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为什么选择香港逃难

合集下载

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安全机密的勇敢行动

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安全机密的勇敢行动

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安全机密的勇敢行动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安全机密的勇敢行动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人们对于网络监控和个人隐私的担忧与日俱增。

而在这个问题上,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名字无疑是家喻户晓的。

他的勇敢行动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全球公民实施的大规模监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重视。

本文将围绕斯诺登的揭露行动,探讨他的背景、行动的影响以及对他的评价。

一、斯诺登的背景和行动1.1 背景介绍爱德华·斯诺登,于1983年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国家安全局(NSA)担任过多个职位,深度参与了美国的网络监控体系。

然而,在2013年,斯诺登毅然决定将这些保密文件公之于众,以揭露美国政府大规模的网络监控行为。

1.2 揭露行动斯诺登的揭露行动始于他离开美国前往香港,并与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合作。

斯诺登向格林沃尔德透露了数个证明美国政府进行全球监控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被称为“斯诺登文件”。

随后,这些文件被媒体大量报道,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震动。

二、斯诺登行动的影响2.1 全球性的关注与辩论斯诺登的揭露行动引发了全球性的关注与辩论。

他的举动使得全球公众了解到政府监控网络活动的程度,导致了对个人隐私权的深刻反思。

各界人士就网络监控与反恐之间的平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于权力滥用和公民权利的讨论成为舆论热点。

2.2 法律和政策改革斯诺登的揭露行动也影响了全球各国的法律和政策。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压力,许多国家开始审视自身的监控体制并加强隐私保护。

一些国家通过立法限制政府的监控权力,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此外,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2.3 斯诺登的个人命运斯诺登的揭露行动也对他个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因泄密被美国政府起诉,成为国际刑事通缉犯。

斯诺登的行为被一些人称赞为勇敢和正义,他的支持者认为他是为了揭示真相而牺牲自己。

斯诺登逃离美国之后,香港贫民区里的人庇护了他

斯诺登逃离美国之后,香港贫民区里的人庇护了他

斯诺登逃离美国之后,香港贫民区里的人庇护了他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本文转载*香港电 - 三年前的香港,当一名 42 岁的菲律宾女性打开公寓的门时,两名律师带着一名她从未见过的男子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他们向她解释说,这个人需要一个藏身之处,他们告诉她,这个人叫做爱德华·斯诺登。

“我第一次见他,也不知道他是谁,完全不了解情况,”菲律宾人凡妮莎·梅·邦德里安·罗德尔(Vanessa Mae Bondalian Rodel)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合同雇员斯诺登在 2013 年逃离美国后,至少有四名香港居民曾收留过他,罗德尔是其中之一。

直到现在他们才决定说出那一段经历,铺开了“窃听门”这一长篇巨制新的一章,而在斯诺登披露国家安全局窃听电话、监控数百万美国人和其他国家公民的邮件和上网活动之后,世界都为之一震。

当时政府和新闻媒体都尽其所能地寻找泄密的消息源,泄露的信息当时发表在《卫报》(Guardian)和《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上。

在一份在酒店房间内录制的采访中,斯诺登表示自己就是泄密者,并透露他身在香港。

之后他开始四处躲藏。

大约两周之后,他出现在了莫斯科。

谁也不知道在离开五星级酒店美丽华(Mira Hotel )的房间之后的关键几天里,斯诺登藏身何处,当时,美方要求斯诺登返回美国。

如今真相大白,他那时就藏身于罗德尔和其他几个人的家中。

这些在香港寻求政治庇护的人都会被安排在香港贫民区较为破旧而不太体面的公寓里。

他们都是罗伯特·提伯(Robert Tibbo )的委托人。

罗伯特是斯诺登在香港的律师之一,是他安排了斯诺登在香港的住所。

罗德尔说,斯诺登就睡在她的卧室。

她和她一岁的女儿搬到了仅有的另一间屋子里。

她并不知道他吃会些什么,所以她给斯诺登买了麦当劳的烟肉蛋麦满分和冰茶。

深度报道案例

深度报道案例

案例一:《泄密者》背景《泄密者》是一部由美国导演劳拉·波茨执导的纪录片,于2016年上映。

该纪录片以爱德华·斯诺登为中心,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大规模监控计划,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关注。

过程第一幕:斯诺登的背景与决定纪录片首先介绍了爱德华·斯诺登的个人背景,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NSA工作。

通过采访斯诺登本人以及与他有过接触的人,观众了解到斯诺登对于政府滥用权力、侵犯隐私的行为产生了质疑和不满。

逐渐,斯诺登决定将这些秘密信息公之于众。

第二幕:揭露NSA的监控计划影片展示了斯诺登如何获得并搜集到大量证据,揭示NSA大规模监控计划的细节。

他透露了PRISM项目、XKeyscore系统等各种技术手段和监控方式,这些手段可以追踪全球范围内的电话通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活动。

斯诺登认为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并将其定义为“宪法违反”。

第三幕:斯诺登的行动与后果纪录片详细描述了斯诺登如何将这些秘密文件带出NSA,并逃往香港,最终前往俄罗斯获得庇护。

斯诺登透露他选择揭露真相是因为他希望公众能够知道政府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并能够重新思考安全与自由的平衡。

结果国际影响与争议《泄密者》纪录片上映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斯诺登是一位英雄,他勇敢地站出来揭示政府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叛徒,泄露了国家机密信息。

各国政府对此持不同态度,有些国家表示支持斯诺登并采取行动保护他的人权,而有些国家则将其视为威胁并对其表示谴责。

法律诉讼与政策变化斯诺登的行动引发了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他被指控犯有间谍罪和窃取国家机密罪。

美国政府试图引渡斯诺登回国受审,但未能成功。

在全球范围内,斯诺登的行动促使一些国家修改了监控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政策。

公众意识的觉醒与讨论《泄密者》纪录片通过揭示NSA的监控计划,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隐私权利和政府滥用权力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爱德华·斯诺登:网络天才隐身叫板美国政府

爱德华·斯诺登:网络天才隐身叫板美国政府

P eak 巅峰·环球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爱德华·斯诺登:网络天才隐身叫板美国政府2013年5月20日,他告别了女友和家人只身离开夏威夷前往香港。

这一天的到来,他反复思索过,也等了很久。

他身上藏着一个惊天秘密,一旦这个秘密公开,那将会震惊世界,也将会使他陷入难以想象的险境。

而他此赴香港,正是要将这个秘密公诸于世。

一次意外事故让小天才发现惊天内幕2003年,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让他一步一步向这个巨大的黑幕靠近。

那年他加入美国陆军,想参加伊拉克战争,因为自觉有责任解放受压迫的人。

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训练中跌断了双腿,被迫退役。

退役后,他在国家安全局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马兰里大学一个秘密设施担任保安人员,随后他又转到了美国中情局担任信息科技保安。

虽然,他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却有着非常卓越的网络才能,他也因此受到赏识与信任,迅速获破格晋升。

接着,他以中情局信息技术员的身份被指派到瑞士日内瓦工作,负责维持计算机网络安全,并受到外交身份掩护,直到2007年。

因为这份工作,他接触到了一些机密文件,这些机密文件记载着美国政府对一些国家实施的电子监听项目,范围之广,数量之大令他暗暗震惊。

这让他对美国政府和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大失所望,他也意识到他所从事的这份秘密工作的非正义性。

他想到了向外界揭露。

但是,在再三思量下,他没有付诸行动,一方面中情局的秘密行动主要是针对个人而非组织或制度;另一方面,公开这项机密行为后可能会危及到他人,于是他选择了等待。

2008年美国大选,黑人总统奥巴马正式接手美国政府的工作。

奥巴马的上台让他心生希望,他期待奥巴马能够带来真正的改革罢免这个监听项目,但是结果没能如他所愿,奥巴马继续了布什政府的这一个监听项目,不仅如此,奥巴马政府还变本加厉,为搜集情报而“不择手段”。

他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向世界揭露美国政府的这一监听内幕了。

2009年,他离开了美国中情局,供职于戴尔计算机公司,随后前往一家美国驻日本军事基地中的国家安全局设施,为一家私人承包商工作。

论引渡中的双重犯罪原则

论引渡中的双重犯罪原则

论引渡中的双重犯罪原则——XXX学院法学专业XXX级XXX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13年6月6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

告密者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的去向引人争议。

本文拟就斯诺登假若一直滞留香港美国是否能将其引渡回国的问题展开讨论。

引渡,是一国把在其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以便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司法活动。

它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随着引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引渡原则,双重犯罪原则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对于国家相互间开展引渡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重犯罪原则,又称“相同原则”,是指依照请求引渡国和被请求引渡国的法律,引渡客体即被某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双重犯罪原则的确立,是“罪刑法定原则”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领域的体现,即只追究那些触犯了刑律的违法行为,而不追究法无明文规定者。

双重犯罪原则在各国有关引渡的国内立法和引渡条约中多予以了确立,但引渡并不要求罪名和犯罪类别相一致。

只要同一行为既触犯了请求引渡国的刑事法律,又触犯了被请求引渡国的法律,就可以认为符合双重犯罪的条件,在罪名和犯罪分类方面的差异是无关紧要的。

引渡也不要求具备相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即被请求引渡国只需审查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是否符合本国法律为该犯罪规定的所有要件,而不考虑本国的法定要件同被请求引渡国的法定要件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被排除在可引渡的犯罪之外的。

依上述理论,本人认为倘美国提出引渡,香港依法不应答允其引渡请求。

理由如下:(一)政治犯不引渡首先,斯诺登事件牵涉到一国两制的问题,从法律上讲,香港司法体系跟大陆司法体系不一样,是独立的,中央政府不是港美协定的当事方,中美之间也没有引渡条约,因此斯诺登的引渡,并不直接牵涉中央政府。

毛概实践论文

毛概实践论文

大学生对斯诺登事件的看法斯诺登爆料的“棱镜”窃听计划可以知晓,美国情报机构通过互联网公司实现对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的监视、监听,及对民众的网络活动的监视。

这引起美国民众无数哗然,虽然白宫一再强调必须获得法院授权才能对国内通信执行秘密监听,但熟悉政治操作和官方生态的就能明晓,这种被动的应急表态可信度总是令人怀疑的。

显然,“棱镜门”事件彻底将美国尊重人权和言论自由的形象毁了,美国言论自由的标榜和以此攻击别国的类似伎俩也彻底被打翻在地。

而这也无异于给了那些成天拿美国作标本批评中国的民主自由的公知学者们当头棒喝。

美国的双重标准不仅应用于盟国和非盟国以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同时在国内对民主、自由和市场经济等的执行也是依据政府的利益而定。

美国中情局的前雇员这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就在全球信息安全领域刮起一阵风暴。

由此可见,斯诺登事件的对全球的影响很大,了解大家对此事件的看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斯诺登爆料这一事件一出,同学们对此的看法和态度也大相径庭。

当然这件事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是公道的,所以如果不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斯诺登的行为是对世界人民负责,至少他的爆料让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清楚自己的处境,同时也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一定的揭露和遏制。

但是如果站在美国人民的角度,问题就会复杂很多,而在美国国内也在热烈地争论着斯诺登到底是一个爱国者还是一个背叛者。

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本组成员对同学们做了一系列关于斯诺登问题的看法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将近70%)认为斯诺登做得对,其行为对于世界人民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小部分人则认为此事件另有隐情,斯诺登的这一系列爆料与其自身品质无关,而是其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迫使其作出这样的选择,或是另有更大的利益驱使。

当然还有极少一部分认为斯诺登的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雇员,就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和承诺,而此次爆料是其对美国政府的不忠诚。

基于这样一个结论,我们认为大部分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斯诺登本人的结局,于国家而言,肯定没有鲜花和掌声,悲剧的可能性较大。

斯诺登:真相要来了,政府杀了我也挡不住

斯诺登:真相要来了,政府杀了我也挡不住

斯诺登:真相要来了,政府杀了我也挡不住
布雷特·罗季乌拉脱(BRETT LOGIURATO)2013年6月17日11时30分
前国家安全局的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对他手中掌握多少有关国家安全机构监控计划机密的这个具体问题避而不谈,他周一暗示说,他认为联邦政府想监禁或谋杀他。

“有多少套你透露的文件是你做的,有多少不同的人得到了这些文件?如果你有任何意外,文件还会存在吗?”一个提问者在《卫报》网站上的实时聊天中这样问格林沃尔德,斯诺登已向他提供了一些文件。

这是他的回答:
“我眼下所能说的就是美国政府把我关起来或者杀掉我,也无法掩盖这一事实。

真相要来了,谁都挡不住。


许多国会议员认为斯诺登是一个“叛徒”或从事“叛国行为”。

在聊天中,斯诺登还表示,他逃到香港而不是冰岛——他的首选庇护目的地——是因为国家安全局雇员的旅行限制,。

“离开美国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风险,因为国家安全局员工必须提早30天呈报其国外行程并受到监控,”斯诺登写道。

“我极有可能会遭到中途拦截,所以我不得不在没有预订的情况下先到一个国家,而当地文化和法律体系允许我工作而不被立即拘留。

香港就是如此。

冰岛也可以,但在公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之前,政府会更快感受到更大压力,那么我不能躲过当前美国政府的追捕。

”。

斯诺登事件

斯诺登事件

斯诺登事件近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FBI)国家安全局技术承包人斯诺登,可谓是世界政治、金融圈的不二话题。

斯诺登,于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后逃亡到香港,据港媒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掌握了斯诺登的动向,并有“专人”提供保护,以防出事。

至于斯诺登的去向,最终仍需他本人决定。

目前斯诺登正在逃避美国政府及英国政府等情报及安全单位的刑事追捕。

一部涉及尖端级国家机密、潜逃、缉拿、钢管舞女友、善意的谎言、恋人的生离死别、个人隐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的大戏,正粉墨登场。

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伊丽莎白市。

2004年5月7日,斯诺登加入美国陆军,几个月後,他在训练事故中,折断了他的双腿,而在9月28日被除役。

200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将其派驻瑞士日内瓦负责维持电脑网络安全,斯诺登在2009年离开CIA,前往一家美国驻日美军基地中的国家安全局设施,为一家私营承包商工作。

在2013年5月离开美国时,他已在国防承包商博思艾伦谘询公司工作了不到三个月,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

2013年5月,斯诺登以治疗癫痫为由申请暂时离职并获得批准。

5月20日,他飞抵香港,入住一家酒店,在此将秘密文档披露给英国《卫报》并接受该报采访,披露美国政府的一项秘密情报监视计划(棱镜计划)让世界为之一震。

一场空前大戏至此拉开序幕。

棱镜计划是美国政府的一项秘密情报监视计划,这个项目从2007年开始运作,现已成为美国总统每日简报的最大的消息来源,参与该计划的公司都是美国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youtube以及苹果等9家公司,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从这些公司的内部服务器中收集公众的大量数据,其中包括音频、视频、照片、电子邮件、以及文档,棱镜计划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定为高度机密,在被斯诺登曝光之前,从未被公开披露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诺登为什么选择香港逃难
2013年 11 月
一、事情事实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

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斯诺登向媒体提供机密文件致使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

“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

5月20日,斯诺顿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抛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只身前往香港。

随后斯诺登正式向俄罗斯提出临时避难申请,最后斯诺登获许可入境俄罗斯避难1年美表示失望。

二、结论
藏身香港的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接受香港一份报章的专访,他表示,自己既非叛国者,也不是英雄,强调他是一个美国人。

斯诺登说,选择藏身香港,是相信香港的法律制度,他声称要让香港人来决定他的命运。

三、论证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指出,被指为是美国历来最严重情报泄密事件的主角斯诺登,选择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的一个城市作为藏身之地,受到包括香港人权人士在内的广泛质疑。

但斯诺登表示,指他选择藏身香港是错误的人,误解了他的意图,他来香港并非要逃避审判,而是要揭发罪行。

斯诺登声称,他有很多机会逃离香港,但他宁愿留下来,与美国政府打法律仗,因为他对香港的法律制度有信心。

他说,自己在香港没有犯法,没有理由怀疑香港的法律制度,他打算让香港法庭和香港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司法部准备对斯诺登提出刑事检控,希望尽快启动司法程序,将斯诺登引渡回国。

香港法律界人士认为,假如斯诺登继续留在香港,而美国循法律程序提出引渡的要求,特区政府和司法机构也要花一年时间去处理,到最后还要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决定是否把斯诺登交出来。

《南华早报》的报道还说,北京可能会寻求介入斯诺登的引渡处理。

正在纽约访问的香港特首梁振英被问及斯诺登一事时重申,他不评论个别案件,对于引渡,香港已有相关的法律及程序处理。

路透社报道,斯诺登希望寻求律师协助,可能的人选包括擅长人权诉讼的律师戴启思及帝理迈。

斯诺登曾经表示,他感到在香港是安全的,并打算继续留在香港,直到被要求离开。

四、总结
斯诺登所知道的东西关系着整个美国的安全,美国政府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如果他逃往美国可以控制的国家或者美国的盟国上,那是绝对不可行的。

他只可以选择中俄两大国。

至少在这两个国家的国土上,美国情报局以及美国政府都不会轻举妄动。

而且斯诺登手上拥有美国甚至全球多个国家的秘密和情报,他知道这些国家不会轻易让美国带他走。

选择逃往香港,一来香港网络自由,他可以密切关注自己的情况以及美国政府对他的动作。

二来,香港始终是中国的国土,我觉得中国政府内部一定都有密切关注他的行踪以及安全的。

中国政府虽然没用强大的力量与美国抗衡,但是总好过俄罗斯这种国家,我们国人都清楚俄罗斯只顾自己利益,不会理会其他人生死的,特别是美国人。

五、影响
据法新社报道,美驻港总领事杨苏棣28日指责香港政府在斯诺登事件上的做法非常不守信用。

他称,香港不能再指望美国继续将它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别开来、给予特殊优待。

特区政府依法未阻止斯诺登离境,惹来自以为是“世界警察”的美国不满,华盛顿官员继恶连番炮轰香港后,又恐吓香港,表示因在斯诺登事件上合作破裂,香港加入美国免签证计划将受到影响。

六、意义
斯诺登以正常旅客身份,用正常途径离开香港,凸显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坚持法治,行使“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职责和权力。

中美之间从来都是一对既斗争又统一的矛盾。

这一点过去如此,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仍会如此。

实际上,斯诺登的言行对于美国而言是否构成对其国家安全威胁,自然由美国政府依其国内法诉之于相应司法程序作出裁决,但对于中国而言则不过是一个入境的普通美国公民,斯诺登的言行已说明他有可能成为为中国有关计算机系统遭受美国有计划成规模入侵提供原始证据与证言的重要证人。

因此香港应当迅速启动有关机构或者个人可能遭受来自美国的网络安全入侵展开调查的有关司法程序,并授权裁定进入相应司法程序,给予斯诺登以证人地位的司法保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