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有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读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读后感《水浒传》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段,读来那叫一个精彩,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林冲,这位曾经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落难之后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
而洪教头的出现,则像是一场闹剧里跳出来的小丑,自以为是又张狂无度。
且说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在柴进庄上暂歇。
这柴进可不是一般人物,喜好结交天下豪杰,对林冲也是敬重有加。
就在这时,洪教头登场了。
这洪教头,自恃有些武艺,又觉得林冲不过是个戴罪之身,对林冲那是百般轻视。
我读这一段的时候,就仿佛能看到洪教头那副趾高气昂的样子。
他挺着胸脯,仰着头,用那斜着的眼睛看着林冲,嘴里还不干不净地说着些贬低林冲的话。
“哼,你这什么林冲,不过是个倒霉鬼,能有什么真本事!”那模样,那语气,真是让人讨厌到了极点。
再看林冲,面对洪教头的挑衅,他一忍再忍。
林冲是什么人?那是曾经在东京见过大世面的禁军教头啊,他的涵养和心胸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与洪教头计较,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和从容。
“我林冲如今落难,但也不是能随便让人欺负的。
”我想他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
可洪教头不依不饶,非要和林冲比试武艺。
柴进呢,也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儿,居然还拿出银子来做彩头。
这下子,这场比试是不打也得打了。
比试开始,洪教头那叫一个心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林冲打倒在地。
他呼呼地挥舞着棍棒,毫无章法,只凭着一股蛮劲。
而林冲呢,不慌不忙,先是观察着洪教头的招式,寻找着破绽。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等待着最佳的时机出手。
终于,林冲看准了洪教头的一个破绽,只轻轻一棒,就把洪教头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这一棒,打得真是漂亮!我仿佛能听到那棍棒相交的清脆声响,能看到洪教头那惊愕和羞愧的表情。
读完这一段,我心里真是感慨万千。
这洪教头,空有一身傲气,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最终只能落得个出丑的下场。
而林冲,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冷静和理智,不被外界的轻视和挑衅所动摇,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切。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读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读后感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个故事,我心里那叫一个痛快!林冲那股子隐忍后的爆发,真让人拍案叫绝。
话说这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却因高俅那厮的陷害,落得个发配沧州的下场。
这一路上,林冲那是受尽了委屈和磨难。
但他一直忍着,我都替他着急,心里想着这林冲咋就这么能忍呢。
等到了柴进庄上,遇到了那个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林冲的命运似乎又迎来了一个小转折。
这洪教头,一出场就摆足了架子,鼻孔朝天,瞧不上林冲这个“犯人”。
我当时就想,这人咋这么没眼力见儿呢?林冲呢,一开始还是很客气的,毕竟他不想惹事。
可这洪教头却不依不饶,非要和林冲比试比试。
嘿,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嘛!林冲一开始还推辞,说自己戴着枷不方便。
但柴进大官人那是个豪爽的主儿,立马让人给他开了枷。
这比试一开始,那洪教头就像只急了眼的猴子,张牙舞爪地冲了上去。
他那招式,看似凶猛,实则破绽百出。
林冲呢,不慌不忙,先是观察着洪教头的动作。
我感觉他心里肯定在想:“哼,就这点本事,也敢在我面前嚣张。
”只见林冲轻巧地一闪,躲过了洪教头的攻击。
洪教头一看没打着,更加急了,又连着几拳打过去。
林冲还是不紧不慢地应对着,脸上没有一丝慌乱。
我都能感觉到他那种淡定和自信,仿佛在说:“你就这点能耐?”就在洪教头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林冲看准时机,一脚踢在他的小腿上,然后紧接着一棒,把洪教头打得趴到地上,半天都起不来。
这一下,可真是大快人心啊!我当时读到这儿,忍不住叫了一声好。
我觉得林冲这一棒,打得不只是洪教头的身体,更是打出了他心中积压已久的怨气。
他在高俅那里受了那么多冤枉气,一直忍着,这下终于有了一个发泄的机会。
而且,他这一棒也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知道,林冲可不是好欺负的。
再看看那洪教头,被打得灰头土脸,之前的嚣张气焰一下子没了。
他爬起来,灰溜溜地走了。
我想,他以后应该不敢再这么张狂了吧。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更看到了他的隐忍和智慧。
他不是不敢打,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看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心得

看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心得.doc
本人通过观看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学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和处事态度。
在这个故事中,林冲是个性格激烈的人,因为一时冲动误入江湖,被洪教头所救。
后来,林冲又因为误会与洪教头发生冲突,最终反被洪教头棒打,几乎丧命。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瑕疵。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瑕疵,但是如何处理这些瑕疵却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首先,这个故事教会我们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不要轻易失去理智。
在林冲误会洪教头的情节中,林冲因为自己的过度情绪而瞎猜测,误导了自己,导致最终被打。
这告诉我们,在做事情前,一定要客观分析,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其次,这个故事还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不能轻易地否定别人。
洪教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是他的品行被林冲所误解,最终导致了双方的矛盾。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别人,不要轻易地评价别人和否定别人。
就算我们对别人有意见或者看法,也应该先去了解和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在深入了解后再对别人进行评价。
最后,本故事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磨练自己,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那时,林冲经历了棒打之后,只有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才能重新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应该尊重别人并了解别人的社会,要建立自己的
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素质,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个人发展,也是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窦桂梅《林冲棒打洪教头》评课心得 - 副本

窦桂梅《林冲棒打洪教头》评课心得看完窦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堂实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我将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
一、窦老师的教学设计特点在教学设计上,窦老师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其次,她对教学内容很熟悉;再者,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情感和发展需求;最后,她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等辅助手段,发挥自己的特长,预设教学过程,制定适合本堂课教学的最优策略。
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明确,熟悉教学内容她注重语文教学设计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纵向上,她的设计贯穿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横向上,她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口语交际。
内容上,她不仅对《水浒》第8回了解很透彻,而且对整部《水浒》有全面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
2.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在课堂收尾时,窦老师留的是开放式的解答,在分析林冲的软弱时,她先让同学品味语言,体会林冲复杂、焦灼、痛苦的内心世界,然后给出别人对林冲的评价,最后再让同学们评价。
而对同学们的回答,她并没给出正确的答案,她认为学生自己有甄别的能力,所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去体会。
3.发挥教师特长,充分利用资源窦老师在讲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等辅助手段,发挥自己的特长(情感教学)。
同时,窦老师在同学发言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学生的发言开发为一种教学资源。
窦老师的引导是在学生实在想不出才会引导,所以,给学生很多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4.预设教学过程,制定最优策略《水浒》是宋话本文学的典范,最大的特点是用语言表现性格,所以窦老师在设计这门课时,把它上成文本细读式的朗读课,以阅读教学课的形式教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泛读、细读、分开读、全班读等。
此外,窦老师采用评书式讲读。
《水浒》来自宋话本,窦老师为了情境创设的需要,以说书评书的口吻进行讲读。
二、教学环节在导入文本时,窦老师通过播放好汉歌和说书进入情境,两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以读为主线,从读题目——读外貌——读语言——读动作四个方面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去理解文本。
听录像课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后思

听录像课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后思听录像课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后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诗的韵味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套用在窦桂梅老师的“阅读”课堂艺术魅力上就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
窦老师没有过多的牵引,一切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实现的。
课堂上窦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得阅读,边引边评价边随意的指读,最后让学生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讨论交流加朗诵。
单一个“打”字学生就能说出各种不同意见,其次让学生读题目、读语言、读动作并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看法。
老师把读巧妙地设计成各种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悟出人物性格,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老师组织语言的魅力。
尤其欣赏窦老师课题的解读,课题虽小但是用心上好却大有学问。
窦老师让学生读题根据学生不同侧重词语给出相应评价。
1.生读时加重“打”,老师评价“如闻其声”。
2.生读时加重“林冲”,老师评价“如见其人”。
3.生读时加重“洪教头”,老师评价“打的不是别人,就是这'洪教头,”。
一篇文章题目能小中见大,让学生从题目的读中知道课文内容,引起思考,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朗读。
更在老师的评价中习得读书方法,知道小小的课题也能读出不同的韵味,也有深究的价值。
窦老师在课堂伊始以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听课中,我也产生一些疑惑,仅代表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1.学生整节课这么用心读甚至声嘶力竭地读,孩子会疲倦吗?2.感觉课堂上老师面对的学生面不广,其他学生就那么听老师和别人对话,能引起思考吗?3.课堂上老师讲了许多话,如果每位一线老师都如此上课那两天下来嗓子非冒烟不可,老师该如何在课堂上激情洋溢而又不至于精疲力尽呢?听录像课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后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诗的韵味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套用在窦桂梅老师的“阅读”课堂艺术魅力上就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
窦老师没有过多的牵引,一切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实现的。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读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读后感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个故事,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
故事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却遭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
在这一路上,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却又在困境中展现出非凡的隐忍和坚毅。
当他来到柴进庄上,遇到那自以为是的洪教头,一场精彩的较量就此展开。
洪教头那傲慢无礼的模样,真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好像全天下就他最厉害。
而林冲呢,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面对洪教头的挑衅,他一忍再忍。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场景,洪教头在那咋咋呼呼,嘴里不停地叫嚷着,“来!来!来!”那急切想要证明自己的样子,像极了一只急于斗胜的公鸡。
而林冲呢,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透着沉着和冷静。
当较量真正开始,林冲的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我眼前慢放。
他先是往后一退,避开洪教头气势汹汹的一击。
那洪教头以为林冲怕了,更加得意忘形,使出全身力气又是一棒打来。
可林冲不慌不忙,看准时机,只一棒,就打得洪教头措手不及,扑地倒了。
这一棒,打得那叫一个漂亮!在这个情节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武艺的较量,更是人性的碰撞。
林冲的谦逊和高超武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洪教头的傲慢和无能也让人印象深刻。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不乏洪教头这样的人。
他们自以为有点本事,就到处耀武扬威,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可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却往往是不堪一击。
而像林冲这样有真本事却低调谦逊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林冲的遭遇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不公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善良,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干扰,总有一天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
再回过头来看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幕,它就像是一个生动的课堂,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我们不能像洪教头那样盲目自大,而应该像林冲一样,有实力却不张扬,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总之,这个故事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让我更加敬佩林冲这个人物。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以林冲为榜样,做一个谦逊、有内涵的人。
《林冲棒打洪教头》读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读后感《林冲棒打洪教头》读后感(精选5篇)《林冲棒打洪教头》读后感篇1《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写了八十万禁军林冲被高俅高太尉陷害,发配到沧州,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柴进庄上,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就杀鸡宰羊款待林冲。
从文中我认识到一个机智聪明、武力高强、谦和沉稳的林冲,还有一个骄横狂躁、目中无人的洪教头。
正因为洪教头的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比赛以后才输得惨不忍睹。
古今中外,因为骄傲而失败的人数不胜数,我们怎么能忘记呢!通过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应该学会宽容别人。
做人应该象林冲一样学会谦虚,要做一个会忍的人,但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忍着,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不该忍着,要大声的说出你的想法,让别人赞成你的看法。
所以,我们以后要学林冲那样的精神,该忍的时候就忍,不该忍的时候就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成为一个宽容大度,敢作敢为、谦虚谨慎的人。
《林冲棒打洪教头》读后感篇2《水浒传》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我学的一篇语文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
我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林冲的谦逊使我很敬佩。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洪教头骄傲自大,不断挑衅林冲,而林冲却一直在忍让,后来武艺高强的林冲轻而易举便打败了洪教头。
像林冲这样谦逊的人还有古代的蔺相如。
在大街上他曾经多次给廉颇让路,廉颇还在别人面前侮辱蔺相如,他也不追究。
人们不知原因,他说:“我不是怕他,而是秦王不敢侵犯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和他闹翻了,后果会怎样?你想过没有?”人们这才恍然大悟,蔺相如忍让廉颇是为赵国着想。
后来廉颇羞愧难当,就背着荆条来负荆请罪,蔺相如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替他披上衣服,廉颇被蔺相如感动了。
从此,他们相敬如宾。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要谦逊忍让,不能骄傲自大。
《林冲棒打洪教头》读后感篇3今天,我学了《水浒传》里的一则故事,那就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林冲是一百零八将中的一位英雄豪杰。
《林冲棒打洪教头》观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观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观后感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是依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给人最大的印象是和蔼,特长激发学生的感情。
下面我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一、特长鼓舞学生
课一开始,窦老师便从鼓舞学生大声致辞入手,谈话中带着满满的鼓舞,“你再读读,我听出来了,你的理解不一样。
〞“老师喜欢举手的孩子,举手的孩子自信!〞等等。
在孙老师的课上,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让学生举起的小手多起来,致辞的人多起来,致辞的声音响亮起来。
二、注重概括能力的培养
窦老师的第—堂课其实也如我们平常上课一样,检查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概括段落的意思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对名著的认识以及对课堂的生成都驾轻就熟。
他在检查学生读文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简洁地归纳为两个字,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阅读——概括——提炼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段意的概括,但学生的这种概括能力不可缺少。
三、课的重点突出
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中,主要有三个人物,窦老师让学生认识了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用他的话说:“一课突出一个重点。
〞这样就能让学生认识得更深刻。
课中,窦老师把他们说得好的写在黑板上。
通过交流、演示招式,透过言语文字,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谦虚的林冲,武艺超群的林冲,武品高尚的林冲,礼貌待人的林冲。
同时,对X的认识也水到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有感
林丽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诗的韵味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套用在窦桂梅老师的“阅读”课堂艺术魅力上就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
老师没有过多的牵引,一切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实现的。
当我看完窦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不禁感慨:朗读可以这么丰富!
1、读出了内容:整节课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朗读贯穿始终,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了人物丰富的个性,让学生读懂了人物性格。
在课上,窦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指导朗读,读题目,读外貌,读语言,
读动作,通过比较再结合想象,结合表演,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书中人物的距离,更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书中的人物,深刻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于是就在朗读中理解了林冲的谦虚、知礼、忍让,洪教头的狂妄、无礼、骄横。
但同样的文字,窦老师还是通过朗读,又让学生读出了林冲“窝囊”,洪教头“知耻、服输”的一面。
同样的文字,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有带着问题的思考性朗读,有带着感悟的表达性朗读,还有带着动作的表演性朗读。
学生从各自的感悟出发,体其情,摹其形,拟其声,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让学生读出了人物的丰富性,读出了文章的厚度。
2、读出了文法:读了人物的外貌,再去读人物的语言,再去好好读读人物的动作。
在读中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文章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去描写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习得了这种写法。
同时窦老师以评书话的语言还原了它的本味。
这节课教师就多处使用串口式的语言过渡、评价,体现了评书味道:“对林冲,那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一百二十个不满意”;“这人要露脸,墙城都挡不住。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这真是说时迟,那时快……”
在谈到书中通过着力描写洪教头反衬林冲的特点时,她没有采用“反衬”
这个来自西方文艺理论的词汇,而是中国古典叫法“背面铺粉法”,让人深为感叹。
这种文法也是通过学生的读,水到渠成习得。
3、读出了语感:
教学片段:
师:古典小说,有了人物的外貌描写,自然就有人物的语言描写。
好,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朗读。
先细读第一句——
生:(朗读)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何故”就是无缘无故,就是为什么。
谁再来读,体会这“何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何故”。
)
师:是啊,柴进何故如此?洪教头感到疑惑。
师:再看,“厚待”那可是——
生:款待。
师:既然如此,为什么用厚待而不用款待?
生:厚待是很热情地款待。
师:好一个热情地款待。
谁再读,体会这如此的厚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厚待”。
)
师:对林冲“何故”如此“厚待”?这难免让洪教头再次疑惑。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再读,体会疑惑。
)
师:柴进呀,柴大庄主,你怎么能厚待这个脸上刺着金印的“犯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再读!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音在“犯人”。
)
师:洪教头真是疑惑满腹。
那就请你扮演洪教头,带着你的层层疑问,再好好问问柴进!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
)
我觉得窦老师这个片断的精彩不仅是在她借助一遍遍朗读中让生读懂了内容,在入情入境的语言环境中让生读懂了人物性格,认识了林冲和洪教头;更高明之处是窦老师表面上好像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人物,了解人物性格,而实际上是根据这篇教材文本中人物、语言等具备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语感”的极好抓手这个特点,结合六年级课标朗读和理解、想象、感悟等方面要求,借认识人物、了解性格的过程,确立了一个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样的目标——将本课作为“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语感和语言”的工具性方面的重点训练材料,在充满人文情景的语境中,学生在朗读中主动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既了解了人物性格,更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窦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目标十分集中,那就是语言、语感的训练。
如:片断中的“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这句话,窦老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从中让生明白朗读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
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过程,更是真正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过程。
这样的效果,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读懂人物性格,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工具性训练过程。
我想,这样的味,应该就是真正的语文味吧?
我想一节课有如此厚度离不开老师的深度。
课堂如此丰富又有深度,有许多经过窦老师的选择、提炼、加工和精心设计,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
尤其是在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上,透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窦老师在孩子们面前立起了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英雄。
既崇高,又有缺陷。
既有固有的个性特征,又有不断发展的轨迹。
情节的发展,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
读懂了林冲这一个人,也就读懂了整部《水浒传》。
——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名著导读的案例。
教师的“深度”转化成了课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