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语言形式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导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缠枝纹样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缠枝纹样的视觉设计语言,从而提供一种美学和艺术的参考,以促进现代视觉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一、缠枝纹样的发展历史缠枝纹样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语言。
最早的缠枝纹样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壁画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融入到绘画、雕刻、陶瓷、服饰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缠枝纹样的形态特征缠枝纹样以藤蔓、枝叶、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复杂的线条与形状组合,呈现出错落有致、细腻生动的效果。
其线条流畅、曲折,富有变化和动感,呈现出一种自由、富有生命力的美感。
色彩上多采用传统的红、黄、蓝、绿等鲜艳色彩,以及金、银等宝石色泽,增加了纹样的华丽和奢侈感。
三、缠枝纹样的设计原则在缠枝纹样的视觉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自然主义是缠枝纹样设计的基础,要求纹样的形状和线条与自然界的植物形态相吻合。
其次,对称性与变异性的结合是缠枝纹样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称的基本图案来构建整体的纹样形态,同时也要加入一些变异和变化,以增加纹样的生动性和富有层次感。
此外,纹样的秩序性和有序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排列,使纹样整体呈现出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四、缠枝纹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缠枝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在印刷、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我们可以常见到缠枝纹样的运用。
通过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赋予传统元素新的时尚魅力,并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观赏性。
此外,缠枝纹样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和再创作,以满足不同领域和需求的视觉设计。
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巧妙的运用传统纹样

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巧妙运用传统纹样中国传统纹样是劳动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饱含丰富的语言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在当今西方强势文化主导着全球风尚的今天,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纹样鲜活的生命力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阐明了传统文化之“根”对于现代中国设计的意义。
我们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意味的视觉设计文化。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饱含了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是十分含蓄、经典的。
正因如此,这些传统纹样被人们应用在特定的场合和场所中。
事例证明传统纹样给劳动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所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纹样。
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说了很多年,可是我们如何从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吸取营养,真正的把传统民族纹样的形式规律、审美特征以及表现方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仍然是现阶段必须直面的迫切任务。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自成体系,其设计文化在世界传统文化史上也独树一帜。
传统纹样是传统设计文化的产物,几千年来,中国工艺美术中传统纹样只所以具有极其鲜活的生命力,这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得最早的传统纹样得以产生.在汉代的装饰图案中,就有典型的吉祥装饰纹样的出现。
隋唐之际,在与外来纹样的融合中,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宋元时期,传统纹样不断受到来自道教、佛教以及民间的影响,题材也日益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
到了明朝,传统的祥瑞思想转变为吉祥如意福寿富贵等世俗化的吉祥观念。
清代装饰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把装饰纹样发展到了极致,并被广泛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
传统如根,有根的设计艺术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否则只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雕琢。
西方现代设计乃至现代艺术就是基于传统之“根”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具有视觉美化的形式表现,而且通过它与空间界面的同构能将其社会约定语意比附于空间,形成语意场,实现当代空间寓意的营建和文脉的延展,使单纯功能意义上的空间变为有意蕴、有精神的文化空间。
由此,基于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意义,本文就其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方式和语意场的营建展开讨论,为当代空间设计如何运用传统装饰语言营建空间寓意提供符号学的思考维度。
一、形态与意义的约定传统装饰语言通常是“形”和“意”的结合体,它不但具有能被视知觉感知的形式,而且负载着在民族文化圈落中可以被共同理解和认知的意义。
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传统装饰语言包含能指(符号的外在形式)和所指(符号的意义)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社会约定确立了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一定的能指形态与一定的所指内容依照我们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有的约定方式,它大致可归纳为谐音性语意约定、关联性语意约定、非逻辑性语意约定三种类型。
第一,谐音性语意约定。
它是传统装饰语言意指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表述中,相同读音的两个字、两种形态在意义上虽毫无关联,但具体的形态与抽象的含义通过相同或近似读音能联系起来,由此约定出特有的语意,达到便于记忆和传播的目地,增强了人们对装饰语言符号语意的理解力,同时也使受众获得审美欣赏的趣味性。
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鲤鱼;喜上眉(梅)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平升三级(戟),绘一只花瓶中插三只画戟等等。
这些传统装饰形态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以简单、易懂的具象形构置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约定出多样丰富的语意,其中以吉祥的语意传达最为多见。
第二,关联性语意约定。
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语意传达能通过意义的关联性加以约定,它的能指与所指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能引起相似的联想,由“此物”象征“彼意”,从而实现语意传达的目的。
其语意的生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以物象的自然属性、特征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来传达语意。
论当代艺术设计中有意味的形式语言

12创意2020/02一、“有意味的形式”在美学语境中的概念分析(一)“有意味的形式”的提出在19世纪末期,以塞尚、高更、梵高等画家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在与古典学院派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应运而生,后印象主义艺术家注重绘画中的精神性主观表现来塑造艺术形象,这有别于传统的古典式地描绘理想客观物象,在当时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风暴,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观念。
在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贝尔发现了这种非再现性的情感表现形式,他认为,“再现艺术只可能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细致入微地描绘是现实主义的主题,它也是艺术的脂肪性病变”。
只有主观的、感性的形式表达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其所著的《艺术》一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样一个崭新的命题,并且坚定地认为只有“有意味的形式”才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
贝尔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
它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情感的表现和主观创造,是独立于外部事物的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它可传达创作者的感情,是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最基本的性质”。
审美活动是对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1]。
贝尔的这种美学假说,让我们对美学领域有了新的认识,“有意味的形式”成了视觉艺术作品打动我们所具有的唯一属性。
所以,笔者认为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改变了美学上对后印象主义以来的形式制定方法,而20世纪末的设计讨论原则以其观点为出发点,提交了20世纪的设计理想化的形式,从而证明了现代主义设计本质上的理想主义与功能缺失。
举例来说,包豪斯的很多椅子,如歇尔·拉尤斯·布劳耶(Marcel Lajos Breuer)为纪念其老师设计的瓦西里椅(如图1),仅仅是以一种“坐在空气中”的理念而设计的,它的外观常有的现代机器美学的视觉含义,可能基本没有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舒适性,但布劳耶是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觉形式来抓住客户的现代主义化的心理需求。
图1 瓦西里椅子笔者认为,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恰恰是强调了视觉的本质,人们脱离了原有的对事物了解的方式,如触觉、论当代艺术设计中有意味的形式语言文/强 波 刘 欢 矫宇洋摘 要:艺术设计形式的问题角逐于设计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萌芽时期、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的风暴还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温情演绎,都暗藏着人们对于形式美的热切追求,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等作用影响下,人们对于“形式美”的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符号学研究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符号学研究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和交流方式。
在艺术设计中,形式语言和符号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形式语言和符号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中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形式语言是指用来表达和交流的符号系统,比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在艺术设计中,形式语言可以通过形状、色彩、线条、质地、空间等方面来表达和交流。
不同的形式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风格特点,因此在艺术设计中,对形式语言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形式语言,掌握如何运用这些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他们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某种颜色或者材质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格调。
符号学是指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研究。
在艺术设计中,符号是一种可以代表事物的符号,例如像素、字母、数字、图案等。
符号学研究的是这些符号的含义、内涵、形象和传达方式。
在艺术设计中,符号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符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符号和其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
在艺术设计中,符号的使用可以起到传达和表现作用。
例如,在商标设计中,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符号和颜色,可以给人一种特定的印象和观感。
在海报和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符号来传达某种信息或者意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形式语言和符号学在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和欣赏作品,还可以为设计师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形式语言和符号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地提高对这些研究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之,形式语言和符号学的研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交流和传达方式,其中的形式语言和符号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领域,才能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浅谈民族化“本土语言”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装饰艺术

变 了设计 的工作 方式 , 轻 了手工劳动 的强度 , 减 摆脱手 工制作的 复杂 性, 制作者将 更 多的精力投入 到对装 饰 艺术 本身 的思考 使 之 中。在 数 字时代 的今 天 , 科技 的进 步使得 继承传 统 的民间装
红、 银红 、 粉红 、 肉红 、 玫瑰红 、 茄花紫、 杏黄 、 姜黄 、 黄、 青、 鹅 金 元
们 不会 忘记传 统艺术在 现代设 计艺术发 展进 程 中的启 示作用 。
没有传统就没 有现 代 , 没有传统 的辉煌和历 史的积淀 , 中国就不 能屹立于世界设计强 国之林。
今天 , 学技术 飞速发展 , 科 由于 思维方 式较 以前 不 同, 人们
把技 术看 得 无 比重要 。这样 的思维方 式使 得人 们不 论对 于环
像造 型生 动优美 , 然神圣 。绚 丽多彩 的壁 画和 栩栩如 生的酥 超 油花 、 色彩斑 斓的堆绣 一起被 誉为“ 尔寺 三绝” 塔 。其 中壁 画兼
具装饰 性和宗教性 , 用色 大胆 、 比强烈是它 的独特 之处。遍布 对 于 内殿 高大墙 壁上 的壁 画, 重彩 工笔 , 描绘 精致 , 富有装饰 效果 和浓厚 的印、 藏风格 。塔尔寺壁 画的基本色是红 、 、 黄 蓝三种 , 兼 用绿色 、 白色 , 色彩丰 富、 丽, 艳 用色更为鲜 美 、 明快 , 多采用对 比 的手法 , 、 冷 暖色交替使用 , 次分 明。用冷 、 层 暖色表现人 物的性
对联的设计理念及赏析

对联的设计理念及赏析对联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通过对字句的巧妙组合,以及对意境的精确表达,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对联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韵律平衡: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似,感觉上要平衡和谐。
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可以使对联看起来整齐美观,同时也能够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
2. 内涵丰富:对联中的词语和句子要有深度和内涵,不仅仅是平淡的描述,还要反映出丰富的思想和人文价值观。
对联常常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表达出哲学和思考的尺度。
3. 意境生动:对联的设计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对于事物的描绘和赋予特定的形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对联能够给人以生动的形象感受。
4. 文字工艺:对联的设计需要注意文字的书法和字形的美感,选择恰当的字体和字形能够增加对联的艺术感。
对联的赏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语言特色: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手法上有其独有的特点。
通过欣赏对联,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独特的语言之美。
2. 文化内涵:每一个好的对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联往往通过双关、象征、隐喻等手法,将深远的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融入其中,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3. 艺术审美:对联是一种极具艺术感的形式,通过对字句的巧妙组合和整齐有序的排列,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同时,对联的字形、结体、韵律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传承: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通过欣赏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总之,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字句的组合和意境的创造,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通过赏析对联,我们可以欣赏到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论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论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摘要: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表现一直是业界人士关注的话题,在现代设计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也是设计师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语言的研究,以及把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的各种方式研究,在深入领悟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力求使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恰当、合理的继承与发展,在找到即保留我们本民族传统精髓的同时又能为世界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形式。
关键词:传统图形;符号;图形语言;融合;现代设计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
其中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一直在各个领域默默的陪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发展,现代设计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其民族精神含义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挖掘传统资源和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是传统元素运用的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使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空间。
因此,如何借鉴,怎样”融合”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在”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设计一度出现追崇西方设计、而漠视中国的设计风格的现象,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上,用简单的复制或生硬的拼凑的方法来完成图形组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融合是对现代艺术的误解,会阻碍现代设计的发展。
在如何对待传统、应用传统等问题上,日本的做法是实践着把现代和传统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补互存,并以复活传统的手段推陈出新。
也就是将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艺术用现代设计的感觉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使传统重获新生。
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主办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形象,由此”中国风”刮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在视觉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案例,使人们从新认识传统,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想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设计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语言形式
发表时间:2011-09-27T09:14:31.8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瑜[导读] 在今天,许多年轻一代的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根本就不了解的。
张瑜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643000 摘要汉字是目前为止全世界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经其逐渐发展成书法艺术。
如何在当今社会背景条件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个性鲜明,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设计风格与方法论,本人认为这些问题都有必要进行探讨与挖掘。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语言形式书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即有了思维便开始了设计,中国的设计史其实上也是一部远古到现代的编年史。
经过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设计同时也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代代相传,不断的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设计风格。
汉字的创造与演变,无疑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设计观与方法论。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得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熟。
当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书法,书法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独立出来是在于两汉。
中国书法中的间架结构,横撇竖捺的摆放都是很有讲究的。
在满足可识别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书法的意境与形式的美感。
这种美感的形成都是需要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设计的。
设计,应该像是中国汉字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一”。
虽然只是随心所欲的一划,但却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语意或者其他的载体,它甚至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着。
人类将文字出现以前的文明归类于“史前文明”,如果说“史前文明”尚处于文明的混沌状态,那在文字出现以后,文明便日趋明朗起来。
关于文字的产生,说法有三:一是文字由伏羲发明;二是汉字的产生起源于结绳记事,而相传结绳即使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是由神农氏创造;三是认为汉字的创造者是黄帝的史官仓颉。
无论哪种学说,都不是完不可懈的。
因为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不可能的;从文字的产生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没有哪个人可以生活这么长的时间。
因此,有理由相信,文字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文明层次,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必然需要在共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某种共通的视觉符号来记录一些重大的事件,处于这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文字便产生了。
文字的产生,其实本生就是一种设计。
南非的CROSS COLOURS设计公司曾提出:“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装饰。
”汉字中“一”的设计,应该是最为伟大的。
它仿佛一座桥梁,链接了史前文明与以后的文明。
“一”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是万物之本,万象之根。
道家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禅家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如果说这大千世界是一块有形的面的话,那么“一”便是构成这个面的点元素。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以点代面”的美学观点,石涛在其“一画论”中明确指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 “一”也是不变的,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现代汉字,“一”始终是“一”,在结构和字意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
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
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人家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
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
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在中国,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拿来主义”,盲目追求“包容性”,片面的理解“万物归一”。
因而在设计中出现多元素而又得不到到统一。
仿佛努力想把一件事情表述明白却反而越说越没有头绪。
“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绘画以形式,见与儿童邻。
”苏轼的这些美学都道出了以点代面的学术思想。
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反而失去了本来的意味。
点到为止,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因为它启发了思维。
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个性化”如出一辙,石涛的美学观中强调“有我”,强调与众不同,便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一”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老子在解释“道”为何物时说:“道为之物,惟恍惟惚。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样的解释也是十分抽象的,模棱两可的。
给人的思维空间也是很广阔的。
这正适合于中国民众的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向来都不愿意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
讲究凡是总是在“规矩”之内。
以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命题,由于读者自身的修养和社会阅历、知识构成的不同,便会做出千百种的答案。
这大概就是“一生万物”的道理了。
而这千百种的答案都是始终围绕着那个抽象的命题所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于是就有了“万物归一”这个概念。
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最丰富的东西,是做设计最基本的道理。
中国人向来讲究“游刃有余”。
“美”之所以为“美”,从中国传统美学上讲,它讲究左右对称和力的均衡,因为中国向来主张“阴阳互补”的美学原则,故宫的极端对称就是一例。
从现代构成学上讲,“美”是一个点与线、直线与曲线经过形式美法则而构成的。
由此可见,在局限的九宫格中也孕育了如此丰富的学问。
其实本生做设计,就是在局限中求空间,“载者镣铐跳舞,正是设计的基本功。
” 正所谓“有容乃大”,在“大设计”的今天,做设计的学问,就应该像汉字“一”,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
在今天,许多年轻一代的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根本就不了解的。
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感觉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一种设计师的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设计师共同的劲敌。
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设计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善学邯郸,不失故步”。
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
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高阳.中国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