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棱镜门_事件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_周琪
斯诺登棱镜门

斯诺登事件的看法美国防务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曝料,代号“棱镜”的监控项目引发全世界哗然。
该事件蕴含着诚信、安全与个人隐私问题,这恰恰与我们自身与国家所面临的最大隐患,若掉以轻心,则会带来不可设想的巨大灾难。
与此同时,我们应正式的认识到美国的虚伪性,理性的面对现实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坚信一切的“自由和民主”都是在一定的限制内的。
在自身隐私上,我们应该持更谨慎的态度,要意识到“有网络连接的地方,就有被监控的可能性”,并小心使用电脑、手机。
根据报道,美国情报人员可以通过“后门”进入9家主要网络科技公司的服务器,包括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
可以说,世界互联网用户被监控了,我们已经被完全监控了,所以在没有连接网络的时候,则是我们最安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身重要的资料存储到移动硬盘上。
在国家安全上,要大力发展本地通讯设备,逐渐摆脱美国的介入。
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掌控全球大部分互联网资源和关键基础技术,一网独大,若美国单方面发动信息战争,我国的电子系统将会瞬间奔溃,瞬间倒退回几十年前,科技、军事、教育、医学等方面都会显得无用武之地。
在美国诚信上,要看穿“民主、自由”的骗术,坚持本国的原则,以本国核心利益为出发点。
在事件透漏之前,美国总是贼喊抓贼,诬陷中国用黑客来攻击五角大楼,但是,当棱镜门曝光后,才知道美国完全可以直接监控,完全不用黑客;而在中兴、华为与美国政府打官司事件中,中国公司被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而拒绝,这则显示出美国心虚,因为美国就是用监视的方法来对待外国的;美国总是以“民主、自由”的理念来强行干扰它国政权,这次,美国政府竟然窥视自己国家的公民,公民的自由权被完全漠视,完全没有隐私可言。
在斯诺登事件上,我们应该以此为戒,并呼吁“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融和;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互助”,各国家也应该时刻监督美国,若美国继续损害全世界各国的利益,将得到全世界的讨伐。
透过“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看美国

透过“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看美国近日,美国中情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从2007年的小布什时期开始,美国情报机构便通过九家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对民众电话的通话和网络活动进行了监听和监视。
棱镜门事件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门事件”。
1972年,美国现任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尼克松指使手下潜入民主党总部办公室水门大厦,在哪里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民主党有关竞选活动的相关机密资料。
事情败露后,美国舆论哗然。
在巨大的压力下,尼克松宣布辞职。
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后,美国的反应像火山一样爆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
美国议会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美国的检测机构决定对尼克松提起诉讼,美国的法院决定对尼克松进行审判。
“棱镜门”事件发生后,美国从白宫到参、众两院,从总统到民主、共和两党领袖,从检察机关到高等法院,没有谁对美国情报部门的行为作出一丁点谴责,但对爆料人斯诺登,那些人模狗样的美国国家机构,不仅表达了最强烈谴责,而且强烈要求美国司法部门采用一却手段,把斯诺登引渡回美国给予严惩。
不论是“水门事件”还是“棱镜门事件”,都严重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和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
《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有“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
“棱镜门事件”和“水门事件”有着非常惊人相似的一幕。
这两件事都是在美国现任总统的示意下,对他人或他组织的机密材料、隐私进行窃听。
但“水门事件”和“棱镜门事件”在美国的反应冰火两重天。
一个肇事者不仅受到舆论最严厉的谴责,而且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另一个不仅没有对肇事者进行半点谴责,反而对揭黑幕者进行迫害。
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尼克松的行为虽然代表了一些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他的行为侵犯了另一些资产阶级的利益。
棱镜门 网络安全

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网络安全棱镜门,又称PRISM门,是一个爆出的网络安全丑闻事件。
该事件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通过一个秘密计划,利用合作的技术公司收集大量网络通信数据。
此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对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也揭示了政府对网络监控的广泛存在和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安全事件,棱镜门的影响无可忽视。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网络威胁只是个别事件,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然而,棱镜门事件向人们展示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和全球性。
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都需要重视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和隐私。
其次,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争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我们把个人的大部分信息存储在云端,并通过各种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然而,当政府和其他机构利用这些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时,人们对隐私保护的要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棱镜门事件揭示了政府在无需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的巨大能力,这引起了对隐私保护和监管的更加关注。
此外,棱镜门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
美国作为网络技术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网络安全能力。
然而,当他们利用这些技术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人和国家进行监控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担忧和不满。
这种监控行为可能会破坏国家间的信任和友好合作,对世界各国的合作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棱镜门事件,各国开始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立法和监管。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挑战。
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支持,保护个人和国家的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
在个人层面,我们也应该采取主动的措施加强自己的网络安全。
首先,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注意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传输和存储,如使用加密技术、强密码和隐私保护工具。
其次,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警惕网络威胁和欺诈行为,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如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谨慎下载附件和点击链接等。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政治安全典型案例
那我给你讲一个关于政治安全的典型案例吧。
就说棱镜门事件。
美国的国家安全局搞了个叫“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
你能想象吗?他们就像那种偷偷摸摸在别人背后盯梢的小贼一样,不过这个“小贼”可厉害着呢,规模超级大。
这个棱镜计划可以直接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像微软、谷歌、苹果等这些超级大公司获取用户的私人信息。
这可不仅仅是美国人自己的信息啊,全世界很多人的隐私都被他们窥探了。
这事儿严重威胁到其他国家的政治安全,为啥这么说呢?比如说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信息被获取了,那他们的机密信息就可能泄露。
如果一个国家在外交上有什么计划或者在处理国内重要事务上的一些内部讨论啥的,要是被美国通过这种手段知道了,那这个国家就会特别被动。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牌桌上打牌,你手里的牌人家都看光光了,你还怎么玩呀?
而且这种行为还破坏了国际关系之间的信任。
其他国家都开始警觉起来,意识到美国在网络空间里这么“肆意妄为”,那大家对美国在网络安全和政治诚信方面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就像你身边有个总是偷看你日记的朋友,你还能放心跟他交往吗?肯定不能啊。
所以棱镜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涉及政治安全的案例,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网络监控对政治安全带来的巨大危害。
12“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启示2013.10.21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闯2013年6月,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到曝光。
从披露的信息看,美国依靠其在信息技术及产业上的巨大优势,绕过各国的信息安全防护,实现了对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的监控。
对我国而言,从根本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业体系,扭转我国信息安全的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一部讽刺小说——《1984》。
在虚构的“大洋国”,人们的一言一行被一种称为“电幕”的高科技手段密切监控。
这并不是臆想,现实版已经上演。
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地。
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地开展监控活动,关键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及产业优势。
因此,要改变我国在网络空间博弈中的被动局面,也必须从根本入手。
庞大产业支撑美国“棱镜”计划1.美国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
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由谷歌的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
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
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份额。
2.美国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
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10台在美国,其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
在美国的掌控下,信息网络充满风险。
一方面,美国控制着全世界的网络空间,其他国家只能租借互联网地址和域名。
这种格局下,美国可以随意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曾授意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
美国“棱镜门”事件透视20130917(原创)

一、名词解释—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后搬到马里兰州。他曾到当地癿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
来获得必要癿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2003年,他加入美国陆军 特种部队,因在训练中受伤而退役。他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
7/31
二、斯诺登泄密美国“棱镜门”
美国棱镜(PRISM)项目癿揭秘者爱德华·斯诺顿 “我愿意牺牲 一切癿原因是,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 网自由……” 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 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 十万计电脑癿通信数据,而丌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有关报道称,斯诺登是利用一种叫“拇指存储器”拷贝美国国家安 全局癿机密数据癿,幵将其公之亍众。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 癿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癿通话 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 (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 YouTube、苹果)中迚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 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癿联系斱式不行劢。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劢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 美国《华盛顿邮报》癿视频采访, 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癿棱镜项目,被 公开曝光,一系列丌间断、有节奏癿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癿、 可预知癿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 癿舆论震级丌小亍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癿“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门:美国为世界树立坏榜样

棱镜门:美国为世界树立坏榜样
可以说,棱镜项目体现了美国在安全问题上“以邻为壑”倾向,显然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
美国政府对他国个人信息的监控可能会刺激其它国家也进行或扩大类似的监控计划。
作为互联网发展最领先的国家,美国不仅在技术上会成为其它国家参照,在信息伦理上也容易成为他国的榜样。
但安全与隐私之间的困境,的确不好解决。
如果美国声称,不监控外国人的信息,美国的安全就不能保障,该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监视外国人的信息,可能有助于美国反恐。
但美国没有办法取得所有外国人的监视授权,最多只能让各大IT服务商在用户协议里注明会受到监视。
但显然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不能囊括所有互联网活动,有心攻击美国的人更只会转移到美国以外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这只会与美国对安全保障要求的初衷南辕北辙。
而且,同样的安全逻辑也会在别国出现。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作者:傅戈作者简介:拥有CISSP、CISA证书认证。
曾任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技术经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高级安全咨询顾问,现任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保障部安全咨询顾问。
1棱镜项目的情况1.1棱镜项目的背景PRISM(以下简称“棱镜”)项目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安全电子监控计划。
“棱镜”是该项目的编号,其官方SIGAD编号(该编号将在随后章节给予介绍)为US-984XN,项目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情报信息。
2007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了“保护美国法案2007”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监控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依照《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并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委员会(FISC)的监管之下。
该项目一直保持秘密运行但在2013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服务商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家媒体。
1.2棱镜项目PPT介绍图1这张幻灯片清楚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采取两种主要的信息收集方式,一种直接从光纤线路和设备上对经过的数据流进行收集;另一种则是通过棱镜项目直接从提供服务的美国公司的服务器上进行收集。
图2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工作流程,下面章节将对该工作流程的进行具体描述。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棱镜项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从雅虎,微软等公司提供数据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窃听终端单元(DITU)送至美国国家安全局。
国家安全局通过多次的数据精简以及数据的协议分析将数据分解为语音、视频、元数据等分项数据并送完不同的系统进行处理。
例如“核子”系统负责语音数据,而“码头和主干道”则负责元数据图4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情报记录格式,最左边的两位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来源的提供者,即现在的9家美国公司;左边第三个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左边第四,五、六个字符是一个混合的三字符组合,表明了棱镜的收集源;左边第七,八表明了监控项目建立的时间;最后面的七位则是这个记录的序列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07“棱镜门”事件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美国国内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关系,显露出美国政府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困境。
事件极大地冲击了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的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颠覆了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主张的道德基础周 琪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
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分别于6月5日和6日根据一名29岁的美国人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信息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脸谱、雅虎等九大网络公司的服务器,跟踪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上网信息,以此全面监督用户的行动。
这一报道在美国和全球引起了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棱镜门”事件令美国政府非常尴尬,从总统奥巴马,到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白宫发言人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兼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都先后在各种公开场合为政府辩护,他们提出的理由有三:其一,奥巴马政府没有滥用权力,其行为得到了国会的授权,是合法的;其二,网络监控措施是“让国家免受恐怖威胁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曾帮助挫败了50起恐怖阴谋;其三,网络监控主要是针对外国人的。
政府的辩解并没有令美国人信服,它再一次引起美国国内关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公民权利关系之争,显露出美国政府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两难困境。
根据盖洛普公司6月1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受访者中有53%的人不支持美国政府以反恐名义获取电话和网络记录,37%的人表示支持,其余10%的人未置可否。
反对者中有30%的人认为,无论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这类监控项目都是不正确的。
一些旨在保护人权的非政府组织也提出了强烈的谴责,认为即使是为了反恐或得到国会授权,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另外,美国的行动也惹恼了自己的欧洲盟友。
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于10日致信美国司法部部长埃里克·霍尔德,指出“‘棱镜’这类项目及其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求美国政府澄清欧洲公民是否是“棱镜”项目的实施对象,欧洲人能否发现他们的数据被截获。
欧盟官员还批评美国的做法破坏了双方的信任,要求“美国政府必须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处理欧盟公民的数据”。
据悉,谷歌已成为欧盟的首个调查对象,到7月底,加入欧盟数据保护特别工作组的所有国家政府将会对谷歌采取强制行动。
“棱镜门”暴露出,美国不仅对自己的敌对国家和竞争对手,而且对自己的盟国也实施了大规模的网络监视和入侵活动,从而极大地冲击了美国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的全球互联网安全领域里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颠覆了美国在这个领域里主张的道德基础。
可以预料,“棱镜门”事件将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并采取切实步骤推动建立维护网络安全的国际
标准。
(责任编辑 史小今
)
热点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