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五、国难当头

合集下载

【作者信息拓展】李清照国难当头(5)

【作者信息拓展】李清照国难当头(5)

【作者信息拓展】李清照——国难当头(5)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

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

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

同时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

那你现在看到他写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为一套,突然看到他写的、手书的佛经,他狂喜不已,马上拿回家里要细细地看,这是第一,他很着急,打马回家。

第二呢,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看到一本好书,看到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或者一首乐曲,你总是希望能够和你最亲近的、最亲密的或者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来欣赏。

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一种很大的快乐,所以他打马回家也是要赶紧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来欣赏这幅很名贵的手书的真迹,他这个心情很迫切。

我们现在在街上买个什么好东西,是不是马上打个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赏,估计可能没有这么迫切。

赵明诚带着这幅真迹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赏和品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赵明诚后来在这幅手迹的后边写了一个跋所记载的,二更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如果说他从邢家出来,然后打马回家,就算到八点,一直看到十一点半,就是这么几幅字,两个人看了三个多小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而且是一边看着一边饮酒,饮酒饮得渴了,饮酒饮得嘴都干了,就饮茶。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五)《国难当头》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五)《国难当头》

[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百家讲坛讲‎稿]李清照‎(五)《国‎难当头》‎(‎五)国难当‎头画‎外音:‎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

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

‎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讲稿

百家讲坛之李清照讲稿

目录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一)书香才女 (2)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二)门当户对 (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三)喜忧参半 (15)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四)风波再起 (22)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五)国难当头 (30)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六)雪上加霜 (3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七)颠沛流离 (46)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八)再嫁婚变 (53)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九)夕阳岁月 (60)百家讲坛之李清照(十)一代词宗 (68)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一)书香才女画外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如何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的,“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的豪迈,究竟哪一个是她的真性情呢?而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又是怎么回事。

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步步走近这位传奇的女词人,一一破解这些问题。

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一集“书香才女”。

敬请关注。

康震:说起李清照来,我们的脑海当中啊,就会浮现出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端庄的这样一个女词人的形象。

那么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也是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

每当我们在异地他乡,收到亲人的书信,收到丈夫和妻子的书信,我们的心头就会袭上一层淡淡的相思之情,这时候我们的耳边仿佛就回响起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当我们在重阳节的黄昏因为思念自己的家人、思念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恋人而形容憔悴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会默念这样的诗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作者:任庆玲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6期内容摘要: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更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女作家。

李清照的词中有婉约柔细的一面,而她的诗作之中则更多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与其家庭环境和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李清照诗爱国情怀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母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

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洛阳名园记》等著作传世。

母亲王氏,也能诗会文。

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李清照不但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华,而且继承了其父耿介忠直、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

李清照少女时期所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她所写政治诗的最初成就。

在这两首诗中,对于大唐的兴衰之由,她公正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佞得志。

第一首诗中她首先指出唐玄宗晚年的荒淫腐朽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五十年功如电扫”,高度概括了李隆基盛极而衰的一生。

诗作接着又指出战乱的平定固然是由于郭子仪,李光弼的战功,但人心的向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二首则侧重于批判唐肃宗信任张后和宦官李辅国,致使玄宗父子之间更增猜忌和隔阂,而忠于玄宗的高力士也遭流放。

诗中指出,“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战乱可以平息,流亡者可以回来,但若为外戚宦官所左右,君臣父子也难免兵戈相见,对人民的祸患就更不用说了。

两诗的结句分别指出一国之君一不可荒淫腐化,二不能宠信宦官小人,并以此来作为对宋朝统治者的鉴戒。

当时宋徽宗宠信奸臣蔡京、童贯,追求享受,不问政事,群臣又互相排挤,新旧党争激烈,李清照耳闻目睹这种种事实,预感到民族危亡的风雨即将到来,于是以借古讽今之笔赋写了此诗,向徽宗提出劝谏——“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同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表达了女诗人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国家的关切。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良缘。

赵、李二家虽有亲姻关系,政治上却分属“新”、“旧”两党。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

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

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

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的女词人。

她的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后人曾以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

她的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崭露头角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间的一个士大夫家庭里。

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是个有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善于作诗词写文章。

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

初三作文:《李清照之国难当头》观后感

初三作文:《李清照之国难当头》观后感

初三作文:《李清照之国难当头》观后感
在这一集里,金国的兵队已经打到了李清照所在的国家,还打到了他们的首都,像现在的北京一样重要。

那样的话,李清照和她丈夫收藏的文物、字画该怎么办呢?后来李清照把体积大、不重要的文物排除掉,剩下的还能装载几车呢?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还能装上十五车。

可是青州还有一大批文物,后来青州兵变,李清照还是抢出一些最珍贵的文物。

而在去江宁的路上又几次被抢,李清照还是来到了江宁。

在这危难之时,李清照写出了《临江仙》,表达了金人铁蹄踏碎了她平静的生活,让她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

李清照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据介绍,她对诗词文赋无所不通,而尤以词闻名于世,她的词无论是感情、形象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的锤炼都非常自然真实,几近完美。

在艺术风格上,李清照的词是人们公认的婉约词派代表,以浅俗易懂、明白如话为特点,被人们称为“易安体”。

来到十六潭公园,我们读着李清照的一首首名句,不仅会被她的才艺折服,更会被她的深情所感动。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活泼可爱,执扇轻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新婚不久,思念远游的丈夫赵明诚,写下了《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醉花阴》中更显孤独惆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金兵入侵中原,丈夫病逝,深受打击的她写下了《声声慢》,难掩心中的悲怆与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国破家亡,李清照并不是无病呻吟,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夏日绝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正义凛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宁死不肯渡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仓皇南逃、不敢收复失地的南宋政府。

这一首首诗词,刻画了李清照一生的坎坷。

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诗词中古风古韵和家国情怀的气息,心灵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

寻常见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忍不住触景生情,就会有感而发,出口成章,诗意的生活岂不妙哉?正如诗中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书香的力量会让人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可是,环视左右,书香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书香的气息在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溜走……很多人宁愿每天拿着手机看新闻玩游戏七八个小时,也不愿拿出几分钟欣赏一首诗词;曾经年少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句,现在却忘得一干二净;面对美妙绝伦的风景,只能拿起手机拍下来,却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诗句;面对利益的诱惑,有多少人能淡然视之;面对所谓的成功和成就,又有多少人心里有种莫名的失落?我们都应该反思,书香家国该何去何从……希望有更多的人重拾书香,再读古风古韵和家国情怀,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放光芒。

拽姐李清照阅读理解

拽姐李清照阅读理解①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

建炎三年(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

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②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③气节,就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诗人还嘲讽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并无气节和暴虐懦弱。

④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

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

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

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⑤从此,清照将永远就是孤雁一只了。

再没“相对展玩吞咽”金石书画藏品的欣喜,再没“并肩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挤启程堂斗茶哈哈大笑的快感,更不能重蹈覆辙默默春草之后团圆的浪漫了。

相逢直要等待来世。

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就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就是世情凶险中伤欺负遭此当头棒喝,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

“葬毕,余终不之余又大病,仅剩休养生息。

”(《金石录后序》)李白就是“拔刀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就是“葬毕夫君心茫然”。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穷悲愤,大病一场。

煮着血泪,她写出了“祭典赵湖州文”,其中存有句云:“白日正中,感叹庞翁之机捷。

李清照简介1000字

李清照简介1000字篇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洪业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互助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钓矶是中国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后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崇敬自我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再者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反帝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令人满意,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终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独树一格的境界,在词坛中所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怎么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为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生平介绍与解说

李清照生平介绍与解说李清照生平解说李清照生平解说 01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华夏词坛盛开着一朵最为娇艳的女人花。

她就是人称神州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古往今来,人们颂扬她的才华,敬佩她的气节。

而女人们更是把她引以为荣,当作自己学习的楷模。

她生于公元一0八四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

她自小负有才名,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且精于琴棋书画,兼通金石篆刻。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全球杰出人物的名字命名水星环形山,有十五座是中国人的名字。

其中的李清照,是中国女人的唯一代表。

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的天空里。

也许是因为战乱,也许是重男轻女,李清照的作品散失严重,传世很少。

现存词五十余首,诗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

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数量相比,这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

然而,李清照就是凭着这少量的作品,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我国文坛里占据一席之地,充分说明了她极高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成就。

据说在词坛,苏东坡、辛弃疾地位最高,南唐后主李煜和李清照次之。

其余的,如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要排在后面了。

细细数来,能和男性大师比肩的,在中国的女人里,还真的是非李清照莫属。

下面,笔者就她的生平事迹,花分几支,逐一叙述。

文中如有不当,敬请方家指正。

李清照生平解说 02快乐幸福的李清照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富裕人家。

年轻的她是快乐的。

其作品流露出更多的闲情逸致,如闺中趣事、自然景物或少女情怀等。

她虽是大家闺秀,却没有恃才傲物的坏脾气,而是有着比寻常女子更多的的纯真与浪漫。

李家有女初长成。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曾经是“见有人来……和羞走……却把青梅嗅。

”的腼腆小女孩;也曾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的开朗女子。

青春勃发的李清照,无忧无虑情窦初开,天真烂漫清雅美丽。

十八岁时,这朵靓丽动人的女人花被当朝才子赵明诚摘得。

两个才子,一对佳人,这段姻缘不知羡煞了多少当年以及后来的红男绿女。

夫妻二人把酒东篱品茶论诗,剪烛西窗如胶似漆;他们白天读书习字谈古论今,夜间把玩金石碑刻善本古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五、国难当头画外音: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

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

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

同时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

那你现在看到他写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为一套,突然看到他写的、手书的佛经,他狂喜不已,马上拿回家里要细细地看,这是第一,他很着急,打马回家。

第二呢,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看到一本好书,看到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或者一首乐曲,你总是希望能够和你最亲近的、最亲密的或者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来欣赏。

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一种很大的快乐,所以他打马回家也是要赶紧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来欣赏这幅很名贵的手书的真迹,他这个心情很迫切。

我们现在在街上买个什么好东西,是不是马上打个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赏,估计可能没有这么迫切。

赵明诚带着这幅真迹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赏和品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赵明诚后来在这幅手迹的后边写了一个跋所记载的,二更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如果说他从邢家出来,然后打马回家,就算到八点,一直看到十一点半,就是这么几幅字,两个人看了三个多小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而且是一边看着一边饮酒,饮酒饮得渴了,饮酒饮得嘴都干了,就饮茶。

泡的是非常名贵的小龙团,福建名茶,这个小龙团是什么呢,是地方献给皇帝的贡品,一两茶0.1两黄金。

所以你看它是名字配名人,然后配珍贵的名茶。

这不是十一点半吗?又点了两根蜡烛,这是他亲自记载的,他们又点了两根蜡烛,算一根蜡烛一个小时点完,又是看了两个小时,这就到了下半夜一点钟,凌晨一点钟了。

而且赵明诚写到说两个人一边看一边喝茶,高兴得都快发了狂了。

当时的情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那比看一个什么大片来劲多了。

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赵明诚也许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段时间里头被那些美貌的、年轻的、会唱歌会跳舞的歌伎、小妾吸引住,但是真正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能够真正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是李清照。

不然他就不会这么着急地打马回家,跟她欣赏这幅白居易的手书。

所以我们觉得夫妻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时候,甚至会有走岔路的时候,但是只要你手里握着对方的爱情的信物,你就肯定能找到你的另一半,肯定就能够破镜重圆。

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讲,他们爱情的信物是什么呢?就是它们共同所致力的,共同所喜爱终生的文物的收藏、文物的品鉴,这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

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画外音: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

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

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康震:实际上,虽然当时的战争主要地集中在开封地区,但在山东也已经感受到了战火,总是有一些打败仗的游兵散勇闯到淄州城里边来作乱,赵明诚作为一州之长,平定这些游兵散勇的兵乱,为此还升了一级官职。

所以这个战争的气息,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接近淄州、接近山东。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讲了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呢?“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什么意思呢?听说金国人已经攻破了京师首都,开封已经被人家占了。

我在房子周围看一看,心里边茫茫然没有一个依托,为什么呢?她听说首都被占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识到虽然淄州离开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满屋子堆放的这些文物、金石、字画放到哪里去呢?该怎么来处置呢?所以她说:“且恋恋,且怅怅”,又感到无比的留恋,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一种惆怅。

“知其必不为己物矣”,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那怎么办呢?总得想点什么办法吧。

说起来,事情都撞到一起了,也是巧得很,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后,守丁忧,就是这个官职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

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就是母亲在江宁去世了,他们要去奔丧,而当时整个的国家的形势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奔丧,你得通盘地考虑两个人的去处,包括很多房间里边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儿去。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对整个这个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她说什么呢?“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金石录后序》这奔丧是赵明诚要去奔丧,这既是一次奔丧,也是一次大迁移。

知道山东这个地方迟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转移到江宁去。

你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

那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呢?刚才我念那一段,他们说,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比方关于一个主题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

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金石录后序》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

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说奔丧去江宁,其实也是迁移去江宁,主要先是迁移文物,其实也带有逃难的性质,这是第一点。

第二是什么呢?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

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她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有青州,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

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到:“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金石录后序》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

怎么办呢?她留下来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赵明诚一个人,当然还有其他的仆人,押运着这十五车之巨的文物从淄州出发,先到东海,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然后再过淮水,再过长江,到达江宁,那路上会不会有遗失,会不会有丢失呢?这让人担心。

而李清照如果一个人留在青州,那更加让人担心。

那就意味着那十几间屋子里边的文物那就都归你处置,不光是文物,你自己还面临着危险问题。

画外音:在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十几间房子的各种文物,种类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

别说是长途迁运,即使是简单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与时间。

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身单影只的李清照该如何处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与丈夫团聚呢?康震:可是我们说啊,即便他们计划得再周详,胆子再大,那些文物也没能够保住。

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她不是等着第二年开春才运这些东西吗,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金石录后序》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

那么她没有能够挽救这十几间大屋里边所藏的文物,但是李清照还是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

这个赵明诚有详尽的记载。

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夫妻不但文物的保护意识很强,而且他们有很强烈的档案意识,就是对于这个文物的命运、文物的经历,他们都详细地记载。

当然有些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可能散遗了、散失了,但是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点点,我们就能充分地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文物的挚爱,和强烈的责任心。

赵明诚在蔡襄《赵氏神妙帖》跋当中说,这本《神妙帖》字帖是当初自己在东京的时候花了二十万买的,那么兵变发生之后,青州家中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全都荡然无存,只有我的老妻独自携带着这幅字画逃了出来,她刚刚逃出来乘船南下过镇江的时候,又遇到强盗抢掠,她依然怀抱着这幅字帖,躲过了强盗的抢掠。

所以他说,这幅字帖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皇天护佑,那真是神妙。

他讲的是神妙帖的遭遇经历,但是由神妙帖我们能看得出来,李清照当时的处境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她虽然没有能够把所有的文物保护下来,但尽到一个弱女子所能尽到的最大的能力保存了一些文物。

画外音: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

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