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卓中国东北题材小说中的少年形象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东野圭吾是日本当代最著名的推理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中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男性角色,从普通人到警察、侦探和犯罪分子等各种身份。
这些男性形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性格,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代表性的男性角色进行分析。
第一个要提到的男性是《解忧杂货店》中的主人公三好哲学。
他是一家小杂货店的老板,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助人的心理治疗师。
三好哲学性格温和,聪明而睿智,对人们的烦恼和苦闷有着独特的洞察力。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心事,并以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引导他人找到自己的答案。
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关怀和尊重,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给予他人帮助。
他身上体现了东野圭吾对于男性温柔善良一面的塑造。
第二个要分析的角色是《白夜行》中的城崎英治。
城崎英治是一名警察,他在照顾和保护年轻女孩绫野彩佳时表现出了无尽的慈爱和关心。
城崎英治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正义信念,并且一直默默地守护着绫野彩佳。
尽管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合法,但他仍然坚持要将真相告诉彩佳,帮助她摆脱心理的困扰。
城崎英治体现了一个男性的责任、担当和正义感,他在作出自己选择时面临了巨大的困惑和痛苦,但他始终坚持着内心的信念。
第三个要提及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石神秀雄。
石神秀雄是一位天才数学家,他聪明、冷静、寡言少语。
石神秀雄是一个极端的理性主义者,他对于道德和法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
他以超乎寻常的智慧解决了一个个看似无解的案件,然而他的行为常常有着不为人知的目的和意图。
石神秀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谜团的男性形象,他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犯罪分子,他的存在使整个故事的结构变得复杂而深入。
以上只是东野圭吾小说中一些典型的男性形象的简单分析,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东野圭吾通过他们来表现不同类型男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些形象的存在使得小说更加立体,也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迟子建伪满洲国

迟子建伪满洲国迟子建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是迟子建19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作品描绘了日本占据中国东北三省,建立了满洲国伪政权那个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代,写足了当时东北地区的人物生活。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迟子建伪满洲国,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内容梗概《伪满洲国》中所描述的是一群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从溥仪、婉容、祥贵人、福贵人等皇室成员,到胡二、杨三爷等所谓贱民;从王亭业、郑家晴到王金堂、祝兴运;从李香兰、谢子兰到慰安妇、朴善玉、杂货张,这各色人等的书写,都是从日常生活写起。
作者通过记录他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命运浮沉,来展示伪满洲国统治下的民众生活状态,并希望以此来还原、或者说论证这段历史的存在。
创作背景1990年底,迟子建到日本访问,一位日本老人问她:“你从满洲国来?”她当时有一种蒙羞的感觉,因为伪满洲国的历史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了,而那段历史对东北人民来讲,象征着苦难和屈辱。
回国后,她决定创作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试图还原伪满时期底层社会的生活图景。
1991年—1997年的这几年里,她除了写一些中篇小说外,四处搜集有关资料。
这些资料有的是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的是从书店购置的,还有一些则是从旧书摊寻到的。
1998年,迟子建觉得创作《伪满洲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写作更顺畅,她又集中做了两个月的资料整理。
接下来的春夏秋冬,她夜以继日地写作。
直至1999年12月脱稿之后,当她把文稿整理出来,发现小说竟然长达60多万字,这着实吓了她一大跳。
《伪满洲国》这部编年体的长篇小说出版后,评论家们都说是“历史小说”,迟子建却觉得,它只是涉及了特殊岁月的生活。
她笔下的“历史”仍然是日常的,没有大事件、大人物,有的只是开当铺的、当劳工的等等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把一个特殊年代的日常生活写足了”,这便是她理解的历史小说。
她认为,真正能让人肝肠欲碎的作品,其实是靠冷静的叙述、富有“质感”的生动的细节营造来实现的。
天黑以后的读后感

天黑以后的读后感导读:天黑以后的读后感1《天黑以后》,村上春树用最擅长的平行线结构,以即将去北京留学的女孩玛丽救助一名被日本白川恶客侮辱的中国北京女孩冬莉这一情节展开故事。
深夜11时52分开始发生在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的恶———因受害一方不敢报警而可能永远消失在异国夜幕下的恶,掩盖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恶。
文中“再快跑快逃,也不可能彻底甩脱,因为自己的影子是甩不掉的。
”白川作为“庸常的日本人普遍的恶”之代表,对中国女孩的性侵犯、伤害与抢掠,这里显然隐喻了昔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白川在犯下了“最差劲的恶行”之后居然可以转眼间就忘记这件事,即使证据就放在眼前,他只也视为“无正当含义的”、“不远过去的寒伧的遗迹”,“本来不该入侵他生活的劳什子”。
但他却又费尽心思要把那些证据当作“垃圾”远远地给销毁处理掉。
从这样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式历史,承认错误的日本作家!文中,中国男子不依不饶又阴鸷地对白川做复仇警告:“也许你以为干得巧妙,可你逃不掉,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掉。
”这个黑帮老大的角色似乎就代表了中国的愤青们。
爱丽的姐姐终于在睡梦中摆脱了地底的拉力,回到自己现实的房间中,这样的情节也透漏出村上春树反对日政府对普通百姓的精神控制。
男主角高桥接黑帮老大的电话时不断强调的“弄错了”,反映出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和想要置身事外的态度。
但是,从爱丽即将去到北京留学,而高桥也和爱丽一样在接近中国,愿意去了解中国。
这样的情节描写处处都凸显出了春树的正义感。
读这本书,我首先是非常欣赏作为一个日本人,村上春树不护短,用以含蓄之中带有犀利的文字揭露当年日本侵华的丑行。
其次,我想到的是如果当今社会多一些像村上春树一样的作家,敢于面对现实,站在正义的角度说话,和平还会远吗?天黑以后的`读后感2初识村上春树,是在高中课下的午后,在学校图书馆偶然翻开了他的那本《挪威的森林》,看到了“我”和直子的情与爱,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淡淡忧愁以及散文诗式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我。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东野圭吾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东野圭吾是日本知名作家,以其悬疑推理小说而闻名于世。
在其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男性形象,每个角色都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特点。
本文将就东野圭吾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展开分析,探讨其人物塑造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
东野圭吾笔下的男性形象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特点。
在《解忧杂货铺》中,主人公柄本有三是一个长相普通、性格内向的男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成为了一家杂货店的店主,通过倾听顾客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烦恼。
柄本有三的善良和耐心让他成为了周围人心目中的精神导师,他虽然无法改变外貌,却通过自己的心灵感染他人,成为了一个深受喜爱的人物。
而在《白夜行》中,主人公井口则是一个充满复杂内心的角色,他隐藏着对青柳的爱恋,同时又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充满复杂的心理斗争。
这些角色都展现了东野圭吾对于男性形象塑造的深刻理解,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男性形象往往都具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冲突。
他们或许是被命运捉弄的无奈,或许是在众说纷纭的道德准则中徘徊。
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主人公石神拓也是一个内心复杂的形象,他为了保护心爱的女子翠,在犯罪后展开了一系列巧妙的行动,最终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她。
石神拓的形象展现了在爱情和正义之间,他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而在《放学后》中,主人公荒木光也是一个饱受挣扎的角色,他在一次次的选择中始终困惑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这些角色的形象展现了东野圭吾对于男性情感和心理的深刻洞察,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内心复杂的灵魂。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男性形象往往都承载着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在《嫌疑人X 的献身》中,石神拓为了保护翠,不惜牺牲自己,最终展现了对爱情的绝对执着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白夜行》中,井口的形象展现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他在爱与恨之间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角色。
这些角色的形象都是对于现实社会和人性的一种思考和反思,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东野圭吾对于社会和人性认知的一部分。
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动漫人物形象

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动漫人物形象
1. 杨靖宇: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一位著名指挥官,他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和勇敢精神的战士。
动漫中可以描绘他身穿军装,手持枪支,展现他在战场上英勇的形象。
2. 王进喜:王进喜是一位东北抗联的女战士,她具有坚强和勇敢的性格。
她可以被描绘为一个坚毅的女性角色,身披戎装,手持武器,表现出她无畏的战斗精神。
3. 林彪:林彪是东北抗联的一位重要领导人物,他是一个战略家和军事天才。
动漫中可以描绘他作为指挥官的形象,戴着军帽,身穿将军服装,展现他的智慧和冷静的特点。
4. 陈赓:陈赓是东北抗联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抗联战争中表现出色,被誉为“战争天才”。
动漫中可以描绘他身着军装,手持指挥棒,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
5. 邓颖超:邓颖超是东北抗联的一位杰出女性,她是一位活跃在东北战场上的独立女战士。
动漫中可以描绘她的形象为一个坚定而优雅的女性角色,身穿军装,表现出她的坚韧和聪明才智。
这些动漫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战斗经历,展示东北抗联精神的坚毅、勇敢、不屈不挠的特点,同时也弘扬了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关于《少年漂泊者》主人公典型形象之分析

关于《少年漂泊者》主人公典型形象之分析1、不幸苦难的身世在安徽T县P乡有一乱坟,山上坟墓累累,也不知埋着的是哪些无告的孤老穷婆,贫儿苦女——无依的野魂。
说起来,这座乱坟山倒是一块自由平等的国土,毫无阶级贵贱的痕迹。
这些累累的坟墓,无论如何,你总说不清哪一个尊贵些,卧着的是贵族的先人;哪一个贫贱些,卧着的是乞丐的祖宗。
这里一无庄严的碑石,二无分别的记号,大家都自由地排列着,也不论什么高下的秩序。
或者这些坟墓中的野魂,生前受尽残酷的蹂躏,不平等的待遇,尝足人世间所有的苦痛;但是现在啊,他们是再平等自由没有的了。
这里无豪贵的位置,豪贵的鬼魂绝对不到这里来,他们尽有自己的国土;这里的居邻尽是些同等的分子,所谓凌弱欺贱的现象,大约是一定不会有的。
——《少年漂泊者》第二节开端。
“坟”是死者的栖所,“乱坟”暗示死的卑微。
“乱坟山”是“一块自由平等的国土,毫无阶级贵贱的痕迹”;也就是说,埋葬在“乱坟山”的死者,属于广大贫苦的无产阶级劳动者,在万恶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他们在人世间备受欺凌,没有平等,只有到了冥界,才能获得平等和自由,这也就是当时广大劳苦人民对生与死的认识。
“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蒋光慈作为一个左翼作家,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本段的精彩细致的叙述,必能在社会中引起共鸣,对新文化运动中平民文学的倡导是一个很好的回应,是左翼文学运动能更好的深入群众,正应了鲁迅所说的:“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的记录”。
打倒列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消除贵贱和尊卑,是当时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而当时像《少年漂泊者》一样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左翼小说,点燃了人民埋藏在心底的革命火种。
小说所有的故事都记载在“少年漂泊者”汪中与其友人维嘉的通信里。
汪中的父母双亲就葬在那“乱坟山”。
他的父母是这样死的:父亲生病卧床不起,见着地主刘老太爷派伙计来挑课租,气急身亡;母亲见着父亲死去,“以为没有再活着的兴趣,遂亦在父亲的面前用剪刀刺喉而自尽了”。
《破灭之国的旅行》中人物身份的杂合

《破灭之国的旅行》中人物身份的杂合作者:汤海美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3期在后殖民主义文论中,霍米·巴巴等人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国家民族、种族、性别、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等问题,值得关注和分析。
本文旨在以后殖民主义文论中霍米·巴巴理论切入点,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杂合性这一概念着手,试对日本作家三木卓的《破灭之国的旅行》一书中的人物身份杂合问题进行探讨。
一、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在后殖民理论中,“杂合”作为一个常用的术语,主要指渉殖民和后殖民时期的文化现象。
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详尽阐释了杂合性、第三空间两大概念。
并在后殖民话语中把它们作为消解两极对立的有效策略。
[1]“杂合”一词源于生物学,后被引用到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它指具有了发生交流的双方的特点、但又是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母体双方不可比拟的优点。
杂合性则逐渐从一个比喻化的、掺杂的社区额和文化实践的指涉,发展到指代不同传统汇合、被重新阐释,以应用与一种争论性的和对抗性反文化。
巴巴的“杂合”概念深受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杂种理论的影响。
巴巴将巴赫金的“杂合”与后殖民研究融合在一起,主张殖民与被殖民的情景彼此杂糅,形成“第三空间”,并因此而发展出存在于语言认同和心理机制之间、既矛盾又模糊的新过渡空间。
在巴巴的理论里,“杂合性”被认为是“殖民权力生产力的标志,它表现出了所有存在被歧视与压迫场所中的必然变形和置换”。
杂合化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化、政治、种族、意识形态等诸方面。
[2]巴巴认为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地方存在一个“第三空间”,文化间的差异在这个空间内发生作用。
殖民的历史所帶来的一个结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被强化了,在这些交流中呈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达到相互理解,不可能在某一种文化内部来进行,而必须通过翻译、协商的方式来达到临时的理解和共识。
《雪国》中的人物形象刍议

二、 纯洁 忠贞的叶子
叶 子是《 雪国》 中的另一个 女主人 公 , 虽 然作 品 对她 的描述 并不多 ,但却 是 以她作 为作品 的开头 和 结尾的 。作品对叶子的身世没有做任何说 明, 她 仿佛 是不食 人 间烟 火 的天使 , 晶莹剔透 、 纯洁 无瑕 、 一 尘 不染 , 她的美无 法形容 , 她 的美近乎 完美。她的 出场 带有虚幻缥 缈的色彩 ,她也 是在火化 中飞 舞 回到天 国的, 这种悲壮 、 凄美 的结局是作家 的有意安排。 作 品以相 同的词语和 笔调着重 描写叶子的声音
村 却为了叶子执意离开 了她 , 这 深深地刺伤 了她 ; 她
希 望叶子能过上幸福 的生活 , 并为她创造 条件 , 但 叶 子也很快离 开人世 。美丽 多情 、 纯洁善 良的驹子努力 地追 求 、 认真地 生活 , 但 一切 都是徒 劳 , 生 活留给 她 的只有 凄凉和悲哀。作 家在不经意 的叙 述 中展现 了
国 中的人 物形 象 刍议
◎曲 洁
( 洛 阳师 范 学 院 ,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0 )
《 雪国》是 日本 著名作 家川端 康成 从 1 9 3 5年至 1 9 4 7年 陆创作 的一部 中篇小说 , 该作 品在 1 9 6 8年 获得 了诺 贝尔文学奖 ,是 日本文学 史上第 一部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的作 品。《 雪 国》 通过 纨绔子 弟岛村在 不到三年 的时间里 先后三 次来到 日本 一个 多雪的北 国山村与艺伎 驹子和纯洁 的叶子之 间发生 的爱情纠 葛为故事主线 , 全文贯 穿着淡淡 的忧伤 与凄美 。《 雪 国》 中的故事在一个洁 白的 雪国 自然而 然地开始 、 结 束, 情节 并不复杂 , 作家 以一 种别具一格 的视 角为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木卓中国东北题材小说中的少年形象作者:柴红梅汤海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本文试以三木卓的中国东北题材的《炮击的焦土上》和《破灭之国的旅行》这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傲慢与放纵、自私与冷酷、身份认同割裂以及苟且求生的少年形象,揭开日本在中国东北殖民统治时期的丑陋面纱,否定日本军国主义企图掩盖的历史事实,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并进一步探索三木卓在小说文本背后的反战思想内涵。
关键词:三木卓;中国东北题材;少年形象;战争与殖民体验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东北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这片土地上一面宣扬“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口号,一面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很多日本人响应日本政府的号召,怀揣着梦想来到中国东北。
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中国东北体验相关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比如说,有八木义德、水上勉等人根据自己的殖民体验书写出来的与中国东北相关的小说;有夏目漱石、德富苏峰等人因受关东军的邀请,来中国东北旅行,以游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像安部公房、三木卓这样或是出生在中国东北、或是在中国东北长大而后又经历日本战败返迁回日本的被称为“伪满洲少国民”的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幼年经历写了大量与中国东北相关的文学作品。
本文试以三木卓的中国东北题材小说中的《炮击的焦土上》以及《破灭之国的旅行》为文本对象、进行研究。
一、三木卓的中国东北体验与两部作品的创作动机日本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三木卓,原名富田三树,193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次年,他的长兄因小儿结核夭折,同年两岁的三木卓便跟随从事新闻行业的记者父亲及其他家人来到中国东北,在大连、奉天(沈阳)、新京(长春)度过了他的幼年及少年时光。
1945年,在其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
这些曾是开拓团的战败弃民们也必须踏上返迁逃亡的旅途,结束他们在中国东北的一等国民生活。
作为战败弃民的三木卓一家在父亲死后便更加穷困潦倒。
在返迁途中,祖母的过世更让三木卓饱经失去至亲的痛苦以及作为战败弃民的辛酸。
1946年10月,三木卓及家人抵达日本。
三木卓多次公开言及:“我是在中国东北一个叫做大连的地方长大的”。
可以说,中国东北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木卓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他的中国东北生活经历以及返迁逃亡体验创作而成。
因此,“战争”和“死亡”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
《炮击的焦土上》和《破灭之国的旅行》与其他作品不同,是将视点聚焦在少年这个主体上来展开叙述的。
少年们在战争中的体验和成人们的体验有所不同。
少年时期本应是无忧无虑的,但是他们却经历着战败、避难、潜逃、返迁,这些生与死以及其他各种残酷的体验。
这些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惨痛的记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正如川村凑《异乡的昭和文学》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作为‘满洲儿童’的那些日子的记忆会烙印在这些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
这些经历会让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呢”。
三木卓笔下的少年,是在他成人之后、以他对中国东北的记忆和殖民及逃亡体验书写而成。
因此,作家笔下的少年,不是真正的少年,而是被创作出来的、虚幻的。
但我们同样能通过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窥探出战争对于人们肉体及精神世界的摧残。
战争挑起者先是给所谓的开拓民们创造了一个虚假的、高人一等的世界。
而后虚幻世界破灭,给他们带来的必然是痛苦的、应得的返迁之行。
在一等国民和返迁民的极端对比下,成人尚且承受不住,更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孩子们。
二、小说中“伪满洲国”里的少年形象(一)傲慢与放纵、自私与冷酷的日本少年小说《破灭之国的旅行》是通过主人公的穿越之旅,再次向人们提问:对于少年们来说,殖民地、战争以及返迁究竟意味着什么。
小说以青年三木大学入学考试落榜来展开叙述,之后的情节也基本上是以青年三木的视角进行描写,并未有过多的笔墨来提及幼年时期的“我”。
但是从“我”在电气游乐园保护被其他日本少年欺负的安治,并將他送回家开始,到“我”返回到自己幼年时期在大连的住处之后,“我”对年幼的自己有了一些了解。
年幼的“我”和安治有着成为少年航空兵这一样的梦想,认为投身战争便是对祖国最大的尽忠。
那时的“我”和其他日本人一样,将自己视为一等国民,只要出了什么坏事,便不假思索地认定是中国人所为。
在“我”穿越回中国东北来到游乐园时,“我”与山形君受到的差别对待以及日本少年命令满洲少年的种种迹象,都将日本少年的优越感和一等国民的气焰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日本少年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在中国东北不可一世的姿态,不过是肮脏的日本侵略者在残暴武力下的偷盗品。
在《炮击的焦土上》中,作者则着重刻画了一个在返迁逃亡过程中略显幼稚却又心灵逐渐扭曲而变得自私冷酷的少年形象。
少年看到一起乘坐在返迁列车的无盖货车上的少女如厕后尽是血迹的破布,向哥哥说道:我刚才看到了一个受伤的女学生。
她流了好多血啊。
我吓坏了……但是那个女孩子却一副什么也没发生过的样子。
哥哥露出一丝冷笑,用鄙视的表情嘲笑少年的无知。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在逃亡中心灵逐渐扭曲。
喜爱的金枝雀不得不卖给他人的时候,少年将心爱之物置于手中活活捏死;面对病痛缠身的奶奶,他心里无数次痛骂道:奶奶,你快死吧,你死了我们就可以回到日本了。
我们无法不去思考,原本单纯的少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折磨,才导致他变得如此麻木不仁、自私自利。
(二)处在身份认同纠葛中日英混血少年在《破灭之国的旅行》中,描写了一个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英国人名为安治的混血少年。
他从不做坏事,但却因为他的父亲是英国人而成天受日本少年们欺负。
但他却一直隐忍着,渴望能融入日本少年的大集体里,希望自己是日本人的身份能被认同。
他不允许穿越回满洲的“我”说他的祖国日本一丁点儿坏话。
年少的他以成为少年航空兵为梦想。
笔者认为:安治之所以有航空梦,是为了摆脱受日本少年欺凌、孤立的状态,且最重要的是他想让大家承认他的日本人身份这一事实、希望自己被接受,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不再处于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纠葛之中。
年幼的“我”和其他众多日本少年一样,虽不清楚何为战争,但却都怀揣着一颗奔赴战场、为国献身的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日本的“国策”思想教育对日本少年们的思想侵蚀的严重性,以致他们不辨是非善恶。
19岁的“我”经历了日本战败后变成弃民,而后千折百转、历经各种磨难才回到日本本土。
有着丰富的生存经验的“我”穿越回1943年的伪满洲国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少不更事的孩童,“我”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这场侵略战争的本质,了解了伪满洲国虚伪面纱背后肮脏的真实。
(三)备受欺辱的朝鲜和中国少年在“亚细亚号”特快列车上,当“我”看见朝鲜女孩高被日本少年用煤油灯罩无意砸伤,宪兵却因她是朝鲜人而不屑一顾并且不让日本少年去道歉时,“我”看着朝鲜女孩一直强忍着疼痛的痛苦模样,不禁说出了一声对不起,并向她解释,砸伤她的日本少年是因为惧怕宪兵才没有道歉。
也正是因为“我”的主动道歉,才有了之后与高的交流。
高起初并不信任“我”,不愿对“我”说实话。
“我”替那个打伤她的少年以及宪兵向高道歉,高却说:我们都是日本帝国的臣民,如果你说道歉的话那就过了,原本我们也都习以为常了。
还说:我们都以是日本帝国的臣民而感觉幸福。
在“我”告知她“我”不会告密,并且透露十年后的朝鲜会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后,她向“我”述说身世,并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残杀她朝鲜同胞及家人的遭遇,说她永远无法忘记这份仇恨。
难得向他人敞开心扉的高,这可能是她少年时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恨意向陌生人倾述。
在《破灭之国的旅行》中还有一个情节,满人少年被诬陷偷了东西,他向宪兵解释再三,却无人相信他的话,最后被宪兵带走。
在这场日本侵略战争中,备受痛苦、最为艰辛的一定不是日本开拓团的返迁群众,因为这是日本开拓团在“国策”引领下的必然结果,他们必定也终将遭遇这样的体验。
为虎作伥的人在其靠山倒台后,被摘掉了一等国民的头衔的殖民者必将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食得恶果。
三、以少年的视角表述作者的反战思想正如文学家、评论家中野孝次所说的那样,用一句话来概括《炮击的焦土上》:这是一个返迁者所写的小说。
在《竖笛》一文中,将返迁者极度悲惨的状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看到各种死亡预示后,少年展现自己如天使般温柔的同时,脑子里想的却是,“酷暑的烈日下,病人容易死去……如果她死了,一大家子人就解放了。
”试想,若不是这场逃亡有着超乎想象的残忍恐怖,怎么会造就一个如此恶毒地去诅咒至亲的少年?这样丧失人性的行为及想法,在这个年代怕是不足为奇了。
人们为了生存,不惜放弃自己的良知。
作者将人性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不仅是为了还原当时惨烈的状况,更是想要表达自己对这一场摧毁人性的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极度不满。
在这两本小说中,《炮击的焦土上》描写了在返迁逃亡中日本少年的痛苦且悲惨的经历,并且重点叙述了战争给日本国民尤其是日本少年们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灵上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
可想而知,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给其自身民族的人民都帶来了如此痛彻心扉的记忆,而那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又该是遭受了何种毁灭性的灾难?在《破灭之国的旅行》中则叙述了因日本侵华战争,导致其他各民族的少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揭露日本殖民者在伪满洲国所高唱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口号,不过是一个极大的谎言而已。
作者以自身在满洲的生活经历以及之后的返迁体验为原型,创作了这两本小说。
正如文学评论家高史明所说的那样:“三木卓绝不只是单纯地想要去怀念这种记忆。
”比起怀念,作者更想要通过少年控诉战争,向世人揭示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虚伪面纱,承认自己祖国犯下的滔天罪过。
三木卓在《破灭之国的旅行》的最后提到:“自由、平等,人们被友情包围,充满爱与和平的世界终会到来。
”通过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作家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文献:[1]三木卓.ほろびた国の旅[M].日本.角川書店,1976.[2]三木卓.砲撃のあとで[M].日本.集英社文庫,1977.[3]川村湊.異郷の昭和文学[M].日本.岩波新書,1990.[4]三木卓.わたしの文学観.文芸分会の講演,1984.[5]柴红梅.大连的都市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J].学术交流,2011.[5]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于长敏、孙胜广.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炮击之后》[J].名作欣赏,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