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_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_美国模式_日本模式和瑞典模式的比较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海外视野一、此次金融危机的由来2002年至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投机严重,房价上涨速度惊人,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
据估计,2007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房屋总价值约21万亿美元,其中有8万亿美元是投机的价值,泡沫占房屋总价值的38%。
期间,按揭市场的两个变化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第一,银行以前给购房人提供贷款,往往自己持有按揭,在未来25—30年的时间里不断从购房人那里收取本金和利息。
现在,放贷机构则把按揭出售给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这些投资银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变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
第二,金融机构在2004年抛出所谓的次级按揭借贷。
借贷者买房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交纳20%或更高的首付,银行也不再对借贷者的背景和收入情况进行任何审查。
次贷最初的利率非常低,但是到2006年,利率迅速攀升,有些借了次贷的人开始无力偿还债务。
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第二季度,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
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1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21%,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韦加斯下跌了23%。
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
投资者突然发现他们所持有的证券的风险非常高,更糟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承担的风险究竟有多高。
这些投资者发现,他们持有的证券所涉及的可能有数百个做按揭贷款的人,而他们对这数百人的情况却毫无所知。
这些金融机构不得不调低对这些证券的估价,有的甚至濒临破产。
这次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持有大量这种证券的大型投资银行。
因此美联储开始出手进行援助。
从法律上讲,美联储只能援助一类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
而在今年3月份,美联储超常规地出资300亿美元挽救了之前从不受它监管的一个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因为美联储担心,如果它不出手相助而任由贝尔・斯登破产,将可能导致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争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争吴易风王晗霞2012-07-10 12:44:10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4期【内容提要】在本世纪第一次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前后,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家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危机可能性、危机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危机原因和应对危机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论。
这场危机使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沉重打击,使国家干预主义在理论和政策上占据上风。
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副作用的逐渐显现,新自由主义仍然有可能重新抬头。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论争。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在经济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争。
这场论争以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胜利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滞胀危机到本世纪第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前为止,在这一阶段,新自由主义思潮广为泛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在不少国家占据上风。
第三阶段开始于新世纪第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源于美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爆发前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危机可能性、危机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危机原因和应对危机的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激烈争论。
西方学界和普通民众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新自由主义对这场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方国家政府很多采取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应对政策。
在这一阶段,新自由主义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并在危机中趋于衰落。
一、危机爆发前,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家承认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否认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主张国家干预主义的西方经济学家承认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承认市场失灵。
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非常个性化,与该国的文化、地理、人口等众多因素有关。
这篇文章将比较几个主要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之一。
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的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由政府垄断,私人企业几乎不存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摒弃了计划经济,引进了市场经济,允许私人企业发展,并且引进了外资。
中国经济逐步由外资和内需驱动,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成功背后,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有力的政策。
中国政府实行了一定的市场调节,同时保持了经济环境稳定。
如对部分行业设立价格上限、反垄断等政策,防止市场竞争造成过度集中。
然而,由于政府过度控制,中国经济存在许多问题,如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受限制,很难发展壮大。
美国是一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叫作自由市场经济。
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很少,市场经济自由度很高,本质上决定了市场力量对经济的影响。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市场灵活性高,能够在市场需求变化下进行调整和适应,从而防止经济崩溃。
同时它也激发了个人,使得个人创新和竞争的意识提高。
不过这样的模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自由市场容易导致经济不平等,个人利益超过了社会整体利益。
而且这种模式下容易出现大的波动,目前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欧洲是一个不太一样的例子。
欧洲采用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这是兼顾了自由市场经济和洛可可式的福利政策。
福利政策通过增加收入的平等性,减少社会不安全感。
但欧洲的经济模式也有很多问题,总体而言劳动力市场僵化,创新意识萎靡不振,热衷于保护既定的劳动权利和社会福利,企图让工人收到稳定的工资和保险福利,但这样却很难激励人们去创新。
尤其是,与日本和中国等呈现出增长的新兴市场相比,欧洲的经济体在新兴产业的领跑方面显然是走在后面的。
日本不同于上述几个经济体。
军事理论论文——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国际形势导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表现为三个“新”:一是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二是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态势三是世界思想文化形势的新特点1.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面临挑战。
希腊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高盛“欺诈门”发达经济体的巨额赤字、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隐忧,以及被视为第二次“雷曼事件”的迪拜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高盛欺“诈风门”等,警示着刺激政策后遗症已逐渐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不排除出现新的动荡和反复的可能。
2.世界政治形势的新态势一是国际力量的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
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
欧盟、日本也困难重重。
欧盟委员会在2009年11月初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欧元区经济2009年全年仍将出现4.1%的负增长。
新兴大国虽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在本轮世界力量调整过程中,新兴大国崛起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新兴大国凭借后发优势,多年来保持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
世界主要贸易顺差国和外汇储备大国大部分都是新兴国家。
随着新兴大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模式的调整,新兴大国不仅会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力军,并且还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
从中长期看,全球投资、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双向平衡的格局转变。
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瑞典模式的比较

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瑞典模式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模式调整之间的关系,并以美国、日本和瑞典为例,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各国资本主义模式也开始进行调整。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和瑞典三国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及其效果,以期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回顾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分析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响及其内在矛盾。
接着,以美国、日本和瑞典为例,详细比较三国在新自由主义下的资本主义模式特点,以及金融危机后各自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评估这些调整措施的效果,探讨它们对资本主义模式未来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模式调整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效果。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也有助于我们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它强调市场的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主张通过减少政府管制、降低税率和增加市场竞争来推动经济增长。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影响了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模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美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了金融市场的过度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泛滥,进而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暴露出美国模式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美,德,日 经济模式

美,德,日三国的经济模式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末的多半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经历了曲折的经济发展过程。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模式。
其中,美,德,日三个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美,德,日三国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对它们做了比较,最后叙述了美,德,日三国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字:经济模式市场政府企业当今的多极世界中有美国、日本、欧洲三大经济为中心,它们的经济模式有较强的代表性。
其中欧洲的发展已经有以德国经济为师的趋势,德国模式已经明显地成为新欧洲的典范。
1.三大模式的不同特点美国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
有利于投资、高效和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
美国模式的主要优点有: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
缺点: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例如初筹、中等教育——质量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比例,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模式。
日本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取得了震憾欧美的"世界奇迹"。
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第一,核心是"追赶"欧美,成为重工业化的先进工业国。
第二,关键是"后发效益"。
第三,加强政府干预。
第四,引进技术。
第五,出口主导、"贸易立国"。
第六,实行统制金融。
日本政府具有远见的指导,日本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日本银行与公司交叉持股,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对较弱。
日本模式曾经是"追赶型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济模式,优点有: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忠诚和高熟练度;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质量高;银行与其他工商业企业关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护,免遭失去耐心的股东影响,从而使之得以对投资采取长期观点。
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在这些发达国家中,不同的经济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些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一、美国模式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的特点是自由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
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相对较小的角色,主要通过税收和监管政策来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美国市场高度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同时也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
这种模式使得美国在科技、金融、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
二、日本模式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其经济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和出口导向。
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政策手段和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日本政府通过扶持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注重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使得日本在制造业、高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
三、德国模式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其经济模式的特点是社会市场经济和出口导向。
德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适中的角色,注重市场机制和监管政策的平衡。
德国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同时也注重员工培训和福利保障。
这种模式使得德国在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健的投资环境和可靠的供应链。
四、比较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模式在不同的方面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但也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和不公平竞争;而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则更加稳定和可持续,但也可能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
因此,各国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模式。
同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市场机制的发挥和投资者的信心。
美、日、德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典型。
(一)主要特点。 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 场经济”。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 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 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这一模式 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 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社会习惯与政府 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 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
美日德市场经济模式的相同之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期主导作用
三国都有发达的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 导力量
◆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三国企业都是独立法人实体,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充分享 有经营决策权。
◆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目的是防止垄断,保护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证经济总量的平衡,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进 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标。 3,宏观调控的方法是间接调节。 4,宏观调控的手段是交替地运用财政和货币两种政策手段。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政府主导型:以日本为典型。
主要特点:以私有制为主,但一般都有固定比重的国有资本。
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它比较重视政府 的行为,制订了一系列反映政府和产业意愿的经济计划、产业 政策,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经 济计划显示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总趋向和国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制订了11个中长期经济计划, 通过经济计划,一方面用于确保政府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另 一方面则给私营企业提供较准确的预测性经济情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 重点学科骨干人才资助项目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多 样性研究 》 成果, 项目编号: NKZXA10001
- 86 -
ECONOMIST
……
2011 04
融市场上去除管制、 在国际贸易上 主张自由化 。这些政策 主张被作为医治 经济衰退的灵丹妙药, 也迅速 其结果是导致 20 世纪 90 年代三种市场模式同时陷入了金融危机。 在日本模式和瑞典模式中得到推广, 1. 美国模式的新自由主义化 里根入 主白宫后 , 一直推行放松管制的政策。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 沃 克尔为 了抑制通货膨胀 , 突 但同时也摧毁 了美国 银行, 特别 然将利率提高 到史无前例 的水平 。美联储的这一行 为遏制了通货膨胀 , 是对于那 些专业化于家庭住房抵押 贷款的金融机 构, 因为它们发 放出去的贷款利率是固定的, 但是它们 支付给存款者 的利率却 是不断攀升 的, 为了生存, 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而里根政 府的自由化 政策为 它们提供 了契机。 由于放松 金融管制政策 , 金融机构可以向充满风险 的新领域投资, 甚至可以购买垃圾债券 , 它们试 图通过发 放高风险、 高利息 的贷款来给自己寻找生路。 与此同时, 里根政府进行了 税制改革, 试 1981 年, 图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复苏。这一改革使房 地产开发商获得可以加速折旧的权利和其他好处,精明 的 开发商开始抓住时机, 通过投资房产进行避税。于是, 毫无用处的写字楼 在一座座城 市拔地而起, 到了 一些大都市的 商业房 地产的空房率超过了 30% , 美国房地产泡沫迅速 出现。1986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年, 里根政 府由于税收方面 的优惠政策 受到了 社会普遍批评, 不得不调整 税收政策, 进行增税改革 , 这一 改革不仅拿走 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巨额利益, 而且对避税行为实施了更为严格地规制。 这一 税制变革成为美国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 的诱因, 美国股市经历了 “ 黑色星 1987 年 10 月 19 日, 期一” 的打击, 一天之内, 股票市场 总价值 下降了 23% 。随后, 美国房地产金融机 构开始破产, 美国政府 为了挽救 这些金融机 构, 付出 了超过 1000 亿美元的成本, 而那些没有倒闭的银行以及那些破产银行的 投资者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经济泡沫使美国经济进入了 1991—1992 年的衰退期。 美国失业率上升到历 “ 史 新 高, 高达 10% , 预算赤字 从 1989 年占 GDP 的 2. 8% , 攀升到 1992 年的 4. 7% 。 斯蒂格利茨指出: 以
3 房地产价格损失在 40% —50% 。 17% ,
二、 金融危机与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部调整 20 世纪 90 年代:
几乎在同一时间, 发达国家 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陷入 了金融危机和 衰退 之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中, 这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理论 在实践中的局限性。然而, 任何一种理论从其 产生 、 应用 到 退 出 历史 舞 台 ,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使新自由主义主 张退出历史舞台, 不仅需要理论 上的交锋 , 还需要行动上的 试验。面对几乎同时到来的金融危机, 美国 、 日本和瑞典三种 模式都不同程度地意识 到新自由主义 政策 的局限性, 因此, 都对本国的政策取 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调整的 总体方向就是削弱新自由主义的 政策主张。当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调整的程度和 效果也各不相同。 1. 美国模式的调整与 反复 1993 年 1 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 人克 林顿入主白宫,标志着 执政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美国 共和党 下台。克林顿上任面对的美国经济 形势正是衰退 期,如何驾驭 经济 形势,对 克林顿政府提出 了严峻挑
一、 新自由主义兴起 20 世纪 80 年代: 与发达国家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集体转向
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期,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上台 和里根入 主白宫 ,标志着新自由主义 意 新盎格鲁—— — 撒克逊” 模式拉开了序幕。他们大刀阔斧地在所有制领域 实行私有化、 在金 识形态下 的 “
中图分类号: F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5656 2011 04 —0086 —10
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终结 。 其实,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新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 自由主义兴起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不同市场经济模式就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严重影响,它们经历 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集体转向—— — 90 年代的金融危机和局部调整—— —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和深度调整 的发展变化过程 。本文试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理论梳理,以期厘清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 模式调整的关系, 把 握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变化 趋势, 在发展 “ 中国模式 ” 中吸取教训 , 寻找可 资借鉴 的经 验。
经济学家
……
2011 04
从 1980 年到 1991 年,房地产价格翻倍增长,但从泡沫破裂开始一直到 2003 年,地价一直在下跌,比 到 2003 年比最高值下跌了 60% 。 1991 年最高峰下跌了 45% 。商业房地产的价格下 跌更为严重, 经济泡沫的 破灭 使日 本经济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 平均 增长 速度 仅为 1. 2% ,为 发达国家 中最低水 平, 有些年度还出现了负增长。失业率 从 1990 年的 2% 上升为 1998 年的 4% , 2002 年又进一步上升为
1 经济的潜在表现与实 际表现的差距来衡量, 1991 年衰退和战后的平均衰退一样糟糕 。”
2. 日本模式的新自由主义化 日本的经济 政策 基本方针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转向了新自由主义, 起初, 新自由主义是作为 临时行 政改革路 线而被引入日本的, 在临时行政调查委员 会提出的各种行政改革 的建议中, 提出了新自由主义 主张: 削减公务员 定编, 控制社会 保险、 医疗、 教育等各项财 政支出, 取消各 种财政补贴 , 实行国 有企业民 营化, 对各个领域放松管制 等等。 2 在自由化理 念的指导下, 日本政府对金融市场 采取去管制 的政策, 利率自由化, 银行准备金越来越 少, 对公司的债务限 制门槛也不断降低。就银行业来说, 日 本 银行 在 失 去 了 “ 主银行” 地位以后, 开始给 中小企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贷款; 开拓消费信 贷业务, 增加 家庭贷款也成为日本银行的重要发展 方向, 这催生房 地产行业的泡沫。就制造业来说, 因为生产过剩导致 利润率下降, 大企业开始把资本 投向金融 领域, 出现了企业金融化的 趋势。 去管制在 国际市场也同样存在, 由于美日贸易中美国长期出现逆差, 为了缓解逆 差, 新自由主义 政 策要求金融自由化, 日本固定汇率难以为继, 广场协议” 导致日元升值, 日本出口企业受到重创。 1985 年“ 日本出现了通货膨胀 迹象, 日本央行将其官方利率从 1989 年中期的 2. 5% 逐渐上调到年 1989 年, 末的 4. 25% , 到 1990 年夏季, 上调到了 6% 。利率 上调使股票价 格开始崩盘, 到 1992 年底, 日本股票市 场价值仅 为 1989 年高峰时的 38% , 股票市场的市 值损失高达 430 亿日元。 随后, 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 , - 87 -
① 达到战后的最高水平 。这次金融危机 后日本经济一 蹶不振。 5. 7% ,
3. 瑞典 模式的新自由主义化 瑞典进入了经济 学家鼓吹已久的去管制时 期, 社 民党 政 府 开 始了 所 谓 “ 体制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转变” 的政策, 具体包括削减公共福利、 放松管制以及大规模的私有化。这些政策 破坏了瑞典银行在战 后以来的严 格管制制 度, 到 1989 年, 货币管制最终被取消。 去管制 刺激了银行之间的竞争 和信贷市场的 繁荣, 银行、 抵押机构、 金融公司 和其他机构获得了在国内信贷市场 上自由竞争 的新环境。在危机前 5 年, 瑞典信贷快速扩张, 私人借 款达到国 内生产总值 的 85% —135% , 相当比例的借款用于房地产和金 人们被乐观情绪笼罩, 除 房 地 产外 , 制造领域 的投资也出现 融资产的投机。由于经济的 持续快 速增长, 过 热 现象 。 信用 扩张 使私人借 款达到国 内生产总值的 85% —135% ,其中 相当 比 例的 借款 用 于房 地产 和金融 与 此同 时 , 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也出现了过 热现象。由于经济的持续快 速增长, 人们被乐观 资产的投机, 情绪所笼罩。20 世纪 80 年代 中后期, 瑞典金融市场 异常活跃 和繁荣, 股票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价格迅速 上升, 股票价 格指数上升了 118% ; 家庭金融资 产占 GDP 的比例从 82% 上升为 102% 。 1985—1988 年, 为了防止危机, 政府于 1991 年提出了税制改革, 同 时, 央行提高了银 1990 年瑞典出现了危机 迹象, 行利率, 导致资产价格开始下跌。 德国高利率 政策和马克币值升高通 过瑞典的固定 1990 年两德统 一后, 汇率传导到瑞典, 进一步抬高了瑞典利率, 刺穿了资产泡沫。 危机到达 顶峰。 为制止资本 外 1992 年夏天, 保卫瑞典货币, 央行在短短几 天内将基准 利率提高到 500% , 但 仍然 没 有 效 果。 瑞典实施的高利率 和 逃, 使得经济雪上加霜, 银行损失巨大。据估计 , 从 1990—1993 年, 银行累计贷款损失接近 其他紧缩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