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摘要:一、凝血四项检查的重要性二、凝血四项检查的常用采血部位三、不同采血部位的优缺点比较四、注意事项及建议正文:凝血四项检查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测定。
这些指标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性疾病,因此,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凝血四项检查时,采血部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常用的采血部位包括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和股静脉。
肘部静脉是最常用的采血部位,因为它靠近心脏,血液流通较快,采集过程较为简单,同时对患者的影响也较小。
手背静脉和股静脉也是常用的采血部位,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检查。
不同采血部位有各自的优缺点。
肘部静脉采血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患者痛苦较小,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手背静脉采血的优点是适用于较小年龄或较小体重的患者,对肘部静脉采血困难的患者也适用。
股静脉采血的优点是适用于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采集的血液较为新鲜,但缺点是患者痛苦较大,有感染的风险。
在采血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和建议。
首先,采血前应避免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其次,采血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感染。
此外,采集血液时应充分摇匀,避免血液凝固。
最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总之,凝血四项检查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采血部位的选择对检查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凝血2项检查

凝血2项检查凝血2项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这两项检查分别是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通过这两项指标的测量,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P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
它测量的是血液中血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 的值在11-13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APTT是另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活性。
它测量的是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激活和凝血级联反应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凝血抑制物质的增加,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2项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例如,在手术前进行凝血2项检查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此外,凝血2项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液凝固的疾病,如血友病等。
需要强调的是,凝血2项检查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
如果凝血2项检查异常,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此外,凝血2项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药物使用等。
因此,在进行凝血2项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2项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体检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值,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2项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2项检查只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单独用来确定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是用来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的一项检查项目。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酶凝血酶原途径。
通常情况下,PT值在12-14.5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
另外,抗凝血药物使用也会导致PT延长。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8-40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抗凝血药物使用等。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PLT值在150-450×10^9/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LT值降低,可能说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受损,如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等。
另外,一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PLT值降低。
4.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FIB值在2-4g/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FIB值降低,可能说明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如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肝病、肾病、恶性肿瘤、感染等。
此外,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
因此,在判断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V1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V1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是手术前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它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减少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1. 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手术时,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不正常,可能会导致手术出血多、止血困难,甚至引发术后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手术方案,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 凝血功能检查的项目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查项目包括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
出血时间是指从伤口产生后到血止出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们可以反映出血液凝固的时间和速度。
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患者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
3. 凝血功能检查异常的原因凝血功能检查异常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患者的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营养不良、药物干扰、肝功能损伤等疾病导致。
如果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确定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4. 针对凝血功能检查异常的措施针对凝血功能检查异常的情况,医生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给予血小板、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等治疗手段。
选择治疗手段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手术类型和术前评估结果,制定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凝血功能检查,并按照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

凝血功能检查介绍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血液学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从检查原理、常见检测项目、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凝血功能检查。
一、检查原理凝血功能检查是通过不同的实验室技术来评估血管收缩、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因素的作用。
目前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随机凝血试验(RP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等。
二、常见检测项目1. 随机凝血试验(RPT):此项检测主要测量血小板数量、质量、功能和血浆凝血因子等;2. 凝血酶原时间(PT):此项检测主要监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等活性;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此项检测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Ⅱ、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4. 凝血酶时间(TT):此项检测主要测量凝血酶的形成时间和纤维蛋白的聚合。
三、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凝血功能检查可用于判别出血和血栓等病理状态。
例如:1. 外科手术前,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评估手术后血液凝固状态;2. 患者疾病治疗之前或药物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调节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3. 对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也可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监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前最好空腹;2. 检测前应停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3. 检测前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饮食和运动;4. 检测时需要精确记录样本采集时间和检测方法。
总之,凝血功能检查是评估患者凝血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但也需要注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凝血功能检查多少钱

凝血功能检查多少钱
凝血功能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因此凝血功能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和病况非常重要。
凝血功能检查的具体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
测定等。
这些检查项目主要通过血液样本进行,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
一般来说,凝血功能检查的费用与医院和地区有关,下面是一些大致的参考价格:
1. 凝血酶原时间(PT):大约50-100元人民币;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约50-100元人民币;
3. 凝血酶时间(TT):大约50-100元人民币;
4. 纤维蛋白原测定:大约50-100元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仅供参考,凝血功能检查的费用可能因医院和地区而异。
同时,如果需要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检查,费用可能会有所增加。
因此,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之前,最好事先咨询医院或医生,了解具体的费用情况。
此外,凝血功能检查通常是医生根据病情需要来决定是否进行的。
如果你有相关的病症或症状,可以咨询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记得在进行检查前与医生沟通,了解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二)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及意义:1. 什么是术前凝血功能检查?-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查,以确定手术过程中是否存在凝血障碍的风险。
2. 为什么需要进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因此进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手术风险。
3.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常见的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检测。
4.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是什么?-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5.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前凝血功能检查,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对于某些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6. 怎样保证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准确性?- 患者需要在检查前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同时,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时间、方法和条件进行检查。
7.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如何解读?-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根据不同的指标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手术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8.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的意义在于什么?- 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因此,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在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二)糖化血红蛋白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参考值】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
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意义:①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②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③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④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⑤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甲状腺功能(一)促甲状腺激素(TSH)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功能的激素。
TSH全面促进甲状腺的功能,稍早出现的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稍晚出现的为促进T4、T3的合成,包括加强碘泵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酪氨酸碘化等各个环节。
【参考值】正常范围2~10mU/L。
【临床意义】1.增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桥本病、外源性促甲状腺素分泌肿瘤(肺、乳腺)、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
摄入金属锂、碘化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促甲状腺激素增高。
2.减低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低、非促甲状腺激素瘤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摄入阿司匹林、皮质激素及静脉使用肝素。
(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4)甲状腺素测定【参考值】T3 1.7~2.3nmol,T4 65~156nmol/L。
【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弥漫性或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局限性垂体小腺瘤及急性肝炎、妊娠、新生儿或应用雌激素、碘化物治疗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腺垂体功能减低症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自身抗体(ANA、抗DNA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双链DNA抗体)大纲新增【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①抗DNA抗体,②抗组蛋白抗体,③抗非组蛋白抗体。
④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ANA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IgD及IgE中。
ANA为一系列抗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一般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
根据核荧光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周边型(M型):核周边的荧光增强呈环状。
M型的ANA主要由抗双链DNA抗体组成,故高滴度的M型ANA几乎仅见于SLE,因此有助于SLE的诊断。
②均质型(H型)。
整个细胞核呈一片模糊而均匀的荧光。
H型的ANA主要由抗脱氧核蛋白抗体组成。
高滴度的H型ANA主要见于SLE,而低滴度H型ANA偶可见于药物性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斑点型(S型)核内荧光呈颗粒状。
是由抗Sm抗体,抗SSB/La抗体、抗Scl-70抗体等多种抗体组成。
因此S型ANA可见于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PS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PM或DM)等自身免疫病。
约99%(86%~100%)的活动期SLE患者ANA阳性,其滴度也常为1:80,但它的特异性差。
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
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
抗DNA抗体主要为抗双链DNA(d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其他疾病及正常人很少出现,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不仅表示疾病的活动性,而且提示疾病累及肾脏的可能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可以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类风湿关节炎(RA),是IgG型为主的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骨破坏较抗CCP抗体阴性者严重。
抗CCP抗体大于50AU/ml 即可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诊断意义。
病例及分析患者女性,46岁,口渴多饮1年,因尿频尿痛3天于门诊就诊。
既往无疾病史记载。
父亲及哥哥均患糖尿病。
查体:T36.5℃,BP120/80mmHg,身高156cm,体重75KG,双肺未闻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腹平软,左上中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痛阴性,下肢无水肿。
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可能性大膀胱炎辅助检查: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和OGTT+糖化血红蛋白骨髓常规检查(一)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阴性反应。
P0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参考值】成人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
【临床意义】(1)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减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分。
类白血病反应的NAP 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
(5)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NAP活性中度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活性降低。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增高。
3.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临床意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但单核细胞中的酶活性可被氟化钠(NaF)抑制,故在进行染色时,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因此,本染色法主要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4.糖原染色(又称PAS反应)【临床意义】(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和幼淋细胞常呈阳性反应,弱阳性反应物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大多为阳性反应,呈弥漫均匀红色或细颗粒状,有时在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PAS反应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3)其他: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Gaucher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
(3)幼红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
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
(5)巨核细胞系正常2.溶血性贫血【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幼红细胞常>30%,急性溶血时甚至>50%,粒红比例降低或倒置。
各阶段幼红细胞增多,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