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_董进才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综述

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15期(5月)CHINACOLLECTIVE ECONOMY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国内学者在引入和介绍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从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的范围与层次、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理论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要观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做简要评述。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范围与层次;相关理论1924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 )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一概念,标志着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的创建。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性观点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的解释。
同时,随着社会上不同时期的劳工运动、少数者权利运动、环保主义者和消费者权利保护运动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也不尽相同。
1953年,博文(Bowen H.R )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了“企业家们按照社会的目标和社会的价值向相关的政策靠拢,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一种义务”。
麦克格尔(McGuire Joseph W.)将这一概念深化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宗旨不仅意味着企业负有经济和法律义务,而且还对社会负有超越这些基本义务以外的其他某些相关责任。
在此基础上,戴维斯(Davis Keith )将社会责任的含义精确为了:“社会责任是决策者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或者义务),他们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那些与他们自己利益相一致的整个相关社会的福利。
戴维斯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企业应该避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同时为社会福利带来益处。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及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在我国坚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SA8000国际标准一、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论界争论了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推广,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1、国际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理论研究的推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
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开始突破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
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
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
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
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
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次之分,是并列关系。
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
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
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综述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被提出,而近20年来,CSR成为了一种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CSR的研究对象包括企业、政府及社会等多重维度,旨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将从CSR的概念、功利主义、契约论、道德哲学和制度主义等角度,对CSR的研究理论进行综述。
一、CSR的概念CSR是企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宣言。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超越经济利益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尽可能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CSR理论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功利主义的核心是追求幸福,主张在不违反道德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社会责任层面,功利主义的核心是企业在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的幸福。
功利主义者认为,企业在寻求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三、契约论契约论是CSR理论的另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契约论的核心理念是社会达成的契约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义务和权利。
企业应遵守契约规定并承担社会责任。
在企业社会责任层面,契约论的核心是企业遵守法律、行业标准和自愿承担更高的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通过互动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和合意,维护双方利益,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四、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CSR理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哲学主张个体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义务,还应该在这些义务的基础上行使责任。
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伤害,在其所能掌握的范围内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企业社会责任层面,道德哲学的核心是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企业的责任结合起来。
企业需要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五、制度主义制度主义是CSR理论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制度主义者认为企业应该在遵守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推动制度认证系统,始终确保其行为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主要 选 自 E S O和 JT R数 据库 的大 约 5 BC SO 3篇 有关 企 业 社 会 责任理 论研究 的文 章 ,并 从 中筛 选 了 2 0篇左 右 对 于企
业社 会责 任定 义界 定和模 型构 建有 一定 贡献 的文章 。
4 .所 选 文 献 作 者 的 概 况 、 作 者 在 该 研 究 领 域 发 表 文
收 稿 日期 :2 1—61 000.5
作者 简介 :董 进 才 (97) 16. ,男 ,河 北 石 家 庄 人 ,浙 江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博 士 生 . 浙 江 财 经 学 院 ] 商 管 理 学 院 教 授 ; 黄 玮 (97 ) 男 ,浙 江 温 州 : 18 ,,
人 ,浙 江 财经 学 院 工商 管 理 学 院 硕 士 生 。
的探 讨 与研 究。本 文通过 对 国外 5 0年 来发 表 的 一部 分 重要相 关文 献 的归 纳和 整理 , 旨在 理清 国外企 业社会 责任 理论研 究 的发展脉 络 ,重点对 企 业社 会 责任 的 内涵、理 论模 型进行 梳 理 ,概 括 企业社 会 责任 理论研 究的特 点 ,并对未 来研 究的发展趋 势进行展 望 。 关键 词 :企业社 会 责任 ;定义研 究 ;模 型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F 7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8 2(0 1 0 — 120 0 44 9 2 1 ) 1 1—5 0
尽 管从 2 纪 3 0世 0年代 开始便 开始 涌现 出大量研 究企业 社会 责任 ( o o t Sc l e os it, C r r e oi s ni lv p a a R p bi 以下 简称 C R 的文献 ,但直 到 15 S) 9 3年美 国学者 B w n首 次 给 出商 人 社会 责 任 的 明确 定 义后 ,企 oe 业社 会责 任研究 才逐 渐规 范起来 “ 。特别 是 2 0世 纪 中后期 ,伴 随 北美 新 大 陆经 济 的急 速 发展 和企 业规 模 的不断 扩大 ,原本 单一 追求利 润 的商 人 和企 业 家开 始 逐渐 关注 公 共利 益 和社 会 弱势 群 体 , 】 企业 社会 责任 的研究 也 因此开 始走 向繁荣 。 目前 ,学者 们对 企业社 会责任 定义 的 内涵 、分类 、产生 机理 及其 与企 业绩效 的关 系等 都有过充 分 的研究 ,并建 立 了 比较系统 的研 究体 系。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存在争论.企业社会责任论的思想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其学术渊源则可上溯至契约理论与产权理论.实业界从不讲社会责任到讲求社会责任,经历了一个剧烈的转变。
企业社会责任论的实质是公司基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思想。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竞争优势一、理论文献综述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可上溯到上个世纪初,但真正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
德鲁克(197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领域是企业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另一个领域则是社会本身所具有的问题。
里基. 格里芬(198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斯蒂芬。
罗宾斯(1991)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他还区分了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概念。
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
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加了一个道德责任,它要求企业分清是非并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
哈罗德? 孔茨(1993)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
高巍(1994)认为企业在追逐利润,谋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如缴纳税金的责任、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李鸿贵(1995)认为CSR 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应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
个体应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国家及主管部门的责任三个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简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简述作者:董纯文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10期企业社会责任自被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结论始终不能统一,该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的回顾和整理,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几个特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更加综合的认识与理解。
一、绪论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 1924年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从此CSR概念进入学术界的视野。
在2013年4月6日到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指出“每天一个公司发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我真的不相信它能起好的作用。
我这方面花了钱,那方面花了钱,这个东西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可以看出张维迎教授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从开始到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看法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统一。
2011年,作为第三次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有240家,深交所则有135家上市公司第三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然而这与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政策制度不无关系,所以报告的质量并不太高,不能充分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花太多的经历放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上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
有鉴于此,如果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的话,科学的理论基础会使得更多的企业家信服,从而会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
因此,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相关文献简述(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二者正相关。
Bruce等(2003)对企业的慈善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企业以现金形式进行捐赠,则企业获得的现金资源会更多,也就是可以这么说,企业可用现金资源与企业现金捐赠成正相关关系。
沈洪涛(2005)选取了沪深股市非金融行业A股作为样本,样本时间段为1997-2003,控制相关变量之后发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采取绩效正相关。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评述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评述□Cuili Qian(钱翠丽)摘要:Wang和Tong(2020)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论视角和实证实践,并讨论了理论和实证领域的一些可改进之处。
这篇文章还对中国情境下的研究作了回顾,并分享了对如何深化该领域研究的看法。
她们的论文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未来的研究搭建了舞台。
本篇评述包含了王鹤丽和童立的观点;同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通过拓展讨论和一些实证例子对文章中的要点进行了评述。
另外,笔者还提出了这篇文章的建议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并对其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拓展。
关键词:非自愿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多利益相关者视角;利益相关者依赖本篇评述与Wang和Tong(2020)提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及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
她们在综述过去数十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做得很好,也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在这篇评述中,基于笔者研究兴趣和观察,将进一步阐释Wang和Tong(2020)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未来方向提出的几点建议。
特别地,笔者用了自己最近的一些研究作为实证例子去强调这些观点,希望它们能在该领域引起更多的讨论与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非自愿因素与成本先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讲起。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对其定义的讨论,但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定义已然发生了演变。
最终,这些不同的定义都集中在企业的“自愿”行动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增进了社会16福祉,并超越了父易利益。
这一观点与其他杰出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轨迹的著作(Caroll,1999)一致。
笔者想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中的“自愿”因素,并提出警示:这一定义被广泛接受可能会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化和认知过程发生变化。
—般来说,正如Wang和Tong(2020)以及其他企业社会责任学者所说,企业通过参与如社会责任投资等社会活动,设置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George et al.,2016)和在困难时期提供慈善支持(Zhang&Luo,2013)获得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支持(Hill et al.,2007;Renne-boog et al.,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15作者简介:董进才(1967-),男,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玮(1987-),男,浙江温州人,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董进才1,黄 玮2(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2.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文通过对国外50年来发表的一部分重要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整理,旨在理清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重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论模型进行梳理,概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特点,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研究;模型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1)01-0112-05尽管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开始涌现出大量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 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的文献,但直到1953年美国学者Bo wen 首次给出商人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才逐渐规范起来[1]。
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伴随北美新大陆经济的急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单一追求利润的商人和企业家开始逐渐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弱势群体[2],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因此开始走向繁荣。
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内涵、分类、产生机理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都有过充分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50多年以来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过程,提出未来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方向。
一、文献期刊选择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期刊文献的选择采用的是卢昌崇(2010)所提出的用来筛选国外理论研究综述作为翻译对象的/五条选择标准0[3]。
1.与专题(主题)的相关性。
本文所采用的国外期刊文献的标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及模型研究有一定贡献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文献,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少数实证研究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的改进和完善有突出贡献的文献。
此外,对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生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关的文献(如企业社会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等),本文仅选择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分论文进行介绍和分析。
2.刊发期刊的影响因子。
本文采用的期刊可以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国际顶尖经济管理研究杂志,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 w (AMR)、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C MR )等;二是国际顶尖企业伦理研究杂志,如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B EQ)、Journal of Business E thics (JBE)等。
相比同类期刊来说,所选期刊影响因子都是比较大的,#112#第1期(总第156期)2011年1月财 经 论 丛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 ics No.1(General,No.156)J an.2011具体的影响因子如表1所示¹。
表1 文献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名称影响因子5年来影响因子AMR 6112581210AMJ 6107971670CMR 1110921142BEQ 0196911235JBE 11023115113.文章的引用率。
本文所选期刊文献绝大部分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
文献主要选自EBSC O 和JSTOR 数据库的大约53篇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文章,并从中筛选了20篇左右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界定和模型构建有一定贡献的文章。
4.所选文献作者的概况、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所发文章的刊物档次以及作者的学术地位。
本文所选期刊文献的作者均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如K.Davis 和A. B.Carroll 等。
这些学者刊发的文章大多刊登于国际知名期刊,且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均做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他们所刊发的绝大多数文章进行了细致分析,旨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的权威文献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5.专题文章主题的层次性、逻辑性以及时间脉络上的衔接性。
本文根据研究时间的推进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的演化和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旨在通过对每个特定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深入分析该时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特点,并以此来预测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可能的方向。
二、各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和模型研究述评(一)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商人社会责任定义研究阶段1953年Bowen 的5商人的社会责任6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
Bowen 将商人社会责任(B usinessman Social Responsibility,B SR)定义为商人以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念为基础所进行的决策和制定生产经营规则的义务[2]。
尽管这个定义的内涵并不十分具体,但它的提出引起了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从而促进了人们从之前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和评价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转变。
Davis (1960)对B owen 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他指出商人社会责任是商人出于非直接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目的而实施的有利于社会的决策和行为[4],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责任刚性原则(Iron Law of Responsibility,也称/戴维斯原则0),创新性地指出商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与其社会能力相一致。
此后,Davis (1967)再一次对他之前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社会责任是商人出于道德的要求和其他人的看法而做出的一系列行为[5]。
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应为谋取社会利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更多的只是把企业家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简单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商人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企业社会责任(C SR)研究初步成型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协会(C 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以下简称C ED)出版的5商业组织的社会责任6不仅罗列了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还阐述了这些主体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种类。
此外,该报告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由三个方面组成,由内向外构成三个同心圆,从内层到外层依次为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经济责任与正在变化的社会价值观的结合、新出现的社会责任。
这种观点形成了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0(Concentric Circles Model,如图1º)。
#113#董进才等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¹º数据来源:C om mitte e f or Ec onomi c Deve lopm ent.Social Responsi bi lit y of Business Corporati ons [R].Ne w York:Author,1971:15-16.数据来源:外文数据库We b of Science 中的Journal Ci tati on Repo rts (JC R),本表所用数据取自JCR2008年报告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查询部分)))JC R Social Scie nc es Editi on.图1 CED 企业社会责任同心圆模型 1972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界发起了一场关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辩论。
之后,Davis (1973)通过对之前研究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系列原因。
此外,在综合一些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Davis 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法律要求之外、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的一系列行为[6]。
这个定义在原有的经济责任和道德责任基础上给企业社会责任增加了一个新的分层)))法律责任,为企业社会责任分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CSR -CSP 研究鼎盛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逐渐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绩效(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以下简称CSP)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且有一段时间这两个定义被严重混淆[7]。
Sethi (1975)首次对CSP 进行了度量,将其分为社会义务(经济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自发性的道德行为)和社会响应(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样的一个分类使学者们开始重视企业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程度及其履行顺序的研究[8]。
Carroll (1979)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SP 三维模型)))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社会响应观、企业社会价值观,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企业自由决定的责任[9],并进一步阐述了各个责任的定义、范围及其重要性。
Carroll 的研究可谓是对之前研究的一个集成,企业社会责任定义自此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Carroll 的C SR 定义得到之后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因此80年代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研究相对减少了许多,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范畴。
为数不多的关于CSR 定义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Jones (1980)的观点,他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归纳为两种,即概念的定义和概念的应用。
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对除股东之外的社会团体的非经济和法律性质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以一系列社会产出和社会表现来衡量的,而应该看成是企业为社会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所做的决策[10]。
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从过程角度而不是结果角度去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尽管该观点并没有在理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却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外延范畴定义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CSP 的模型构建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Wartic k 和Corhran (1985)的研究,他们指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响应过程和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政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可以使企业与社会领域的三大主导方向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即产生与社会责任准则相关的理念导向、与社会响应过程相关的制度导向以及与社会问题管理政策相关的组织导向,企业社会绩效为衡量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强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标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