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诊法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诊脉部位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力危重征象。

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第六章诊法

第六章诊法

21
(四)口唇
• 望口唇,不仅要从外部观察唇的形态及 运动,还要打开口腔,观察唇、颊、舌、 2
• 口唇是脾之外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因此,口唇的变化不仅可以 反映脾气的盛衰,而且可以反映出全身 功能状态。
2021/2/23
23
(五)呼吸
垂缕不收,属肾经虚寒。
2021/2/23
31
• 阴囊或睾丸肿胀,称为外肾黄, • 硬而凉者为阴肾黄,热而痛者为阳肾黄。 • 若肿大而柔软,时大时小,常伴有腹痛
症状者,可能是肠入阴(阴囊疝)。
2021/2/23
32
(十)粪尿
• 正常情况下,虽然粪尿的数量、颜色、气 味、形态等。
2021/2/23
33
2021/2/23
15
(四)动态
• 动态,即动物的动作和姿态 • 各种家畜的动态从略。
二、望 局 部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口唇
(五)呼吸
(六)饮食
(七)躯干
(八)四肢
(九)二阴
(十)粪尿
(一)眼
1.望眼神 明亮光彩,转动灵活为有神,表示无病, 或虽有病而易治;晦暗无光,目光呆滞 是无神,说明病重难医。 2.望目形 眼胞浮肿;眼窝下陷。
一般说来,五脏强壮的,形体也强健; 五脏虚弱的,外形也衰弱。健康动物 随品种不同,形体也有所不同。
2021/2/23
12
(三)皮毛
• 望皮毛,即观察皮肤和被毛的色泽、 状态等。
• 肺合皮毛,故皮毛的异常变化又往 往与肺经的病证有关。
• 如皮肤紧缩,被毛猬立,常见于风寒束肺;
• 皮肤瘙痒,或起风疹块,多为肺经风热;
• 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异常往往与肺有关 • 虚寒证,呼吸多慢而低微; • 实热证,呼吸多快而壅盛。 • 呼吸时,若腹部起伏加快加深,多为胸内

《第六章诊法》ppt课件

《第六章诊法》ppt课件

2 少神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不振 健忘困倦 面色少泽 目光凝滞 动作缓慢 少气懒言 倦怠乏力 肌肉松软
脏腑功能虚弱 精气受损
3 失神☆ 概念:
为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之象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萎靡 神识不清 言语错乱 反响愚钝 面色晦暗 目暗睛迷 形体羸瘦 动作失灵 呼吸气微或喘促
脏腑精气衰竭 正气大伤
主要内容
1、动静 总纲 动 强 仰 伸--阳、热、
实 静 弱 俯 屈--阴、寒、
虚 2、咳嗽 3、抽搐 4、偏瘫
部分望诊
望头面:头过大、头过小——先天缺乏。
头眼歪斜——中风
望五官〔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二、 望五官
1、 望目
望色泽 目赤肿痛--实热证---风火或肝火 白睛发黄--黄疸 脂肪 目眦淡白--血虚 望形状 目胞浮肿--水肿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 气血缺乏 望动态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 双目上视--肝风内动
淡青或青黑--寒盛 痛剧
口唇青紫--心气衰 心阳脱
小儿眉鼻唇青--惊风
赤色☆
机理 热——气血充盈
主病: 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 午后颧红, 面红如妆--虚热
白色☆
主病
虚证 寒证 失血 夺 气
淡白--血虚 脱血
恍白--阳虚 水泛
惨白--阳气暴脱
阴寒内盛
黄色☆
主病
脾虚 湿证 黄疸 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
2 望耳
概说 与肾、肝胆关系亲密 正常——耳廓厚大 异常 干枯焦黑萎缩--肾精不荣 皮肤甲错--血瘀 红肿流脓——肝胆湿热 热毒上攻
3 望鼻
概说
鼻为肺窍 阳明胃经挟之
色泽
正常-红黄隐隐 明润含蓄

第六章 诊法

第六章 诊法
symptoms )

病畜的数量(the number ) 病后是否治疗(previous treatment) 既往病症(history disease) 配种和怀孕(breeding and pregnancy)
第四节 切 诊(palpating)

切诊: 切脉(feeling the pulse)和触诊两大类

排齿

齿不坚硬,或动摇,为肾伤,或肾气衰 咬牙磨齿是肾阴伤的表现 上齿龈干燥发红,为胃内积热,下齿龈干燥发 红为肠内有热 上下齿龈发青白,多为胃肠发寒,内有疼痛

压龈恢复快慢--气血运行状态决定
排齿内应肾 ; 上齿龈应胃; 下齿龈应大肠
望局部

(Observation of local region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舌色(the color)
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

舌色白,多为寒证或血虚
舌色青,多为危急之证或寒极之证 舌赤红为热证 舌尖红,为心火上炎; 舌边缘红,为肝肺有热 舌色青紫,为血瘀热壅;暗紫无光,多为中 毒危候

舌的形态 (the tongue shape)

舌体红肿,转动不灵,名叫舌黄, 心脾二经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精神可从耳、眼及全身形态上表现出来
2.望皮毛 (skin & hair)
健康:弹性 密度 光泽 平顺
换毛:春季—冬季被毛(长密厚)换为夏季被毛;
秋季--夏季被毛转为冬季被毛 若冬季绒毛枯燥而直立,夏季仍不退换---表 示心肺有病 肺气不足,心血虚亏,则被毛失去应有的弹 性和光泽,呈现被毛粗乱,皮燥毛焦

定义: 用听觉和嗅觉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

诊法及治疗

诊法及治疗
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 症状的病症,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 实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 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具有通泄症状的真 实假虚证
(二)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并重则标本并治
二、扶正祛邪
扶正以祛邪: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盛者 祛邪以扶正:适用于邪盛而正未衰者 祛邪与扶正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者
第六章 诊法
诊法就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诊法是望、闻、问、切四诊。
一、望诊: (一)一般望诊
望神:有神、少神、无神、假神 望面色:红、白、黄、青紫
望 形态
(二)舌诊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1、舌质
舌态:胖瘦、裂纹、齿痕、瘀斑。 舌色:淡白、红、绛、紫。
2、舌苔
苔形:厚薄、燥润、腐腻、花剥、无苔 苔色:白、黄、灰黑 二、闻诊
一致,一呼一吸脉搏4---5次\分(60---90次\分) 病脉:浮沉定表里,迟数定寒热,虚实定虚实。
第七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辩证 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寒热、虚实及阴阳八个辨证 的纲领对疾病所在的病位、性质和邪正斗争消长状况进 行分析归纳,明确其诊断的方法。 一、表里 表与里是指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二个纲领。
虚与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邪气盛为实”、
“精气夺为虚”。
实,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实证,多 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 邪,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 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 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辩证是外感温病的辨证纲 领。卫气营血 是 温 病 的四个不同的病程 阶段,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 病势的进退,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第六章诊法

第六章诊法

因动物种类、年龄不同,也有变化 猪、犬、猫偏红,马属动物次之,反刍
兽偏淡; 幼畜偏红,老龄偏淡。
注意染色。
精品课件
2. 有病时口色(病色) ➢ 有病时口色应从舌色、舌苔、口津、舌
形等方面进行观察。
精品课件
(1)舌色 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主要
有淡白和苍白两种。 淡白:主血虚、气虚,多见于脾胃虚弱、
➢ 口色一般分为正常口色、有病时口色和 病证垂危时口色三大类,简称正色、病 色、绝色。
精品课件
1. 正常口色(正色) ➢ 正常口色为舌质淡红,不胖不瘦,运动
灵活自如;舌上微有薄白苔,稀疏均匀, 干湿得中,不滑不燥。 随四时季节不同,略有变化,故有“春 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之说。
精品课件
脉象和口色一样,是机体气血盛衰盈亏 的反映。精ຫໍສະໝຸດ 课件(一)切脉的部位和方法
1. 切脉的部位 马、骡、驴:双凫脉或颌外动脉; 牛、骆驼:尾动脉; 猪、羊、犬、猫:股内动脉。
精品课件
2. 切脉的方法
注意环境安静。 使动物保持安静、呼吸平稳。 医者应全神贯注,仔细体会。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
精品课件
➢ 望诊就是运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患畜全 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分泌物、排泄 物的变化,以获取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 诊断方法。
精品课件
➢ 望诊包括望全身和望局部两个方面,察 口色是望局部中的内容,但由于它是中 兽医学的特色之一,且内容丰富,故单 独叙述。
精品课件
➢ 望全身 就是对患病动物整体状况进行 观察,其内容包括望精神、望形体、望 皮毛、望动态等。
精品课件
➢ 察舌时,又有舌尖应心,舌中应脾胃, 舌根应肾与膀胱,左侧应肝胆,右侧应 肺与大肠之说。

第六章 诊法

第六章 诊法

• 虚脉
•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 主虚证
气血不足 气不足以运血 举之无力 血不足以充脉 按之空虚
• 实脉
•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 主实证
反映脉搏力量强弱
2.常见病脉(反脉)与主病---4
• 滑脉
• 涩脉
• 往来滑利,应指圆滑, •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
如珠走盘。
竹。(来未来,走未走)
– 广义的神 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突出表 现是眼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神;
狭义的神是指动物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通过望神可以了解患病动 物 的精气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疾病的发 展、转归及预后。
神的几种表现
• 有神:精气充足,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正常,病轻浅,预后好 • 无神:精气大伤或邪重正衰,病情较重,多预后不良; • 假神:灯灭前的最后一闪,“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多为
2.常见病脉(反脉)与主病---6
• 促脉
• 脉来急促,时而 一止,止无定数
• “数而无规则间 歇”。
• 主阳盛热实、气 滞血淤。
• 结脉
• 脉来缓慢,时而 一止,止无定数
• “慢而无规则间 歇”。
• 主阴盛气结、寒 痰淤血。
• 代脉
• 脉来缓慢,时而 一止,止有定数
• “慢而有规则间 歇”。
• 主脏气衰败、跌 打损伤、痛证。
皮肤:痈疽疔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银屑病病变虽颜色发红、皮肤增厚、病程较长,是一种慢性 炎症性皮肤病。但是,银屑病的这种炎症并不是由传染性致病因 子,如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直接引起的。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已 达相当高水平,但至今仍未能证明本病有传染性致病因子。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节色诊的颜面分部
一般与其形体所在的上下前后部位相应。 自颧后至颊的上下,属肩、臂、手的分部。 目内眦上方近眉心处属胸膺,耳颊以上属后 背。牙车以下经下颌角至颏,分别为股、膝、 胫、足的分部。
6206面色诊的临床应用
6207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身:形体.
6207望形态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
6208肺病者,喘息鼻胀
诊法的内容
根据《内经》条文精神,问诊范围大致归 纳如下四方面: 1 即往生活环境,及个人嗜好。 2过去病史。 3现在病史。 4自觉症状。
诊法的内容
三部九候---全身诊脉法。 脉诊 独取寸口。 切诊 诊尺肤—触按寒热、粗糙、润泽等 触诊 诊胸腹—胸部虚里搏动;腹部虚实 寒热、痞块等。 诊四肢---手足寒温、关节活动等
诊法的应用和价值
理论基础:天人相应、四时六气、脏腑经 络、营卫气血。 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应用:四诊并重、相互合参。
素问。阴阳应象大诊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 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观浮 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6106) 说明诊法在临床运用上的总原则。
第六章 诊法
第一节 原理、规范
诊法的意义
“诊法”是诊察和分析疾病作出最后决定 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要详细了解一个疾病的 发生和变化,必须在邪正斗争的演变过程中, 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辨别它在斗争过程 中所出现的极其错综复杂的不同反应---证状。 从而探求疾病的原因,推测疾病的性质和转 归,以达到全面了解,为治疗作出正确的依 据。这些方法,总称为诊法。
四易和四难及其机理6110
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平旦诊脉原理
诊病四德简表
6201望色,察目的要点
6203面部脏腑的分属(明堂而分)
1面部的名称 明堂----鼻 阙---两眉的中间 庭----天庭 颜----额部 蕃---面颊部 蔽----耳门 下极---两眉之间
6204具体脏腑的划分
分析
此患者两侧腮腺肿大而发热,并伴有头胀身重,困倦乏 力,不思饮食,小便短黄,脉象濡数,舌苔黄腻诸象。一般 而言,中医辩治腮腺炎常以普济消毒饮加减;认为该病之病 机总属风热时毒之邪侵犯人体,热毒上攻头面所致,故尔治 疗多注意选用清热解毒之品,此患者两腮肿大而以高烧,亦 当属此范畴,前医选用二花、连翘、菊花等治疗,即是据一 般治疗原则选用的。蒲老诊治此病,考虑到患病之际春雨绵 绵,盖春季多有风热之邪,而阴雨绵绵,又多易挟有湿邪。 患者又有一派湿热症状。故蒲老一反常规而治。选有通阳化 湿之法。用僵蚕、苦梗、甘草等以宣散上焦,藿香、佩兰、 通草等芳香淡渗化湿之品。使邪热得清,蕴湿得化
6208肝病者,眦青
脾病者,唇黄
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肾病者,颧与颜黑
6210闻诊诊查五脏失守的方法
6216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1肺主气 肺主气: 肺主气 2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 3肺与脾在经络上直接络属。 肺与脾在经络上直接络属。 肺与脾在经络上直接络属 4寸口亦可反映先天之本的盛衰。 寸口亦可反映先天之本的盛衰。 寸口亦可反映先天之本的盛衰 5寸口的部位是人身经脉中气血流行最为旺 寸口的部位是人身经脉中气血流行最为旺 盛的地方。 盛的地方。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
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闵某某,男,9岁。腮腺炎发病已一周,体温40℃,用银 花、连翘、板兰根等清热解毒药,高热,肿势未能控制,请 蒲老会诊:头胀身重,困倦无力,不思饮食,小便短黄,脉 浮濡而数,舌苔黄腻。春雨连绵,由湿热上蒸。治宜通阳利 湿。处方: 藿香3钱,佩兰2钱,杏仁2钱,连皮茯苓3钱,苡仁4钱, 前胡1钱,僵蚕2钱,苦桔梗1钱,甘草5分,通草1钱,淡豆 豉3钱,葱白3寸,2剂 2日后复诊,服药一剂后,周身微汗出,体温下降,小 便利,肿势明显消散,头胀身重随减。服两剂后体湿趋于正 常,饮食增加,脉濡微数,舌尖略红,黄腻苔退而未净。原 方去豆豉、葱白,加苇根4钱、栀子1钱,继服两剂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
辨别阴阳的重要性。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脉的阴阳 动态---起为阳,伏为阴。 至数---数为阳,尺为阴。 润泽光明----阳。 色的阴阳 枯槁晦暗---阴。 清明--病在阳分---病浅属表。 色的清浊 浊暗—病在阴分---病深属里。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望闻二诊相互合参的举例。 喘息:此处作呼吸的气息讲。 视喘息:就是看病人呼吸的气息和其动态。
分析
患者虽然有脉象沉伏,遍身肤冷,四肢厥逆 等阴寒之象,然患者舌干苔黑,唇焦齿枯,口臭 气粗,口气蒸手,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数日未通 等又属里热炽盛之象,吴老根据患者系病瘟而 大量服用辛散角表所致的发病过程,以及里热 炽盛的表现,分析病机属热化太过,逼其真阴外 越的阳极似阴证,故以大承气与白虎汤合方,二 剂而大便得下,病有转机,再服数剂而愈.
6217各种脉象病机分析
6220脉象四时的变化规律
6221脉证、脉时的阴阳逆从及其预后
6223各种脉法的具体运用
6223各种脉法的具体运用
6223各种脉法的具体运用
虚里诊脉简表
诊法的内容
范围—主要是视精明、察五色、视形 体、体态活动。 望诊 原理----古人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 外”
诊法的内容
听—听呻吟、喘息、语言、咳嗽、肠 鸣等。 闻诊 嗅—嗅病气及排泄物之气。 根据五脏应五声、五音、五臭的概念, 如果内脏有了病变,声、音、臭也会有所变 化;我们掌握了以常衡变的方法,就可以从 声、音、臭的变异,来了解疾病的变化。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
肝为呼
张某某,女,50岁.因与邻不睦,吵架郁怒,气逆上冲, 胸闷太息,烦燥不安,头晕神痴,不能入睡,症已十八日, 曾被某医院诊为内耳迷路疾患,现感头晕,耳后胀痛, 常彻夜不眠,舌苔白厚质黯,脉弦数左关有力. 生石决25,杭白芍12,木香10,知母10,黄柏10,胆 草10,郁金12,首乌藤31,竹茹12,苦丁荼15,牛膝12,羚 羊角粉1 服药2剂,渐能入睡,仍感头晕,耳后胀痛不已,再以 上方加夏枯草15,生龙齿15,黄芩12,莲子心10.去牛 膝清抑肝热.连服七剂后,诸症消失.
原文6106
阴阳辩证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
临证指要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马某某,男,30岁.患瘟疫已七八日,延吴诊视,见其 张目仰卧,烦躁谵语,头汗如洗,问其所苦,不能答.脉象 沉伏欲绝,四肢厥冷,遍身肤冷,唇焦齿枯,舌干苔黑,起 刺如铁钉,口臭气粗,以手试之,则觉口气蒸手,小便短 赤点滴,大便燥结已数日未通.查其前服之方,系以羌 活,紫苏,荆介,神曲,麻黄及葛根诸药连服四剂.拟方: 大黄26(泡水兑入)石膏30,枳实15,厚朴15,芒硝 10,知母12,生地60,黄连10.服一剂,病情如故.服二剂, 大便始通,连下恶臭酱黑粪便,臭不可当,其后口津略 生,连进四剂后,人事清醒,津液回生.继以生脉散加味 连进三剂而愈. <吴佩衡医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