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三个层面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

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文化” 一词的含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校园文化”也应属于这一范畴。
对于“校园文化”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一种看法认为:校园文化仅指校园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琴棋书包、游戏游艺等活动,以师生课余玩乐自娱为主。
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
有着非常深广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校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校园内,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人们正逐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校园文化三个层面校园文化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中层面和深层面。
表层面是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校舍、校容校貌、教室桌椅、实验室、图书室、科技室、宣传栏、书本教具、各类设施、操场跑道、树木花草、旗杆旗帜、校标校徽等等校园内所有的物质形态的东西。
中层面是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
包括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
深层面是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
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
三层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总和。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支柱。
二、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产业化,各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中小学及幼儿园校舍建设一般都比较好,为各校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的管理者、组织者往往忽视“文化”因素,只强调实用,只从使用功能上考虑问题,致使本来很好的条件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进行学校物质建设,特别应强调“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使校园物质建设在充分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尽可能富于文化意义,尽可能美,以发挥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社会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

社会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一套价值观念。
它在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来探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一、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层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爱国主义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成为社会各个方面行为的指导原则。
二、法律层面法律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保障。
在中国社会中,法律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公平正义、诚信守法和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社会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和维护。
三、道德层面道德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社会中,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注重品德修养,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道德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和孝顺敬老。
只有在道德的引领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和进步。
社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法律和道德三个层面上体现出不同的内容。
文化层面是其基础,法律层面是其保障,道德层面是其灵魂。
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完整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引下,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人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奋斗。
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其为指导,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文化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作者:宋圭武来源:《决策探索》2012年第04期文化,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最核心的是人格层面;其次是制度层面;再次是产品层面。
所以,文化建设,主要要抓好三个方面:人格建设、制度建设、文化产品建设。
首先,要抓好人格建设。
文化建设实质是建设人,而建设人实质就是建设人格。
人格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而人格建设,关键就是要建设自觉人格。
所谓自觉人格,就是自觉向善的人格。
善有两个层次:基本的善和超越的善。
基本的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诚信意识。
这是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基本德性,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德性,都不能脱离诚信的底蕴。
二是要有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就是科学精神,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对自然应保持的基本德性。
三是要有敬畏意识,这是人对不确定性世界应具备的基本德性。
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保持敬畏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而超越的善,就是爱和奉献。
自觉向善,就是要自觉追求基本的善和超越的善,但保持追求基本的善,应是最基本的。
也就是说,要达到自觉人格,你可以不追求超越的善,但应保持追求基本的善,否则,就是不自觉的,就是他律的。
若一个人既追求基本的善,又追求超越的善,这样的人就是大圣人,就是圣人的人格。
其次,要抓好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制度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阳光制度。
所谓阳光制度,就是制度能对人的阳光行为产生有效激励,制度能对善有最大的激扬。
而潜规则就不是一种阳光制度,潜规则所激励的,不是人的阳光行为,而是一个人的阴暗行为。
如何建设阳光制度,就是要特别注重公开性的制度设计。
公平正义是阳光,而公开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因为公开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约束,这就有利于善的激扬,而不公开就是问题,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罪恶往往产生在阴暗的地方。
如何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公开性?具体比如在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就应尽可能采用实名制,而不应采用匿名制。
虽然匿名制也有一些好处,如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权利等,但也变相为一些不好心理的发泄提供了渠道,而且从实际效果看,其负作用已大于正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层面

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层面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文化,它由多个层面组成,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
这些多元层面的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哲学层面中国古代哲学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的史书记载了几百种思想流派,其中有些流派相互衍化,有些则彼此独立,在古代社会影响广泛。
例如,老庄派主张修身养性,杜绝争斗,其思想在道教中发扬光大。
孔孟之道则重视礼教和家族道德,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厚历史,不仅反映出长时间内中国人民在探寻深邃事物方面所付出的心血,还展示了中国人自身所形成的独特视角,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极其重要。
文学层面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部分。
这是一门非常广泛的文化,包含了传统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甚至包含歌词和曲艺等。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古代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从鲁迅到巴金,从陆羽到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对中国人民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体验的启示。
艺术层面中国古代艺术也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艺术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雕刻、陶瓷、民间艺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独具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在描述世界、表达情感方面的卓越才华,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宗教层面中国古代宗教也是多元层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有关的儒家、道家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众多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教等。
这些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发展非常广泛,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以上这些丰富的文化层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永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相互认知,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

《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化念小学董绍华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系统,是多种因素的有机合成,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并表现为观念、制度、环境、气氛等多种形态。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根据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外显层、中间层和核心层三个层次。
外显层主要指物质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及教学设施设备,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和物化标志,属于学校文化的浅层面;中间层主要是指学校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传承的思想观念、特征、管理制度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更深层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核心层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校风传统、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观念、道德操守和思维方式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属于校园文化的深层面。
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结构体系。
由于有些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侧重硬件设施建设而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有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以至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形式呆板、内容上缺乏新意、缺少个性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的学校管理者一讲到学校文化建设,就会如数家珍般历数校园如何净化、绿化和1美化,墙壁如何布置,活动如何新颖等等。
诚然,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硬件环境和重要形式,但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形式。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充满文化气息的“气”和“神”。
如果重视显性文化而疏隐性文化,重视物质文化而轻精神文化,出现层次概念上的不平衡,无疑是把学校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化、物质化、口号化,是对学校文化的“矮化”。
鉴于此,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为。
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别加强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构建,在加强校园物质建设的同时,还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
文化的三个层面包括

文化的三个层面包括
文化的三个层面主要包括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社交规范。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美好和正确的事物的评价和追求,包括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公德等。
信仰体系是人们对神灵、宗教或者哲学思想的信仰和追随,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宇宙以及人类存在的理解和解释。
社交规范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涵盖了言谈举止、礼仪习惯、饮食习俗等方面。
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
山西历史文化的三个层面

山西历史文化的三个层面山西这地方,什么时候都觉得怪怪的。
不是说别人,我说的是我自己。
好长一个时期,一直吃国家的调拨粮(本省粮食产量不足,要从外省调剂一部分),忽然就出了个大寨,成为全国农业上的典范。
明明是个穷省,地面上沟壑纵横,庄稼都长不成样子,煤炭资源一放开,眨眼间又富得流了油。
再说铁路,全国的内地省份,省会多是串在一起的,从北京去广州,串起的有石家庄、武汉、长沙,陇海线串起的,有郑州、西安和兰州,而山西的太原,青银线连起之前,哪条铁路也串不起来,要去,只能是从石家庄进去再退回来。
国家对这个地方,有时也挺幽默的。
明明荒山秃岭,某年却派来一个叫茂林(姓王)的省委书记,明明是个穷省,某年又派来一个叫富国(姓胡)的书记,让人觉得,像是在跟山西人开个小小的玩笑。
我是山西人,也不敢说对这个地方有多少好印象。
某年在北京开会,遇见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满心喜欢地邀他有时间来山西一游,你猜这位老兄怎么说,说是,你们那儿怎么能去,一脚踩下去,半脚全是黑炭灰。
我无话可说。
不能怨朋友太刻薄,有一个时期,山西的污染,包括太原,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穿上白衬衫出去,一个时辰回来,领子上就有了污渍。
这些年好了许多,但要说多么的好,怕也难尽人意。
然而,忽略去这些显而易见的缺陷,换个眼光看山西,怕谁也得承认,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不来一趟,不各处走一走,遗憾的绝不会是这个地方。
看山西,要有点历史的眼光。
看它的历史担当,看它的深层影响。
研究历史,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典章制度,这是过去的历史学家关注较多的一个路径,还有一个是地理环境,也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这是百年来,新一代历史学家较为侧重的一个路径。
用历史地理的眼光看山西,会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的省份,其地域多有变迁,而山西,自元代设行省以来,几乎就没变过。
小的变化不是没有,比如现在河北的蔚县,过去属山西,解放后划给河北了。
对一个省份来说,这点小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地形的限制,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想变都变不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层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层面作者:王天彤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10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完成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要树立科学的继承发展观。
在器物方面,要盘活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制度方面,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思想方面,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真正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结构【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当且必须树立科学的继承发展观,推动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完成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这是由文化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不断推进现代化事业共同决定的。
首先,传统文化作为较稳定的人类精神文明集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历时态来讲,传统文化是指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从共时态上来讲,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经过演化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凸显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的,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稳定上层建筑。
通常意义上,学界在谈到传统文化的隐性前提,即其历史性时,更多地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虑。
但不应忽略的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更迭中经过自身发展而不断保持相对稳定的文化,所以,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的一般规律。
其次,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与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有着两层隔阂:一方面,传统文化主要定型于前工业社会时代,与旨在批判大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代际隔阂;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以“象”为思维单元,这与汲取了思辨哲学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