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蒲江惊现原汁原味茶马古道

合集下载

丹棱人文历史上的几个奇特现象和未解之谜

丹棱人文历史上的几个奇特现象和未解之谜

丹棱人文历史上的几个奇特现象和未解之谜(一)县人来历的疑问。

成都平原及沿岷江流域是古蜀五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活动的重要区域,成都市博物馆、原乐山市志、周边武阳(彭山)、眉州(东坡)、南安(乐山)更早的建制及历史有记载。

从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起至元末明初,当中原战乱时许多居民及衣冠士族纷纷进蜀避难,比如相传洪雅瓦屋山有楚国遗民,丹棱李焘一支是唐太宗十四子之后;清朝历经百年的“湖广填四川”更是达到顶峰。

丹棱县目前没有发现明显的客家文化、湖广会馆,初步可判断丹棱人是被外来势力趋赶的古蜀原住民和元代以前入川的人口聚集、避难地。

这点还需要有对方言、姓氏、习俗有研究的人士考察。

(二)县名来历的疑问。

《县志》(清乾隆以后)载“因城北10公里有赤岩山,山势高峻,色赤有棱,故名丹棱县”。

若从汉语发音讲棱,应读leng,《汉语字典》指地名时读ling,举例黑龙江有穆棱ling这个地名,这与“色赤有棱”的本意不符。

解放前,有一个历史时期,也有将丹棱写作丹陵,陵的释义及意象更开阔。

目前,对清以前丹棱的县名、辖区是不清楚的。

即使仍按新中国成立后标准的区划名作丹棱,我们使用高德、百度导航时,语音提示发音仍是leng。

因此,需由有关单位向《汉语字典》与高德、百度导航等对接,在地名举例和导航语音时,正确发ling音。

(三)县域范围的疑问。

查四川图书馆《四川省志》《四川各县县域志》《四川公路志》,皆不能明了1400多年来丹棱县域范围的变化,但从相关文字可观民国以前丹棱的辖区肯定大于现状。

目前,仍然受困于资料,权采信眉山县令与丹棱县令划界的故事。

(四)文史强而艺术弱的疑问。

如前如述,丹棱文史均有全国一流的人物,但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其名不扬。

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有大量周边东坡、邛崃、双流、新津、名山、天全等地的书画作品收藏,市内彭山、仁寿在省博物馆有考古、名胜专著出售,我县是空白。

而且我县周边的三苏、魏了翁(蒲江)、司马相如(邛崃),入蜀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齐白石、黄宾虹等没有到丹棱的确切记载和诗画作品,实为遗憾。

茶马古镇的简介

茶马古镇的简介

茶马古镇的简介
茶马古镇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城以西15公里,属新龙县下辖镇。

茶马古镇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历史上有“川藏咽喉”、“西藏门户”之称,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茶马古镇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里是中国最早的茶马古道发祥地,也是藏、川、青、滇四省区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素有“康藏门户”之称。

茶马古镇的居民多为藏族和彝族,居民们都非常热情好客。

因为当地气候湿热,所以居民们大多都种上了茶叶和茶。

在茶马古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些古老的街道、小巷、码头等。

这里保留着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如:藏族的碉楼、白族的民居等。

这些建筑不仅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在茶马古镇,人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一壶两杯三
盘四碗,五碗不过茶马古道;五斤八两七张八饼,九斤六两六条七道”。

这副对联描述了茶马古道上那些经过多次翻山越岭而形
成的奇特景观。

—— 1 —1 —。

《川藏·茶马古道》背后的故事

《川藏·茶马古道》背后的故事

一、庞大而壮丽的川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的一条著名商业通道,连接着川西藏东的交通要道,是一条连接川西及藏区的重要古道。

它是一条同时具有商业和军事功能的古道,也是一个神奇而辉煌的历史丰碑,承载着我国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川西藏东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留下了众多优秀文化传统。

川藏·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而壮丽的交通运输体系,始于三国时期,成形于唐代,兴盛于元明清时期。

川藏地区的茶叶、水果、药材等农副产品通过这条古道输送到店藏地区,再由藏地区的牦牛皮、毛皮、藏毯、矿盐、药材由藏地区运往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纺织品、铁器等产品又通过川藏·茶马古道输送到经商点的川西藏东地区。

茶马古道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央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之间的“商贸通道”,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二、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川藏·茶马古道经过的地域辽阔,兼有川西、甘肃一带高山峻岭,又有草甸、河谷,是一道自然山河的壮观风光。

川藏·茶马古道历史上承载着兵运,商贸,外交,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和海量历史史料。

川藏·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展现着我国在古代对外贸易和教化交流的历史变迁。

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川藏·茶马古道见证着商贸、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也记录和见证了多次国家边防的战争进程,以及民族交流、睦邻友好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

大量的历史文化史料显示,在古代川藏·茶马古道上活动的商贩、马帮、朝廷军队和各个民族,密切通信,相互依存,遂完成了一次次历史的交流和事件。

这条古道连接了晋、陇和藏地区的多个民族,成为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历史上,这条川藏·茶马古道不胜枚举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故而,川藏·茶马古道所见证的巴蜀、滇、渝、陇地区的历史文化实物和民族遗存是其继续被保护和开发的历史重要的物质遗产,这也正是川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一个主要来源。

茶马古道景点介绍

茶马古道景点介绍

茶马古道景点介绍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邛崃段(含平乐骑龙山古道、临济拴马岭古道、天台山土溪、紫荆村古道、夹关宫殿古道、油榨古火(盐)井遗址)保护范围:现存古道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2.蒲江段——衬腰岩茶马古道(含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竣工碑记)保护范围:衬腰岩山顶上大松树古石板路至长滩湖畔古道,全长470米,古道左右两侧各3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古道左右两侧各50米以内。

3.都江堰段——松茂古道(西街段、玉垒段、龙池段)保护范围:现存古道占地范围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西街段、玉垒段古道保护范围外延20米,龙池段古道保护范围外延40米。

4.乐善坊(自流井区)保护范围:以乐善坊所在平台广场为界,面积75.1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山脚;南至漆树小学围墙边和南侧建筑围墙边界;西至水体岸边,距乐善坊平台30米;北至乐善坊平台30米建筑墙体。

面积5,477平方米。

5.彙柴口古盐道(自流井区)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面积864.5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釜溪步行街建筑外墙线;东南至山脚;南至铁路边;西至西侧建筑外墙,距古盐道20米;西南至观音阁外墙和沿古盐道两侧第一层建筑;北至河岸边。

面积1.92公顷。

6.艾叶滩码头(贡井区)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5米。

面积为122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

面积9,517平方米。

7.贡井老街盐道(贡井区)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2米。

面积4,43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东外延30米,向南外延40米,向西外延37米,向北外延30米。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南方与西南地区进行茶叶和马匹贸易的交通要道,被誉为“茶马互市之路”,历史悠久,沿途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称。

陕西、四川和云南三省均有茶马古道的遗迹,各自都有独特之处,那么究竟是哪一条茶马古道最强呢?本文将对陕西、四川和云南的茶马古道进行对比,找出最具活力和魅力的茶马古道。

陕西茶马古道陕西的茶马古道是指陕西与四川之间的茶马古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岭古道。

秦岭古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古代中国茶叶和马匹贸易的主要道路之一。

秦岭古道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天然屏障,铁壁关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秦岭古道上的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马匹,不仅是连接陕南、川南和黔南等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途径之一。

在秦岭古道上,不仅可以领略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到古代茶马古道的独特魅力。

四川茶马古道四川的茶马古道主要是指四川与西藏、云南之间的茶马古道。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多山丘陵,地势复杂,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四川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曾是中国茶叶和马匹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四川茶马古道的著名景点有广元石笋奇观、广元茶马古道码头、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这些景点都是四川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四川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川茶马古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崎岖险峻的地形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上。

四川茶马古道地处山区,地形多为崇山峻岭,沿途风景壮丽,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丰富。

而且四川地区的茶叶和马匹资源丰富,为茶马古道贸易的兴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云南茶马古道云南的茶马古道主要是指云南与西藏、四川之间的茶马古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滇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是中国茶马古道中最为著名的一条,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茶马古道之一,被誉为“天路”。

茶马古道历史故事

茶马古道历史故事

茶马古道,是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条重要历史的商路已经停止“工作”。

不过我们并没有遗忘这一条伟大的道路。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以奇峰陡壁和绝壁断崖为主要特点,所处地区地形异常险恶,极少有普通人能通行,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南部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古道上的重重关隘曲折而出名,又称为“铁棒梯田”,更是中华的一道奇观。

同时,在茶马古道上走的马,种类也是复杂、纷繁的。

除了当时非常出名的滇马之外,云南地区还有滇池马等多个品种。

给古道上的马,除了要求跑得快、敏捷之外,更是要求吃得多、胆子大,可以吃卡硝子、爬悬崖陡坡、过急流瀑布和冰川河流等条件非常恶劣的路段。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

陕西四川云南的茶马古道哪家最强【摘要】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贸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在陕西,茶马古道具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唐宋时期的重要贸易通道。

四川茶马古道在明清时代得到发展,成为西南贸易的重要通道。

而云南茶马古道则以其独特的地理特色和茶马交易文化而著称。

比较三地的茶马古道,可以从历史渊源、贸易繁荣度、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评判。

判断哪家最强,需要考虑茶马古道的文化传承、经济效益、景观吸引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三地茶马古道的比较和评价,可以得出哪家茶马古道最为强势的结论。

【关键词】茶马古道, 陕西, 四川, 云南, 历史, 发展, 特色, 比较, 强势, 评判, 最强1. 引言1.1 介绍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古代连接中国内地与西南边疆的重要交通线路,是中国茶叶和马匹交易的重要通道。

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茶马古道沿途穿越险峻的高山、湍急的河流、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是一条艰难却充满传奇的商路。

茶马古道最早是因为茶叶和马匹的需求而形成,茶叶是中国的特产,而西南边疆地区缺乏茶叶的种植条件,因此需要大量从内地运输过来。

而马匹则是西南边疆地区的特产,被用于运输和军事目的。

茶马古道的形成,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需要,也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茶马古道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商品交换,更在于文化传播和民族和谐。

沿途的驿站、关口、驿道等遗迹见证了古代商贸文化的繁荣,也记录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符号,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2. 正文2.1 陕西茶马古道的历史陕西茶马古道作为古代茶马互通贸易的一部分,历史悠久,非常重要。

陕西自古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毗邻中原文明,交通方便,从而使得茶马古道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茶马古道起源于汉代时期,后世发展成为交通要道和商贸贸易的重要渠道。

陕西茶马古道起源于秦汉时代,兴盛于唐宋时期,取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贸易的主要通道。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一)优美的自然风光 茶马古道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在川滇藏青等广大区域 内,拥有包括高原雪山、大江河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 温泉、草甸牧场、河谷平坝以及热带亚热带林区等类型的自然景 观,有的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如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终年积雪 的雪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所形成的三条大江并行奔流而不 交汇的自然地理景观,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区等。 (二)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藏的走廊地带,是多民族 休养生息的地方,是多民族演绎历史的大舞台,保存着丰富的文 化宝藏。古道经过的许多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居住着汉、 藏、白、彝、纳西、回、瑶、哈尼、傈僳、傣、壮、苗、拉祜、 佤、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布朗、独龙以 及满等多个民族。民族群众勤劳善良,在这片区域居住、生活。 长久以来,各个民族在区域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节庆活动众 多,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边疆民族文化。 (三)遍布的历史古迹 茶马古道区域的文物古迹众多,分布广泛。其中,在2011年 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四川成都市发现约50处茶马古道文物 古迹,分布在都江堰、邛崃、蒲江等地,是四川省重点保护的文 化资源。
(二)加强与完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开发是个系统工程,要利用好古道,就应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通信、交通设施、住宿等,推动 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各个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过程 中,要有战略眼光,重视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建设道路、市政
等工程,要防止建设中的破坏,注重保持外部特征和历史内涵。 另外,要加大古道旅游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旅游业的发
茶马古道涵盖了许多文化内容,将茶叶和相关商品的生产、 运输、消费地区的许多文化串联了起来,现存的文物主要包括古 茶园(茶树)、古茶号、古城镇、驿站、集市、古道以及石刻 等,文化方面则包含各种节庆、风俗习惯、茶艺制作、故事与书 画艺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蒲江惊现原汁原味茶马古道
日前,本报记者赴蒲江县探秘,向读者展现一段距成都市区最近的原汁原味的茶马古道。

此段古道位于拥有千亩湿地草甸、万亩碧水清波的蒲江长滩湖畔。

在这里,既可漫步于历史之中,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又可以在牛羊徜徉、鹭鸶盘旋的草甸湿地上露营、观鸟、垂钓,惬意地享受休闲时光。

层层叠叠的枯枝败叶,铺在苔痕累累的青石路上,路面凹凸的石板,路旁字迹模糊的石碑,见证着蒲江河谷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辉煌岁月,折射着昔日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这是蒲江境内一段长约1公里的茶马古道,一段湮没于深山密林间的原汁原味的古道。

它静静地蜿蜒在蒲江长滩湖畔,等待着今人对它投去惊喜的目光。

如今,古道已多有残缺,但穿行在这条古道上,仿佛还能听到了那久远的历史回声,仿佛还能看见马帮背夫踽踽而行的身影。

从成佳镇前往古道入口约五六公里路程。

当我沿着路标驾车行至一座红砖青瓦的农家院时,公路戛然而止。

沿着院子旁一条石梯拾阶而下,就进入了一片荫翳蔽日的树林,脚下的路也从黄泥土路变成了石板路。

行进100多米以后,道上开始出现零星的厚石板,古道的轮廓渐渐出现了。

继续前行,便进入山间密林之中。

道上的石板越来越连贯、越来越完整,由于少有人迹,石板上布满青苔和树叶,犹如进入原始森林之中。

道路一侧,有用鹅卵石堆砌的挡墙,约有1米多高。

尤其在最为陡险的衬腰岩一段,为防止人马足下打滑跌入深渊,当年的筑路者特地在临渊一侧修筑了厚实的泥石护栏。

如今,这段护栏虽己倾颓得只剩两尺多高,但临栏下望渊底,仍令人胆寒,由此可见这段护栏曾使多少人免遭灾难。

经过考古发现,这是茶马古道自成都向西而行的一条必由之路。

据史书记载:“蒲江茶西运,经成佳、名山县合江、太平场、月儿岗、新店子直达藏区。

”成佳是茶马古道中成都直达雅安最直接的必经之路。

在这条路上,凭借商帮的骡马和人力背夫,将本地的茶叶、食盐以及成都地区的铁器、丝绸运达边疆进行贸易,并最后进入其他国家。

因为年代久远,古道已老态龙钟,但仍然掩盖不了当初构造的精致。

仅从道路的宽度、两边保障安全的石栏来看,足以证明它不是民间修建的一般的山道,应该是一条交通要道。

在古道上行数百米,道路右侧一块高约3米、宽约5米的巨大牌坊状石碑赫然在目。

乍看这石碑,令人感觉是墓碑,凑近细看碑上镌刻的两幅对联,才发现是清代修路碑。

如此高大的古代修路碑,我是第一次看见。

看来,此道在当年堪称高速公路了。

果然,拂去碑上尘土,“建修衬腰崖通道石梯工竣碑记”几个大字浮现,落款时间为“大清道光二十三年”。

虽然整座古碑已出现局部风化,有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仍可辨认“旧有山蹊古道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上下往来必经之路”、“前明宏化时修砌,后历经三百年倾塌”、“复修历经三载”等碑文。

两幅笔力遒劲的对联清晰可辨,一幅是“通千万人来往之途,修数百年崎岖之径”;一幅是“轻车快马共历亨衢,旅客行商同登云路”。

碑的上面刻着“同结善缘”的横批。

碑文的内容为古道的历史作了佐证。

早在清道光重修该古道之前,这里已是一条人气极旺的通商之道,在明代,还曾对古道进行过修葺。

而更早的时候,唐朝进士、前蜀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毛文锡所著《茶谱》,就记载蒲江临溪等地出产“早春”、“火前”、“火后”、“黄芽”、“嫩绿”等名茶,还制成“火番”饼,远销藏羌地区。

这是当地有关茶马文化、茶马古道贸易最早的记载。

现在蒲江许多地方仍然保留了甘溪铺、大塘铺、金鸡铺等地名,进一步印证了这条古道曾是茶马古道重要一段。

据《史记》载,在张骞通西域到达中亚大夏国时,就发现当地已有“蜀布”和“邛杖” (蒲江古称邛州),以及来自“身毒” (印度古称)等地的物品。

这是南丝绸之路最早的介绍,
印证了途经成都-新津-蒲江-名山-雅安-西昌-云南,最后直达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南方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

星移斗转,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长滩水库时,古道的下段被淹没在水下。

但透过残存的古道所蕴含的历史底蕴,我仍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以坚韧不拔意志和惊人的创造力,铸就了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的辉煌,演绎了千百年来马帮背夫万里长征的传奇。

与这条茶马古道为邻的长滩湖,湖区面积3600亩,水深30余米。

湖上碧波浩淼,两岸青峰叠翠,形成道道绿色回廊,幅幅淡雅画卷。

在长滩湖的尾端,有一片只在每年夏季才会“露面”的“千亩大草场”龙凤溪湿地。

它是长滩湖尾水草地,素有“三坝一沟两鱼仓”的美誉。

每年夏秋季,在一望无垠的草甸之上,在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牛羊点缀其间、逡巡徘徊,白鹭翩翩群舞,或低空盘旋,或憩于牛背之上,微风拂过,颇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意境。

漫步幽幽古道,露营茫茫草甸,在此访古探秘与休闲嬉戏两不误。

更多生活常识请关注中国绿色食品门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