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理评估
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第七章

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第七章第七章: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是我们重要的一部分。
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本章将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测试题目,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提供相应的答案和解析。
1. 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您会如何应对?答案:a) 我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
b) 我会试着从失败中学习并重新尝试。
c) 我会责备自己并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解析:选择b意味着您具备积极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持续思考、学习和尝试可以提高自我感能力。
2. 您是否有良好的社交关系?答案:a) 是的,我有很多亲近的朋友。
b) 有一些朋友,但关系不是很亲密。
c) 我几乎没有朋友。
解析:选择a意味着您具备健康的社交关系,这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建立和维护亲密的友谊可以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
3. 您是否有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答案:a) 是的,我可以有效地应对压力。
b) 压力会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不安。
c) 我不知道如何应对压力。
解析:选择a意味着您具备应对压力的能力,这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持至关重要。
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
4. 您是否有良好的自我认同?答案:a) 是的,我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接受。
b) 我经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谁。
c) 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接受。
解析:选择a意味着您具备健康的自我认同,这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短处可以提高自尊和自信心。
5. 您是否经常感到情绪低落或消沉?答案:a) 否,我很少感到情绪低落。
b) 是的,我经常感到情绪低落。
c) 我一直感到非常消沉和无助。
解析:选择a意味着您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情绪低落的频率较低。
如果选择b或c,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支持,以探索和解决情绪问题。
6. 您是否有良好的情绪表达能力?答案:a) 是的,我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b) 我通常无法把情绪用言语表达出来。
c) 我经常因为无法表达情绪而感到困惑和沮丧。
医学心理学大纲

1.掌握医患关系的概念。
2.了解医患关系的两种形式与水平。
3.掌握医患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4.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5.学会处理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内容】
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概念、医患交往的两种形式和两个水平、医患交往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医患关系模式。
2.病人心理 病人和病人角色概述、病人的心理需要、病人常见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
3.心理测验概述 心理测验的定义,心理测验的类别,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4.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量表、比奈量表、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性能比较。
5.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加州人格测验(CP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
6.投射测验 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复习思考题】
1.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因素有哪些?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最影响你的应激反应的因素是哪些?
2.谈谈心理应激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什么叫“心理防御机制”?思考如何合理应用这些心理防御机制。
4.面对心理应激源,我们该如何积极有效的应对?
第六章 医患关系与病人心理
4.如何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
5.如何对心身疾病进行护理?
第九章 变态心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变态心理(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断标准问题。
2.了解和思考异常心理的病因学和病理机制问题。
3.掌握医学心理学关于变态心理的分类体系及主要临床表现。
【内容】
1.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的界定,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变态心理学的分类问题。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动机、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本文将以北师大陈宝国老师的普通心理学笔记为基础,介绍一些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来揭示人类内心的奥秘。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第二章: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是指人类接收和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
它们涉及到我们的五官和大脑的协同作用。
感知是指通过五官获得信息的过程,而知觉是指对这些感知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感知和知觉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现象。
第三章: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记忆是指将学习到的信息储存在脑中,并能够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并讨论一些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的方法。
第四章:情感和情绪情感和情绪是人类内心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指的是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主观评价,而情绪是情感的一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了解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个体差异则是指不同人群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人格和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变化。
本章将介绍一些主流的人格理论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
它探讨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第七章:心理评估与测量心理评估和测量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们帮助心理学家获取客观的数据,并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诊断。
心理评估与诊断

心理评估与诊断引言概述心理评估与诊断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以便为个体提供合适的治疗和辅导。
本文将从心理评估的定义、类型、目的、过程和工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心理评估的定义1.1 心理评估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和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诊断。
1.2 心理评估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旨在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解决心理问题,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3 心理评估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个体的发展、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评估的类型2.1 临床心理评估:主要针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和诊断。
2.2 教育心理评估:主要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等,以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3 人格心理评估: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以便了解个体的心理构成和特点。
三、心理评估的目的3.1 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促进自我认识和成长。
3.2 为个体提供合适的治疗和辅导方案,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 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评估数据,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干预措施。
四、心理评估的过程4.1 收集信息:通过面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个体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4.2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4.3 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辅导方案,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五、心理评估的工具5.1 问卷调查:通过各种心理问卷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问题。
5.2 测试工具:如智力测试、人格测试等,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人格特征。
5.3 临床工具:如面谈、观察等,用于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评估和诊断。
结论心理评估与诊断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学技术,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问题,解决心理问题,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教育学复习思考题(20200628122428)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第一章绪论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任务是什么?何谓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有哪5 个优先领域?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的关系?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一般有哪几个主要步骤?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可能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于技能?第二章第二章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人类行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什么是认知不协调?试举例说明影响行为的社会因素?促进健康的行为与危害健康的行为各有何特点?为什么在健康教育实践中针对团体健康相关行为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知信行模式?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背景与假设?保护动机理论?为什么会提出自我效能?行为改变阶段模式的认知层面及行为层面?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理性行为理论有何发展?各人际水平理论的特点?各人群与社区水平理论的特点如何用健康相关行为解释人们的行为发生发展的原因?如何用健康相关行为理论模式指导制定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第四章第四章社会动员与社会营销什么是社会动员?社会动员的目的?什么是社区参与?社会动员的步骤、对象?社会动员成功的条件?社会营销的涵义?社会营销涉及的基本概念?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如何对对象人群进行细分?健康教育市场的特点?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营销模式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对你有何启发?社会营销活动的要点可以如何应用于健康教育实践?第五章第五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什么是传播?传播的过程模式?传播的分类?什么是健康传播?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基本技巧有?什么是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什么是传播材料预试验?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第六章第六章健康教育培训方法健康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如何运用同伴教育方法在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第七章第七章在健康教育中应用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方法? 什么是心理评估?心理评定量表的性质与构成?如何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使用量表的注意事项?什么是心理咨询?第八章第八章健康教育诊断什么是格林模式?格林模式的步骤及逻辑关系?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生态诊断?教育与生态诊断?组织与政策诊断?在格林模式中应用行为理论的框架?健康教育诊断调查的资料收集与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九章第九章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要点?健康教育干预的步骤?健康教育干预中质量控制的意义与方法? 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的格式与要点?第十章第十章健康教育评价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过程评价实施的时期、内容及意义?举例说明效应评价的内容和指标?评价设计的方案?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成本效益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的异同?第^一章重要问题的健康教育烟草对我国人民构成了多大的威胁?可以应用哪些健康教育措施来控制烟草的危害? 如何在社区开展防治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试用健康相关理论来分析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行为试用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来考虑针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活动?第十二章场所健康教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评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公共场所按性质主要包括哪些?在不同的场所开展健康教育要注意哪些特点? 职业场所健康教育在职业危害的三级预防观念中的每一级可开展哪些工作?结合某一特定行业,模拟设计针对该行业的开展健康教育的计划和评价?第十三章社区健康教育什么是社区?为什么社区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强调多种干预措施综合运用?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策略方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策略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学习动机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A. 需要、驱动力、目标B. 兴趣、态度、价值观C. 知识、技能、态度D.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 以下哪项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一个层次?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社交需求D. 权力需求3.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 成就经验B. 替代经验C. 言语说服D. 个性特征4. 学习风格理论认为,学习者倾向于通过哪种方式来接受信息?A. 视觉B. 听觉C. 动觉D. 所有以上5.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不属于元认知策略?A. 计划策略B. 监控策略C. 组织策略D. 复述策略6.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应该:A. 增加学习材料的复杂性B. 减少学习材料的信息量C. 增加学习材料的趣味性D. 优化学习材料的结构7.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A.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 学习者的先前知识C.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D. 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8.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以下哪种目标取向更可能促进深度学习?A. 表现接近目标B. 表现回避目标C. 主题掌握目标D. 任务掌握目标9. 以下哪种记忆策略不属于精加工策略?A. 联想B. 组织C. 重复D. 可视化10.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 问题表征B. 知识结构C. 动机水平D. 问题难度答案:1. D2. D3. D4. D5. D6. D7. C8. C9. C 10.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2. 描述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答案:1. 自我效能理论由班杜拉提出,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成功经验、模仿学习、鼓励和支持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护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护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psychology 护理心理学: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机体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现象的内容:(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 b.情绪和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2)人格: a.意识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自我意识4.护理心理学的任务:(1)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并用于临床实践(2)研究患者心理特征影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3)探索护患关系及其改善(4)探索优秀护理人才的心理特点,探索培养途径nursing care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方法,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促进患者健康或达到最佳身心状态的活动。
第二章基础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1)自我实现论(2)顶峰体验罗杰斯人有实现的趋向,人性基本可以信赖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巴普洛夫及其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和操作条件反射班杜拉及其社会认识论,自我效能理论3.观察学习的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需要模仿的行为规范是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要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被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4.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要点:(1)知觉疾病易感性:是个体对危险行为会危害自己的健康或疾病可能性的敏感程度(2)知觉疾病威胁:是个体对危险行为后果和疾病危险性的预期(3)知觉健康行为益处:是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能带来好处的预期(4)知觉行动阻碍:是对采取行动所付出代价和遇到的困难预期(5)行动线索:实现行为改变的策略(6)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者采纳建议,实施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的可能性高。
第七章心理评估单元作业题(5)(1)

心理评估单元作业题一、单选题(第1-100 小题,每题0.5 分,共计50 分。
)1.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交往距离应该属于()距离。
A. 公众B. 个人C. 社交D. 亲密2. 为了避免在初诊接待中出现紧张情绪,心理咨询师应该在接诊前()。
A. 深入了解并记录求助者的人格特点B. 掌握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理论方法C. 熟练掌握初诊接待的各项操作步骤D. 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心理测验的使用3. 对摄入性会谈正确的理解是()。
A. 不涉及咨询师初步观察到的疑点B. 不能加入评价C. 不涉及上级心理咨询师下达的目标D. 不能加入提问4. 会谈中使用情感的反射时应该注意尽量()。
A. 不能体现咨询师情绪B. 不要刺激求助者情绪C. 不在初次会谈中使用D. 不在后续治疗中使用5. 摄入性会谈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录音和录像,必须()。
A. 征得督导师同意B. 符合求助者的利益C. 征得求助者的同意D.符合咨询进程需要6. 20 世纪20 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将会谈法定义为()。
A. 有目的的交谈B. 有结构的交谈C. 有理论的交谈D. 有价值的交谈7. 与求助者会谈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应该是()。
A. 积极B. 非评判性C. 顺从D. 有指导性8. 了解求助者各方面情况的会谈是()会谈。
A. 摄入性B. 治疗性C. 鉴别性D. 咨询性9. 以如何选择职业为主题的会谈是()。
A. 治疗性会谈B. 咨询性会谈C. 危机性会谈D. 矫正性会谈10. 多重选择性问题是一种()。
A. 责备性问题B. 修饰性反问C. 开放式问题D. 封闭式问题11. 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的提问是()。
A. 修饰性反问B. 解释性问题C. 责备性问题D. 反问性问题12. 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非推动求助者的自我探索,这是()。
A. 表达性问题B. 解释性问题C. 修饰性反问D. 责备性问题13. 选择会谈的内容时,应该使之适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1982年,吴天敏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l 1982年,宋维真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l 1983年,龚耀先、陈仲庚修订“艾森克问卷”
l 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l 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l 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 1.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
• 2.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 3.法国的比内
• 4.我国的心理测验
• 19世纪80年代首先倡导心理测验的学者, 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达尔 文的表弟。 • 主要从事人类个别差异的研究,运用统计 学的方法来分析个别差异,首先提出了相 关的概念,使得心理测验在判定信度、效
l 1920年,廖世承、陈鹤琴在南京开设测验课
l 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作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l 1921年,费培杰将比内智力测验翻成中文 l 1922年,张耀翔在北京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 l 1924年,陆志伟发表《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l 1931年6月,在南京成立中国测验学会
• 信度检验结果用信度系数表示,其数值在 -1 至 +1之间,绝对值越接近1.0测验结果 越可靠;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误差越大,
结果越不可靠。通常能力测验的信度要求
• • 晤谈(会谈): •
结构式会谈
非结构式会谈
• 结构式会谈:
• 是由主谈者按所需资料的要求,以比较固定 的方式和次序,编制出会谈的提纲或问卷, 并且主动发问,要求病人按问题回答. • 例如:你现在存在那些主要的问题或麻烦? • 这些困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结构式会谈的优、缺点:
• • 优点: •
心理评估
授课教师:江 虹 E-mail:jiangh@ 电话:88382039
问题提出
• 有患者找你,说心情不好,感到生活 没有意义,可能有心理问题,请你给 他检查。这时你怎样检查? • 有学生找你,说想知道自己的个性特 征,请你给他检查。这时你怎样检查?
•
进行心理评估
第一节
常模形式
• Z分数 :
是最基本的标准分,其他各种形式标准
分都是由Z分数转换而来的。
Z=(X-X)/SD
• 信度:是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 来估计。测验误差在编制测验和实 施测验中均可以产生。包括内容抽 样误差、时间抽样误差和评分者误 差。 误差的计算方法:分半信度、a系数、正负本 相关、重测信度、评分者之间 一致性检验。
•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 观察法 • 晤谈法 • 心理测验 • 心理生理法
• 1.观察法(observation study) • 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病人的心理行 为表现,如表情、姿态、动作、语言、睡 眠等,根据观察结果做出评定。 • 观察法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常用的方法。
临床观察根据需要可分为以下几 种方法:
• : • 缺点: • 与
有助于系统的收集资料。 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追问和检查。 方法固定,节省时间。
方法比较刻板。 查问过于主动。 会引起病人的反感或只能得到“是” “否”的简单回答。
• 非结构式会谈:
• 主谈者与病人自由交谈,让病人自然而然地 说出他想要说的话.
非结构式会谈的优、缺点
• 优点:可以使病人在谈话中较无戒心地 吐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意。 方法上比较灵活。 缺点:需要的时间较多。 由于没有一定的重点与方向,易 出现顾此失彼。 经验不足者难以把握。
l 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l 1987年,张明园修订“生活事件量表”; l 1989年,李丹修订“瑞文测验(联合型)”; l 1990年,中国加入国际测验委员会(ITC);
l 1990年,吴文源修订“症状自评量表(SCL-90)”;
l 1992年,戴忠恒修订“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 要有效度(validity)。 • 施测方法标准化。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 1. 常 • 2. 信 • 3. 效 模 度 度
• 常模: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
查结果的标准数量,即提供了可以比较的
标准。
• 测验结果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常 模样本的代表性。
• 常模:
样本
均数 标准分 百分位 划界分 比率(或商数)
二、现代西方心理测验的发展
• 观察的个体差异:格林威治天文台观察员的遭遇 •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科学家对人的
个别差异的兴趣更浓厚了。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
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直接影响到了心理测
验的兴起。法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精神障
碍的研究,推动了临床评估技术和测验的发展, 并影响美国将学校考试发展成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量表。
学开始用美国推孟修订的比内量表原版。
后来翻译、修订和自编测验工作都迅速开
展,于1931年成立中国测验学会。解放以
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少有人问津,1979
年重新开始恢复。
(二)中国心理测验简史(解放前) l 1914年,Creighton比较中美儿童智力差异(广州,500人) l 1917年,樊炳清介绍“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l 1918年,Walcott用推孟修正量表施测(清华) l 1918年,俞子夷编制“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l 1992年,宋维真编制“心理健康调查表”; l 1992年,沙毓英等编制“学生性格量表”; l 1993年,宋维真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 l 80年代,编制超常、弱智儿童筛查量表;0~3(6)岁儿 童发育、发展量表;CPM领导行为评价量表
MMPI-2
心理测量的性质
1 心理测验的间接性 2 心理测验的相对性
(三)中国心理测验简史(解放后)
l 1979年,林传鼎,吴天敏,张厚粲在武汉举办全国测验培训班; l 1979年,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l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l 1980年,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l 1980年,北师大开设心理测验课; l 1980年,张厚粲开始对高考试卷做系统分析; l 1981年,刘绍衣修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3 心理测验的客观性
第二节、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 一、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
• 二、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 三、心理测验的实施条件
• 1.按材料的性质分:文字测验:用文字 和语言做测验材料 的测验。 非文字测验:用图 画或图案做测验材 料,回答用手势或 操作来进行的测 验。
• 2.按施测方式分:
个别测验
• 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 能力倾向性测验:
• 人格测验的发展:涉及情感或行为等非智力因素
方面的人格评估,如性格、气质、情绪状态、人 际关系、动机、兴趣的测量。其先驱是克雷丕林。
• 心理测验的发源地是我国,现代心理测验
却自西方传入我国。首先1914年在广州开
始用记忆测验,随后1918年在北京清华大
智力量表。首次提出了智力年龄的概念, 采用智力年龄的方法计算智商。并且建立
常模,是心理测验史上的创新。
• 纵观心理测验的发展,人们常说19世纪
• 80年代是高尔顿的十年
• 90年代是卡特尔的十年
• 20世纪的头十年是比内智力测验的十年
• 此后心理测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 操作测验的发展:
l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l 1935年,沈有乾用“朋洛德人格问卷”测量中国学生。 l 1936年,陆志伟和吴天敏进行第二次修订比内西蒙智力测验。 l 1937年,周先庚使用“塞斯顿情绪稳定性测验” l 1943年,林传鼎试用“普莱西X-O测验”
l 1948年,刘范试用“罗夏克墨迹测验”。
• • • •
心理评估者的职业道德 1.严肃对待 2.保守被试者的利益 3.管理好心理评估的工具
小问题提问
• 你了解心理测验吗?
• 知道什么样的心理测验才是科学的、标准
化的吗?
• 如果让你去了解一个人,你都有些什么样
的方法呢?
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
• 一 、古代对心理个别差异的描述 • 1.我国古代与心理测验有关的一些历史 • 如: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性相近, 习相远”的观点。 • 孔子将人分为三种:上智、中人、下愚 • 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注意力方法的设计 和使用。
• 3.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ing): 是指在标准的情景下,对个人行为样本进 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 • • • •
心理测验定义的重要含义: 1.行为样本(behavior sample): 2.标准情境: 3.结果描述: 4.心理测验工具:
• 4.心理生理法 • 心理生理测量(psycho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是指测量个体对某种情境 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些反应有自主神 经系统(ANS)所控制,包括心跳、血压、 呼吸、皮肤电阻、肌电、及皮肤电活动等, 这些生理反应的变化提供了个体心理活动 的重要信息。
会谈成功的影响因素:
• 1 主谈者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会谈 成功的关键。 • 2 表里兼顾。 • 3 把握会谈方向。 • 4 联系过去和现在,结合主观和客观。 • 5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 • • • • • •
临床访谈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介绍:适当称呼,表示关注。 开始:初步询问,建立关系。 主体:深入交流,评估问题。 结束:总结问题,给与指导。 终止:明确约定,友好告别。 (第八章中将进行详细介绍)
概
述
• 一、心理评估的定义、作用及方法
• 二、心理评估的基本过程 • 三、心理评估人员的基本要求
(一)心理评估的定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