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人类的栖息地实用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教案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教案 人教版

大洲和大洋一、课标内容: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课从“人类的栖息地”和“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两个框目讲述了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学生识图记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居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海洋。

三、教材分析本课从海陆分布开始,带领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从陆地到七大洲,从海洋到四大洋,内容前后连贯,结构清晰。

在呈现每一部分内容的同时,教材都配以直观形象的图片。

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地图的能力,本课是进一步提升学生该方面的水平。

由于本节课的地理概念和图很多,应当注重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充分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图像中的多种信息进行归类,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

五、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并能在地图上识别它们;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能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和海峡。

过程和方法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为题,讨论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的问题,通过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指导学生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培养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热爱身边的环境,珍惜幸福的生活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分布难点:人地关系,海洋对生命的意义,陆地是人类的栖息地七、教法学法及教具教法学法: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交流、观察、阅读等方法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

教师讲解法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分界线教具:多媒体,地球仪,学生准备:笔记本,纸,笔八、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入,新课呈现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大家边看视频边思考,这段视频里面有什么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播放视频)生:冰川,陆地的漂移,海洋,地心师:确实视频里反映了冰川,海洋,地心,大陆等地理事物,而反映的地理现象则是原本相连的地表分裂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把人们生活的区域扩展到整个世界,展示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世界海陆分布特征、大洲大洋的分布、主要地形、河流与湖泊分布,以及自然景观差异,是把握世界自然环境特征的主要方面;而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是了解人文环境的最基本内容。

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对世界环境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课程标准1-1-1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1-1-2 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

1-1-3 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及其分布,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事例。

1-2-7综述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大洲与国家、地区的对应关系。

第一课大洲大洋(1教时)【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

1.人类的栖息地是怎样的,教材首先列举了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较。

让学生认识地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特点,再以地形图直观地呈现出大陆、半岛、岛屿等的不同。

从陆地到七大洲,让学生对各大洲的名称、位置、大体轮廓有一定的了解。

这部分内容,着重点应放在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2.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虽远不及陆地那么直接、深入、持久,随着陆地多种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不断提高,海洋逐渐成为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新领域。

海洋和陆地一样都可以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和对象。

课本在对四大洋的划分进行说明后,还介绍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海洋资源,并举例说明海峡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实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实用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认识大洋、海、海峡。

2.能借助世界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能说明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学习重点】四大洋、重要海峡、运河
【学习难点】各大洋、海峡、运河在地图上落实
2.阅读教材第29页的图2-12,完成相关思考题。

【课堂检测】
1.今年,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甲型H1N1流感最早爆发于墨西哥。

该国所在的大洲是()A.北美洲 B.南美洲 C.大洋州 D.南极洲
2.读右边东西半球图,其中同时被南回归线、北回归
线和赤道穿过的大洲应是()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南美洲
3.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发生一场里氏7.3
级地震。

中国救援物资船队横渡太平洋前往海地,
最短路程是经过()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麦哲伦海峡
D.马六甲海峡
4.有一艘3万吨级货船从中国某某港驶往美国纽约港。

试在图中画出其所走的恰当的海上航线,并依次列举途径的海域、海峡和运河。

【参考答案】
课前学习:1.大洋、海、2000米2.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 4.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红海马六甲海峡
课堂探究:1. A 亚洲 B 欧洲 C 非洲 D 南极洲 E 大洋洲 F 南美洲 G北美洲
H 大西洋 I 印度洋 J 北冰洋 K 太平洋
课堂检测:1.A 2.C 3.B4. 画线略;南海、太平洋、巴拿马运河、大西洋。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学设计
4.家国情怀:通过介绍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人类文明的摇篮: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等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人类文明的特点。
(2)最初的社会组织:让学生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如家族、部落和城邦等,以及这些社会组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讨论文明的特点。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③人类栖息地的形成
-人类栖息地的形成过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等因素对人类居住地的影响。
-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人类通过迁徙、改造环境、发展农业等方式适应和改变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内容逻辑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等地区。
-这些地区文明的特点:河流文明,农业生产发达,城市和国家的形成,文字和艺术的产生,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形成。
②最初的社会组织
-早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家族、部落和城邦。
-这些社会组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部落由多个家族组成,城邦是国家的雏形,这些社会组织形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6)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如地图、图片、文献等,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2.1 .1人类的栖息地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案单元主题:人类的家园——地球课题:2.1人类的栖息地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栖息地的概念,掌握人类栖息地的种类及特点。

2. 掌握人类栖息地的分布规律,了解人类栖息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人类栖息地的概念及种类。

2. 人类栖息地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 人类栖息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保护人类栖息地,建设美好家园。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了解人类栖息地的概念、种类及特点,掌握人类栖息地的分布规律,理解人类栖息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栖息地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感。

3.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人类栖息地的现状及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栖息地的概念及种类:让学生掌握人类栖息地的定义,了解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如城市、乡村、森林、草原等,并理解各类栖息地的特点。

(2)人类栖息地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栖息地的分布规律,如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较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较少等。

(3)人类栖息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人类栖息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源,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等。

(4)保护人类栖息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栖息地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人类栖息地的概念及种类: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人类栖息地的内涵,以及各类栖息地的特点,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森林与草原的差异等。

(2)人类栖息地的分布规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记忆人类栖息地的分布规律,如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较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较少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第1课时《大洲和大洋》第一课第2课时《大洲和大洋》第二课第1课时《自然环境》第二课第2课时《自然环境》第三课第1课时《世界大家庭》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

2.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在地图上指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初步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和分布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三大人种的特点与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世界人种分布特点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一)不同肤色的人们1、歌曲导入:《龙的传人》。

提问:我们龙的传人在外貌上有什么明显特征?属于什么人种?[学生回答:“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属于黄色人种。

]在北京奥运会上,都有哪些肤色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不同肤色的人们齐聚北京,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同肤色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共同构成世界大家庭,为世界的发展共同努力。

2、老师这里有三张照片,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认出是布什、刘德华、乔丹]你能说出哪一个是黄种人?哪一个是白种人?哪一个是黑种人吗?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学生回答]那么,除了肤色不同以外,三大人种之间还有什么外表体貌上的不同吗?仔细观察照片,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扮演某一个人种,以自我介绍形式说出这个人种的外貌特征。

准备几分钟后各大组分别推选代表表演。

表格形式小结:人种外貌特征黄色人种黄色的皮肤,乌黑通直的头发,脸庞扁平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乌黑卷曲,脸庞平,嘴唇厚白色人种肤色白,头发弯曲而金黄,鼻梁高,嘴唇薄3、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同的特征?[学生讨论]小结: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不同的人群长期生活在互相隔离的不同自然环境中,在外貌和体质上形成了第三课第2课时《世界大家庭》新课导入:从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为获奖运动员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导入。

七年级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2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_

七年级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2.2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_

第二课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与文字资料,了解几种地形的主要特点,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知道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原和高原、丘陵和山脉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地形多样地形是指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在录像中,你看到有哪些地形类型呢?生答:平原、山脉、高原等。

除了这几种地形类型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小结:主要有五种地形类型,即:山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它们与气候、河流、植被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大自然,去认识多样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首先我们大家来探究地形。

[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出示世界地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种地形,共同探究,在图中(或课本图、图册)寻找各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并派代表上台,在图中指认。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①在世界地形图中,各种地形类型分别是用什么颜色来表示?②平原的分布有没有规律?③山脉的排列有什么特点?④盆地与四周的地形相比,在海拔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教师出示五种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地形类型的感性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展示图片,加深印象,明确特征:①山地、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乌拉尔山、安第斯山、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并播放录像片段。

②平原1、平原2、东北平原、江南水乡平原、欧洲平原。

③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

④丘陵、山东丘陵。

⑤四川盆地、刚果盆地。

⑥地形类型示意图。

总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千差万别的地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成为人口密集之地。

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科学地保护自然,才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1.1人类的栖息地教案
(3)请填写以下关于人类对居住环境影响的描述:人类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答案: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
2.判断题:
(1)人类栖息地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无关。(答案:错误)
(2)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答案:错误)
(3)乡村和城市是人类栖息地的两种基本形式。(答案:正确)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人类栖息地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本节课还涉及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邀请专家学者或社会工作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人类栖息地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和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
(5)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乡村、城市、自然保护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栖息地的环境特点,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6)开展课堂外的小组讨论、辩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人类栖息地的演变,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地的特点。
2.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对人类栖息地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提高他们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对人类栖息地的演变过程进行合理的解释,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历史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类栖息地相关的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
人类的栖息地
【学习目标】1.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

2.能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并能在地球上识别。

3.知道洲界,洲内的分区。

4.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

【学习重点】七大洲名称位置
【学习难点】读图认识七大洲及相关概念
2.识别七大洲的轮廓,说说各洲形状的特点
【课堂检测】
1. 世界上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 ( )
A.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B.各占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是海洋
D.四分之一是海洋
2.在一个大洲内,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地区。

新加坡属于()
A. 南亚
B. 东亚
C. 东南亚
D. 中亚
3.亚洲西部和非洲东北部的分界线是( ),亚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
A.山脉
B.河流
C.运河
D.海峡
4.关于各大洲的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伊士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B. 巴拿马运河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
C.白令海峡是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D.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参考答案】
课前学习:1. 71% 、29% 蓝色的星球 2.大陆、岛屿亚洲大洋洲3.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苏伊士运河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一、东亚 5.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南欧、西欧、中欧、北欧、东欧
课堂探究:1.(1)北美洲和南美洲(2)南极洲(3)非洲、亚洲、南美洲(4)非洲、亚洲、北美洲(5)非洲、大洋洲、南美洲(6)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7)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8)欧洲、北美洲(9)大洋洲、南极洲
2.A 亚洲 B 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E南极洲 F 欧洲 G大洋洲
课堂检测:1.A 2.C 3. C.D 4.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