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共17页
1探索月球的秘密

登月要准备好充足的氧气、水、食物、既能防寒又 能抗热的衣服、通讯设备等等。
月球 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 卫星。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 38万 千米。 ●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 1/49 。 ●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 1/6 。 ●月球上没有 空气 、没有 水 ,
探索月球的秘密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 至今也没发现生命。
月球表面有平原(月海) 和众多的环形山。
月球表面覆盖着一层火山灰性质的土壤。
探索月球的秘密
在月球上,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30℃; 背着太阳的一面温度最低可达-180℃。
思考:
探索月球的秘密
• 在月球上,假如有人在你身边大喝一声, 你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
至今也没有发现 生命 。 ●月球的表面有 平原 和众多的环形山。
我们应该 选择 平原 作为登月的地点。 ●月面上覆盖着的是一层多孔的火山灰质的土壤。 ●在月球上,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以达130 ℃ ;
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最低可达 —180 ℃ 。
到目前为止,
人类已经6次成功
登陆了月球。
中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 已于2004年正式启动。
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可以用
“绕”、“落”、“回”三个字分别 概括。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38万千米。
探索月球的秘密
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1/49。
探索月球的秘密
月球对它表面物体的吸引力,只 有地球引力的1/6。
探索月球的秘密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
探索月球的秘密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 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那些月面上看起 来比较暗的地方就像地球上的海,于是便称它们为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
这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同时,前苏联也在1970年至19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
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
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太空深深的迷恋,早先的天文学家们把月球看成地球的另一面,希望可
以捕捉到难以想象的神奇秘境,传说月球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奥秘,一直带给人们梦想和
灵感。
1957年,前苏联推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一号”,这一重大新闻引起了全
世界的关注。
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金·克拉科夫在“苏联三号”号火箭上完成了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太空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乔治·艾塞克斯乘坐“阿波罗11号”号
进入宇宙,经过无数星星,历经数次次穿越月球的轮回,终于于7月20日12点56分踏上了月球表面,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任务,也成为了人类开始探索月球的起始点。
从那以后,多国宇航员成功的在月球表面登陆,安置众多试验性的科学设备,与此同时,
多批从月球上采集的样品也被带回地球,为人类掀开了月球科学考察的新一面。
月球成为
人类探索之旅的重要目标,不少国家都竭力参与到月球科学探索中来,人类有望在本世纪
内通过合作实现月球殖民化。
月球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死星,集合了人类未解开的众多奥秘,它或许可以把人类带入一
个新的科学王国,让人类充分得到传说中的秘境的魅力,我们期待着有一天的到来,人类
可以在月球表面建设更多的科学设施,一块未来可供探索的大陆。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
这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同时,前苏联也在1970年至19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
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
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所以,月球已经又成为21世纪深空探测的首要目标,各国制定了实施探索月球的具体计划。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有关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_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
这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同时,前苏联也在1970年至19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
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
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初中科学 月球的探索

月球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 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月壳中主要元素是氧和氢
氢
三种主要岩石
月海玄武岩:富含铁、钛
氧
斜长岩:富含钾、稀土、磷
角砾岩:岩屑颗粒
钾
硅
铁
镁
月相有哪几种?
弦月 盈凸月
什么是月海?
类别
载人 载人 着陆器 载人 载人 月面车 着陆器 撞击 撞击 撞击 撞击
成就
携带有用于采样的“月球人力车” 携带有第一辆载人月面车 自动返回月球样本 探索了中部高原
在月球上停留最长时间(75小时) 探索了波希多尼(Posidonius)环形山
从危海带回了样本 撞月时模拟了一次陨星撞击
找到了水存在的证据 绘制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 找到了水分存在的证据
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中国的探月梦
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别称:月亮、太阴、玄兔 特点: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第五大的卫星,不发光 平均直径:约为3476公里 表面积:3800万平方公里 体积:地球的1/49 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81 表面重力:地球的1/6 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10圈 最近时:约36万公里 最远时:约40万公里 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为+127℃ 夜晚:-183℃ 地形:环形山、月海、月陆、辐射纹
中国太空探索成就
1980年5月18日 我国 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 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 获得了圆满成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艘无人实 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 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 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2002年5月15日 在太原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升空了中国研制的 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 象卫星“风云一号”。
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探索

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探索
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探索和认知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天文学家太公望、张衡等人,在观测和研究月亮及天文数据的过程中,最早发现了月球的山脉、海洋以及熔岩地带等特征。
这些发现和认知为后来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思路。
在现代科学中,科学家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探索月球,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发现。
例如,利用卫星和探测器等器械,将包括月球在内的太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和测量,发现了月球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月球具有地震等现象。
这些新发现与中国古人对月球的认知大致相符。
此外,利用第三十一封长江天文台的照相底片以及我国的探月计划等,对月面地貌进行了精细的测图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古人的研究成果。
总之,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探索和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
从古至今,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观测和研究,不断验证和完善先人的认知,推动着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不断深入。
月球火星的探索资料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是离地球最近的星体,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第一站。
千百年来,人们用美丽的神话祈盼的诗歌表达飞向月球的愿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面停留了22小时,揭开了人类探索月球、开发月球的历程。
这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11年的结果。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前,美国多次发射遥控飞船环绕月球飞行或登月,对月球进行拍照,对月面的地藐及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其后共有6艘飞船,12名航天员登上了月球表面,带回来了月球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同时,前苏联也于1970年至1973年有两个无人驾驶月球车在月面进行了探测。
1959年至1976年美国和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45个对月球的各种探测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7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失去了相互竞争的动力;另一方面实施登月计划,确实耗资大,效益低、技术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采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式来拟定登月计划。
所以,登月计划沉寂了近18年。
随着空间应用需求的日益加大,载人航天等主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空间军事活动的需要,加上近10年来对月球探测的新发现,尤其探测到月球两极有大量的冰存在,引起了各国极大的兴趣,促使探月热再度兴起。
有冰就可以融化成水,水电解后分解成氧,可供航天员呼吸;水分解成另一种氢气,可成为火箭的燃料。
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可供月球开发能源和地球核能原材料。
月岩中还有钛铁矿、铀、钾、磷和稀土元素等,具有巨大地开发应用前景。
月球表面具有高真空、弱磁场、弱重力、高洁净的环境,是研究空间化学、空间物理、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所以,月球已经又成为21世纪深空探测的首要目标,各国制定了实施探索月球的具体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时间201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 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 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 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至此,在经 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 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 的生命归宿。而随着此次“受控撞月”的准 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着陆的探测器,是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
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这个探测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
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
缓慢着陆成功。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
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
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它载的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
月球后便停止了工作。同年10月4日月球3号探测器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
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让人们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软
先于美国同行。苏联人早在1959年就已将月球探测器“月球2”号送到了月球表面。此
外,他们还于1966年发射了一颗环月轨道卫星。但N-1火箭的连续四次失败最终让苏联
不得不中止了载人登月。
美国是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美国的登月计划就是阿波
罗计划(Apollo Project),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 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美国于20世纪 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
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口 ,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带回地球。1970
年11月10日,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第一辆自动月球车上天。17日在月面雨海着陆后,
月球车1号下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这辆月球车重756千克,长2.2米,宽
1.6米,装有电视摄像机和核能源装置。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
完成目标 撞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 表面的基本地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 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 考依据。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 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 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 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
动于衷吗?事实上,苏联人也一直在为载人登月而努力,不过由于致命设计缺陷,连
续数次发射失败,让苏联人载人登月的梦想化为泡影。近日,莫斯科航空学院一实验
室公开了关于苏联载人登月计划一组珍贵的解密照片,照片显示了这项失败的登月计
划中的主要设备,包括从未公开的“LK月球飞船”以及从未使用过的月球登陆车等。
其实,就在肯尼迪总统宣称美国将争取率先将宇航员送上月球时,苏联科学家仍然领
嫦娥工程介绍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 的神话故事,相传嫦娥吞下灵 药后飞上月亮。2019年,中国 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
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
的第一阶段计划,是预定于 2019年年底前,发射中国第一 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环绕月球运行,及进行为期一 年的月球探测任务。
前苏联的探月历程
第三步为“回”,时间定在2019至2020年。即发射月球软 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 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 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 与采样返回。
当“绕、落、回”三步走完后,中国的无人探月技术将趋 于成熟,中国人登月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
尽才停止工作。1973年1月8日发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
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
回170克月岩样品。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
丰富和完整了。 ,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
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
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优势。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就在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时,苏联人会无
第二步为“落”,时间定为2019年至2019年。即发射月球 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 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 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 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 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 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 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 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 化学与物理参数。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 “落”、“回”3个阶段。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 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 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 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 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嫦娥一号”已于2019年10月24日发射。
国家对月球的 探索
中国对月球的探索
美国对月球的探索
月球简介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 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 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 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
俄国对月球的探索
中国对月球的探索 ——方案
绕
落
回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 和可行性研究,2019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 2019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