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茶业概况

合集下载

蒲江考察调研报告

蒲江考察调研报告

蒲江考察调研报告蒲江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了解蒲江的发展情况,本次调研主要围绕蒲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展开。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发现和分析。

蒲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调研发现,蒲江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其中,农业是蒲江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

蒲江的农产品质量好、口感佳,深受市场青睐。

此外,蒲江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主要集中在电子、纺织和机械等领域。

尽管如此,蒲江的制造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亟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蒲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改善。

调研发现,蒲江的森林覆盖率较高,空气质量良好,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同时,蒲江也积极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水资源和土壤的保护。

然而,蒲江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

近年来,由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加快,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蒲江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调研发现,蒲江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也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蒲江还注重文化建设,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然而,蒲江的社会事业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福利体系有待完善等。

综上所述,蒲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各有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蒲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等。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蒲江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西部茶都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西部茶都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西部茶都”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介绍一、项目开发建设背景:“西部茶都”项目是由成都凯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开发建设。

“西部茶都”项目也是蒲江县及成佳镇茶叶产业重点示范企业。

该项目的建设将推动蒲江县及西南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升“蒲江雀舌”的品牌价值,科学引导茶农茶叶种植技术及规范茶叶生产加工流程,将带动成都市农业的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农民的就业、经济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同时,也将带动周边的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建设依托的“三大优势”:“西部茶都”项目建设依托蒲江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地理特质、气候条件、茶叶原产地的区域优势,以及具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中国绿茶“蒲江雀舌”的品牌优势,同时蒲江作为中国绿茶之乡,国家级茶叶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全国“三绿11工程”示范县,无公害茶叶建设基地,拥有上规模企业以及大小加工厂数百家,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茶叶种植产业优势。

三大优势带动产业的联动发展,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商贸采买、展示、展会、茶具交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茶文化博物馆及品茗休闲体验十大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管理一流的茶叶产业高端贸易交流平台。

三、项目区域及交通:项目位于成雅高速入口处, 与成都、雅安、眉山组成为黄金三角中心, 成佳已与成都形成“一小时经济圈”, 以及2轨6路的强大立体交通体系。

成佳是蒲江县西部区域中心镇和中国绿茶产业特色镇,具有“成都花园,绿色明珠”之美誉,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绿茶种植及输出基地之一。

四、项目周边配套:项目周边配套形成“一核四区”:(一个核心区:22项目的南侧面是成佳镇城镇综合服务核,主要由成佳镇的行政机构,文化教育,医疗机构,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为入驻商家的经营提供了便捷报务与生活后勤保障;四个观光旅游度假区:(分别是西北面是万亩茶乡旅游度假区、北面是石象湖旅游度假区、南是湖滨养心度假区及东北面是茶文化体验区,四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绿茶种植及茶文化体验为项目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人气。

2017年蒲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蒲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蒲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增长环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增多,市场稳定性进一步降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全县上下按照中央、省、成都市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实施“一三三六”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精准扶贫脱贫和全面小康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95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94273万元,增长 4.7%;二产业完成701873万元,增长12.3%;三产业完成463379万元,增长1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273元,增长9.8%。

三次产业结构为14.3:51.6:3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0%、60.3%和32.7%,拉动经济增长0.73、6.27和3.40个百分点。

单位GDP能耗下降6.23%。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767454万元,增长10.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5%;其中民营经济中:工业增加值完成444333万元,增长14.0%。

二、农业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32748万元,增长4.3%,实现增加值194273万元,增长4.7%;全县粮食总产量50742吨,下降4.6%,其中:水稻总产量14332吨,下降51.5%,油菜籽总产量14679吨,下降6.3%,水果总产量347941吨,增长8.2%;茶叶总产量10205吨,下降3.4%;蔬菜总产量191424吨,下降4.5%;农产品品牌优势明显。

畜牧业稳定发展。

生猪出栏65.79万头,下降0.8%;家禽出栏380.84万只,下降0.2%。

肉类总产量56851吨,下降2.1%。

早市名茶 蒲江雀舌

早市名茶 蒲江雀舌

龙源期刊网
早市名茶蒲江雀舌
作者: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第34期
蒲江雀舌,四川省蒲江县特产茶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蒲江雀舌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其外形芽头饱满匀整,扁平挺直,色泽翠绿光润;其内质香气馥郁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醇和,嫩绿明亮,为茶中珍品。

蒲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缘这一重要的茶叶生产带,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加工茶历史悠久,所产茶的嫩芽形状如鸟雀的舌头,很细小,称为雀舌。

蒲江县独特的气候使蒲江雀舌成为“早市名茶”。

蒲江常年气候温和,日照少,雨量充沛,早春有效积温高。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蒲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性“早市名茶”适宜产区,同时也奠定了蒲江雀舌的品质特色及商品优势,蒲江雀舌茶分别比龙井和碧螺春早上市10?15
天和20?35天。

良好的土质奠定了蒲江雀舌优越的自然品质。

蒲江土质以黄紫壤为主,保水透气,土壤结构好,矿物质丰富,酸碱度适宜,腐殖质层达15厘米,微量元素镁、锌等含量丰富,对蒲江雀舌独特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业引领 城乡融合 构建现代田园乡村新形态(成佳)

产业引领 城乡融合 构建现代田园乡村新形态(成佳)

产业引领城乡融合构建现代田园乡村新形态——成佳镇着力打造“中国绿茶第一乡”成佳镇地处蒲江西南,面积39.09平方公里,辖7村1社区,69个社,人口10851人,全镇茶园面积1.8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87%),周边茶园面积达60万亩,鲜叶年交易额4亿元以上,是“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和川西茶区的核心区,享有“天府茗门、茶香成佳”之美誉。

近年来,该镇立足茶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城乡协调发展,正逐步成为城乡形态优美、产业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城乡社会和谐文明的现代田园魅力城镇。

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5元。

2009年先后被确定为成都市一般场镇改造试点镇和重点镇。

一、坚持规划先行,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发展规划格局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规划要求,聘请西南设计院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场镇改造等专项规划,将城镇建设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现代产业发展同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初步构建了以城乡共同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现代田园乡镇规划建设体系。

抓住被确定为一般场镇改造试点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机遇,提出了构建以茶产业为核心、以现代茶叶企业为支撑、以旅游业为先导的产业联动发展目标,将场镇规划区由原来的1.74平方公里调整为3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山水画径、古道茶乡”场镇改造,进一步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和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格局。

二、引入市场体制,挖掘茶文化内涵,深入推进城镇建设在场镇改造过程中,注重引入市场体制,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2008年以来,通过政府引导,已带动社会资金约1.6亿元,用于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开展住房和环境改造,开发乡村酒店、农家旅游、城镇商贸等服务业,解决了制约场镇发展的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蒲江县现代农业投资指南和项目管理办法

蒲江县现代农业投资指南和项目管理办法

蒲江县现代农业投资指南和项目管理办法来源:农发局录入时间:2009—04-01〖字体: 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浏览1784 次〗〖关闭〗为加速实施我县“三基地一轴心”发展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制定《蒲江县现代农业投资指南和项目管理办法》。

一、蒲江县情概况蒲江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境内地形为“三山夹两河”(长秋山、大五面山、小五面山和蒲江河、临溪河);地貌以浅丘为主,坝、丘、山分别占幅员面积的20。

25%、60.95%、12.4%;地势较平坦,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534m,最高1022 m,最低465 m;土壤主要类型为酸性黄泥、冲积壤土及紫色壤土.全县辖8镇4乡、109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26。

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

04万人.(一)区位优势。

蒲江隶属成都市,地处成都、雅安、乐山等大中城市的交汇地带和四川省大旅游环线发展带上,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圈与攀西地区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也是成都联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东邻彭山县和眉山市东坡区、西界名山县、南连丹棱县、北接邛崃市。

县城鹤山镇到成都市中心、双流机场、彭山青龙场火车站的距离分别为68公里、50公里和49公里,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

(二)自然资源条件.蒲江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性广。

年平均气温16.4℃,日照1122小时,年均降雨量1300 mm,无霜期302天。

蒲江森林资源丰富,植被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松栎林区的盆地西部马尾松林、常绿樟、栎林小区。

森林覆盖率达到47.7%,其中“三湖一阁”旅游风景区80。

9%以上。

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美誉。

(三)基础设施完善。

蒲江交通有国道108线(成雅高速公路)、318线(川藏路)和省道川西旅游环线贯穿全境。

经过“十五”期间的高投入、大发展,已构筑了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乡村道路为网络的公路交通格局,全县公路形成了“四横两纵"的“放射加半环形”网络结构,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蒲江县茶叶基地建设模式

蒲江县茶叶基地建设模式

蒲江县茶叶基地建设模式蒲江毗邻川茶发源地蒙顶山,具有多年的茶叶生产历史。

目前,全县茶园种植面积20万亩,投产茶园15万亩,其中:获无公害论证茶园5.2万亩,绿色基地3.6万亩,有机茶转换认证0.9万亩,GAP认证2.5万亩,良种优质率达98%。

全县茶叶企业和加工作坊有80余家,茶叶生产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无公害产品6个;有全省最大的茶叶蒸青生产线4条,最大名优茶生产线5条。

蒲江先后被列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肩负着成都市茶叶产业发展牵头县的重任,在茶叶基地建设方面上,以茶叶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作了一系列的工作。

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强力推进茶叶标准化工作,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和工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业、质监、工商、林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标准化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标准化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成立了茶叶标准化工作技术指导小组,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在收集有关茶叶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等)、1环境质量、包装、贮存、检测方法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村社和农户收集意见,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符合我县茶叶生产的11个配套标准和技术规程,并通过专家组的审查予以公布实施,基本建立完善了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茶叶生产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从茶苗选择、种植间距、管理施肥、病虫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储存、包装标识等方面作出了规范化要求,为我县茶叶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加强宣传培训,树立质量安全理念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宣传力度。

一是在成雅高速路边设立“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大型宣传路牌,在各个核心示范园设立“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标牌,在成都市茶文化旅游节上宣传和推荐茶叶标准化生产建设成果等形式扩大茶叶标准化的影响,营造标准化生产的良好氛围。

成都蒲江成佳茶乡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成都蒲江成佳茶乡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成都蒲江成佳茶乡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作者:蒋文风谢龙飞来源:《地理教育》2019年第04期蒲江县成佳镇位于成都、雅安两市的交界处,成都平原的边缘,略有起伏的丘陵之上。

蒲江县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仅有16.3℃,气温年较差小和较为均匀的降水,使这里气候温和宜人。

蒲江县脚下的黄壤呈弱酸性,适宜茶树的生长,是大自然给予当地人民的宝藏。

一旁是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千年的茶香沉淀,使当地人爱品茶,包裹于浓厚的茶文化当中。

1.现场考察2018年4月12日,有幸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到蒲江成佳茶乡进行实地考察。

在一天的考察中,通过土样检测、对比分析、询问当地人和观察记录等方式了解到茶园的情况。

优质的茶树需要多量且均匀的降水,而当地的气候不能满足优质茶树的生长条件(当地气候冬季寒冷少雨,不利于优质茶树的生长),茶园内仅有零零散散的小型蓄水池与水渠,并没有使用先进的喷灌技术以弥补不足。

使当地茶叶的品质、收成都受到极大影响。

茶园附近有一大型茶叶交易中心——西部茶都,与成都海峡茶城,都属于茶叶交易大型平台,但它们的区位条件有较大差异,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西部茶都的地理位置处于雅安与成都交界处,使其市场发展陷入困境,距离两市的直线距离远大于海峡茶城,增大了茶叶的运输成本;连接蒲江县外部的成雅高速,利于茶叶的销售,但蒲江县当地的交通发展不成熟,不利于西部茶都物资、人力的交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蒲江县的网络普及程度不高,西部茶都本身发展不成熟,使其市场影响力小,对于通过此平台销售的茶叶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茶园品种主要是四川本地的川茶、蒙顶茶,雀舌品种较多。

在市场上,尽管有政府的支持,蒲江茶园依然知名度不高,如何提高其品牌知名度,是浦江成佳茶园发展的关键。

2.后期发展策略了解以上情况后,就关于蒲江成佳茶园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关于成佳茶园在茶树种植过程中,气候导致的缺水问题,建议茶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新灌溉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江茶业概况
一、产业概述
蒲江始建于公元554年,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缘,东径103°19′—103°42′,北纬30°5′—30°21′,县城距成都68公里,境内交通便利,国道108线(成雅高速公路)、318线(川藏线)和省道川西旅游环线纵贯全境。

全县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辖8镇4乡10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2.18万亩,总人口2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万人,占83.7%。

县境内地貌特征为“三山”(大小五面山、长秋山)夹两河(蒲江河、临溪河),由平坝、浅丘、深丘和低山组成,丘陵及低山占总面积的76%以上,平均海拔543米,森林覆盖率达48.3%,植被主要由马尾松林地和部分针叶林,针阔叶混交组成。

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Ⅰ级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土壤无污染,区域内外无工业废气、废水污染,享有“绿色蒲江,天然氧吧”之美誉,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县境内土壤主要有黄壤和紫色土,铅、铜重金属含量低,矿物质营养丰富,土壤理化性质极好,肥力较高,腐殖质层平均厚度达15厘米,PH值平均为5.5—6.5,生物活性较高。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6.4℃,年均无霜期335天,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年均日照数少于1000小时,总体上属日照偏少地区,境内云雾多,空气湿润,是茶
树生长的适宜环境。

蒲江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进士、前蜀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毛文锡所著《茶谱》记载我县出产“早春”、“火前”、“火后”、“黄芽”、“嫩绿”等名茶,还制成火番饼,远销西番(藏族地区),党项(羌族地区)等地区。

境内保存有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石梯上深凹的痕迹,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贩运茶叶的繁忙景象。

蒲江茶叶起源于唐、宋代入贡,兴于明清,普及于近代,当代大发展。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主要分布在成佳、大兴、甘溪、大塘、白云、朝阳湖等乡镇,主要采用福鼎大白、福选9号、名山131、乌牛早等优良品种,良种优质率96.8%。

蒲江是“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四川省出口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和“成都市茶产业牵头县”。

二、种植加工
为推动全县茶叶的标准化生产,专门成立了茶叶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符合我县实际的良种苗木、生产、加工全过程的12个配套标准和技术规程,使茶叶生产从茶苗的选择、茶园施肥、病虫防治、采摘、加工、储存都有了技术支撑,同时依托企业成立“标准化茶园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通过与茶农签订“茶园管理协议书”,建立“协议茶园质量追溯管理卡”,采取“三优二免一补一返”的惠农措施,对茶园实行“统防统治”,做到“生产有记录,管理有依据”,并积极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截止目前,全县实行“统防统治”
茶园面积已达8万亩。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8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拥有蒸青绿茶生产线4条,名优茶生产线5条,传统绿茶生产线1条,生产加工能力居全省之最,茶叶产量近万吨,出口1200吨,涉茶收入6亿元,茶叶企业从业人员4000余人,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到销售等涉茶人员近7万人。

三、茶叶特色
蒲江地处川西名优绿茶产区的中心地带,历史上就是名茶的产区。

县内企业生产的绿茶主要有:蒲江雀舌、翠芽、卷毛峰、直毛峰,尤以蒲江雀舌最为著名。

蒲江雀舌采摘早春鲜嫩茶芽为原料,秉承千年独特工艺精制而成,茶叶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特征,2008年10月“蒲江雀舌”地理标志保护通过国家质监总局审核,成为成都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茶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12月,“蒲江雀舌”入选“200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

蒲江雀舌名优绿茶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产量约占全县茶叶总产的40%,蒸青绿茶以出口为主,产量约占全县茶产量的30%。

四、产业配套
蒲江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尤其以“茶叶、生猪、猕猴桃”三大产业优势突出。

全县茶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茶叶面积发展到20万亩,良种率达100%,发展年产值上亿元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
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创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规划建设占地8平方公里的茶文化旅游观光园,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通过3—4年努力,实现涉茶总收入12亿元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一系列的优势条件和政策支撑:
蒲江生态条件好,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生相融,有著名的朝阳湖、长滩湖、飞仙阁、石象湖、西来古镇等景点景区和光明樱桃节、成佳茶文化旅游节等吸引海内外游客到蒲江赏花、采果、品茗、尝美食,体验乡村风情。

蒲江区位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县城到成都市中心,双流国际机场、彭山青龙场火车站的距离分别仅为68公里、50公里和49公里;县境内公路形成了“四横两临”的放射加半环形网络结构,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政策措施充实,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特制定了《蒲江县现代农业投资指南和项目管理办法》,对茶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重点项目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