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案【素养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孤寂之感。
【教学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古诗里面,悲秋的很多。
秋风萧瑟,容易引发人的愁绪,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刘禹锡在《秋词》中接着说“我言秋日胜春朝”,高扬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秋天自有可爱之处,喜欢秋天的人应该不少,但愿意拿生命换秋天的人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之一。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郁达夫的笔下,他无比喜爱的北京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竟值得他用生命去交换。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迟桂花》,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出版有《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郁达夫日记集》等。
1945年不幸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2、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三、文体知识写景散文一般是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表达对山川、风景的赞美。
抒怀散文重在抒情。
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往往打上了自己的人格印记和个性,具有真实性和独特性;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中的痕迹,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

课文原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7单元14课《故都的秋》

再读课文,饱尝秋味。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 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些深沉的地方。 视觉、触觉,联想、想象。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大快朵颐: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 吃一顿。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题目“故都的秋”是什么意思? 故都:北平,曾是元明清民国的首都。 秋:秋季,秋味,秋景。 在北京作为首都的日子里,作者曾经来过北京几次,待的 时间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两年。这期间,作者参加过两次公 务员考试却最终落榜,在北京还见过周氏兄弟,当过北大统 计学教授,挣的工资却少得可怜,他的儿子龙儿逝于北京。 不是“秋的故都”,而是“故都的秋”,“秋味”“秋景” 是重点。
再读课文,饱尝秋味。
秋院清晨图 为什么“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就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到十分的秋意”? 这个时候,槐树花、果实也已经脱落,只剩下将要落下的叶 子了,稀稀疏疏,时间到了秋天,就是如此,牵牛花也是如此, 与故都的秋没有违和感。作者还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 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因为故都的秋是“清”的, 颜色必须要淡。“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那更是“清”了。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复习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2)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故都的秋》,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

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秋的清、静、悲凉的特
殊情感体验相一致的,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秋的全盛时期而不直接写秋 天叶落后的景?
明确:作者用果树反应秋的全盛,看似不符合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但等枣树叶落,西北风要来时... 一句话,作者对人生的忧思和悲凉又显露出来了。
秋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文本研读
一、作者爱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请 在原文中找到原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和底色
文本研读
二、思考:本文主要写北国的秋,作者为何要在 开篇写江南的秋?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 滕王阁饯别序》
1、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乐趣。
教 2、梳理文章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 3、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显露的主观情感。了解作者在 目 描写故都风物“清”、“静”、“悲凉”的特点。 标 4、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
画面
清
静
悲凉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
风、急雨,一句一景,
闲话秋雨 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
图
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
象、雨的阵势,活灵活
现。
。
无在“秋语图”里加入“都 “息列索落”、“云慢 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 慢地卷向了西去”、 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 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 袄”(这里有地步的, 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 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泊,也显露出了作者对“都 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 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
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
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章的艺术技巧,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
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2.人物轶事英勇牺牲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1 《故都的秋》

统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14-1 《故都的秋》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上现代抒情散文中文质兼美一篇,作者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我个人认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就好像一杯茶,在炎热酷暑中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在飞雪寒冬中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
但是,高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次接触散文,对散文学习有点迷茫,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形”进而把握“神”。
让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表现景物独特之美,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借助多媒体凸显学习重点和总结归纳,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此,学习《故都的秋》,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尤其对那些美妙的语段,应该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利用工具书、注解梳理生字词,初步把握文意,感受语言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探究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文本赏读,合作探究,诵读指导。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书声琅琅任务1:朗读课文至少三遍,要读准字音;有疑惑的字词查字典,并整理出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活动二:知识积累任务: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并记下来。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7单元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对比阅读

作家比较
•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 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 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 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留学英国。 文研会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 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 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 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景物描写方法比较
人与景关系比较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 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 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 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 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 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 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 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作者身处景色之中。
写作背景比较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由青岛到 北平时。在北平时,作者参加过两次公务员考试却最终落榜, 在北京还见过周氏兄弟,当过北大统计学教授,挣的工资却 少得可怜,他的儿子龙儿逝于北京。写作时,中国正处于国 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开卷有益秋天,有个约会……当北国的秋意正浓的时刻,现代作家郁达夫从温暖的江南千里追秋而来,为我们写下咏秋的新篇章。
作家用浑然天成的淳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北国秋天深沉的况味,开创了咏秋的文章的崭新天地。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当槐树的落蕊飘满漫步的小路,当秋蝉的残鸣被西风吹走,当秋雨落在你扛着沧桑的肩膀,那秋天,是真的到了。
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 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生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但知识、不服输的气节和亲人的疼爱,偏让这出悲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化作你成长路上的勋章,昂首阔步,身披万丈霞光。
2.写作背景避世遣愁话“秋味”本文写于1934年8月。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涨满了秋池的巴山秋雨,悲凉的秋味飘满了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纵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简短一赞,却也难抑浓郁的悲凉之风。
忧郁——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忧郁,甚至有些无病呻吟般的忧郁,但我想称他的忧郁为“本色的忧郁”,这份忧郁,与现在的一些哀春伤秋的网络文艺小清新文不一样,读完之后,真的才会觉得,真的不一样,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放大的自己。
夏衍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告诉自己:“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伯夷、叔齐。
”并赋诗曰:“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
3.相关知识听人说郁达夫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漠。
在黑沉沉的铁屋里他带着觉醒后的悲愤和惶惑,大喊过爱的饥饿,反抗压在青年们头上的封建层岩,反抗冷漠、愚昧、狡诈、贫困的旧时代。
他从不同流合污,只是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看不到光明的时候,绝望颓唐之情不断来冲袭他。
然而,作为抗菌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又不断地诱导他穿过沼泽,走向坚实。
——刘海粟《漫论郁达夫》英国的加莱尔说过“英国宁肯失掉印度,不愿失掉莎士比亚”;我们今天失掉了郁达夫,我们应该要日本的全部法西斯头子偿命!——郭沫若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真挚,似乎还有一个极其虚弱的声音在向你求救,那是灵魂的无奈在低吟浅唱。
在他优美而极富才情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原始美。
有人批评他用语有时未废(3)A.寂寞B.落寞(4)A.领悟B.领略思维发展与提升一、合作学习思考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答:明确: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
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
《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
“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
“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思考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答:明确:画面语句品析秋院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秋槐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雨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
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思考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答:明确: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
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思考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答:明确: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二、疑难探究思考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我的观点:明确: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
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悲观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
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三、归纳总结结构图示主旨探微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四、技法学习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常见的对比手法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时间上纵向发展的比较是纵比;把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我们称之为横比。
《故都的秋》中作者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就是典型的横比。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抑南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五、考点链接分析文章的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但是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南国之秋。
第二段以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倒数第二段呼应开头,又以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形象地说明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此考点主要考查某句话或者某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材料,为何要写在文中的这一部分等。
这是结构类题型中常见的题型,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
[提问方式]①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要写×××?②文章表现的不是×××,却要从×××写起,为什么?③文章在写某一事物时插入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规范]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要针对文章具体分析,切忌空洞、只套术语)[突破方法](1)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及其情感,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知识储备]散文中具有结构意义的材料所起到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贯穿全文内容,起到线索作用;②引出某一事物,为下文……作铺垫;③和某一事物形成对照;④烘托映衬某一事物;⑤和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形成照应关系;⑥文中某句话反复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有强化和一唱三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