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的悲剧:刍议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介入新闻事件的消极影响
一座城市_两样悲情_杨德昌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_田卉群[1]
![一座城市_两样悲情_杨德昌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_田卉群[1]](https://img.taocdn.com/s3/m/94ed68b5284ac850ad02423b.png)
秋山上的芒花,期待寒冬的逝去和爱人的归来,它变得焦虑和茫然; 及创意,都会遭受强大的排斥及否定,以致每个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
历史逐渐被淡忘,那原住民、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三色还在,不过又添 扮演一个别人熟悉的角色,来隐藏内心的许多感触,以免被怀疑为
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机者和冒险家们,它不再是一枚补丁、一块伤 ‘与众不同’。因此,我们同时更相信别人也同样时时刻刻在装出同一副
和生活崩溃。在《麻将》中,手
杨德昌和他的电影人物,都是在这城市中突然停下,抬头仰望天
段卑鄙的大富翁会变成与爱人 空、不惜被城市的车轮碾做尘土的人,然而,他们还是停下了脚步,
一同自杀的情圣;预备控制法 等待灵魂的苏醒。
国姑娘卖淫的伦伦跟她成了爱
侯孝贤的电影,记载了徘徊在诗意和现实的边缘,怀着一点点温
疤,它变成了一面花花绿绿的万国旗。
样子,隐瞒着他深藏不露的城府,使我们无法真正在群众之间建立最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记录了这座城的历史,而杨德昌,更关注 基本的相互信任。然
它的现在和未来。
而,问题是,如果一
杨德昌的城市悲情
个文化无法自其社 会成员中汲取,累积
在安东尼奥尼影片《红色沙漠》的题解中,现代化城市被称作“布 个人的智慧及反省,
聋哑人,似乎象征着本省人在这座城市中的“失语”状态。故事发生
在日本战败之后,国民党政治腐败,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冲突不断,终
于在 1947 年爆发了市民冲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二·二八事件”,
台湾由此戒严,一戒,就是四十年。
作为聋哑人的林文清,却比多数人看得更清楚。他用天生的沉默
和高贵的尊严迎接了他的结局,他给这世界留下的是最后的影像和漫
点击大师
Master
媒介化下的互动仪式与展演狂欢:“特种兵”式旅游的心理及行为解读

33在旅行过程中于现实环境和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个性化和分享性的展演和披露,从面对面的交流言谈到社交媒体上的发布创作,与渴望进行印象管理和体验与期望的满足心理紧密相关,需借助这一理论来探究根源性动因来加以解释。
此外,从旅游行为和心理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出行有着其群体属性所赋予的独特性。
如金平斌在《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中提到,“与大众旅游者相比,大学生在旅游需求,旅游目的,旅游方式及旅游动机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并通过高校抽样问卷调查剖析;《互联网结伴自助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中刘慧乾利用测量模型表明情感信任、社交归属等维度能够推动自助旅游的结伴现象产生。
上述研究将通常情况下的大学生旅游特征分析较为清楚,然而,新出现的“特种兵”式旅游又有着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和新的心理动机,其成本低,时间短,速度快等表征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值得探究。
此外,大学生旅游过程中的自我展演和行为呈现涉及也较少,若不深入了解这一行为,便不利于后续对大学生群体的旅游行为进行媒介化旅游议题的纵向深入和广度拓展。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梳理,本文将试图探讨解决三个问题:1.“特种兵式”旅游背后的心理动因;2.“特种兵”群体中的行为呈现特征和自我展演方式;3 .促使媒介化旅游方式逐渐流行的其他因素。
3.研究方法为更夯实、更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的出行缘由、过程状态和展演形式,本次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更善于描述与解释,并关注情境和研究对象,适合理解过程现象性的问题。
核心观察对象是抖音,B站,微博等近期热衷于“特种兵”式旅游和Vlog记录的大学生UP主,以及相关媒体报道“特种兵旅游”有关的人物事件和下方观众评论。
在一段时间以来进行记录性观看,并对发布内容频繁的重点UP主重点关注。
同时,为探究了解特种兵旅游现象和相关研究点,笔者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洞察与倾听,并适当追问。
本研究的访谈问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受访者对“特种兵式旅游”了解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包括概念认识、态度倾向、是否参与过、自身的呈现行为有哪些,以及心理动机和影响评价。
读书笔记——叛逆的城市

书名
叛逆的城市
作者
哈维
类别
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美)哈维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
许多垄断地租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叙述、集体记忆的解释和意义,以及重要的文化实践等基础之上的。如果独创性、真实性、特殊性和一种特定的文化审美观是获得垄断地租的基础,那么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特定建筑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特征,最能获得垄断地租。
6.
几乎在世界上的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因有钱人而产生的建设高潮——而有钱人通常具有类似的令人的性格。与之相伴的是农民在农业工业化和商业化中变得一无所有,洪水般地涌向城市,沦落为贫困的城市移民。P.13
7.
上海和北京之间的高速火车对商人和中产阶级来讲是不错的,但昂贵的票价令它难以成为一种在新年期间把农民工送回家乡的可负担的交通系统。相类似,高层公寓、封闭式社区、富人享乐的高尔夫球场以及高端购物商场,并不能真正帮助那些骚动不安的贫困大众重建小康生活。P.65
2.
城市权利这个观念基本上源于城市的街头巷尾、城市的街区,城市权利是受压迫人们在绝望时刻寻求帮助和寄托的一种哭泣。
3.
列斐伏尔的异质空间概念提出了有限的可能性的社会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不同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确定革命途径的基础。这种“不同的东西”不一定源于一个有意识的计划,更可能只是源于人们的行动、感觉和感受。人们把“不同的东西”表达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追寻的意义。正是由于这种实践不断地创造出各种异质空间,我们并不需要等待一场大革命去构造这样的异质空间。列斐伏尔的革命运动理论恰恰相反:当完全不同的异类群体,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集体行动有可能创造出根本不同的东西时,在一个“突然爆发”的时刻,“不同的东西”自发地聚集到了一起。
森村诚一《大城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森村诚一《大城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森村诚一《大城市》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森村诚一(1933 ),日本战后推理小说社会派作家。
“媒介审判”频频受难的原因与真相探究——后“药家鑫案”的学理思考

“媒介审判”频频受难的原因与真相探究——后“药家鑫案”
的学理思考
陈丁杰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1(000)027
【摘要】伴随着6月7日药家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一场热烈的全民大讨论就此画
上一个句号.这个20岁的少年在2011年10月20日夜里,因校园驾车撞伤张妙后
恐其是“农村人”而讹诈自己,在受害人连声求饶的情况下用刀子连刺受害人7刀,
并最终导致其死亡,随后,药家鑫在仓皇开车逃离现场过程中又撞伤两位路人.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陈丁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药家鑫案"看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 [J], 姜志强;姜俣
2.由“药家鑫案”引发的关于“媒介审判”的思考 [J], 林小溪
3.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审判的新特征——以药家鑫案与李天一苏楠案为例 [J], 时
潇锐
4.“媒介审判”频频受难的原因与真相探究——后“药家鑫案”的学理思考 [J],
陈丁杰
5.新媒体环境下对媒介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分析——以"赵宇案"和"药家鑫案"为例[J], 李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食”为媒:行动者网络理论下城市形象建构的逻辑与路径——以淄博烧烤为例

96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表明,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迭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共印象,每个印象都是某些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
[1]后续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形象”的概念,将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市民风貌、政府作为等因素囊括在其内涵体系中,城市形象体现了公众对于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及生活现状的全部感知,也是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的塑造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
作为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对内能够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的集体凝聚力;对外能够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城市生命力,促进其综合实力的发展。
而食物自古以来就承担着城市明信片的功能,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点,更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每座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饮食文化,游客通过这些特色美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追求和精神面貌,进而了解当地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底蕴[2],最终形成对于一座城市的心理图景,城市形象也就在此过程中被建构出来。
2023年“进淄赶烤”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食客驱车几百公里排队数小时只为吃一顿“新晋顶流”淄博烧烤。
与此同时,不仅淄博美食火爆出圈,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淄博市民以及充满烟火气的小城淄博也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与喜爱。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赶烤”浪潮背后,作为特色食物的烧烤是如何促进人与人相遇,人与城市相熟的?其在淄博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的过程中承担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而淄博又是如何将烧烤带来的巨大流量转换为机遇和红利,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淄博烧烤助力城市形象建构的作用,同时为其他城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食”为媒进行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mordheim - city of the damned 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mordheim - city of the damned 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Mordheim - City of the Damned》是一款基于Games Workshop的同名桌面游戏改编而成的策略角色扮演游戏。
该游戏以一座被毁灭性灾难笼罩的城市Mordheim为背景,玩家将扮演一支小队,在这座被诅咒的城市中寻找宝藏并与其他敌对势力展开激烈的战斗。
游戏融合了策略、战术、角色扮演和多人对战元素,给玩家带来极具挑战性和乐趣的游戏体验。
本文将深入探讨《Mordheim - City of the Damned》的历史背景、游戏玩法介绍以及游戏特色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和评价这款游戏的内容,并分享玩家们的游戏体验和展望该游戏的未来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游戏《Mordheim - City of the Damned》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详细探讨Mordheim的历史,介绍游戏的玩法和特色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将对游戏进行评价,并分享玩家的体验,同时展望游戏的未来发展。
整篇文章将围绕这三个部分展开,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Mordheim这款游戏的魅力和特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游戏《Mordheim - City of the Damned》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对游戏的历史背景、玩法介绍以及特色分析,帮助玩家更全面地了解这款游戏,从而对其进行更好的评价和选择。
同时,通过玩家体验分享和未来展望的部分,希望可以为那些对这款游戏感兴趣或已经在玩的玩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视角,让他们更好地享受游戏的乐趣,同时也为游戏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广大玩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游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正文2.1 Mordheim的历史Mordhei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这座城市曾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和文化枢纽。
有关迈阿密的书

有关迈阿密的书1. 《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城市》(Miami:A City in Florida, United States):作者David R. Goldfield详细介绍了迈阿密的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背景。
2. 《迈阿密之谜:城市崛起与衰落》(Miami: The Magic City: Rise and Fall of an American Metropolis):作者Jonathan Yardley描绘了迈阿密的成长历程,以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3. 《迈阿密之夜》(Miami Nights):作者Charles Kippland讲述了一个关于迈阿密夜生活的故事,揭示了这座城市繁华背后的黑暗面。
4. 《迈阿密风云》(Miami Vice):这是一部关于迈阿密警察局侦探的故事,描述了他们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冒险和挑战。
5. 《美国恶梦:迈阿密房地产泡沫》(The American Nightmare: The Miami Real Estate Bubble):作者Paul S. Krugman分析了迈阿密房地产市场的兴衰,以及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6. 《迈阿密的艺术世界》(Miami's Art World):作者Arthur跳出来说,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迈阿密艺术场景的演变,以及这座城市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7. 《迈阿密:城市与海滩》(Miami: City and Beach):作者Robbie D. susceptibility详细介绍了迈阿密的城市风貌、海滩风光以及旅游资源。
8. 《迈阿密饮食指南》(Miami Dining Guide):作者Fodor's Guide,这本书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迈阿密餐饮美食的指南。
9. 《迈阿密跑步指南》(Miami Running Guide):作者Jeff Kallina提供了一份关于迈阿密跑步路线和跑步文化的详细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的悲剧
——刍议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介入新闻事件的消极影响
■枕流
《MAD CITY》剧情梗概:(来自搜搜百科资料,部分有改动)
本片是一部探索美国现代社会的影片,十分感人,催人泪下,也对美国社会、美国新闻界进行了无情的批评。
麦克斯·布雷克(达斯汀•霍夫曼饰)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圈子内享有盛名,不过在一次空难事件中他的报道没有现场感不再被上司重用。
有一次他被派往一座博物馆作一次无关紧要的采访,但在这里他却正好赶上了一起劫持人质事件,而劫持人质的萨姆(约翰•特拉沃尔塔饰)却是一个十分值得同情的人。
他是一个本分的美国人,在麦克斯采访的这家博物馆作保安,他工作努力,在家里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两个孩子的好父亲,但他却被老板班克斯馆长解雇了。
在与老板论理时他一怒之下竟误杀了以前要好的同事,并进而劫持了人质。
麦克斯现场采访了萨姆,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他决定帮助萨姆逃脱法律制裁,当他说服萨姆走出博物馆时,等待萨姆却还是手拷和铁窗。
正文:
悲剧的前奏:
正如以上所诉,萨姆在劫持人质的犯罪过程中,接受了麦克斯的现场采访。
这一荒诞的情境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回到现场:麦克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首先想到的是“独家大新闻”、“实况转播”,于是阻止其搭档实习生劳丽打电话报警。
他的这一有违新闻道德及社会道德的决定,恐怕就是这场悲剧的伏笔了。
我认为,从这里开始,麦克斯便一步步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策划。
他心里完全明白事件要怎样发展才会更具有“新闻价值”,更惹人注意。
而面对一个事实上毫无恶意、对劫持人质“操作过程”一窍不通,并且只想着“弃械投降”的“犯罪分子”萨姆,他充当了“老师”的角色。
教育,或者说教唆萨姆如何应对警方,如何去进一步发展事件。
这里的麦克斯,完全是一个熟悉各种“操作过程”的现场导演。
于是,麦克斯通过一番教育、诱导(“你现在恐怕有麻烦了”“那些人们现在恨死你了”“弃械投降前你一定要做一件事”),成功使得萨姆接受了他的现场采访。
麦克斯由此一炮走红,以致各大媒体纷纷关注,引发收视狂潮。
事情发展到这,我想,麦克斯的本来目的(“独家大新闻”)应该是达到了。
然而此时,麦
克斯似乎忘记了一个问题:新闻炒起来了,却要怎样结束?面对无辜的糊涂的萨姆,他要做些什么去获得最完美的结局?
其实,我认为,从一开始,麦克斯的策划就很明确,笔者擅自推断如下:
封闭消息作好独家报道准备——导演、引导事件进入预期过程——别出心裁的现场采访,在犯罪进行时与犯罪分子面对面,探究其来历与犯罪原因,利用这一最大噱头引发收视狂潮——阐述事件原貌,并树立犯罪分子的良好形象——在人民的舆论中政府放过或者从轻惩治犯罪分子——事件告以段落。
若事件果真照此发展,也许这一事件对于萨姆并非坏事——他因此成名。
在这个社会,拥有了知名度便不愁工作,说的通俗点,不愁钞票了。
可是,这样的侥幸却没有出现,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下去,并最终将萨姆推向了死亡的火光中。
共同的悲剧:
事件是在最后一个阶段发生逆转的。
当时,在麦克斯对萨姆作了现场采访之后,人民舆论确实偏向了萨姆,多数人赞成放过萨姆,并出现了支持萨姆的纪念T恤。
然而,其他各大媒体不甘于其独家报道,于是另辟蹊径,报道萨姆的负面消息,甚至不惜去找人虚构事实,误导观众视线。
而妻子在电视里的出现更是惹怒了糊涂的萨姆,使其对着博物馆外大肆开枪宣泄不满。
虽未有伤亡,群使得群情激奋。
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类报道中,最具影响力(或者说误导性)的,是麦克斯前所在媒体的对头凯文·霍兰德的报道。
凯文因为与麦克斯的私怨,利用其地位想抢夺麦克斯的这条新闻,而麦克斯却并不合作。
于是,凯文在新闻中声称自己“发掘出了更惊人的幕后真相”,指出萨姆亲友的说法不可靠,认为他是“糊涂冲动的危险人物”。
并最终得出结论“幕后黑手正是麦克斯”,不遗余力的对萨姆及麦克斯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报道。
加之之前被萨姆误伤的警卫突然死亡(电影暗示是FBI所为),这一切最终导致了舆论走向开始逆转,民众转而支持政府严惩萨姆。
到这一刻,我想麦克斯也只得再次无奈道“民众是善变的”。
麦克斯策划了这场轰动的新闻事件,而众多的媒介则对此进行了新闻炒作。
笔者并非妄言,然我们来看一下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的定义:
策划新闻: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不注重客观事实,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新闻炒作:①新闻炒作一般是指新闻媒体对某个事实进行长时间、多层次、全方位、大范围的连续报道。
“炒作”的视角往往注重新闻事实的微观细节炒作的目标往往定位于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公众情感的大量涉入。
②所谓新闻炒作,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无中生有,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来混淆视听.另一种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小题大做,乱设议题。
(资料来源于Google)
根据定义,麦克斯对事件的引导,正是一手策划了一起极具轰动性的新闻。
而众媒体随
之蜂拥而上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了博眼球不惜作假制造各种新闻,诸如出钱雇人假装是萨姆的朋友而胡言乱语,诸如将事件牵强的联系到种族歧视等等。
全美的媒体似乎疯狂了,连国外知名媒体CNN也介入其中。
说的不负责任点,只是一起普通的人质劫持案(毕竟这种事在美国并不少见),媒体有必要这样蜂拥而上不厌其烦狂轰滥炸似地进行报道吗?掌握着媒介话语权的这些人,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案件刺激性)、报道规模的把握(出动大量人力大肆报道)和报道方式的灵活运用(电话连线、现场直播等),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样一个事件上,通过对事实的渲染,巧妙地激发了公众的情感,引导公众的行为。
却最终不负任何责任似地为悲剧的发生不断做铺垫。
萨姆死了,死在自己点燃的炸药中。
可我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杀死了他?这并不是笔者为了制造悬念而故作的侦探小说式的设问,这是拷问我们每一个新闻人良知的反问。
媒介在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和现象时,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立场和原则来决策和规划我们的报道?在感情和理智相矛盾的时候,媒介站在那一边?在面对需要关怀的报道对象和同样需要关怀的社会公众的时候,媒介要倾向于谁?
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悲剧并非只在美国发生,它同样也出现在中国。
譬如2002年3月的“五胞胎”事件,1998年《学习与革命》的推销事件,以及更早些时1997年台湾女星白冰冰女儿绑架案。
这些新闻事件想必业内人士对此并不陌生,在此就不敷言了。
(文见《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第七章第一节)
我们的媒体,偏离了新闻策划要客观事实为准则的轨道,而进入了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的误区,不时的干预、诱导甚至操纵事实的发展变化,以此来引起社会轰动,博得收视率,一时间“洛阳纸贵”,媒体的经济效益也直线上升。
这样的做法做终会使自己失去受众的信任,并因此而走向灭亡。
《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萨姆的悲剧,却也是整个新闻业界共同的悲剧。
写在后面:
回到影片讲述的故事,我想,麦克斯初为记者时,想必也和实习生劳丽一样不懂得“变通”。
当看到有人受枪击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去救助,而非新闻,而非镜头表现力。
我们都曾身为实习生过,面对某些老记者的只注重新闻的“变通”,面对眼前的受伤者,我们是否有勇气放弃更加博眼球的镜头只身向前,是否有勇气去抵制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的“变通”?
必须牢记,我们首先必须是“人”。
其次,才是“新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