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大气环境状况
关于广东梅州的介绍

关于广东梅州的介绍
梅州,广东的一个小城市,但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这里有客家人、有客家文化,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世界客家第一县”的美称。
这里也是中国首批2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面积27860平方公里。
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个革命英雄和文化名人。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境内。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雁南飞、雁鸣湖、叶剑英纪念园等等。
这里还是世界客都,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梅州有许多美食:梅菜扣肉、客家酿豆腐、梅州扣肉饼、梅州盐焗鸡……每一个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梅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这里也有许多美丽的风景:著名的雁南飞公园,因背倚大华山而得名,有“广东九寨沟”之美誉。
还有梅县区雁洋镇境内的“中国客家第一村”——十八围;国家森林公园——大埔县百侯镇青少年宫;被称为“小香港”的五华县华城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雁鸣湖等。
—— 1 —1 —。
梅州兴宁市气候特点

梅州兴宁市气候特点1、想知道: 梅州市广东梅州兴宁市慈光安养院在哪广东梅州兴宁市慈光安养院地址:兴城宁江桥东桥头沿宁江河东堤往北直上2000米。
2、梅州兴宁市简介?兴宁,名词,多用做地名;如广东省兴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亦可做皇帝年号,如东晋哀帝司马丕曾经使用过。
兴宁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岭东地区最大盆地),长深高速(梅河高速段)、汕昆高速(兴畲高速段)、济广高速线上,广梅汕铁路、阜鹰汕快铁交汇处,毗邻江西省。
全市人中绝大部分为客家人,有部分少数民族,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是中国客家围龙屋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代表性的市区远眺客家城市之一。
通用语言:客家话(或称广东话)详细见网络:兴宁市3、梅州市兴宁市经纬度多少梅州市兴抄宁市位于广东省粤东地区,扼东江、韩江上游,地跨东经115°30′至116°,北纬23°50′至24°37′。
梅州市兴宁市市政府经纬度:北纬N24°08′11.40″ ,东经E115°43′52.28″具体请见如下定位的经纬度: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
请及时点击采纳。
4、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前三位海拔高度是哪些?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前三位海拔高度的肯定是周边的那些丘陵之中可以选出比较高的半座山峰5、梅州市怎么有兴宁市?兴宁属于县级市,但原则上还是属于梅州,你了解县级市的含义的话应该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6、梅州兴宁有几个镇?截至2019年兴宁市有17个镇:龙田、合水、黄陂、黄槐、石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叶塘、大坪、罗岗、罗浮、宁中、径南。
兴宁,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处粤东最大盆地兴宁盆地,东连梅州市梅县区,南邻丰顺县,西接五华县、龙川县,北界平远县、江西省寻乌县,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
为粤、赣、闽陆路交通枢纽,长深高速(梅河高速)、汕昆高速(兴畲高速)、济广高速,广梅汕铁路、阜鹰汕铁路贯穿境内。
梅州概况_精品文档

梅州概况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的一个地级市。
梅江流经该市,因此得名梅州。
梅州地处粤东山区,地势较高,气候温和。
梅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下面将从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介绍梅州的概况。
地理特点梅州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市总面积约1434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
梅州地形起伏,山区多,平原较少。
主要山脉有梅州山脉、龙门山脉和瑞金山脉等。
梅江是该市最主要的水道,流经市区,是梅州地理的重要特点之一。
历史沿革梅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居民主要以游猎和采集为生。
公元前214年,梅州地区进入岭南文化的时代。
随着历史的发展,梅州逐渐形成了一个府州制的历史名城。
1952年,梅州地区成立了梅县、兴宁县和梅州市三个行政区划。
经济发展梅州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茶叶、蔬菜和水果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梅州地区盛产柚子和橙子,是中国柑橘之乡。
除了农业,梅州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要的产业。
另外,梅州还在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文化底蕴梅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梅州是粤剧的起源地之一,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戏曲形式,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梅州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梅州木版年画、梅州籍拳术和梅州古民居等。
梅州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华园、中山纪念堂、梅县古城等。
旅游资源梅州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梅县古城是梅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建筑群,被誉为“故城四望翩然出,梅州八景陶陶笑”。
另外,梅州还有梅江源头、密溪温泉、白水洞等自然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生活环境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梅州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市区交通便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梅州也注重绿化和环保工作,努力创建生态城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梅州城市自然地理概况

梅州城市自然地理概况1.1.1 地理位置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4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郊区、饶平县相连。
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
18'至116。
56'、北纬23。
23'至24。
56'之间,全市总面积15870平方公里。
市人民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新中路。
全市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6县、1区、1市,见图1.1-1。
图1.1-1 梅州地理位置图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所候区,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平均降雨量1483~1798毫米。
在复杂地形作用下,形成多层次非地带性气候,有利于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和多种商品生产基地。
1.1.2 自然环境概况(1)地质地貌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
(2)水系水文主要河流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石窟河、松源河、梅江、韩江。
梅江全长307公里,为主要河流,汇五华河、琴江河、宁江、石窟河、松源河,流经大埔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
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全长478公里。
韩江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
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
差干河、柚树河和石正河3条水系,为韩江二级支流。
差干河县内集雨面积479.9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1.16公里;柚树河县内集雨面积767平方公里,河流长度77.9公里;石正河县内集雨面积95平方公里,河流长度31.7公里。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

2 0 1 3年 第 1 7期
资源 与环 境科 学
梅 县 酸 雨 观 测 分 析
吴 文婷 林 涛 刘 蕾
( 广东省梅县气象局 。 广东梅县 5 1 4 0 2 1 )
摘要 分析 2 0 0 7 -2 0 1 1年 梅 县 气象观 测站 的 酸雨观 测数 据 , 显 示降 水年 平 均 p H值 为 4 . 7 0 ~ 5 . 0 0, 5年 降水 总体 呈弱 酸性 。 K值 分析 表 明 降水 洁净程 度较 差 。 梅县 酸 雨形 成主 要 因素是 周 边 大气 污染 、 地形 地 势、 亚 热 带季风 气候 特 征 、 常年 风 速较 小。 酸 雨 污染 的加 重显 示 了城 市发 展 带来 的 大气 污染 问题 日益 严重 。 关键 词 酸雨 ; p H值 ; K值 ; 影响 因素 ; 广 东梅 县 中 图分类 号 X 5 1 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1 7 — 0 2 6 5 — 0 1
于5 . 6 0的 大气 降水【 l 】 。 酸 雨 是 由于人 类活 动排 放 的大 量 酸性
物质 , 在 大 气 中被 氧化 成 不 易挥 发 的硫 酸和 硝 酸 , 并 溶 于 雨
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1 2 1 。 本文主要对 2 0 0 7 -2 0 1 1年 梅 县 降水 的 p H 值 及 K值 进 行 分 析 , 通 过 雨 量 加 权 平 均 计 算 得 到 年降 水 平 均 p H值 、 年降 水 平均 K值 , 分 析 其变 化 趋 势 和 主 要影 响 因素 。
酸 雨 采样 点 设 置在 梅 县 国家气 象 观测 站 内 , 逢 雨采 样 , 每 天 8: 0 0至 翌 日 8: 0 0为 1个 酸 雨 采 样 日 , 雨 量 采 用 全 样 混 合1 3 1 。 监 测数 据 来 源 于 梅 县 地面 观 测 站 的 酸 雨 观 测 资料 ,
广东梅州市

广东梅州市一、梅州市概况广东梅州市位于中国的广东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7′10″-117°50′40″,北纬23°26′16″-24°39′50″之间。
梅州市总面积为15269.92平方公里,下辖7个区,6个县,总人口约为800多万人。
梅州市地处五大水系交汇的中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梅州市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
二、梅州市的历史与文化梅州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8年左右。
梅州市在古代属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梅州市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平远古城、建宁古城等。
梅州市也以梅花而闻名,梅花是梅州市的市花。
每年的春季,梅州市举办盛大的梅花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梅花的美丽。
三、经济发展梅州市以农业为基础,兼有工业,农副产品出口和旅游业等多元化经济发展。
梅州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柑橘、木瓜、荔枝、花椒等水果和茶叶、烟叶等作物。
梅州市的工业主要有纺织、机械、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并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转型升级。
梅州市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梅州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旅游景点梅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梅州市的旅游景点主要有:1. 梅州市博物馆:展示了梅州市的历史和文化。
2. 福田古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格。
3. 丰顺百合湖:是一个以栽培和观赏百合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湖水清澈,百合花盛开时美不胜收。
4. 梅县楼台山:是一个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化景区,有梅花园、梅溪漂流等项目,游客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梅花景色。
5. 东山岛: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有壮丽的海景和许多濒危动植物。
五、美食与特产梅州市有着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和特产。
梅州市的地方美食以潮汕菜为主,口味独特,精选海鲜和新鲜蔬菜为材料,烹饪精细。
广东省梅县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

广东省梅县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概述了广东省梅县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了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
有针对性的提出梅县防灾的对策和建议,为该县今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梅县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防治引言:梅县隶属于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低山丘陵地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社会经济状况总体良好。
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地质灾害易发高发,灾情严重。
近年来,前人对梅县的地质情况等做了部分工作,1978年~1981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在本区开展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对本区水力资源、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1991年~1993年,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进行了全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对区内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作了简要的了解;2004年,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本区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初步摸清了梅县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前人主要对梅县的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但对区域性的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成因、成灾机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
本文针对梅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分析了其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提出梅县防灾的对策和建议。
————————————项目来源: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2013年下达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 -“广东省梅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以崩塌、滑坡为主,地面塌陷、地裂缝次之。
崩塌、滑坡以土质人为动力型为主,灾害体规模以小型为主。
1.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梅县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域性,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南口、梅西、白渡、大坪、雁洋等镇。
地质灾害分布的地域性受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特征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控制[1],在地质环境脆弱的丘陵地区以及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地方,地质灾害点密集。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26•【字号】梅市府办[2011]65号•【施行日期】2011.1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梅市府办〔2011〕6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有关单位:《梅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梅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附件:梅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梅州市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报告编写:刘海岗、马传胜、杨雅明、杨庆芳、张小彬、冯绍委、谢亦霞、钟秋兰、杨鹏、周炜煌、郑凌之、邓燕琳、张苑、罗彬源、曾佳敏、黄柳清、甘宇生、房剑红审核:罗颂伟、张世俭审定:袁小平、凌松宏主办单位:梅州市环境保护局、梅州市林业局编制单位: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前言环境规划是环保工作的龙头,是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要科学谋划、统筹规划、周密计划。
“十一五”环保与生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十二五”环保与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十二五”期间解决历史遗留的环保与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做好“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推动我市“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进程提供了可靠保证。
“十一五”是我市环保工作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环保工作与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期间,我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规划控制指标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环境信息、环境宣教能力进一步提升,环保设施治理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各项环保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确保我市环境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县大气环境状况
梅县偏居粤东北山区,韩江流域上流,远离珠三角,总体大气环境优良。
但由于农业历史传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有个别大气指标不合格、局部恶化、周期污染等问题。
具体说来有三大方面:酸雨,工业粉尘污染,农业秸杆焚烧污染。
参考相关资料,现就以上三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酸雨
梅县所在的梅州市属于华南重酸雨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亦日趋严重,酸雨的出现频率和程度也在逐渐加人。
梅县的酸雨观测正式业务化是从2007年开始的,以下结合2007—2008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简要描述梅县酸雨污染的情况。
1、梅县酸雨概况
酸雨是指pH<5. 6的降水。
根据酸雨对农作物、林木、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将降水的pH值< 5.6,4.5和4. 0分别作为酸雨、较强酸雨、强酸雨的临界指标。
2007 2008年梅县观测站测得197次有效降水记录,共测得酸雨107次,年酸雨频率为54. 3% ; 2007—2008年出现2次强酸雨。
梅县全年各月均录得酸雨记录(图1), 5--8月和11月出现的酸雨频率较低,12月——次年4月的冬半年是酸雨出现的高频时段,尤其在2月达到了92%。
说明近2年梅县地区的酸性降水比较多,全年酸雨率也保持在50%以上。
梅县降水平均pH的低值出现在12月——次年3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达到较强酸雨的等级。
高值出现在10和11月,其中最高值出现在11月,月平均pH值为6.0,这也是梅县各月降水平均pH值中唯一一个未达到酸雨标准的月份。
图1 2007- 2008年梅县逐月降水平均pH值和酸雨频率
2、影响酸雨的气象因素
1)天气系统
梅县处南业热带气候区。
在冬季和初春由于华南准静止锋维持时间长,多以
稳定性降水为卞,降水强度较小,造成低温阴雨天气。
此时风力小,污染物易于积聚,容易形成酸雨,酸雨频率比较高。
在春末夏初时,混合层发展旺盛,经常伴有对流性降水,降水强度较大。
夏秋季,南海热带气旋在广东及福建沿海地区登陆,形成的“台风雨”对梅县地区降水影响最大,其降水强度大,大气层结不稳定,风速加大,垂直气流和湍流得到发展,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污染物往往受降水冲刷降到地而,净化空气,不利于酸雨的形成,酸雨频率相对比较低}6}。
2)风向风速
风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动力因子,风向决定污染物扩散的方位,风速则表征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1)风向。
NW、N、SW风向份致酸雨发生的机会明显偏大(图2),占酸雨发生时风向次数的81%。
这主要与近年来梅县地区的工业布局和城区分布有关,观测站北面是梅州市区,污染物卞要是城市生活污染和日益增加的机动车尾气污染;西南而和东北而各有2个大型水泥基地,西北而是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均以煤炭为燃料,释放大量含SO2的致酸气体。
因此,在这此风向主导下,梅县酸雨观测站正好处于污染物排放的下风区,大量含SO2的污染物形成酸雨,此站酸雨的频率自然较高。
图2 发生酸雨时风向频率图
(2)风速。
风速对污染物的影响呈负相关的关系,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梅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四面环山,丘陵环绕,中间形成梅县盆地,造成梅县常年风速较小(平均风速为1. 0 m /s),静风频率为41% ,
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得到扩散和稀释。
近地层风力较弱,污染物越难扩散,浓度越大,使酸性污染物在低层大气中不断积累而形成酸雨。
这也说明酸雨主要是由当地大气污染造成的。
分析梅县酸雨观测资料发现:梅县酸雨频率较高、强度较强,主要是由当地大气污染加重造成的,应当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减少酸雨对本地区生态的危害和破坏。
二、工业粉尘污染
梅县所处的梅州市工业粉尘污染突出。
梅州市工业主要以资源型工业为主,水泥行业是支柱产业,也是污染大户。
据统计全市有61家水泥企业,大部分立窑水泥生产企业除尘设施均技术含量低,无法保持稳定达标,致使局部地区降尘严重超标。
2002年,全市粉尘排放量为7. 36万t,水泥行业的粉尘、一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33%和32%。
梅县的水泥企业在梅州市的比重很高,其中水车镇、梅南镇分布集中,对当地的大气造成极大污染。
在水泥厂附近,粉尘等颗粒物弥漫,造成可见度下降,周围的植物、建筑上经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粉尘,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针对个别地区严重的大气粉尘污染,梅县政府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梅县政府贯彻“三同时”“三同步”方针,按照“招商引资环保门槛不能降”的要求,梅县以水泥粉尘治理为重点的工业污染防治。
到2005年年底,全县19家水泥企业38条立窑进行了粉尘治理,拆除丁27条立窑原有烟囱,较好地防止了企业偷排。
据测算,全县年削减水泥粉尘排放量4860吨,工业废气排放量削减235. 7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削减5472. 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削减170596. 6吨。
然而仅管政府采取了比较有力的措施减少污染,但水泥企业作为梅县的支柱产业,其发展仍然在进行,粉尘污染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只会是适当改善。
因此,梅县的工业粉尘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三、秸杆焚烧污染
梅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山地面积26万hm2,耕地面积2.15万hm2,其中水田1.75万hm2 ,旱地0.4万hm2,农业比重相当大。
因此每到收获季节,各地农村就会出现大面积秸杆焚烧的景象,全县笼罩在秸秆焚烧的烟雾之中。
秸秆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的地方甚至引发了火灾、山火事故。
梅县的秸秆焚烧是个痼疾,对大气污染极为严重。
秸秆焚烧不仅直接排放烟雾造成大气颗粒物增加,通风度降低,还可能引发林火,拓大焚烧面积从而造成更大的大气污染。
据统计,梅县林火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秸秆焚烧引发的。
每到农收时节,全县大部都会被烟雾弥漫,空气中充满一股呛鼻的气味,对人的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据析,秸秆过去在农村都是当着生活燃料,现在农村主要生活燃料是煤、电、液化气,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燃料所占的比例一般不足10%,农作物秸秆在农村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后现在又没有一个更好的处理途径,这是秸秆焚烧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梅县要解决的秸杆焚烧污染问题,不能依靠行政命令硬性禁止。
因为如果禁烧,许多农民就会把农作物秸秆直接堆放田头路边,有的甚至推进河沟堵塞河道,同样对环境造成大的污染。
所以,对秸杆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综合利用才是处理农业秸秆问题最终有效方法,而这个需要各部门多多动脑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