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4选修2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4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使用图标、图片等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8.板书结构:
-教学内容标题:《白发的期盼》(节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艺术性和趣味性。
-板书结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白发的期盼》这首诗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a.诗句内涵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b.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如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适度讲解。
c.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诗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理解《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教学重点:
-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教学难点:
-《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教学过程:
-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如、谷歌等搜索引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四学案 专题四 文本21 永不消逝的歌声

文本21 永不消逝的歌声学习重点 1.了解写作背景,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2.分析文中人物的贡献和价值,体悟作者的情感。
有关音乐的名言1.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门德尔松2.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冼星海3.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
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莫扎特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干冽.( ) ②恪.守( ) ③憧憬..( ) ④镌.刻( ) (2)多音字①埋⎩⎪⎨⎪⎧ 埋.没( )埋.怨( ) ②给⎩⎪⎨⎪⎧ 给.予( )给.以( ) ③圈⎩⎪⎨⎪⎧ 花圈.( )圈.养( ) ④泥⎩⎪⎨⎪⎧泥.泞( )泥古不化( ) ⑤曲⎩⎪⎨⎪⎧ 曲.调( )弯曲.( ) ⑥靡⎩⎪⎨⎪⎧ 风靡.( )靡.费( ) 2.理解词义(1)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解之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胫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浑然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厚积薄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词填空(1)简洁·简截①我国下一代驱逐舰055的舰面更加________,隐身设计更好,超越了以往的主战舰艇的舰型。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4单元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答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本课话题——孝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这句古训,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板车女孩黄凤:爸在家就在黄凤6岁时,她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
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
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
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16岁的黄凤说: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6.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干冽.( ) 泥泞.( ) 绰.号( ) 肥沃.( ) 恪.守( ) 支撑.( ) 憧.憬( ) 怀揣.( ) 高耸.( ) 镌.刻( ) 颁.发( ) 砸.脚( ) 【答案】 li â n ìn ɡ chu î w î k â ch ēn ɡ ch ōn ɡ chu āi s ǒn ɡ ju ān b ān z á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伺⎩⎨⎧伺.候( )伺.机( )(2)靡⎩⎨⎧风靡.( )奢靡.( )(3)累⎩⎨⎧拖累.( )累.赘( )劳累.( )(4)差⎩⎨⎧差.不多( )差.错( )参差.( )2.语境辨析法(5)“叨叨团”还建立了“唠.( )叨热线”,每位志愿者坚持全天开机,及时为老人提供“电话唠.( )嗑”服务,还可根据老人需求随时上门服务。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待(节选)》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Ⅳ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二《白发的期待(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
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引导采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对话自然,贴切主题,没有照本宣科、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的听觉感染力。
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全社会都应重视“精神赡养”的话题让人深思。
教学重点体味问题设计焦点性与理性的视角。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的热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带、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恰当地进行表达。
2.学习记者能精心设计问题,语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领悟文章内涵,弄清文章的意图。
2.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知道“精神赡养”的含义与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庭,重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能超越物质赡养的人文情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常回家看看》歌词【录音】《常回家看看》歌曲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
推进新课师一曲《常回家看看》,红遍了大江南北,在人人都吟唱这首歌时,还让我们深思老人的愿望就图个团团圆圆,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新闻分析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执着.(zhuó)舀.水(yǎo)嘈.杂(cáo) 风靡.世界(mǐ)B.恪.守(kè) 打鼾.(hān)瞬.间(shùn) 唧.唧喳喳(jī)C.怀揣.(chuāi) 摄.像(shè) 关键.(jiàn) 厚积薄.发(bó)D.泥泞.(nìnɡ) 难熬.(áo) 怠.慢(dài) 脍.炙人口(hu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严峻轮番针砭时弊天伦之乐B.憧憬趋势相题并论耳熟能祥C.聚合依赖沧海桑田无影无踪D.遗憾惶恐迎刃而解融会贯通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张藜生前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山不转水转》《篱笆墙的影子》等。
②刘诗诗在熟悉的镜头面前,优雅从容,一颦一笑都恰如其分....。
③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也不胫而走....。
④连日来,一对夫妻被邻居杀害的案件在十里八村被传得纷纷扬扬....。
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网络名人走进国家博物馆,通过耳熟能详....、感同身受,进而向社会传递出更加理性的声音。
⑥未来韩国现代和北京现代将会厚积薄发....继续努力,成长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波折,这就是市场竞争。
A.②④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曹文轩在获安徒生奖后,有人撰文指出他将女性塑造成“纯洁、温柔、善良”,是服务于男性欲望,是典型的“男性中心视角”。
B.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
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C.TCL集团此前陷入并购低谷后,布局上游面板业务,其旗下华星光电已是全球第五大液晶电视面板厂商,最终在逆境中实现了千亿跨越。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定期看望或问候父母,其立 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________(赡养/抚养)”。有些无儿女的家庭就想办法 ________(赡养/抚养)孤儿,为防老作准备。陈战的父母遇难后,他们兄弟俩就由 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来抚养。
家庭观念淡薄,对“精神赡 人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强调
养”根本没形成认识 呼吁“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三、阅读课文《永不消逝的歌声》开头至“和中国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开头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音乐共同构筑了一个情景:在一支熟悉的 乐曲声中,目送一位令人尊敬的民间音乐家渐渐远去,一下子使听众陷入一种 既悲伤而又肃然起敬的情感之中。利用情景设置悬念,并为倾听下文做了情感 铺垫。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 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能否尽到“精神赡 养”责任的关键是要看老人是否具有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2.插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 前边的交谈说明了很多老年人很孤独,下文则谈年轻人大都不 “常回家看看”,在交谈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和过渡;歌词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 衬出老年人的孤独;引出了下面的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连“常回家看看”这 并不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深化了文章主旨。
(2)毕业前夕,我们五个要好的同学相约漂流大峡谷,共享天.伦.之.乐.。( ) 理由: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四学案 专题四 文本20 白发的期盼(节选)

文本20 白发的期盼(节选)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
2.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百善孝为先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2.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4.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5.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前苏联)高尔基6.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拎.着( ) ②遛.鸟( ) ③赡.养( ) ④高瞻.远瞩( ) ⑤叮嘱.( ) ⑥融洽.( ) (2)多音字①舍⎩⎪⎨⎪⎧ 舍.弃( )退避三舍.( ) ②伺⎩⎪⎨⎪⎧伺.候( )伺.机( ) 2.理解词义(1)耳熟能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伦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可或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词填空(1)寂寥·寂寞①________的田野非常荒凉。
②生活的单调使他越来越自我封闭,二十多年里陪伴他的只有空虚和________,更多的只是工作后的疲劳。
(2)独立·独力①美国不惜血本拉拢世界各国共同遏制中国,这个事实说明美国已经没有信心________面对中国了。
②广州普通高中________招生学校录取开始,广州外国语学校等9所特色学校在该批次录取779人。
阅读课文,思考:老、中、青三代对“精神赡养”的态度各是什么?与他们的对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这则广播访谈中,“精神赡养”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以“白发的期盼”为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有很多关于“孝”的名言,如“父母在,不远游”“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练习:第4单元_白发的期盼(节选)_永不消逝的歌声_训练—落实提升有答案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溜.达(liū)赡.养(shàn)拎.着(līn)拖累.(lèi)肥沃.(wò) 戈.壁(ɡē) 恪.守(ɡè) 憧.憬(chōnɡ)怀揣.(chuāi) 镌.刻(juān) 风靡.(mí) 颁.发(bān)【答案】“累”读lěi;“恪”读kè;“靡”读mǐ。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皇恐清晰融洽无影无踪署名执着殿堂天墓低垂支撑憧憬曲谱融汇贯通【答案】皇-惶;墓-幕;汇-会。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39】①不容________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②老年人的精神________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③遭遇了被________半个世纪的人生,王洛宾幽默地称自己是“嫁不出的老新娘”。
A.忽视抚养湮没B.忽略赡养湮没C.忽视赡养埋没D.忽略抚养埋没【解析】忽视:指不重视;不注意。
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
抚养:指爱护并教养。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湮没:指埋没。
埋没:埋在地下;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40】A.“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B.可是这天,春风中的乌鲁木齐却天幕低垂,空中沸沸扬扬....飘落着初春罕见的大雪。
C.然而在向老人告别的灵堂里,并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却是一曲脍炙人口....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D.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这是王洛宾恪守的创作原则。
【解析】A项,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B项,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4-2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
逝的歌声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4
一、素材点说
1.王洛宾,这位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的音乐大师,一生历经坎坷,身陷囹圄,妻离子散,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
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适用话题】①苦难也是一笔财富;②平和乐观的心态。
2.26岁那年,王洛宾离开了北平,云游到青海湖,在那里遇到了17岁的卓玛。
他和卓玛只相处了3天,但那是奇异瑰丽的3天。
卓玛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他就痴望着天边那一团火苗似的红裙,脑际闪过美轮美奂的旋律。
卓玛轻轻的一鞭,抽出了一支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遭遇牢狱之灾时,仰望厚墙上的铁窗生出绝望之情,抛一根绳子挽一个活结,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悠然飘进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蓝天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的草之芬芳花之馨香。
于是,他三下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牵引之绳。
音乐,民间音乐是他生命的守护神,我们至今都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民的哪一首无名的歌,又一回轻轻抽在了王洛宾的心头。
这一鞭,为我们抽回了一个伟大音乐家的生命,和卓玛的那一鞭一样地美妙。
【适用话题】①热爱的力量;②转变思维。
二、素材运用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
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笑对痛苦,“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
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三、文摘精华
亲情无价,舍本逐末的人生不值得过
2014年7月5日《燕赵都市报》
付久焱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时间啃食着我们的业余时间。
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像陀螺般不停地旋转,以至于在旋转的“晕眩”中分不清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混淆了工作场所和家的概念,工作上的事情也仍要常常带回家里继续处理。
如此拼命地工作,为的是给家庭带来物质上的保障,却不知家庭的幸福更在于感情的维系。
幸福从来就不是钱能够左右的。
失去了亲情,有再多的钱,又怎么能让人感觉到幸福呢?
人们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一句“家庭观念淡薄”就能够简而概之的。
许多人把自己对家庭的亏欠、对亲情的忽视归因于“时间不够用”“工作压力大”,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自问,在我们心中,家庭、亲人到底占着多大的重量,我们心中究竟给他们留了多大的空间?无论多忙,时间是由你支配的,我们实在该预留出足够的部分分给家庭、分给父母、伴侣和孩子。
因为工作与家的关系,不是非得舍弃哪一方才能成全另一方,而是可以兼顾的,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忽略掉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当未来我们老去时空留悔恨和遗憾。
今年的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了整个中国,引发了国人对时间和家庭的思考。
感动之余,许多和家庭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摆在人们面前,引发人们的忧虑:离婚率居高不下,“闪婚闪离”冲击着崇尚“家和万事兴”的人们的神经;老年人口在2013年总量突破2亿,孤寡老人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量居高不下,孩子们翘首盼望远方的爸妈早日归来……不管是老人的背影,还是孩子期盼的眼神,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家庭观是多么的重要,“孝悌”“忠义”“仁爱”才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找老人聊聊天,陪妻子看部剧,听孩子讲讲幼儿园的趣事,问问兄弟姐妹近来的心情,很简单的付出,却能让亲情绽放,让家庭和睦,让自己也在繁忙劳累的事业奔波中获得暂时
的解脱。
今天是国际家庭日,回归家庭、亲近家庭,我们不妨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