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词根语词根语又称孤立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
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词根语,如“我喜欢他”中“我”是主语,“他”是宾语,主要取决于词序;“买菜”是述宾结构,“买的菜”是偏正结构,主要取决于虚词。
除汉语外,数词根语的还有越南语、彝语、苗语、缅甸语等。
【语言的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类与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过渡的。
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都是逐渐过渡的。
日常语言中的语音、语义和语法,都普遍存在着模糊性。
其优点在于其灵活性。
假如不使用模糊词语,只使用明确词语,语言交际肯定难以顺利进行。
【语言的生成性】所谓语言的生成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语言符号的这种生成性特征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动物的“语言”就没有这种生成性。
语言的生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类推性,二是递归性。
【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
音位前后一般用斜线//标记,如/a/。
【音节】音节是一种语言中的音位和音位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自然单位。
人们可以凭借听觉很容易地把一段语流的发音划分成若干音节。
在一个音节内部,哪一种音位在前,哪一种音位在后,在不同语言里相差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音节结构的音位配列规则。
【语义的类型】语义包括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词语的意义首先可分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两大类。
语言意义又可分成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类。
语汇意义一般分为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两大类。
概念意义分为通俗意义和专门意义、认知意义和指称意义;附加意义分为评价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语体意义。
【语素及其分类】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最基本的作用是构词,所以又叫词素。
语素可从各种不同角度分类。
从语音形式上,可分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从语义上,可分单义语素和多义语素,实语素和虚语素;从功能上,可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语言中模糊性论文

浅谈语言中的模糊性摘要: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模糊性在语音、语义、语法中大量存在。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09-01一.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是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不同的意义。
这个意义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确定的。
就像常有人会提出“1+1等于几”一样,它可能等于3,等于2,等于1,或者什么也不等于。
语言也是一样,他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是说“语言中某一语义的集合的边界是模糊的,有些个体既不完全不属于此集合又不完全属于它。
”另外,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人,会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会使用最简练,最方便的语言进行表述,因此人类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是完全精确的。
也就是说,交流的需要使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二.语言中的模糊性1、语音中的模糊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也是语言符号的内容——语义的载体。
语音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音高、音强、音长的相对性上。
汉语的各音素是凝聚为一团的,没有“拼”的痕迹,如汉语语音中“ou”的读音,“o”和“u”的发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说不清楚“o”和“u”在“ou”的读音中它们各自的音高、音强、音长有多高,多长,多强,“ou”的读音是象“o”的读音多一点,还是“u”的读音多一点,还是谁都不像。
2、语义中的模糊性。
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1)词的模糊性。
它与词语的外延有关,是由词义的外延适用界限的不确定性来体现的,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大。
就如徐通锵所言:字义或词义的模糊性是指它们概括反映的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颜色类词语、季节类词语、时间类词语表现的模糊性就比较明显。
“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傍晚”;“粉红、红、大红、橙红”;“春、夏、秋、冬”;“大、小;高、低”等等词语的意义就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和范围。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其精确性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
然而,模糊性是自然语言不可避免的一个属性,这一点在汉英语言中尤为突出。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汉英语言模糊性的表现、翻译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汉英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和交叉领域,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例如,“江湖”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个含义,如指代社会上各种势力、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等,而在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一些抽象词汇在汉英语言中往往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含义,如“爱”、“美”等,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汉英语言在语法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句子的结构往往取决于语义的关联,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句子的结构更加注重形式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义关系,才能准确地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原意。
语用层面的模糊性主要涉及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
例如,汉语中的一些成语、谚语和俚语等,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义。
汉英语言中存在一些模糊性表达,如“差不多”、“大致上”等,这些表达在具体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含义,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准确的把握。
针对汉英语言模糊性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归化翻译强调将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习惯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对应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习惯等。
例如,在翻译“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时,将其翻译为“to draw a snake with feet”就很好地将原意转化为英语中对应的表达。
异化翻译则保留了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和语言习惯等,以传达原文的异质性。
例如,在翻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个谚语时,将其翻译为“In heaven there is a paradise, and 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就保留了原文中的对仗和押韵的特点。
浅谈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1 8 企 韭 家 天 地 ・下 旬 /2 1 1 1 00/
浅 语 言 模 糊 性 与 翻 译 谈 的
谭 艳 阳
摘 要: 语言具有模糊性 ,这种特点对我们进 行翻译造 成 了一 达, 听来令人费解 , 但却符合生 活实际。例如宋玉 在《 徒子好 登 色赋》 中用来 描写美人 的几 句话之所 以脍 炙人 口, 是与他 运 就 用语 言的模 糊性 分 不开 的 : 增 之一 分 则太 长 , 之一 分则 太 “ 减
C o s o rc mp no h o e y u o a in,a d g t mp dy old a e 1 n e p e i sw l. e
、
语 言的模 糊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一样 , 都是人类 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 , 是语
言的 自然 现象 。英 国著名哲 学家 罗素说 过 : 每 一个 词语都 或 “ 多或少具有一个模糊 的语意。 语言 的“ 糊性 ” fzies , ” 模 (uz s) 这 n 个术语原是从数学 借用过来 的 , “ 它 指一些 语 言单位 没有 明确
一
源语 中的模糊表达或者用译语 的模糊表达来 翻译源语 中的精确 表达 。就以上提到的翻译策 略而言 , 第一类 是一种语义翻译 , 第 二类是交际翻译 , 第三类则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的有效结合 。
( ) 义翻译。 一 语
语义翻译是用译 语的模糊 表达来 翻译 源语 中的模 糊语言 。 由于英汉文化及 文字 的差异 , 此类 翻译 往往 也不是 直译 ( 然 虽 也有直译的情况 ) 而是在透彻理解 原文精 神实质 的基 础上 , , 进 行一种再创造 , 甚至句子结构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 :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公文语言的模糊性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模糊性是指语言表达中存在的言辞模棱两可、意思不明确的现象。
公文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措辞不明确、表述含糊、词语歧义等方面。
这种模糊性会导致公文的表达不明确、信息不具体,甚至产生误解和争议,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形象。
那么,为何会出现公文语言的模糊性呢?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为原因。
由于起草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清楚,或是处在某种特殊环境下,感觉表达不清楚,导致语言模糊。
二是规范性原因。
公文类型繁多,内容涉及面广,因此规范性也就存在较大拉大度,导致一些强制性的表述干扰了对需要表述的规范性。
三是传统性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公文通过模糊的形式来包庇问题,以此来保护某些人的利益。
这也是模糊文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文语言的模糊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解决公文语言模糊性的建议:提高起草人的素质水平。
起草人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务素质,不仅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语言模糊的情况发生。
严格规范公文用语。
对于公文中常见的词语、句式等,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便于起草人在写作时进行参考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模糊词、句式的使用。
再则,适时引进新的表达方式。
公文表达的方式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公文表达的方式与手段,提高其可读性,减少模糊性。
提高国民的素质。
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公文的准确性和模糊性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只有国家整体素质的提高,国民的理性认知才能引领公文表达的标准。
语义模糊产生的现象及其益处探析

语义模糊产生的现象及其益处探析语义模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语言中的现象,它指的是一些词语或短语在使用中具有多重含义或不确定的含义。
与此相关的概念包括歧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
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语义模糊是普遍存在的,它产生了诸如幽默、反讽、双关语等玩味词语,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文化生活。
本文将从语言交流和语言表达角度出发,探讨语义模糊产生的现象和其带来的益处。
一、语义模糊的产生原因语义模糊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
由于语言的使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经历都不同,因此同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很难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
即便是相同的词汇和语句,也可能因为不同的背景、文化和经验,被不同的人理解为不同的含义。
例如,"苹果"这个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理解为指水果中的一种。
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苹果有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指电脑公司或品牌,这时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背景进行推断和理解了。
因此,语义模糊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导致的。
二、语义模糊的益处虽然语义模糊可能会给理解和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益处。
1. 优化思考方式由于语言的多义性,语义模糊可以激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力。
当我们遇到模糊的词语时,需要仔细思考上下文和背景,理清其含义。
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发展更加灵活和丰富的思考方式,增强我们的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
2. 促进创意和幽默语义模糊还常常被广泛运用在文学、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创作出各种具有幽默感和趣味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使用多义词、双关语等手法产生语义模糊,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例如,大名鼎鼎的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一开始对达西先生产生了误解,并以为他是一个傲慢的人。
这种模糊的理解让故事产生了许多的曲折和情感波折,激发了人们对于人际关系及感情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并成为了小说的精彩之处。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探讨

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 因探讨
林 岚 ( 建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福 建 福 州 3 0 0 ) 福 50 7
摘 要 :语 言 的 模 糊 性 与 精 确 性 是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在 语 义上的反 映,而造成语 言模 糊的原 因相 当复杂 ,有主观的也有客观 的。本文从 三个方面探讨语 言模 糊性 产生的原 因:客观事物的连续渐 变性 ;语 言符号本身的属性 ;人 类认 识的局 限性。指 出语言模糊应 归 于 主 体在 认 识 客 体 世 界 过 程 中 与之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而 不 应 归于 我 们
、
客观事 物 的连续 渐 变 性 ,是 指 具 有 共 同 属 性 的 一类 事物 , 它们 之 间没有 清 晰 明确 的界 限 ,而是 呈现 一种 连 续地 逐渐 变 化 的 二、 语言符 号 的属性 是语 言模 糊性 产生 的直 接原 因 特点 。马 克思 士 义哲 学告 诉我 们 ,物 质离 不 开运 动 。运 动是 绝对 语 言 符号 的属 性 包括 语 言符 号 的经济 性 原则 以及 语 言符 号 的 的 ,静 是相 对 的 。有鉴 于此 , “ 们对 任何 事 物性 质状 态 的划 复杂 性 。经济 性 原则 决定 了语 言 符号 的数 量 要远 少 于它所 能描述 人 分 ,总是 以连 续运 动 为背 景 ,这 样就 会必 然 导致 时 间顺序 和 历 史 的对 象 ,语言 的模 糊 性也 就 是顺 理成 章 的事 了 。另外 ,语 言 符号
展。
然 而关 丁模 糊性 的内涵 与外 延 ,可 谓众 说 纷纭 ,对 于 语 言模 糊 性产 生 的根源 也 认识 不一 。一部 分 学者 认为 ,语 言 符号 的模 糊 性 来源 于事 物 的模糊 性 ;另 一 部分 学者 认 为 ,语 言的模 糊 性源 于 人类 认 识 的局 限性 ;还有 一 部分 学 者认 为 ,模 糊性 是 语言 符号 本 身 的基本 属 性 。在此 问题 上 ,吴 世雄 指 出这 三 种观 点 都是 失之 片 面 的 。他 认 为 , “ 言模 糊 性产 生 于人 的认 识 过程 ” ( 维振 、 语 陈 吴 世雄 , 20 :4 0 3 8 )。笔 者 认 为语 言 之模 糊 性 的产 生 ,与这 三 方 面都 有必 然 联系 ,但 这三 方 面 的地位 作 用是 不 等 同的 。客观 事 物 的连 续渐 变性 是 语言 之模 糊 性产 生 的条件 ;语 言符 号本 身 的属 性 是语 言之 模糊 性 产生 的直 接 原 因;人 类 认识 的局 限 性 是语 言符 号 产生 的根本 原 因 。
浅谈模糊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价值

知识文库 第9期40 浅谈模糊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价值李林蔚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必然存在模糊形式。
模糊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
正确认识模糊语言的科学概念,特征,和使用价值,对我们研究语言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1965年在其发表的《模糊集》中提出的,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客体界限不精确,就必然使反映客体的词的意义出现模糊。
此后,通过语言学界的研究表明: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短语也带有模糊性。
那到底什么是模糊语言呢?我们通俗地解释它,就是运用上述模糊词或模糊短语进行表达,其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确定的语言。
另外,有的句子虽然表面上没有模糊词语出现,但句义模糊广泛,其外延也难以确定,这些句子也属模糊语言。
一、模糊语言的分类 1、语音模糊从语言本身和实际语用方面我们可以将分为:语音模糊,这点主要体现在我们语言的口语中,因为无论哪种语言,其音素都是模糊的,我们无法用确定不变的规定来将每个音素的发音作硬性规定。
2、词义模糊我们知道,通常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我们通常将词作为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概括反映。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
”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甚至对每个词语,无论是表达抽象概念或是具体概念的,我们都可用模糊性来分析它。
3、语句语义模糊这类的模糊性源于语词意义模糊,通常它要出现在一定的句法组合结构中,这种模糊性才体现出来。
比如,“那是玛丽的书。
”我们可以理解为“那是玛丽写的书”或“那是玛丽带来的书”或“那是玛丽学习的书”等等。
又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可以解释为“开飞机可能有危险”或“开着的飞机可能有危险”。
对于语句语义的模糊通常求助于语境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语言学的术语。
最早对它作出科学解释的要追溯到1908年的德国学者安东·马尔蒂,其后1923年经过著名哲学家罗素,1937—1949年美国哲学教授布莱克等人相继都研究过模糊语义问题。
“模糊”有它专门的术语义,不能按照日常用语来理解。
汉语里“模糊”的意义是不清楚,不明确,但作为术语,不能这样理解。
有的学者把笼统看成模糊,这是不对的。
笼统就是概括性。
它是语义的普遍特征。
如汉语里的“岳父”是对妻子的父亲的概括,“岳母”是对妻子的母亲的概括。
而英语里的fa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父亲的概括,包括汉语里的岳父和公公,mother-in-law则是对配偶的母亲的概括,包括汉语的岳母和婆婆。
相比较来说,英语的father-in-law比汉语的“岳父”,英语里的mother-in-law比汉语的“岳母”,概括程度要高,即更加笼统。
但无论是汉语的“岳父”“岳母”,还是英语里的father-in-law,mother-in-law,所指称的对象范围都是确定的,都不模糊。
具有笼统特性的语义,有的模糊,有的不模糊,可见混淆笼统与模糊是不妥当的。
也要看到,如果没有笼统也就不会有模糊,正是因为语义是笼统的,词语一般都标示一类一类的事物,而类与类之间的界限可能并不好划,这就给语义的模糊性提供了可能,但这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
我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的划出的这种现象。
而一个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
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
比如说:老年——中年——青年——少年。
中年一头与老年一头与青年边界不明,青年一头与中年一头与少年边界不明,而老年仅仅与中年这一头边界不明,只要有一头边界不明,就是模糊的。
有模糊语义的词在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成新词时与作为短语成分组成段与事,结果有所不同。
前者可能丧失模糊性,后者则保留模糊性。
比如说“大”“小”这两个字,在构词以后,成为“大米——小米”、“大白菜——小白菜”、“大脑——小脑”、“大腿——小退”等,都有精确语义或相当精确的语义。
也有相反的倾向,即以有精确语义的词为成分组合成词后语义模糊。
如“口”、“舌”、“心”、“肠”都是人的生理器官,都是精确的,但是组合成词,“口舌”、“心肠”却都是模糊的。
没有语义的概括性就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的概括性是产生语义模糊性的必要条件。
然而语义的概括性并不必然导致语义的模糊性。
语义模糊性的产生另有原因。
一方面在于语言符号的离散性与客观事情的连续性的矛盾。
以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
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要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
另一方面在于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
离散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模糊地标志客观事物,也可以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
例如,既可以说某人是“青年”,也可以说他“26”岁了,更精确些,可以说他“在世26年10个月6天8个小时”,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