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答案提纲)1、怎样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解释。
需举例说明。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马克苏的这句话中的生产方式,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①指生产关系;②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③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④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目的:《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3、怎样理解:法文版序言中“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要理解这里提到的三层意思:没有平坦的大道、不畏劳苦、有希望。
马克思开篇就陈述了法国人观。
他认为法国人有点急功近利,总是追求结论,只关心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马克思的方法论是紧密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科学理论,法国人容易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
科学探索的道路是曲折不平的,只有那些不怕难关、不畏惧危险,敢于拼博向上的人,才会最终战胜一切困难而最终成功。
4、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与物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假象,商品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它能够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从而被人们所崇拜。
这种把商品神秘化的观念,就是商品拜物教。
5、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种:(支付手段;购买手段;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第一,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
第二,作为购买手段的职能,只是在国际贸易的平衡受到破坏时,货币作为但方面的购买手段而发挥作用。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开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根底之上。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根底。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根底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提醒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根底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探1、商品流通公式:W-G-W※鸟、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探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场,以买完毕,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场以卖完毕,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探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2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270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均会发生磨损,磨损有两种形式: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P510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P7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实质上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资本论 作业、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作业及复习题一、作业1、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答: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所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换关系。
研究对象侧重是生产关系。
2、谈谈你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
④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⑤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3、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盛行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期。
在生产技术改进缓慢的情况下,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这样,它才为工业⑤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
如何理解这段话?答:这段话的意思说,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彻底剥夺了农村居民生产,使所有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都成为了商品,这才形成了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论》复习要点(划线)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复习题在以下四种理论中,哪一种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论述的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A.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所吸收请简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请阐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请简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请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基础,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悦之者。
”)答案:C.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此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但并非孔子的话,而是其弟子子贡所说。
)答案:D.法制(法制是法家的主要思想,而不是《论语》的主要思想。
)请填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外表恭敬而没有礼仪的约束,就会显得劳累不堪;如果只是谨慎而没有礼仪的约束,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如果只是勇敢而没有礼仪的约束,就会显得悖乱无章;如果只是直率而没有礼仪的约束,就会显得尖刻伤人。
答案: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请填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看待一切都比较达观,所以显得坦荡荡;而小人总是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一点点失误,所以总是忧愁烦恼,显得长戚戚。
答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答案:“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
也就是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和谐为重,不要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资本论〉选读》习题集和答案(完整版)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C.实际上的强制关系 D.互利、互惠关系
30.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时间 B.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C.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D.补偿预付资本价值的劳动时
31.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
A.压低工人工资得到的 B.提高劳动强度得到的
C.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得到的 D.延长工作日得到的
32.商品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旧价值转移过程与新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3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
A.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B.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
C.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与新价值的创造过程 D.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
34.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须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
1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
A.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 B.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C.简单的价值形式的困难 D.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困难
1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B.一种宗教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D.一种社会意识
14.为什么说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15.《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的中心内容及理论结构。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
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
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
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资本论》复习题
———————————————————————————————— 作者:
———————————————————————————————— 日期:
《资本论》复习题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两种形态,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生产商品的两次劳动。
工厂: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凭借机器化大生产,最终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ﻫ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再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折射出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沧桑变迁,反映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机器化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历史必然。
第二,抽象劳动内在的属性是生产商品过程中人类脑力或体力的支出(人类的一般劳动),其外在的属性则是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的劳动,其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经济特征。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也就是生产一个使用物品耗费的劳动表现为该物的“对象的”属性,即它的价值的时代,才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
第三,抽象劳动内化为商品的价值,外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述:“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这种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平等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正是以抽象劳动为内核
Hale Waihona Puke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价值形式的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货币形式取代一般价值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总体而言,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ﻫ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把剩余价值再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过程,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积累的条件是:
•(1)资本家能卖掉自己的商品;
•(2)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各个集团之间已经瓜分完毕。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 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主要是手工作坊和大工厂生产: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
•什么叫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