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
二战德军有哪些作战计划

二战德军有哪些作战计划
侵略波兰——“白色行动” (成功)
侵略挪威——“威塞尔演习” (成功)
侵略法国——“黄色方案”、“挥镰行动” (成功)
侵略英国——“鹰日计划” (失败)
营救墨索里尼——橡树计划(成功)
登陆英国——“海狮行动” (未实现)
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开始时成功)
进攻莫斯科——“台风计划” (失败)
进攻斯大林格勒——“蓝色方案” (失败)
进攻库尔斯克突出部——“卫城计划” (失败)
阿登反击——“保卫莱茵河行动” (失败)
出动“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进行大西洋作战——“莱茵行动”(部分成功)
阿登反击战的准备工作(特种作战)--狮鹫计划(部分成功)。
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与决策层

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与决策层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决策能力,这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领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与决策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着眼于快速占领领土。
他们采取了闪电战的战略,即通过迅速的机动和集中兵力的方式,迅速攻击敌方要点,以达到迅速占领领土的目的。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利用空中力量对敌方要点进行打击,并迅速推进地面部队。
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占领大片领土。
其次,纳粹德国的决策层在军事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希特勒作为纳粹德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亲自参与了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过程。
他通过与军事将领的密切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战略,如闪电战和空降战术。
同时,希特勒还通过集权化的决策体系,确保了军事战略的高效执行。
这种集权化的决策体系使得纳粹德国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将其迅速付诸实施。
此外,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还与其军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技术研发,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例如,他们发展了具有强大火力的坦克和飞机,并将其应用于战场。
这些先进的军事技术为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在战场上获得优势。
然而,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他们的战略过于依赖于快速占领领土,而忽视了长期战争的持久性。
这使得纳粹德国在苏联战场上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无法快速取得胜利。
其次,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过于依赖于希特勒个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导致了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错误判断。
最后,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忽视了对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了战争后期物资短缺的问题。
总之,纳粹德国的军事战略与决策层在二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快速占领领土的战略和集权化的决策体系使得纳粹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胜利。
浅谈苏德战争

浅谈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军队对苏联发起了全线进攻。
在战争的头5个月,苏军损失惨重,局势极为险恶。
应当说,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德国的人侵是作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如增加军事拨款,加强国防工业,加速东部地区重工业的建设,重新组建机械化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 强西部边境地区的战备等等。
然而,由于斯大林、苏联加联国防委员部和红军总参谋部的主观错误,湮灭了这些准备应起的实际效能,使苏联在战争爆发初期遭受重大损失,为此,在这总结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败原因。
首先,斯大林及苏联最高决策层对政治军事判断失误,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
他们对法国战败投降后,德军的进攻方向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正是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特别是斯大林对德国会不会进攻苏联,什么时候进攻苏联,以多大的规模进攻苏联等等估计不足;尤其是对希特勒进行全线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更是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因此,苏联在进行战备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
而不可能采取紧急的和充分有效的防御措施。
而且苏联当时正处在改组和改装军队,建立储备和后备力量的阶段。
具体体现在:战争开始时,整个西部战线还没有建立起来;士兵及武器配备不足,军队的指挥系统不灵,不健全,指挥仅靠有线电话,而没有其它的应急措施;士兵、军官自由散漫,并且缺乏训练等等。
其次,苏联军队及斯大林的军事战略思想落后,导致苏联的军队建设和战术无法适应现代军事的要求。
斯大林的战略思想仍然局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认为像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间的战争,可能还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开始先在边境交战几天之后,双方主力才进人交战。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其他作战方案,如遭遇战、不得已的退却行动,被合围时的战斗等,都没有作认真的研究。
因此,在德军突然袭击将苏的大部分通信站和飞机场炸毁后,苏联根本就没有时间缓和不来另外,斯大林本人和许多高级将领对新兵器、新兵种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估计不足。
从而对苏军新兵器、新兵种的研制、组建、部署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二战中的战争策略

二战中的战争策略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各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各种战略来争夺优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二战期间一些重要的战争策略,并分析它们对战局的影响。
1. 突袭战略突袭战略是二战中应用最广泛的战术之一。
德国在战争初期采用了闪击战略,旨在快速占领邻国,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击败敌人。
这种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快速移动、协调行动和配备精良的装备。
德国在波兰、法国等国家都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这使得他们在战争的早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此外,日本在对太平洋地区的进攻中也采用了类似的突袭战略。
通过对美国珍珠港的突袭,日本试图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并为其进攻南太平洋提供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功,日本最终未能在二战中取得胜利。
2. 雷霆战略雷霆战略是苏联在二战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
苏联意识到必须迅速打击德国军队的主力,因此他们决定实施一系列军事行动,以削弱德国的攻势。
该战略的核心是集中兵力,利用地理优势,并对德国军队进行持续而猛烈的反击。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成功阻止了德国军队的进攻,使得德国在东线的扩张受挫。
3. 海上封锁战略在二战中,海上封锁战略被广泛运用。
英国和美国等国家采取了封锁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路,以限制其战争物资的供给。
通过控制海上航道,这些国家有效地阻碍了德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源获取。
此外,美国还利用海上封锁战略来迫使日本放弃对太平洋地区的进攻,最终为日本的投降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空中优势战略二战中,空中优势战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盟军通过控制空中制空权,有效地限制了轴心国的空中行动,并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援。
英国在战争初期的“不屈不挠”空战中表现出色,最终取得了对德国空军的重要胜利。
同样,美国通过在太平洋战区的空中作战,确保了其在该地区的军事优势。
总之,二战中的战争策略多种多样,每个国家都根据其自身实力和局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战略。
突袭战略、雷霆战略、海上封锁战略和空中优势战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二战德军的战术防御体系

二战德军的战术防御体系!!!虽然德军那精雕细凿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闻名于世,但是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亲手挖出的工事。
无论是修建在苏联那辽阔的大草原上,还是北非的沙漠中,或意大利的山脉里,或者欧洲的山岳与树林中,又或是在无数个因战火而成为碎石瓦砾的城市中,这些工事才是第三帝国真正的疆界。
尽管战时有很多详尽的德军战地防御工事内容可供学习,但战后可供研究的内容却不多。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工事都是临时的,而且当代幸存者很少。
国防军和党卫军都使用同样的手册和原则来指导修建防御工事。
除特殊情况外,所有德军武装力量均可投入修筑战地工事和障碍。
德军战术防御原则弹性防守模式一战时期西线战斗得到的经验对战后的防御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一战对德国产生的正面影响,便是摧生了“弹性防御”模式。
到了1916年,人们就意识到以坚守每一寸土地为目标的多层式战壕系统和硬式防守模式完全不符合实际。
一场持续6天的大规模炮击就能使整个防御体系土崩瓦解。
对此,德国陆军的Erich Ludendorff将军很赞同更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尽管该防御体系仍旧依赖相互联通的战壕,但它是由三部分组成:(1)前哨区,布置少量眼线用于预警敌进攻并在纵深之间巡逻;(2)1500-1300米纵深的主作战区,以地形为依托布置复杂的战壕系统(不同于覆盖整片区域的网格式战壕),目的在于迟滞进攻;(3)后方布置大炮和预备队。
虽然主战区还是依靠战壕,但是为了适应新的防守思想,德军的确会根据需要撤退到更易防守的地形上,把预备队放在战壕中躲避敌侦察和炮火,同时在有利地形上修筑要塞。
前哨区由远程炮火提供支持,目的是分裂敌攻势。
当进攻力量坚难地穿越了前哨区后,会在主战线里显得精疲力尽。
不同于将敌完全阻挡在防线外的作战方式,弹性防御模式允许敌穿越主战区,如此进攻力量就会陷入防御体系内而无法自拔,受到炮火和反攻力量的双重打击。
1917年4月这种防御模式第一次得到应用,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时,所有的防御标准均在这种思想下制定。
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与战略布局

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与战略布局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独特的战略布局,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这一切都离不开纳粹德国领导层的决策和布局。
首先,纳粹德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运用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例如,纳粹德国发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全金属结构的现代坦克——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在装甲厚度和火力威力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成为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之一。
此外,纳粹德国还发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Me262,这架战斗机的速度和火力都超过了当时的盟军飞机,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纳粹德国采取了独特的战略布局。
他们实行了闪电战的战略,即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以迅猛的攻势达到战略目标。
这种战略布局在纳粹德国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波兰战役、法国战役等。
纳粹德国还采取了分兵各个击破的战略,即将兵力分散到多个战场,以分割和消灭敌人的兵力。
这种战略的典型例子是纳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他们在东线采取了分兵各个击破的战略,最终导致苏联军队溃败。
此外,纳粹德国还注重军事训练和军事思想的培养。
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人才。
例如,曼施坦因、朱可夫等将领都是在纳粹德国的军事教育体系中受训出来的。
此外,纳粹德国还注重宣传和思想工作,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士兵们坚定信仰和忠诚,增强战斗力和士气。
然而,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布局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纳粹德国在军事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短缺。
尽管他们在军事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长,资源的消耗过大,导致他们无法保持军事力量的持续壮大。
其次,纳粹德国在战略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错误。
例如,希特勒在决策上过于自信和冲动,导致他们在一些关键战役中犯下了严重的战略错误,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失败。
1941到1945年苏德军队编制对比

总计:1941年夏天到秋初,苏联在对德战场一共有7个方面军,即卡累利阿、列宁格勒、西北、西方、预备队、布良斯克、西南,另有少数由大本营直接掌握的独立集团军。
1941-1942年"台风"行动和苏军反击,10月-次年4月
德国没有组建任何新的集团军群,除了调拨兵力,没有拆分原有集团军群的指挥机构。
德国新建顿河集团军群,不久改为南方集团军群
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利后编入南方集团军群
苏联新建中央方面军,负责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
总计:德国5个集团军群(不久为4个)以及1个独立集团军,苏联15个方面军
1943年3月-8月,库尔斯克会战前后
苏联在对德战场拥有卡累利阿、列宁格勒、沃罗涅日、第2波罗的海、第1波罗的海、西方、第1白俄罗斯、第1乌克兰、第2乌克兰、第3乌克兰、第4乌克兰11个方面军,以及大约60个师的大本营预备队
1944年夏秋,苏军在白俄罗斯的攻势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全歼
德国随即重建中央集团军群
1942年夏季到秋季,即5月-11月
德国第一次拆分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被拆分为A集团军群,负责进攻高加索;B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伏尔加河
总计:1942年夏天到秋天,德国在东线有4个集团军群,即北方、中央、A、B,以及独立的北方集团军
苏联新建了如下集团军:
沃罗涅日方面军,负责顿河中上游的防御
北高加索方面军,负责高加索北部的防御
外高加索方面军,负责高加索南部的防御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负责伏尔加河下游的防御
东南方面军,负责斯大林格勒及以南地区的防御
期间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名顿河方面军,东南方面军改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阿道夫希特勒的战争计划

阿道夫希特勒的战争计划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领导者,他的战争计划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希特勒的战争计划,包括其目标、策略和实施方式。
一、战争目标希特勒的战争目标可以概括为谋求领土扩张、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并清洗不同种族、建立一个由纳粹统治的新世界秩序。
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优越的,他的目标是通过征服其他国家,将不同种族视为奴隶,实现纳粹主义的统治。
二、战争策略希特勒的战争策略分为两个阶段:闪击战(Blitzkrieg)和地缘政治利益的守护。
1. 闪击战闪击战是纳粹德国在二战初期采用的战术,其核心思想是快速、突然地攻击敌方,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胜利。
这种战术强调速度和突袭,通过集中兵力、配合空中、陆地、海洋三军作战,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击溃敌方。
希特勒在波兰入侵、挪威战役以及法国战役中成功运用了闪击战的战术。
这种战术的成功使得纳粹德国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并使海外各国感到恐慌。
2. 地缘政治利益的守护随着纳粹德国势力的扩大,希特勒开始转向地缘政治利益的守护。
这意味着占领战略地区,并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来支持德国的战争努力。
纳粹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巴巴罗萨行动)是希特勒战争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希特勒试图征服苏联并占领其广阔的领土,以确保德国在战争中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劳动力。
三、战争实施方式为了实施战争计划,希特勒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1. 纳粹集权统治希特勒通过建立纳粹集权统治,巩固了自己在德国的权力,并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他通过消灭政治对手、关闭反对派媒体以及建立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等手段,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控制权来实施战争计划。
2. 启动德国战争机器纳粹德国大力扩充军备,建立强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
德国的军事实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取得初期的胜利。
3. 统一意识形态希特勒通过宣传机器,控制媒体和教育体系,将纳粹思想灌输给德国民众。
通过扭曲历史事实、散布种族歧视等手段,纳粹政权成功地将德国民众的意识形态与其战争计划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的军事部署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组成部分。
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凭借先进的作战理念在苏联肆意妄为,横冲直撞。
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德军明显有些力不从心。
至完全被动挨打的战略防御阶段,虚弱的德军只能依靠地形优势来拖延苏军气势如虹的进攻。
文章将从战略进攻、战略相持、战略防守三部分来窥探苏德战争期间德军的辉煌与没落。
标签:苏德战争;纳粹德国;军事部署苏德战争爆发前,整个西欧都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
纳粹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踏平波兰,闪击低地国家,还消灭了自诩为“欧洲陆军头号强国”的法兰西,把英军赶回了本土。
虽然苏德开战前,两国关系持续升温(《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但“希特勒梦想缔造一个从大西洋海岸到乌拉尔山的自给自足的千年帝国,这个帝国必须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因为东方有着对千年帝国至关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基础”。
这也就表明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一、战略进攻阶段的德军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在北达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了全面进攻,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了。
纳粹德国共计出动了“190个师、共约550万人,3800多辆坦克,4.3万门大炮和4980架飞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尽管6月21日夜,苏联最高统帅部预感到前线可能会出事,但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依然措手不及。
北方集团军由勒布元帅指挥,沿波罗的海向苏联北部的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推进,意图攻占苏联北方军事重镇。
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
波罗的海三国百姓对苏联统治有强烈不满。
在入侵时,德军就利用民众反苏情绪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促使苏联红军进一步败退。
此外,苏联在1939年冬季战争中激怒了芬兰,迫使其加入轴心国集团。
因此,有了芬兰的支持,德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以闪电般的速度抵达列宁格勒城下。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计划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攻占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
随后,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拿下“莫斯科门户”。
由于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整个苏联的政治中心、最大的交通枢纽,在战争初期,中央集团军群是三路德军中最强的。
南方战线由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发动进攻,意图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
其中,第聂伯河沿岸的盆地地区是苏联小麦的主要产区。
战前,苏联采取了“斯大林模式”以保证城市和红军的粮食补给,但是此举严重损害了乌克兰等地农民的利益,导致数百万农民死于饥荒。
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进攻乌克兰时,很多民众将德军当作解放军。
在波罗的海诸国的闹剧再一次重演。
为了切断苏联的后勤供给线,希特勒决定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一部分兵力到南方集团军群,集中合围在乌克兰盆地地区的苏联西南方面军。
斯大林同样看到了资源的重要性,因此苏德两军精锐在此相遇。
德军这一部署的作用是巨大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苏军精锐受到严重损失。
总的来说,在苏德战争前期,纳粹德国的部署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苏军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其中包括苏军精锐中的精锐——西南方面军。
但是纳粹德国对乌克兰的进攻使莫斯科会战的日期向后拖延。
德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导致德军在1941年冬的莫斯科会战中惨败。
德军没有拿下苏联的政治中心,使得苏联大本营仍然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攻。
由于没能在一场战役中打败苏联,“德国人在1942年和以后的时间里为自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德军1942年初,在莫斯科城下惨败的德军意识到,攻克莫斯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柏林方面被迫做出相应调整。
苏军将莫斯科近郊的德军向西驱逐了100至350公里,前线部队普遍减员严重。
鉴于此种状况,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古德里安上将和施特劳斯上将被撤职或停职,霍普纳上将甚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天才被希特勒赶出了部队。
尽管德军在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依然攻占了大片苏联国土,但是像1941年一样大规模围歼苏军的现象却几乎没有发生过,这让苏联保存了实力,为日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德军在莫斯科失败后,认为莫斯科是一块硬骨头,无法轻易夺取,便再次将目光转向南方的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1942年7月希特勒先后动用150万人的兵力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
德军打算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切断伏尔加河,为北上莫斯科打通道路。
同时,控制了高加索,德军就可以进攻阿拉伯半岛北部,为隆美尔非洲军团牵制部分盟军,为两路德军会师创造有利条件。
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起初,保卢斯上将指挥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下属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计14个师约27万人,装备有近五百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并有第四航空队的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
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依然十分强大,希特勒为了拿下斯大林格勒可谓拿出了家底。
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主要的重工业中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
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厂是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坦克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
另一方面,希特勒主观的态度让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斯大林格勒,他不能容忍一个包含苏联最高统帅名字的城市没有被纳粹的铁蹄踏平抹去。
最重要的是,相较于其他苏联控制的城市,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力量较为空虚。
事实上,德军轻而易举就突破了城防,逼近顿河,扑向市区。
而市区的第62和第64集团军人数只有大约9万。
而德军的50多个师中,有13个被用來直接夺取市区,共计17万人。
此外,德军在飞机、火炮和装甲部队上同样占据了优势。
尽管如此,但众所周知,德军在付出了惨痛代价后依然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
第6集团军向苏军投降,军长保卢斯被俘。
德军损失了150万人,占东线兵力总和的25%。
究其原因,德军派出了并不适合城市巷战的装甲部队,加上巷战期间,苏德两军的战线模糊,德空军无法提供空中支援。
同1941年一样,德军还是输在了补给线上,后勤跟不上是德军失败的重要因素。
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没有让苏德两军的战线发生太大的变化。
纳粹德国实力仍在;苏军虽然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但是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
希特勒因为1942年战事的不利,迫切地希望打赢一场战役来提升全军士气。
于是,德国大本营将目标选在了苏军防御力量薄弱的库尔斯克突出部。
但德军还是战败了。
三、战略防御阶段的德军实际上,德军虽然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惨败,但是整个“堡垒行动”的主动权几乎一直都在德军手中。
德军如果能提前一个月发动进攻,苏军获胜的几率就更低了。
但是希特勒仍然畏惧苏军先进的装甲部队,命令所有德军坦克开回工厂重新加厚装甲,延误了最佳时机。
纵使曼施坦因再厉害,也无法扭转德军的败局了。
库尔斯克战役的惨败,使德军完全转入战略防御,更加被动挨打。
为了缓解苏联的十次打击带来的影响,德国大本营再次做出了调整。
德军将原来近2000公里长的战线缩短到苏德边境不到1000公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央集团军群从前线撤换下来的。
但是德军在本土保卫战中已抵挡不住蘇军的进攻,很快退到柏林城郊。
此时德国在西线的战局同样急剧恶化,盟军渡过易北河,与苏军会师,但是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
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214个师,14个旅。
而当时对美、英军作战的只有60个人员装备不齐的德国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
防守柏林方向的是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以及许多其他部队和兵团,共约10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
陆军总部预备队有8个师。
此外,在柏林市还组建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守军总兵力超过2万人。
德军在柏林方向的防御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包括奥得河—尼斯河地区及柏林防御地域: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三道防御地带,纵深20~40公里;柏林防御地域包括外层、内层和市区三道环形防线。
但实际上,柏林要塞区足足有四道防线。
第一层是以泽洛夫高地为中心的外围防线,第二层由奥运会期间落成的柏林坦普霍夫国际机场为中心,第三层由三座巨型防空炮塔组成,最中心是帝国总理府外围防线。
整个柏林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战场,到处都是机枪和火炮掩体。
在屈斯特林登陆场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御工事尤为坚固,这里集中了最强的军队集团。
屈斯特林登陆场每3公里正面1个师,每1公里正面600门火炮、170辆坦克。
德军统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苏军夺取柏林。
不过苏军毕竟在兵力上远胜于德军。
苏德两军的兵力数量约为2.3∶1,坦克约为4.2∶1,火炮4∶1,飞机2.3∶1,德军处于绝对劣势。
再加上德军中有大量缺乏作战经验的老人和希特勒青年团的孩子,战斗力更是不敌强大的苏军,战败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对苏战争期间的德军在三个阶段的表现还是令人讶异的。
1941年的战略进攻期间,德军充分发挥了先进作战理念在战争中巨大的作用,使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措手不及。
在战略相持阶段,德军凭借诸如莫德尔、曼施坦因一类的军事天才,稳定住了战线,消耗了苏军部分有生力量。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虽然彻底转攻为守,但仍然能依托有利地形,使苏军的进攻放缓。
从军事角度而言,德军已经尽力了,面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能够在反攻中坚持那么久,还能使苏军的每一次胜利付出惨重的代价,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1](英)邓肯·安德森,等.二战重大战役——闪击战:巴巴罗萨[M].李清站,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张弘,贾春明,世界通史(第四卷)[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2.[3]《经典读库》编委会.二战风云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