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练习及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料峭..春风吹酒醒(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B.回首向来..萧洒处(以前)C.不思量..(考虑)D.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境隐约)2.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白描手法的一项是( )A.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D.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1)__________________。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__________________,尘满面,__________。
(4)夜来幽梦忽还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6)__________________。
不思量。
自难忘。
二、拓展阅读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杖飞魂招楚些[注]。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主题思想】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独特的审美风格。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料峭春风吹酒醒,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赏析选择题:1、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 本首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B.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描绘出雨骤风狂,而且又以“莫听”二字表达了对狂风骤雨的厌恶之情。
“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C.“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习题及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料峭春风吹酒醒,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赏析选择题:1、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 本首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B.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描绘出雨骤风狂,而且又以“莫听”二字表达了对狂风骤雨的厌恶之情。
“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C.“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解析】B、不要害怕树林里的风雨声。
“莫听”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古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
②芒鞋:草鞋。
③料峭:形容微寒。
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27.(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2)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答时抓住“竹杖”“芒鞋”“蓑”“烟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画面。
示例: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有什么怕的呢?词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风雨也没什么关系,照样过好一生。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定;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苏轼(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题)

古诗鉴赏(4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2分)(2)这首词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答案:
12.(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只要能结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通畅即可得分)(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4)诸人并惧.(资料四)9.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
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写的诗词百余首为罪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习题】
1、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首词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B.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仅描绘出雨骤风狂,而且又以“莫听”二字表达了对狂风骤雨的厌恶之情。
“何妨吟啸且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C.“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根据对本词的理解,完成下列选择题。
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4、“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
5、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1、分析:B、不要害怕树林里的风雨声。
“莫听”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2、分析:C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
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
荒之地海南岛。
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3、分析:B 无归隐田园之意。
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
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
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
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
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
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
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4、答:拟人。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5、答: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