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序列

合集下载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筑、景观或室内设计中,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有组织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一种连贯、有节奏的空间体验的方法。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规划:这是对空间的整体布局和组织,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方向
和相互关系等。

2.空间导向:通过使用标志、路径、边界等元素,引导人们的视线和移动方
向,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空间体验。

3.空间层次:通过设置不同大小、高度和开放度的空间,形成一种层次感,
使人们在空间中感受到深度和变化。

4.空间节奏:通过空间的重复、交替、渐变等方式,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感的
空间体验,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动态和活力。

5.空间过渡:在两个空间之间设置一个过渡区域,使人们在从一个空间到另
一个空间的过程中有一个平稳的过渡,增强空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感。

6.空间限定: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色彩、照明等方式,对空间进行限定和
划分,创造出一种私密、开放或半开放的空间氛围。

7.空间引导:通过使用标志、路径、边界等元素,引导人们在空间中的移动
和行为,使空间更加有序和易于使用。

总结来说,“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是指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有组织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元素,创造出一种连贯、有节奏的空间体验的方法。

这些手法在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空间的舒适度、功能性和美学价值。

建筑空间序列的定义-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建筑空间序列的定义-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建筑空间序列的定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建筑空间序列是指建筑空间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连续排列和组合。

它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建筑空间的演变和变化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空间序列的定义、特点和应用,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建筑空间序列的概念,探讨其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随后,我们将分析建筑空间序列的特点,揭示其与建筑空间布局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探讨建筑空间序列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建筑空间序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建筑空间序列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基本特征。

随后将探讨建筑空间序列的特点,包括其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最后将深入探讨建筑空间序列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和效果。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建筑空间序列的概念、特点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筑空间序列的定义及其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建筑空间序列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空间序列,并进一步启发建筑设计师在创作中的灵感和思路。

同时,通过对建筑空间序列的研究,也可以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建筑设计领域的进步和提升,提高建筑作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

2.正文2.1 建筑空间序列的概念建筑空间序列是指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群中一系列空间之间的关系和连接顺序。

这些空间可以是连续的、递进的,也可以是断续的、反差的。

建筑空间序列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考虑到空间本身的形式和功能,更关注空间之间的流动和联系。

在建筑空间序列中,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同时也与其他空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空间序列的形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空间序列的形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空间序列的形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空间序列是指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序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具有空间关联性的数据,例如气象数据、地震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

空间序列的研究旨在揭示这些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从而为我们从空间角度认识和探索世界提供科学依据。

空间序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空间序列具有空间关联性。

空间上相近的地点往往具有相似的数据特征。

例如,一地的温度和降雨量往往与其相邻地区的温度和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空间相关性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空间数据变化,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次,空间序列具有时间演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数据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口分布在不同时间段会有所不同,气象数据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空间序列的时间演变性,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以及异常情况的发生。

空间序列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气象学领域,空间序列可以被应用于天气预报,帮助人们了解未来的气象变化。

在地质学领域,空间序列可以用于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性和空间分布。

在城市规划领域,空间序列可以用于分析人口分布、交通流量等,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空间序列作为一种具有空间关联性和时间演变性的数据序列,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空间序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空间数据,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未来,随着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序列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旨在探讨空间序列的形式,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文章结构如下所述:引言部分会首先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空间序列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入这些内容,读者将会对空间序列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对空间序列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什么是空间序列,它是如何在空间上进行变化的,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

城市空间 第四章 空间序列原则

城市空间  第四章  空间序列原则

(2)视引力原理 视觉规律说明,在相同或差别不大的被视对象中,视 线会产生游动,即由此对象到彼对象.又由彼对象到此对 象,再反复。那么在视线反复游动过程中由于视觉留影原 理,被视对象间就会形成留影线、留影面、留影体,这就 相当于被视对象具有一种吸引对方的引力, 这个引力来 自视觉,称视引力。 在视引力作用下,两点可形成线,三点可形成面.两 线可形成面,一点一线亦可形成面。那么,根据空间元的 平面界定原理,可形成平面的三点、 两线、一点一线也 就可生成空间元。这个空间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视引力, 因此.引视力是空间元生成的原理。
空间是个虚体,尽管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一定可视范围内,如 果对其不进行界定,它就不能被人认识或感觉,然而,只要经可视的 平面界定,空间就能被人所认识或感觉,这是空间的一种属性。也就 是说,在不明确的自然空间中,只要明确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显然 地界定出或划分出一个可感觉到的虚体,这个虚体就是我们研究的空 间元,因此,空间的平面界定属性是空间元生成的基本原理。
序列空间的环境意义指空间元的特征及环境要素的特点共同构成与空间功能相协调的鲜明的环境主题可以加深人对序列空间的理解和印序列空间的情感意义指序列空间浓郁的美学意义和环境意义能给人以心灵的振动从而诱发兴奋愉悦激动依恋压抑悲痛等等特殊的情感
第四章 空间序列原则
一、城市空间
(一 )概念 城市空间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 广义城市空间是 有别于乡村空间的城 市范围内所有的空间。 包括建筑的内外空间, 也包括地面、地上和 地下空间。
五、城市空间序列
(一)含义 城市空间是一个由若干空间元所组合而成的空间 元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人为的功能空间和意义 空间的构成。只注重空间的功能而忽视空间的意 义,或者只注重空间的意义而忽视空间的功能, 那么这种空间元的构成都将是一种秩序颠倒、情 绪混乱的无机组合。有机的构成应该是在空间元 的模式、尺度、性格等方面都达到空间元的功能 合意义相统一的集合。所谓城市空间序列就是指 在模式、尺度、性格方面达到功能和意义相统一 的城市空间元的有机集合。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 是要建立良好的城市空间序列。

空间的序列名词解释

空间的序列名词解释

空间的序列名词解释
空间的序列,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组对象或事件。

这些对象或事件可以是物体、地点、时间、过程等。

空间的序列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空间中的变化、发展和演化。

在地理学中,空间的序列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比如城市的分布、河流的流向、山脉的延伸等。

在物理学中,空间的序列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变化过程,比如行星的运行轨道、粒子的运动路径等。

在计算机科学中,空间的序列可以用来表示图像、视频或音频数据中的帧或时间片段,以便进行处理和分析。

总之,空间的序列是一种将空间中的对象或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空间中的变化和发展。

空间设计序列

空间设计序列

空间设计序列
"空间设计序列" 的确切含义可能取决于特定领域或上下文,因为该术语在不同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而言,"空间设计序列" 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空间设计序列: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序列指的是对建筑空间的规划和布局的有序排列。

这可能包括了从整体概念到细节设计的一系列步骤,例如场地分析、概念设计、平面布局、立面设计、细部设计等。

2.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序列:在城市规划中,空间设计序列可能描述了城市发展的阶段,从总体规划到具体区域的详细规划,再到建设和管理。

这可能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不同层次的设计序列。

3.数字空间设计序列:在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与用户体验(UX)和用户界面(UI)设计相关的领域,空间设计序列可能指的是在数字界面上组织信息和功能的一系列步骤。

这可能包括用户研究、信息架构、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

4.艺术空间设计序列:在艺术和创意领域,空间设计序列可能描述了艺术作品或装置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这可能包括概念开发、材料选择、布局设计、创作阶段等。

5.实验室或科学空间设计序列:在科学和实验室设计中,空间设计序列可能从实验设备的布局和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开始,到具体实验室工作区域的设计,再到设备安装和调试等步骤。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回复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回复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回复什么是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和安排不同空间元素的方式,以创造视觉和功能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的设计方法。

它涉及到对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装饰的决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优化空间序列,以创造出舒适、有吸引力和功能性的空间。

一、空间序列的设计目标在进行空间序列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的目标和需求。

这些目标可以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用途来确定。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主要的目标可能是创造出通畅的空间流动和提供私密性;而在商业设计中,主要的目标可能是创造出吸引人和高效的商业空间。

二、空间序列的规划和布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中,规划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这涉及到确定空间的大小、形状和布局,以及确定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流动性。

1. 空间之间的关系:在确定空间布局时,需要考虑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

设计师可以采用开放式布局,将不同的空间相互连接,以创造出连续和流动的感觉。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运用分隔和隔断的设计手法,以创造出私密和独立的空间。

2. 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在规划空间序列时,需要考虑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例如,圆形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和温暖的感觉,而矩形空间则可以创造出一种整齐和结构化的感觉。

3. 空间的功能性:在布局空间序列时,需要考虑空间的功能性。

设计师需要确定每个空间的主要功能,并安排它们的位置和布局。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主要的生活区域(如客厅、餐厅和厨房)通常会被放置在一起,以方便家庭成员的交流和活动。

三、空间序列的装饰和设计元素一旦空间序列的规划和布局确定,接下来就是为空间添加装饰和设计元素,以增强其吸引力和美感。

1. 材料和质感:材料和质感是空间序列设计中重要的元素。

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和质感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和氛围。

例如,木材和石材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和温暖的感觉,而金属和玻璃可以创造出一种现代和高科技的感觉。

室内空间的序列

室内空间的序列

室内空间的序列
4.2.2 室内空间序列设计处理手法
1 引导与暗示 在建筑上,通常采用建筑所特有
的语言传递信息,如利用列柱、墙面、 灯具、绿化等连续的有规律排列手法, 来引导和暗示人们沿着一定的方向流 动。有时也利用带有方向性的线条、 色彩,结合地面和顶面的装饰处理来 引导、暗示人们的行动方向,使人在 动态中领略空间序列全过程,给人留 下强烈的印象和美的享受,如图。
3 对比与统一 组合空间的对比与变化,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方向的对比与统一, 通过空间横向、竖向、左右、前后关系 和构图法则进行组合,如图(a);二是 形状对比与变化,通过多种形体空间的 组合突出主题,如图(b);三是线型的 对比与统一,利用曲线、折线、直线形 体的变化,如图(c)。
谢谢
4.2
室内空间的序列
4.2.1 室内Biblioteka 间的序列组成4 结尾结尾是空间序列设计的结束部 分,由高潮回复到平静,是序列设 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结尾时空间 序列的设计要让人去回味,去追思 高潮的余音,从而加深整个空间序 列的印象。
4.2
室内空间的序列
4.2.1 室内空间的序列组成
zones团队设计
4.2
4.2
室内空间的序列
4.2.1 室内空间的序列组成
2 展开 空间的过渡部分是空间序列的展开部分。在
整个空间序列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处理时要 循序渐进,起伏跌宕,处理巧妙精细,起到烘托 主要空间的作用。空间序列的展开即是空间的流 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常选用循环、往复、立体 交叉型的人流路线。必要时可适当地插入过渡空 间或转折空间,使整个序列空间中,相互独立的 各个空间自然的衔接、过渡、转折。从而使流动 的空间产生连续的节奏感,也起到引导与暗示的 作用,增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连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序列一、空间序列的概念空间序列是指按一定的流线组织空间的起、承、开、合等转折变化。

建筑景观上应服从这一序列变化,突出变化中的协调美。

在规划设计中以“均好景观”为设计的主导思路,注重城市空间及环境相互关联,强调其空间的连续组织及关系,强调一种有机的秩序感。

二、环境空间的表现形式城市环境空间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活动空间,如街道、广场、庭园等,而各种景观设施,以它们的形态、体量、位置,影响并塑造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视觉感受。

它们与人们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时,人们又会以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及远近高低的视角,在对周围物体的观照中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及空间心理审美。

三、城市序列空间的创造序列空间的创造原则整体原则:序列空间的创造是城市空间属性要素,即点(景观点)、线(道路)、面(广场)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无论动态的交通空间还是静态的休闲场所,是和谐的流动还是跳跃的变化,都需从城市整体环境目标出发,对现状散乱的城市空间施以重整。

功能原则:公共活动是城市活力所在。

序列空间的组织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各种功能为前提的。

人与车以集散型(如集会)、巡回型(如游行)、滞留型(如购物休闲)三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城市空间中构成了运动的主体。

序列空间以不同的形态对不同人文背景、不同内容的人流、车流及其集散、巡回、滞留等方式给予合理的组织与布局,给予有计划的诱导与控制。

在对于城市交通、商业娱乐等功能的需求上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城市公共空间,为持续的发展留有余地。

景观原则:从城市景观的控制理论角度讲,城市景观分为活动景观和实质景观两个方面。

活动景观:城市公共空间中市民的各种活动(休闲、节庆、交通、商业以及观光等)构成了城市中的活动景观,这些活动具有的规律性和领域性是序列空间创造所要尊重的。

实质景观:包括城市自然景观和人工创造景观。

好的序列空间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建不同特色的空间景观。

不仅如此,人们还能够有意识从平面、尺度、轮廓上设计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建立城市实质景观的形态框架。

四、序列空间的设计内容与手法城市序列空间构成的基本方法是以轴线为主要行为轨迹展开的,建立点、线、面之间的有机联系。

广场的环境设计(面):广场的地域性强,有一致性的围界面,有明确的界定领域,有活动、滞留所需的设施。

广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应是一种气氛的渲染,它的实现是要通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环境小品设计等多途径共同实现的。

轴线的街景组织(线):表现为线形的道路是反映城市空间形象的重要载体。

城市中的道路可以看作是一条视觉走廊,有着断续的街廓界面。

街廓界面不仅包括沿街建筑立面、绿化树木、广告招牌、街道设施,还有路面的铺地等,它们在起到景观作用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认同感和指认感,并能体现城市文化内涵。

风景点的风格创造(点):在城市序列空间的连接处或转向处,往往是节点所在。

在节点上设置视觉焦点建筑物,或小型景观空间,能起到丰富序列空间景观的作用。

建筑物、铺地、雕塑小品的色彩及其形态肌理是构成这些景观点风格的视觉要素。

五、环境空间表现形式一、围合与通透建筑空间是由墙体、地面、顶面等围合而成的生活庇护所。

城市公共环境是建筑的外部空间,由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形成对自然空间的分割、围合与塑造。

这些空间被建筑学家称之为“没有屋顶的建筑”。

它们由地面、建筑物的立面组成,要在不是由六个面构成的空间中体会空间形象,需要观看者视觉经验的参与和联想思维的填补。

人们把空间隔开,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空间。

不论是外环境空间,还是内环境空间,内外空间有趣得体的延续,是最佳的环境空间设计。

围合与开敞,虚拟与实体,隔断与通透,衔接与分离,重复与单一,设计师们把这些特性加以变异、组合、演化,创造千变万化的环境空间以适应生存空间的需求,并注入了艺术要素。

空间是艺术美的最大、最广的载体,人们创造空间美,反过来,空间美也在改造人们,于是见仁见智,各有所好,生存空间的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

不同建筑在城市中的分布与排列,占据实的空间;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则形成通透,这是虚的空间。

这些虚空间的处理反过来又来规范、影响建筑物的造型与视觉效果,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交往。

从一定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正是在这围合空间与通透空间中增添城市的活力。

围合的形成方式和构成元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建筑,其它的如围墙、绿篱、树丛、栏杆、柱子、水面等的高差都参与了对空间的围合。

空间的产生是否闭塞,是否通透,形态是否清晰,主要的衡量标准便是围合度。

只有实体围合度达到50%以上才算建立有效的围合,单面与低矮的通常被作为边界。

边界虽有对空间的划分暗示,但不具有强制性,只有依靠特定的社会约定才能进行规范。

围合的程度与实体的高度及人体的尺度有关:⏹30cm高度时,只能作为空间区域的划分没有封闭性,还可作为提供休息和落脚的设施⏹60cm的高度,与30cm差不多,只是封闭程度提高了些。

⏹达到1.2m的高度时,身体大部分被遮挡,才有助于建立安全感,在其下设置座椅,背后不受干扰,便有了依靠边界的感觉。

有时环境空间中常采用此高度的篱笆、壁画等作为独立区域的围合体,以遮挡不相称、混乱的环境。

随着高度的增加,空间的封闭感不断的增加。

⏹达到1.8m以上,水平视线完全被遮挡时,区域的划分便完全被确定下来。

不同的建筑布置对空间形成不同的限定方式,从而产生封闭感不同的效果:1、建筑的一面限定空间,限定性较弱,形成空间的一个边缘,在一个方向上对视线有屏障作用。

2、两个面限定空间,对人的视线和行为具有引导性,形成流动感的空间,而缺乏停留感。

3、两个面的L型转角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产生明显的领域感,是外部空间限定的常用手段。

4、U形的垂直界面形成三面围合的空间,靠近界面的后部范围是封闭的,属完全限定,而开端处具有外向性。

5、四维围合空间具有强烈的封闭感。

二、虚与实实,即实实在在一面墙、一个山坡。

虚,即视觉形态与其真实存在的不一致。

如城市公园的围墙,采用通透式围栏,围而不挡,让里面的景物以虚的形式展现在大街旁,增加城市的宽敞感和美感。

从视觉上讲,明暗关系也是虚实关系的延伸。

明是实,暗是虚,它可以是构成物的采光、亮度、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物体表面的装饰色彩,还可以使物体对材料反光形成的效果。

采光强、反光鲜明、色彩鲜艳的设施,因其色彩醒目而形成明的、实的效果;采光若、阴影多、反光差、色泽深沉的设施不醒目,因而具有隐退的感觉,形成暗的、虚的效果。

景观设立在怎样的明暗关系中,在设计前就需进行整体的构想,明确“光”的意识。

否则就会形成空间视觉的明暗失调、色彩对抗,或亮闪闪的一片,形成“光污染”。

通过空间的围护面创造空间的虚实关系:(1)虚中有实:以点、线、实体构成虚的面来形成空间层次,如马路边上的人行道树,广场中照明系统、雕塑小品等都能产生虚中有实的围护面,只有对空间的划分较弱。

(2)虚实相生:围护面有虚有实,不挡视线。

如建筑物的架空底层、牌坊等。

既能有效划分空间又能使视线相互渗透。

(3)实中有虚:围护面以实为主,局部采用门洞、景窗等,使景致相互借用,而这两个空间彼此较为独立。

(4)实边漏虚:围护面完全以实体构成,但其上下或左右漏出一些空隙,虽不能直接看到另一空间,但却暗示另一空间的存在,并诱导人们进入。

三、“图”与“底”图与底是一种在对比、衬托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

自然中蓝天白云、红花绿叶都反映出了一种对比与衬托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在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图底各自的特征。

图的特征包括: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在画面中较为突出。

底的特征包括:没有明确的形象感,给人模糊的视觉印象,没有形体的轮廓。

图与底在设计中的运用,在图面中产生正图感有以下特点:1、色彩明度较高的有图的感觉;2、凹凸变化中凸的形象有正图感;3、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小的有图感;4、在空间中被包围的形状有图感;5、在静与动的两者中,动态的具有图感;6、在抽象的与具象的之间,具象的有图感;7、在几何图案中,图底可根据对比的关系而定,对比越大越容易区别图与底。

视觉心理学的一些规律,在环境系统中同样存在如广场是草地的背景,草地是广场的形象;草地是树木花草的背景,树木又是草地的形象;这种“图”与“底”的关系会互相转换。

若将某一要素置于空间中,立即会在该要素周围形成向心的倾向或图与地的关系,形成能够突出的在视觉印象中显示“图”的性质,其周边的环境则构成“地”的背景。

由于这种空间感只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它的大小强弱是由这要素的造型、位置、肌理、色彩、质量等共同决定,体量大、位置明显、造型独特、色彩夺目的景观便具有较强的“图”的倾向。

凸起、凹入、架起,利用地层高差的变化,强调与其它空间的区别;暗淡与明丽的色彩;不同质地的对比;产生空间的图与地,前进与后退的感觉,从而打破单调的空间形象,这是对环境美学的关注。

景观中的焦点效果也能促使空间形态产生“图”与“底”的感觉,如当空间中的形象突出,或体形高耸,或造型独特,或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时,尤其当它置于整个空间中心产生向心感时,便会令人感觉它是“图”,而环境中的其它物体都成为中心的陪衬,便令人感觉是“底”,虽然这是人们心理感受,但也说明景观中心焦点设计的重要性。

广场上的雕塑、街市夜景上的华灯、霓虹灯的标牌、一片草地中的几块石头,都会以环境中的图与底置换,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特定的空间印象。

四、层次与渗透空间层次有向深部运动的导向,一是运用景观中的组织使环境整体在空间大小、形状、色彩等差异中形成等级秩序,如中国群体空间中的多级多进的院落,在空间中分出近、中、远的层次,引导人们的视线进行向前、向远渗透,从而引导人们前进;二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建立起与环境认知结构相吻合的空间主次的划分。

利用实体的尺度和形式有效的划分空间,表现并暗示相关空间的重要性;三是以实体的特殊形式塑造环境的主角,尽管尺度相对小,也往往能从环境当中脱颖而出。

西方古典建筑,由于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一般都比较封闭,彼此之间界线分明,从视觉上讲也很少有连通的可能。

西方近现代建筑,由于技术、材料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由于以框架结构来取代砖石结构,从而为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凭借着这种条件西方近现代建筑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建筑空间组合的概念。

以对空间进行自由灵活的“分隔”的概念代替了传统的把若干个六面体空间连接成为整体的“组合”的概念,这样,各部分空间就自然地失去了自身的完整独立性,而必然和其它部分空间互相连通、贯穿、渗透,从而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变化。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赏景,往往可通过景窗、围廊、园门渗透进来的景观,吸引人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直至游玩整个园林,这种随着运动不断变换的空间渗透,常常给人丰富而又含蓄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