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_杨嘉懿

合集下载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

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新常态下的发展实践作者:王丰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5期文/王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

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根本的理论内核和长远的宏观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新飞跃,是我们党对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的科学认识。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一、准确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发展是重要的时代主题。

纵观近些年来的发展历程,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对发展理念进行反思和完善,意在提出更加符合现代化和新经济的发展理念。

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特点。

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新的发展理念。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

在此宏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二、全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一)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常态下,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凸显创新在发展中的巨大驱动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等行动计划,大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创新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展望

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展望

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实践与展望一、引言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理论,分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中国发展的全过程,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领。

本文从实践和展望两方面,探讨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

二、创新创新是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中国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创新发展是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关键所在。

中国加强对技术的投资和实现自主创新,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媲美西方企业的实力。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协调协调发展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协调发展要求多元化发展,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中国要坚持协调发展,改革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帮助沿线国家加速发展,改善生活,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要进一步加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和农村一体化发展。

四、绿色绿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新时代,中国要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要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时,考虑到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中国打造绿色城市,推进生态农业,减少马路拥堵等环境性矛盾,让人们生活在更清洁、更美好的环境中。

中国还要继续加强环境监管,严格限制污染企业,实现绿色生产。

五、开放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中国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将全面实施外贸发展战略,加快与全球经济的融合,鼓励创新,提高全球贸易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将继续打造自由贸易区,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形成全球化合作新局面。

六、共享共享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中国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共享发展。

通过开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十三五”发展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十三五”发展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内蒙古“十三五”发展作者:杨臣华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第12期文/ 杨臣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既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发展新优势(一)我国推动创新发展战略以及我区集聚、集约、多元发展优势的增强,为我区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从全国看,“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框架。

这将为我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动力和空间。

从我区看,传统优势正加快向新优势转换。

一是受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影响,我区部分传统产业靠能源、原材料工业支撑增长的自然优势在减弱。

但随着这些年来全区交通、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求创新求升级意识的增强,全区以工业开发区(园区)为支撑的集聚发展优势、以产业链延伸为核心的集约发展优势、以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的多元发展优势正崭露头角且初具规模,集聚、集约、多元发展优势正在逐步增强。

(二)随着政策环境和生产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虽然我区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竞争优势在减弱,但生产要素的保障优势并没有丧失。

特别是近两年,自治区及时将重心从降低要素成本向提高要素保障转移,紧盯企业生产要素需求,着力解决土地、水、资金、技术等瓶颈制约,全区要素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杨英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新发展理念是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的指挥棒。

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虽然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创新驱动“三步走”战略吹响了创新发展的时代号角,正在引领中国经济朝着更稳定更高效的方向迈进。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我们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环境的改善过程其本身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为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打基础,最终让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

当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而我国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也是得益于对外开放,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说明我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首次做出了处于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者:孙常伟来源:《新西部》2017年第03期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以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持续提质增效;以协调发展理念实现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美丽新疆永续发展;以开放发展理念实现内外联动、经济繁荣;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民族融合、社会和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1]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在洞察国内外发展形势上提出来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一个统筹策略。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观念的变革,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方位建设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

以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持续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侧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使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钥匙,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创新不仅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还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在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中,提供一种符合各国现状与共同利益的全新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为两国开展多领域、多纵深的务实合作提供一种可能和契机。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要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我国相邻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无缝连接。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发挥文化创新的作用,本着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宗旨,增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认同,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从而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最终达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只有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才能快速完成“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才能稳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以协调发展理念实现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城市工作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城市工作

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做好城市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够强,投资增长乏力,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基层公共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城市雾霾多发、交通拥堵等尚未得到根本缓解;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欠缺、履职能力不强,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研究解决。

城市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

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特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动力转换产业更新紧密结合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强化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这五大发展新理念被认为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和升华,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以协调为基础、以绿色为导向、以开放为条件、以共享为目标的发展思想。

首先,"创新"是指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协调"强调要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实现协调发展。

"绿色"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开放"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促进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共享"强调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和完善。

五大发展理念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者:李家祥杨嘉懿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5期我国改革开放已将近40年,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党中央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关系着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需要牢固树立、积极落实,结合发展实践不断加深理解。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着时代需要。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长时间的速度下滑,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即2010年的10.4%,逐年下降为9.3%、7.7%、7.7%、7.4%、6.9%,到2016年为6.7%。

党中央及时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与走势,在2014年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全面系统阐释,指明中国经济正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为了顺应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党中央陆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在2015年提出“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时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从总体上说,这是顺应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新变化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这些都是我国从未经历过的阶段性变化。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存在不少挑战,也必须有新的发展理念做指导。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因此必须要根据新阶段新要求予以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对主动把握、积极适应和科学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

要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新常态的内在规律,为“十三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通过创新激活经济的新增长点,借助协调平衡经济稳定发展,依仗绿色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凭借开放形成经济新的联动,依托共享保障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经济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DOI 编号]10.14180/ki.1004-0544.2016.04.019[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4-0103-04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387)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ZDWT150102)。

作者简介:杨嘉懿(1985-),女,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家祥(1951-),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嘉懿1,李家祥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和国家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辩证地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把握、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与新常态有着内在联系。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策略。

“五大发展理念”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思路和方向的集中体现,通过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常态,因势利导,驾驭、引领经济新常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角度来把握新常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经济新常态需要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的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对和要解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发展问题提出来的,其会促进国民经济由大到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结构不断改进和更新,进而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经济新常态,就是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来全面推进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系统改革。

要利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因素理解的延伸;要促进经济的协调和开放发展,形成新的发展结构,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中“社会结合”作用观点的阐释;要推动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103/2016.04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同时只有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看做历史过程。

”[3]“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破解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更为成熟定型,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根本保障。

在新常态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性,主动调整生产关系,构建经济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使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

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握发展的新特征,完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发展。

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要先立足新常态,辩证地看待新常态。

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依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进行科学判断,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不断适应新常态,也是“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新常态的探索过程。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赋予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发展要更科学,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要依靠产业化创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活动,从而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这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4]要培育发展的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进而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第二,“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破解难题的路径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仍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旧突出,要有效破解经济发展的难题,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的空间。

[5]新常态下整体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需要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展开,这就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第三,“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应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常态应有之义;同时,经济发展也应是可持续的,因其是常态的,那就不能短暂,应持续较长时间,进而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

但是,进入新常态之前,我国长期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然超负荷。

在新常态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坚持绿色发展,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发挥循环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提质增效。

第四,“五大发展理念”阐释了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下,出口和消费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条件。

尤其是出口对经济增长及工业化进程发挥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础。

因此,要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双向开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第五,“五大发展理念”揭示了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新常态下,经济格局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有所改变。

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意味着收入速度下降,同时,不同收入阶层与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格局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而收入下降的过程中,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坚持共享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保障基本民生,缩小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融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把引领经济新常态与破解发展难题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实践指南和科学路径,只有落实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才能确保我国发展航船破浪前进。

3.1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04/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要依靠新动力。

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旧的经济增长是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大规模粗放式投入来拉动,而新的增长动力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高效集约使用。

由此看出,创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在于创新。

坚持创新发展,要明确创新的方向,统筹创新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下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由创新资源大国转变为创新能力强国。

一是要依靠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形成有效激励创新的体制架构,全面激发市场、政府和个人的活力,进一步加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发挥“双引擎”的作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形成“市场主体创新”,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创新融资方式,支撑创新创业发展,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

要发挥以消费为主、出口为辅的共同拉动作用,逐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消费结构,确保服务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培育以技术为核心的对外经济优势,改变出口贸易结构,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是要积极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经济“四维空间”,从多个层面培育发展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双向有效的促进。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就要从全局角度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逐步形成纵横向的经济轴带,促使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变化,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资本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目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就要促进产业发展的平衡化、高端化和信息化,着力提升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空间,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拓展网络经济发展空间,推进“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实现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下的创新发展。

三是要全面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创新落实到培育经济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活动,加强科技和经济的有机融合,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生产力对接,激活经济的新增长。

3.2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格局的新平衡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呈良好态势,区域经济相对差距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就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保持区域空间开发的相对均衡,协调经济密度过高或过低地区,构建符合经济新常态要求的区域管理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经济落后地区摆脱边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