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2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失街亭-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失街亭-教学教案

失街亭-教学教案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生疏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力量目标1.观赏?失街亭?中的战斗描写技巧。

2.观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动身,死搬教条必定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1.简单的战斗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呈现的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富强做出过不朽的奉献,仅以消灭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

今日我们要观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

现在,请大家沟通一下各自把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状况。

老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高校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宝。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格外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非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有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开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其间错综简单,多线交互,波澜曲折。

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开展〕——司马探营〔开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4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4、了解诸葛亮深谋远略、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重点:1、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教学难点:1、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2、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3、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马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进入新课)二、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三、与本文相关的内容简介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2、生简要复述情节。

3、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要求学生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例: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五、研习课文1。

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

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3。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4。

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由学生自行讨论,要求讲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5.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把《失街亭》中的马谡与“纸上谈兵”(选自《史记》中的`赵括作对比。

可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马谡赵括理论学习的经过,对自我的评价空谈理论、死守教条的表现导致失败的最主要的做法结果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2)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2)对作品中复杂人物关系的把握;(3)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和背景;(2)引发学生对战争、忠诚、智慧等话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赏析方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失街亭》进行赏析;(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练习作品。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3. 考试成绩:(1)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战争故事等;3. 工具书: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诸葛亮:智勇双全、严谨认真、善于用人。

2.分析马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轻敌冒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诸葛亮的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2.马谡的人物描写:对比描写、讽刺手法。

三、分析课文表达技巧1.诸葛亮的语言表达:严谨、简练。

2.马谡的语言表达:狂妄、自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二、分析课文主题思想1.诸葛亮:忠诚、敬业、为国家利益着想。

2.马谡:狂妄、自大、不顾国家利益。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拓展练习:让学生以诸葛亮或马谡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1.诸葛亮:敬业精神、忠诚为国家。

失街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失街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失街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语文组张素婷【备课说明】《失街亭》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片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根据本文在本册书中地位(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水平,本文为自渎课文),我依据新课标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模式,以学生“改编-表演-反思”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地分析、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目的】1、知识和技能方面:了解街亭之失的过程及此事与各人物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方面:进一步提高在文中抽取、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有效进行整合的概括能力。

3、情感熏陶方面:在鉴赏形象的过程中体会马谡刚愎自用之祸之烈,体会孔明用人之误之痛。

培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能具体分析孔明、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街亭失守与二人性格的关系。

一、导入(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今天,我们就要抓住小说的第一要素,对《失街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这两位主角是谁呢?”二、课本剧欣赏(《马谡拒谏》,学生改编,自导自演)三、问题导学(一)分析马谡形象1、各位观众,他们改编得如何,表演得怎样?(请导演怀玲同学评价)2、请演员贤星同学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和把握马谡这个角色的?明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自负轻敌等。

3、那么,你是依据文中的哪些描写来透视马谡这些性格特点呢?明确:马谡的“三笑”集体品味:回归文本3、4段,品味“三笑”暴露的人物性格特征。

人物反思:马谡真的一无是处吗?(辨证思考,拓展知识)提示:马谡是个良谋,曾以攻心计和反间计助蜀汉平南、北伐。

(二)分析诸葛亮形象1、在大家的印象中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明确:神机妙算、用兵谨慎------2、这些人物性格特点在《失街亭》中有哪些体现?3、诸葛亮虽用兵如神,但毕竟不是神,也有人之七情,甚至脆弱之时,在文中哪个地方有体现呢?明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真情“三哭”。

4、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诸葛亮的“三哭”分别为何而哭?从中让我们看到怎样一个诸葛亮?5、诸葛亮尽管如此优秀,可街亭还是失守了。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失街亭》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难点:1.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作品中的复杂情感。

2. 运用文中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交流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收集与《失街亭》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拓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影视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失街亭》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发现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2.教学难点:诸葛亮与马谡的性格对比,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马谡的了解,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3.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智慧、谨慎、忠诚、敬业、悲壮1.分析诸葛亮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派马谡守街亭、临别时的叮嘱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马谡:轻敌、自大、狂妄、悲剧1.分析马谡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拒绝王平的建议、轻敌冒进等。

2.引导学生思考马谡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缺陷、诸葛亮用人不当等。

4.分析课文主旨(1)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中,理解课文主旨: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或马谡的人物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价值和品质追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加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失街亭》中体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谈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连生
《失街亭》【一】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一、点拨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

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

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

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

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
中编次。

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
一、情节的开端再叮咛孔明遣将
(1-2) 立誓言马谡领命
二、情节的发展套兵书屯军山顶
(3) 拒谏言留下隐患
三、情节的高潮探虚实司马布阵
(4-6) 被围困街亭尽失
四、情节的结局想补救为时已晚
(7) 回汉中前功尽弃
五、情节的尾声明军纪泪斩马谡
(8-9) 思先帝孔明责己
《失街亭》【二】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之一。

作者把这个人物作为理想中的“贤相”而加以尽情地美化和颂扬。

《失街亭》中,作者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他,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文中通过街亭争夺战,双方统帅反复较量,优势、劣势的互相转换,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他的突出特点是谨慎、大胆果断、知彼知己、料事如神、严以律己、赏罚分明。

谨慎,在街亭防守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充分,一再指出街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司马懿、张之能以引起马谡的警惕,当马谡接受任务后,不仅调了精锐部队,而且特选老成持重的王平去作马谡的助手,对防守作了具体交代,惟恐两人有失,又继
派高翔;当考虑到张翔非张邰对手,又再派魏延到街亭,加固防线,将谨慎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胆果断,集中表现在“空城计”这一场面里。

当时西城空虚,重兵压境,众官失色,实力悬殊,打、守、退都势在必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大开四门,登楼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化险为夷。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敢于出奇制胜,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知彼,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胆识过人,从而取得成功。

文章一开头,他就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街亭失守后,又保证了蜀兵安全后撒。

空城计时,不仅预计对方会错断,而且料定敌人必走山北小路,事先让关兴和张苞在武功山埋伏疑兵,同时估计中计后的司马氏必再来西城。

这都有力地表明了诸葛亮知彼知己,料事如神。

文章第七节当孔明接到街亭、列柳城失守的战报时,跌足长叹“此吾之过”,在斩马谡这一情节中,对全师而还的赵云,亲引诸将出迎,并厚加赏赐。

对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并不因为义同兄弟而徇情,照样明正军法,并深恨已之不明,用人不当,请自贬丞相之职。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诸葛亮称许他为“非等闲之辈”,能分析敌情,调度有方,老谋深算。

但他知人深而不透,只知诸葛亮“谨慎,多计”,而不了解诸葛亮在特殊情况下会行险,设空城计来出奇制胜,这正是他不及诸葛亮的地方。

马谡,是守街亭的主将,他骄傲轻敌,麻痹自满,甚至狂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只知死背兵书,主观地布置和命令,拒不接受王平的正确意见,辜负了孔明的期望和重托,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十足的军事教条主义者,给蜀兵造成极大的威胁,“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失街亭》【三】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教学过程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

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盂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中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
杀。

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

”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谡曰:“愿立军令状。

”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孔明日:“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

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

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懿乃命张●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

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

当夜调度已定。

次日天明,张●引兵先往背后去了。

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

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

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

谡大怒,自杀二将。

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

魏兵端然不动。

蜀兵又退上山去。

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1.选文中表现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征?
2.简要概括选文中能够表现诸葛亮做事精细、用兵如神的做法。

答案
1.急于事功,不请战事,不会带兵。

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不能与人合作。

遇事急躁,乱了方寸。

2.情急之下接受马谡请命,心有所虑,立下军令状——派王平相佐,再三告诫——孔明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列柳城屯兵扎寨,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邰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
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

——乃唤赵云、邓芝分付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

——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