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案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结构》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2、年级:高一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5、学时数: 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
第一篇阅读是导入型阅读,但其中涉及的地震波知识必须针对图1-21加以解释分析;第二篇阅读是延伸型阅读,介绍了地壳的组成元素,其中关于硅镁层与硅铝层的知识及地壳厚度变化规律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只有正文描述,主要是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基本特征。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芷江一中黄微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授课班级:284班授课人:黄微一、课标内容: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二、三维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
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3)、外部圈层的界限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板书提纲: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内部圈层横波地震波Y J纵波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上二莫霍面幔幔地地核核上下外A软流层古登堡面特点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
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
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结构 学案设计

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记住地球的圈层名称和特点。
3.初步理解地震波的使用原理。
【学习重难点】
概括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列出该节提纲)
二、思考问题(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1.画图表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明范围。
2.阅读课本图,说明地球内部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异同点。
3.说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的基本特征。
4.画图比较岩石圈和地壳层的概念差异性。
5.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的范围。
三、自我检测
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界面,其判断依据是;该面以上c代表,该面以下E代表。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F面是界面。
(4)C层主要由组成,G层叫H层叫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5)说一下G和H主要不同点。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____态或⑬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________圈、⑯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_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______水、⑳_____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________水和○22______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________圈和○24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
○25________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
地壳
软流层
小组探究 成果展示
督促展示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 成展示
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将独立思考和 小组探究的结果形成书 面语言的能力
学生点评
聆听学生点评,注意点评不到位 之处
点评同学陈述小组观点,为展 示组打分,非点评同学聆听并 做笔记,学生质疑与解答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表达能力,并通过质疑碰 撞岀思维的火花,发
散思 维,学会主动思考,并使 大部分学生掌握相应的 知识点
教师点评
对学生点评不到位之处进行补 充,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更深入理解地震波和内部圈 层结构的相关知识,完善导学 案
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 清晰的认识,形成具有逻 辑性的思维脉络
当堂检测
播放并讲解5道本节练习(选择
题)
思考并回答相关练习
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和方
法
学生总结 聆听学生总结
学科班长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和各组的课堂表现,反应本节 课仍然存在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总结能力, 加强学生
间的相互监督, 增加学生反应存在的学 习问题的渠道
板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二、地震波
地震波特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划 依
•纵波(P 波): 较快 固、液、气
分 据
横波(S 波): 较慢 固
1 2
.物质密度越大,
传播速度越快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 '岩石圈
幔下
教学反思。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成分、各层之间的关系;2.能够描述地球内部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幔、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固态地幔和内核由矿物组成,而外核由液态铁合金组成。
1.2 原核和地幔柱假说原核和地幔柱假说认为地幔和地壳是由向上延伸的粘滞物质柱支撑着的。
这些柱的末端有一个熔融区域,从而形成了海底山脉和板块边界。
2. 地球的动力学2.1 地球的热力学地球的热力学包括地球的热量来源、地球的热量分布和地球的热量流动。
地球的热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和太阳辐射。
地球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且随深度不断增加,而地球的热量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对流。
2.2 地震成像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利用地震成像技术可以对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进行成像,探测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3. 地球的表面过程3.1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壳板块的移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爆发、洋底扩展和碰撞等一系列的地球表面变化。
3.2 内外圈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和生物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会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和水文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进化。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2.原核和地幔柱假说;3.地震成像技术。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地球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地震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4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x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岀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知识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自主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重难点释疑(一)、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因素来判断地球内部的物质 结构,从而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在不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传播的速度不同。
意义: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从而了解地球内部圈 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的人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 典题精练1.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A.地质钻探B.研究地震波C.地层和化石D.理论建模2. 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A.地幔B.上地幔C.软流层D.地核 3. 岩石圈是指A.地壳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地幔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来,地面上的人感到左右摇晃。
00 20册 03 50006004.读图1-16回答下列问题。
速度/km-s"'100020001 3000嶷40005 0006000图1-1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在左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____ 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 ________ ;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缓,b为___________ 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 ,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o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难点释疑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
[考纲及解读]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解读: 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要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表1.地震波的特点列表对比: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不连续面:
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第1 页共5 页
, P波)的传播速度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2)
;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3、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表名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范围主要特征深度称)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1 莫霍界面下(2)各地厚度不一~地表地(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平均17千(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霍壳莫米界面快)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1()2900~6371古登地内核为固态5000堡千米,以界核)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2千米分为外核面~地)
温度、压力、密度均很3(心和内核大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页共5 页第2。
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和水、(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运动之水、水、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中。
部、生物圈:(3)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
水圈的部和岩石圈的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注意: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
[重点探究?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从而引起一定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我的思路:,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波)S
范围内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
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
? .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2可以看出: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我的思路:从课本图1.26
纵波的传一般认为是由于温度和密度都明显增加造成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明显加快,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
?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3其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我的思路: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千米。
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 [典型例题精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页第3 页共5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
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的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
答案:(1)横波纵波(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地壳外核(4)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课堂检测]
一、单顷选择题
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
3.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约位于地下)霍4.该地莫面大A.5千米处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
N E o,30o B ,.A116o E40o N .90 o,纬度 C .南极点D.经度1800o页4 第页共5
6波.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D.都有可能C.无法判别B A.横波.纵波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后左右摇晃先上下颠簸,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 C.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8.读图下图波______ 波,(P)表示
_______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C_________ (2)图中各层名称:
A_________ B_________
Km
、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3)A 面。
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
,P波波波4)在2900km深处,S (不连续面。
,从而发现了E 速。
层的主要不同点是层和(5)MN
能力提高级地震。
读图回答: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1996年1月
177.21.
(1)震中位于______和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日本的四大岛中,受本次地震影响较小的两个是______岛和岛。
______(2) 方向。
______,它位于震中的______(3)图中著名的港口城市A的名称是) 填写下选项的代号C若其他条件相同,B、两地的烈度应该是(4)C>B ③①相同②B>C
共5 页第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