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时代;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初一历史回顾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文明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并对后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以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种植作物和养殖动物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逐渐发展了农业技术,如耕种、灌溉和养殖技术,以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最早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华夏文明。
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以小麦和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而长江流域的楚文明则以稻米为主。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完善和演变。
人们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农耕工具,如耧车、犁等,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从事纺织、陶器制作和交易等活动。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立成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聚居、交流和交易的场所,推动了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
在城市中,人们开始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制度,如农田水利管理组织和商业行会等,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提供了人们基本的食物和生活资料,为其他行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其次,农耕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耕社会的兴起使得人们摆脱了食物短缺的困扰,能够专注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探索。
这也为后来的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最后,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耕社会的影响,如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农耕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对勤劳、俭朴和孝道的崇尚。
农耕文明时代-课件

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人们修 建了大量的灌溉系统,如水渠、水坝 等。这些灌溉技术的出现,使得农业 生产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土地利用与农业布局
土地利用
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地形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 的区域,用于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
生态保护
传统农业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有机耕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方式,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健康。
文化遗产
农耕文明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的习俗、节庆 、技艺等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农业现代化与创新发展
1 2
技术进步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法律与秩序
法律体系
以习惯法和成文法为主,维护 社会秩序和公正。
司法机构
设立专门的司法机关,处理案 件和纠纷。
社会治安
通过警察和军队等机构,维护 社会治安和稳定。
法律意识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 念,促进法治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文化
教育体系
建立学校和教育机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学术研究
开展学术研究和探索,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
农产品贸易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农产品贸易。各地的农产品通过贸易得 以流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还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04
农耕文明的环境与 生态
农业环境
土壤类型与质量
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水分 等因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
影响。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气候条 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有直 接影响。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生产的方式。
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农耕、氏族农耕、封建农耕和良田制农耕。
在原始农耕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简单的工具,如石斧和木耒,进行耕种活动。
他们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滨地带。
此时,人们主要种植小麦、稻谷、豆类等作物,并养殖牲畜,如猪、牛、羊等。
原始农耕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和交流。
随着氏族制度的出现,氏族农耕逐渐兴起。
在氏族农耕阶段,人们开始以氏族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氏族成员共同耕种土地,分配收获,并进行相互帮助和交换。
这种农耕方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并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封建农耕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并借助农民的劳动来获得丰收。
农民们在地主的领导下进行农耕活动,同时还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和交纳地租。
封建农耕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更加有组织、规模化,但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良田制农耕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田开始进行规划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农田制度。
同时,农民们开始使用犁、耙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良田制农耕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文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和交流,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同时,农耕文明也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耕、氏族农耕、封建农耕和良田制农耕四个阶段。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耕的地区之一,古代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和文明的伟大。
一、农耕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约距今8000多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重要区域。
在这两个区域,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开始了种植农作物、驯养牲畜等生产活动。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土地肥沃。
古人利用黄河的泥沙沉积和洪水灌溉的特点,开展农业生产。
他们掌握了灌溉技术,使得庄稼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古人还采用了人力、畜力耕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体系。
而长江流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
这里的农耕文明也迅速发展起来。
古人利用水利工程,开发了大片农田,发展了水稻种植。
长江流域的农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二、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成为社会的主体。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经验。
他们发明了犁、耙等农具,利用畜力提高了耕作效率。
古人还研究出了适宜的田间管理方法,包括轮作制度、施肥技术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他们还发展了种植技术,选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农作物品种,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农民在劳动之余,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许多手工制品,比如陶器、织品等。
这些手工制品在交换和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三、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与演变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为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庞大的农耕文明之一。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经历了数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的社会形态。
本文将从兴起、发展以及演变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程。
一、兴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农耕社会,人们开始熟悉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实现了定居生活。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适宜的地理环境下,人们开始种植谷物、蔬菜和水稻,并养殖家禽家畜,实现了农耕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耕文明兴起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经验和农耕传统,农耕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同时,人们也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最早的农耕社会组织形式。
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人们按照不同职责和工种的划分,实现了劳动分工,进一步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二、发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最早的农耕文明发展为后来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地域性文明。
这些文明区域在农耕生产技术、社会组织、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逐渐向更广阔的地域扩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兴起和分裂,为农耕文明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通过政治、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不同地域的农耕文明相互影响,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农耕文明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这一时期也逐渐与商业、手工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相结合,形成了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为农耕文明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条件。
三、演变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的农业生产是不够满足社会需求的。
于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农工商结合的现象,农耕生产逐渐与手工业、商业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模式。
农耕文明时代(上)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一、历史沿革:1、古希腊:前2000年爱琴文明(中心:克里特岛、迈锡尼,历时800年),前8世纪城邦时代(雅典、斯巴达),前5世纪晚期雅典、斯巴达相互征战中衰落。
2、古罗马:前8世纪兴起,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法西斯,12扈从),前27年屋大维—罗马帝国,2世纪地跨三大洲(欧亚非),3世纪分裂,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消灭。
3、欧洲中世纪:法兰克王国,800年查理曼帝国(教皇加冕),843年凡尔登签定签定条约三分帝国(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4、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中叶地跨三大洲(欧亚非)10世纪以后衰落二、政治制度:古希腊、古罗马:奴隶社会;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
1、雅典——民主制: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全体男性公民)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抽签选出)陪审法庭(最高司法结构)(官员和陪审员抽签选出)陶片放逐法(保护民主制)。
雅典民主制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看,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政议政;从消极的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查理曼帝国——封建等级制度(土地的层层分封:臣服礼、封建主从关系,使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封建主(领主)——农奴查理接受教皇加冕:标志着教会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军事:1、斯巴达:崇尚武力(象大兵营)2、罗马:尚武,集团军。
前2世纪取得地中海霸权,2世纪地跨三大洲(地中海——内海)3、阿拉伯帝国:622年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军队,632年对外扩张,八世纪中叶地跨三大洲(依靠武力征服建立)1、雅典:临爱琴海(地中海),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业发达,城邦繁荣。
2、欧洲中世纪:农村(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城市(11世纪起复苏,新兴城市不断涌现。
巴黎和伦敦——政治、经济、贸易中心,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佛罗伦萨——手工业。
自治权,真正的自由人。
农耕文明发展脉络

农耕文明发展脉络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早期的定居生活、农业的出现,到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形成,最终构建起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体系。
以下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主要脉络:1.定居和农业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渐由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过渡到定居生活,开始进行简单的农业活动,如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
这一时期标志着农耕文明的雏形。
2.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发生了农业革命。
人类逐渐学会了更有效的农业技术,包括灌溉、耕作工具的改进、农作物的选择和养殖技术的发展。
这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人口开始增加。
3.城市的形成:农业的进步导致了食物生产的增加,使得社会可以支持更多的人口。
城市开始形成,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
城市为商业、手工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4.文明的兴起:随着城市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各种社会制度、宗教、法律和政治组织开始形成。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的文明相继兴起。
5.交流与融合:随着城市和文明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包括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
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6.农业社会的维护和变革:农业一直是维系农耕文明的基础。
社会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植物和动物基因的选择逐渐取得进展。
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
7.农业技术的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不断革新。
中世纪的三农革命(轮作制度、三轮犁的使用等)、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机械化等都对农耕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现代农业: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农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化肥、农药、机械化农业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秀州中学分校 胡燕娜
先秦和秦帝国→汉唐帝国→宋元时期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三代), ⒈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三代 ,周代成型; 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 三代 周代成型; ⒉曾达到世界农耕文明之巅峰; 曾达到世界农耕文明之巅峰; ⒊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礼仪之邦); ⒋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礼仪之邦 ;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礼仪之邦 ⒌吸纳多元文化,兼容并蓄; 吸纳多元文化,兼容并蓄; ……
/GB/keji/1059/2236614.html
4、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历史语言的表达能 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 力和思辨能力,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力和思辨能力,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组织课堂辩论: 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组织课堂辩论: ⑴周王分封的利与弊 ⑵礼乐制度留给后世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礼乐制度留给后世的积极作用、 ⑶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 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与错 秦始皇“焚书坑儒”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秦朝一统
政治 郡县 制
经济 统一 货币
文化 统一 文字
军事 修筑 长城
意义:了解从西周宗法分封制社会到秦朝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华文明的 根基和特色 。
(四)教材特色 与旧教材的差异
1.确立了文明发展的主线: 确立了文明发展的主线: 宗法分封制社会→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 宗法分封制社会→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 2.所涉制度、人物、事件、思想繁多,不以时间、 所涉制度、人物、事件、思想繁多,不以时间、 概念叙述为主,将丰富的图片、 概念叙述为主,将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学生的 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服务; 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服务; 3.教材内容的取材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的取材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明时代;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设计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级专项目标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历史。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一重要命题,也反映出本课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某种重要的历史道理。
要求认识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或不同地域中的不同表现,这是把地理学和历史学核心概念相综合的体现。
本课设计主要是要实现课程标准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本课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还有: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一)、学生基础学养分析
1、学生学习过古代文明的地域分布相关内容,对本课所涉及的古代
希腊和先秦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准备。
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人地关系知识,为学习本课的有关区域在空间的差异奠定了知识和观念上的基础。
2、学生已经有了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小组合作,学生之间有了合作的方法和能力,基本能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
而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和将要举行的xx 年北京奥运会十分感兴趣。
(二)、学生学习设计思路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闭幕式的表演为学生创设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的情境。
为探究学习的开展开个好头。
2、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创设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的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能进行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本节课的探究时,学生要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且要求组内的动手记录发言等角色,分工要明确,角色要转换。
这样做既能使每个
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交流。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爱琴文明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知道古代希腊两个着名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了解古代希腊的文化和主要思想。
2、知道与古希腊同期的中国处于夏朝至秦前时期。
了解当时中国的灿烂文化和思想。
3、了解古代希腊与同期中国在政治、经济、生活、文艺等方面的知识。
4、通过对古代希腊与中国的研究,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比较分析法。
过程与方法
采用新课程提倡的建构主义教学法。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来达到本课的目标要求。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开幕式上古今希腊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感受社会生活的
沧桑巨变的同时,体会珍惜本国文化的重要性。
2、通过古代希腊与中国的多方面的比较,在感受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还要注意接受和欣赏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3、通过设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动,增强学以致用、努力为祖国文明进步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说明
片头展示进入情境教师课前播放有关有xx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取得金牌的喜悦场景。
学生观赏并议论。
组织教学环境,学生开始进入学习状态。
视频导入引出主题(4分钟) 先由学生说说雅典奥运会的有关情况。
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录像片段<奥运会旗交接仪式),播放中教师提问:有谁知道录像中的执旗的人物分别是谁?学生回答:雅典市长与北京市长。
播放完之后教师提问:当你看到奥运会会旗交到北京市市长手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引出课题:从雅典到北京。
通过录像的演示,渲染一种充满自豪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5分钟) 师:雅典代表哪个国家?〈学生回答:希腊〉北京代表中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希腊和中国的历史,大家说
好不好?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两个文明古国的历史,这个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务呀!所以我们要再来选择一下学习的范围。
学哪里内容呢?师:雅典奥运会的举办是十分成功的,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提问:雅典开幕式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展现了古代希腊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文明成就。
我们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大家说,好不好?通过两个文明古国的对照来感受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世界文明是多种多样的,文明本身也是多样的,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
文明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文明内容表的主要项目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作用就是"抛锚"。
使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报国热情。
提供线索自主学习(16分钟) 师:今天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古代希腊与同时期的中国。
我们要通过比较双方文明的发展状况来研究。
出示投影问题提示:1、我们现在可以在哪里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回答)2、可以对照哪些方面的内容?:(投影显示) 古代希腊同时期中国
时间范围公元前xx-公元前四世纪夏、西周、春秋战国
空间范围爱琴海沿岸黄河流域为中心
哲学科学、文学艺术西方文化之根建筑雕塑百家争鸣长城、文字重要人物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诸子百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3、要选取哪些资料?(学生完成自己小组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小组展示交流探讨(15分钟)
1、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或展示研究成果,先明确两个文明区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上来看:古代希腊在公元前xx到公元前期3世纪,古代中国同时期处于秦朝前。
展示世界地图,显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两个文明空间上都处在中纬度和靠近水域的空间。
(提问:为什么?,回答:地理环境对会文明产生影响)古代希腊属于一种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则是一种大河文明大陆文明。
在时间上来看:大致都是出现在bcxx到bc200之间。
引导学生回答:希腊文明是与中国文明同样悠久的文明。
2、学生继续汇报探究成果。
请学生对文化成就的三个方面(哲学、科学、文艺)进行自由选择。
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在比
较哲学方面成就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哲学成就的形成时间与两个文明在哲学上的不同特点。
比如以苏格拉底与孔子相比较,时间上来看,都大致出现在bc600-400之间,哲学思想的关注点苏格拉底比较多的是关注人自身的思考,而孔子的思想则注重于治国理想。
播放反映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的雅典开幕式录像片断(文化1 录像)。
教师出示一枚铜钱,问:这小小的一枚铜钱上你可以看到哪些中国文化?回答: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思想,中国文字,古代青铜冶炼技术,艺术。
3、在比较科学成就时主要让学生来根据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行汇报并谈谈对两国古代文明在科学成就上不同情况的看法。
3、在学生汇报古代希腊与中国文艺方面成就后,老师介绍万里长城和奥运会会徽的设计。
请学生说说奥运会会徽设计的成功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文化。
通过交流,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
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把文明的比较引入到对中国文化的回味,在体会古代希腊文化的同时,感悟到中国文化的灿烂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
交流感悟主题升华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
请学生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引导学生: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同样也有着灿烂的文明,我们应该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成就,从而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它。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感怀,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视野和意识。
布置任务课后探究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于古代希腊与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请依照所学的知识,运用你的智慧,展开你梦想般的翅膀,为我们xx北京奥运会设计你心中的开幕式吧!(把开幕式录像作为背景播放)。
要求:体现出北京奥运会的目标: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我们要以“人文奥运”为核心来设计。
最出色的,最有创意的,表现最突出的小组和个人都有机会获得金牌。
学生在课后把本课的设计再作进一步的修改,把作品或思路寄至:北京奥运会组委会:
共3页,当前第3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