trophic-dynamic aspect of ecology”经典之作中,认为富营养化是湖泊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过程。
此后,Vollenweider (1968)率先用磷和氮对湖泊的营养状态作定量依据提出一个分类系统。
OECD(1982)扩大了营养状态划分的指标,将叶绿素和透明度也包括进来,并用每个变量的组平均值和标准差,发展了一种边界开放的系统。
到20世纪中后期,当富营养化及其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时,其所指的是人为富营养化(artificial eutrophication),即由社会的城市化、植物营养物的工农业利用及其废弃物的排放等所引起的。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的营养物质过多积累,导致水体中的生物生长过度,繁殖速度过快,从而破坏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全球水资源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点源污染主要指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排放口等固定源头污染物的输入,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
而非点源污染指的是来自农田、畜禽养殖、城市化发展等活动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雨水径流等,这些渗入湖泊的水体含有大量的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物等。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会带来多种危害。
过量的营养物质会刺激水中藻类生长过度,形成大量浮游藻类。
这些藻类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对水生动物造成窒息死亡。
藻类繁殖过多会导致水体水质变浑浊,使得水体透光度下降,阻碍光合作用的进行,对水下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而且藻类繁殖会引发水体的蓝藻毒素产生,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可诱发胃肠道疾病。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还会破坏湖泊的景观价值,对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得点源污染减少。
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药使用等措施,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的影响。
其次是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避免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雨水径流对湖泊的污染。
还可以采用人工控制技术,如定期喷洒草药、人工通气等,来控制水体中藻类繁殖和富营养化情况。
积极开展湖泊沉积物的磷提取工作,可通过控制磷浓度降低水体的磷营养水平。
要增加湖泊水质监测和评估频率,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复杂且危害严重。
要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需要从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方面着手,加强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同时采取人工控制技术和湖泊沉积物的磷提取等手段进行治理。
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与控制研究

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与控制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探讨其机理并寻求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以及当前的控制研究。
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主要涉及到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
当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时,大量化肥、污水和废水被排入湖泊中,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养分。
这些养分会迅速刺激湖泊中的浮游植物的生长,形成藻类水华,从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此外,氮沉降、大气降水等因素也可以促进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
例如,农业面源污染会通过径流等途径将养分输送到湖泊中,加速富营养化的进程。
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富营养化会导致蓝藻水华的爆发,造成水体浑浊,降低水质。
此外,藻类死亡后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引发水体的缺氧现象。
这将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进一步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另外,蓝藻还会释放出毒素,对水源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湖泊富营养化还会引发气候变化的风险,因为藻类水华会增加水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加剧温室效应。
为了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控制富营养化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控制措施是减少氮、磷等养分的输入。
例如,在农业上采取合理施肥措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以及加强农田排水和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修复湿地以作为氮、磷等养分的过滤和吸收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湿地可以截留和滞留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它们进入湖泊的数量。
另一种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是生物控制。
例如,引入竹鱼等湖泊中的天敌,可以有效捕食蓝藻,控制其生长。
此外,湖泊中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浮游动物(如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虫等)可以捕食浮游植物,限制其生长和繁殖。
因此,通过调节湖泊中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可以有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3期 湖 泊 科 学 Vol.14,No.3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A KE SCIENCES Sep.,2002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Ξ秦 伯 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提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比较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绝大多数湖泊为浅水湖泊.所有的城郊湖泊都已经富营养化,其他湖泊的营养状况均为中营养-富营养,处于富营养化的发展中.这些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同流域上的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正源源不断地向湖泊中排放,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湖泊围垦、湖岸忖砌、水产养殖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减少营养盐输出途径.国际上对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表明,即使流域上的外源污染排放降到历史最低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其原因与浅水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污染有关.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影响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也影响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除了进行外源性营养盐控制之外,还必须进行湖内内源营养盐的治理.治理内源营养盐的有效途径是恢复水生植被,控制底泥动力悬浮与营养盐释放.而要进行水生植被恢复,必须进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的实验研究.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机制 控制分类号 P343.3 浅水湖泊是相对于深水湖泊而言的湖泊范畴.所谓深水与浅水湖泊之分,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深水湖泊在夏季都会出现热力分层的现象,而浅水湖泊则几乎不出现[1].至于深度,绝大多数浅水湖泊均不超过20m[2].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五大淡水湖中有四个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分布于此.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面积在1km2以上的共有651个,其中面积大于100km2的有18个[3].从湖泊成因来看,多与洼地蓄水及长江水系的演变有关[4,5],如江汉湖群诸湖;在长江三角洲地带,湖泊的形成与发展,还与海涂的发育及海岸线的变迁有直接联系[4].湖泊由于长期泥沙淤积,面积日趋缩小,湖床抬高,洲滩发育,普遍呈现出浅水湖泊的特点,多数湖泊水深小于10m,平均水深仅2m左右[4,5].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地区[6].针对富营养化发生过程与机制,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7~9],但是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出于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国内外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实践与探索,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至今尚未有哪个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从一方面突出说明对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研究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的需求.根据国Ξ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太湖水环境预警”(KZCX2-311)、中国科学院战略重大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1019)联合资助.收稿日期:2002-05-08;收到修改稿日期:2002-06-10.秦伯强,男,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491湖 泊 科 学 14卷家有关部门的安排,我国将在“十五”期间大规模开展湖泊水环境治理,其中“三湖”治理是纳入国家计划的环境治理工作[10],而“三湖”中的太湖与巢湖就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均为浅水湖泊.面对国际上目前缺乏成功的可借鉴的经验情况下,必须加强我国在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方面的机理研究,为国家大规模地开展湖泊治理进行技术储备.本文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有关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与治理的认识与实践,探讨我国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可能途径与技术方案.1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状况与人类活动影响分析1.1湖泊富营养化状况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目前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区域,而且绝大多数为浅水湖泊.在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山青水秀,许多地区如苏南太湖地区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伴随着近20年来经济发展,湖泊水环境日趋恶化,不少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水质性缺水在很多地区已经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纵观诸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富营养化范围扩大、程度加剧、进程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浅水湖泊除一些城郊湖泊以外,普遍水质较好.80年代后期至今,大部分湖泊已经呈现中营养或中富营养化以上水平[11,12],有些湖泊已达超重富营养化,如巢湖、武汉东湖[10,13].一些原本处于中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如固城湖, 2000年监测表明已经达中富营养化[14].以太湖为例(表1)[15~18],按现行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 B3838-88)》,太湖在20世纪60年代属Ⅰ~Ⅱ类水体;70年代发展至Ⅱ类;80年代初平均为Ⅱ~Ⅲ类;80年代末则全面进入Ⅲ类,局部Ⅳ和Ⅴ类;90年代中期平均已达Ⅳ类,1/3湖区为Ⅴ类[10].表现为平均每10年左右水质下降一个级别,近10多年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这种变化在80年代以前表现为以TN和COD Mn增加为主,与当时的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密切相关;80~90年代以P和叶绿素的显著增加为特征,受流域内城市化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显著.从营养状态来看,太湖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贫中营养水平,至80年代达贫中~中营养水平[17],90年代初上升到中富营养,至2000年已以富营养化为主,监测表明,2000年全年平均太湖29%为中富营养水平,71%已达富营养水平[18].表1太湖水体主要环境指标变化单位:mg/LTab.1Changes of main environmental indexes in Taihu Lake年份总无机氮(TIN)总氮(TN)总无机磷(PO432P)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 1960[15]0.05-0.02- 1.90 1981[16]0.8940.900.014- 2.83 1988[16] 1.115 1.840.0120.032 3.30 1992[17]- 2.87-0.08 3.71993[17]- 2.62-0.09 4.319943 1.135 2.050.0100.086 5.7719953 1.157 3.140.0110.111 5.5319983 1.582 2.340.0070.085 5.0319993 1.79 2.570.0040.105 4.99 2000[18]- 2.54-0.10 5.283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试验站在太湖14个样点的平均数据.(2)湖泊藻类种群演替、数量上升、水华蔓延水生植被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过去,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高等植物茂盛,湖水清澈,水质较好.近40年来,受围垦、水产养殖、入湖污染物负荷增加等影响,水生植被大量萎缩.在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湖泊中,藻类已经完全替代高等植物成为优势种群.在太湖,近40年来,水质不断恶化,伴随营养状态向富营养化转变,除东太湖外,水生植被严重退化,而藻类数量不断上升,但藻类种群数减少[19].从藻类演替来看,武汉东湖在富营养化初期(20世纪50年代)主要优势种为甲藻、绿藻,到富营养化中期(60~70年代),演替为绿藻和蓝藻为主,进入80年代优势种为蓝藻,进入重富营养化时期[13].伴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华现象频繁发生,损失巨大,在太湖[21]、巢湖[12]、淀山湖[21]等地爆发的蓝藻水华,已经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在太湖,随着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快,梅梁湾、竺山湖、西太湖沿岸等水域蓝藻水华频频发生,到了90年代,在太湖南部和东部也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水华[19,20].1.2湖泊富营养化发生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多为浅水湖,理论上不会发育贫营养型湖泊,这与其洪泛平原的背景有关.在人类活动影响之前,这些营养充分的湖泊之所以没有呈现富营养化的态势,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湿地与水生植被的发育.正是由于水生植物的存在,一方面有效地削减了排入湖中的外源营养盐负荷,同时又大量地遏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在美国Okeechobee 湖,无水生植被的敞水区与有水生植被发育的湖滨区TP 的浓度分别为0.095mg/L 和5~10mg/L [24].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湖泊内TN ,TP 含量过高,超过湖体的自净能力.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忽视自然规律,一方面以点、面源形式通过河渠、径流等水文过程向湖体排放工业、生活和农业废水,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破坏水生植被(如水产养殖)、缩小湖体自净容量、在沿岸带进行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如围垦、筑堤),从而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随着流域内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水平(表现为化肥的大量使用)的发展,用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不同地区的湖泊,其营养盐来源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据统计,在巢湖流域(1995年),63%的TN 和73%的TP 来自于农业面源污染[10];而在太湖流域(1994年),60%的TN 来自生活污水,TP 来自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水分别占37.5%和25%[10].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用水量的增加,在污水处理能力远远落后的情况下,入湖营养盐总量逐年增加并不意外.以太湖流域无锡市[25]为例,1980~2000年,生活用水总量从8.03×104t/d 提高到30.1×104t/d ;同期生产用水量就从1980年的4116×104t /a ,增加到2000年的8519×104t /a ,而目前无锡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仅42.5%(2000年),包括郊县在内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7.5%.另一方面,肥料流失是农业面源的主要形式.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地矛盾进一步恶化.在大量耕地流失的同时,为保证农业(粮食)的总产出在总量上的相对稳定,除依靠科技进步外,不得不借助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如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在无锡[25],化肥投入对水稻、小麦产出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10.3%和3419%,每年化肥使用量已由80年代中后期的25kg/hm 2增加到45kg/hm 2,仅水稻田约12%~17%的氮素会随径流流失.5913期 秦伯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691湖 泊 科 学 14卷近几十年以来,由于过分地强调改造自然,满足人口增加的物质需要,对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过度的状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表现为修堤筑坝、围垦造田和水产养殖.堤坝建设可以防洪兴利,围垦增加耕地,养殖提供水产……种种眼前利益曾几何时让人们欢欣鼓舞,而随之而来的湖滨湿地大面积受到破坏,入湖营养盐大量增加.在“千湖之省”的湖北江汉平原,20世纪50年代的湖泊有609个,至80年代仅存309个,面积减少2657km2;洞庭湖在建国初期有4350km2,因围垦面积减少到2432km2,太湖流域自解放以来,累计围垦湖泊面积达529km2[4].围垦后的湖泊或湿地,在挖渠排水后,改造成农田.由原来的减少营养盐入湖功能改变成增加营养盐输入功能.因此,人类活动不仅在源源不断地向湖泊中排放污染物,同时,又通过对湿地等环境的破坏减少了营养盐的输出途径,从而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2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的若干认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与治理开展得比较早[8],到目前为止,富营养化控制的方法主要有四大类:营养盐控制、直接除藻、生物调控和生态工程修复[26].但是,由于对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认识不足,这些措施在浅水湖泊的实践,效果并不如意.如日本[27]、美国[24,28]、匈亚利[29]、丹麦[30],以及其他国家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31~39],包括中国的太湖、巢湖等湖泊.在对经验和教训的反思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浅水湖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富营养化控制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2.1浅水湖泊中蓝藻水华对外源营养盐控制反映迟缓在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湖泊生态系统,特别是在富营养化的浅水湖泊成为优势种的蓝藻对于外源性营养盐的控制反映迟缓,有的湖泊几乎没有反映[29,40].从而使得所有希望通过控制外源性营养盐来控制蓝藻水华的努力难以奏效.蓝藻水华是全世界关注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焦点.目前,产生水华的主要是蓝藻门(Cyanophyta),特别是微囊藻(Microcystis)和鞭毛藻(Dinoflagellates)[27],二者都具有较强的上浮和下沉功能.在浅水湖泊中,有规律的动力扰动使得其中的光照与营养盐浓度梯度发生昼日变化,其他外部动力扰动(风、浪等)产生的变化,也导致营养盐分布和光照不断变化.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营养盐并不十分充分,蓝藻其特有的上浮和下沉功能可以顺应其环境变化而迁移[41].由于蓝藻具有这种竞争优势,在富营养化的浅水湖泊中出现暴发性的生长是预料之中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报道出现蓝藻水华的湖泊,其营养盐浓度范围大致相近,即TN在1~10 (20)mg/L,TP在0.01~0.1(0.2)mg/L.而氮磷比值可以判断其中起限制作用的营养元素.如果一个湖泊的营养盐浓度在此范围以外,往往很难再看到蓝藻水华的发生.2.2浅水湖泊中动力扰动对湖泊生态环境起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在外源性营养盐控制的情况下,其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变化同蓝藻浓度一样响应迟缓.这也同水体较浅、湖泊沉积物在营养盐赋存、降解和释放等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等因素关系密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动力过程的作用.风浪过程(特别是波浪过程,在浅水湖泊的底泥悬浮过程中,约70%的动力作用来自风浪过程)导致底泥的悬浮.浅水湖泊底泥悬浮导致释放的问题国际上研究较少.只是近年才有一些有关的报道.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poka湖是一个浅水湖泊(面积125km2,平均水深1.7m)也是一个极富营养化的湖泊(TP达0.186mg/L;TN达4.488mg/L;Chl2a为0.106mg/L)[28].研究发现动力作用在湖泊内源磷循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2].风浪将沉降在湖底的浮游植物悬浮起来[28],也将位于沉积物最顶部的8cm 的底泥中的可溶性磷(SRP )释放出来.同样地,位于顶部8cm 的底泥中的有机物质也常常被氧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另一个浅水湖泊O 2keechobee 中,也发现了相类似的情况[43].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因为研究发现在悬浮物浓度较低(<2g/L )和溶氧较低的情况下(<1mg/L ),沉积物P 的释放可以达到静态的浓度扩散的8~16倍.但是,在低悬浮物浓度和高溶氧条件下,悬浮物可能吸附溶解性的营养盐而沉入水底.实验室实验研究发现对氨氮而言,悬浮作用(悬浮+扩散)造成的上覆水营养盐浓度增加可以达到单纯由扩散产生的营养盐浓度的数十倍[42].在Apoka 湖的研究也发现了动力悬浮对SRP 的作用没有氮的作用显著,悬浮导致的SRP 浓度远较没有悬浮情况下的SRP 浓度为高;在该湖不同地点采取的底泥柱状样中,孔隙水中的N H 42N 和SRP 的浓度在表层8cm 之后的沉积物中呈现明显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而增加的情况[42],这种情况在太湖的底泥孔隙水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变化中也存在[44].对丹麦的Arreso 湖(面积41km 2,平均水深2.9m )的野外调查发现,动力悬浮产生的营养盐浓度增加可以达到原先的20~30倍的数量级,统计显示,悬浮颗粒浓度与TP 、风速相关程度较好,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SRP 的浓度(主要为N H 4Cl 2P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4].在Apoka 湖和Okee 2chobee 湖,沉积物中P 的形态主要为Fe 2和Al 2结合态的磷,或者是Ca 2或Mg 2结合态的磷.前者较易为生物利用,而后者较为稳定.在Apoka 湖,表层0~30cm 中,可溶性的及较易吸收的P 占TP 的10%~24%,而在深层(134~138cm ),较易吸收的P 占TP 的比例不到1%.大部分为不可吸收的P [45];在Okeechobee 湖,底泥中不可吸收的P 占多数,可吸收的P 仅占2%,但是在湖滨地区,可吸收的P 比例上升到占TP 的10%~17%[45].氧化还原环境对沉积物中P 的形态转化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氧化环境下,活性P 的浓度将减少;在还原环境下则增加;同样地,酸性环境(p H <5)有利于活性态P 的浓度增加;这中间Fe 与磷的结合在氧化环境下将增加,预示着Fe 是调节P 形态的重要环境要素[46].总之,在浅水湖泊中,有机颗粒物质在底泥的掩埋产生的还原环境中发生降解,析出进入孔隙水,动力悬浮使得表层的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底泥发生悬浮,底泥孔隙水中营养盐发生释放,在风浪过程结束后,悬浮沉积物沉降至湖底,有机物继续降解等待下一次风浪的来临.正是由于浅水湖泊这一特性,使得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在进行外源控制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湖内营养盐,即内源负荷的控制.事实上,Okeechobee 湖沉积物中P 的累积速率在20世纪较19世纪增加了一倍.而在20世纪下半叶,较上半叶增加了四倍,从1910年的250g/(m 2・a )增加到80年代的1000g/(m 2・a )[24,47].显然,这些富含营养盐的沉积物,将源源不断地向湖体输送营养盐.2.3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必须营养盐控制与水生植被恢复并举当前,无论国内和国际上,对于富营养化湖泊外源性营养盐的控制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