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长城的利与弊
初一历史谈谈秦始皇修长城的看法

初一历史谈谈秦始皇修长城的看法
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举措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多重含义。
从积极角度来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的安全,下令连接和修缮了原有的各国长城,形成了横贯东西、绵延万里的秦长城。
这不仅显示了当时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而且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保障百姓安居乐业。
长城的修建过程极其艰辛,劳民伤财,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其中,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迅速衰亡的原因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民间对长城修建过程中付出巨大牺牲的深深悲痛和不满。
秦始皇修长城既有其必要性和历史贡献,也暴露出封建统治者不顾人民疾苦的一面。
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国家建设与民生福祉的关系,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兼顾人民利益,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长城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长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 环境破坏:长城的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的侵蚀,长城墙体出现龟裂、破损等现象,导致长城的退化和破坏。
2. 人为破坏:长城作为中国历史的代表之一,曾多次遭到外敌入侵和战争的破坏,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旅游开发、建筑开发等因素,长城也遭到了人为破坏。
3. 生态破坏: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但由于开发建设等活动的不合理,导致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动植物种群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4. 文物保护不力:长城沿线有众多的历史文物遗迹,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力,长城文物遭到了盗窃和破坏,严重影响了长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
5. 缺乏专业人才:长城的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但由于长城保护对特殊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较高,长城保护工作队伍缺乏专业人才。
6. 缺乏资金支持:长城保护和修复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长城的保护项目庞大,资金支持不足,长城的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二、长城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对策1. 加强法律保护:建立健全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长城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责任,加强对长城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长城的非法破坏行为。
2.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长城管理机构,加强长城保护的管理和监督,制定长城保护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确保长城的持续保护和利用。
3.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长城保护的技术研究和专业培训,提高长城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加强技术支持,确保长城的科学保护和修复。
4. 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长城保护的投入,扶持长城保护的相关项目和工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增加长城保护的资金来源,确保长城的持续保护和利用。
5. 加强公众意识:加强长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长城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倡导爱护长城、保护长城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长城保护的良好氛围。
6. 推动长城旅游发展:积极开展长城旅游推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观长城,增加长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长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长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支持。
长城的文化和历史影响

长城的文化和历史影响引言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不仅是一道壮丽的防线,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长城的存在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历史影响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
长城的存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以下影响:1. 防御功能: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国边疆免受外族入侵。
长城的存在意味着中国对外界的警惕和防御能力,使得中国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和安全。
2. 边疆稳定:长城的修建可以稳定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修建长城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3. 文化交流:长城的存在也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长城沿线地区经常发生文化、经济和人口的交流,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和融合。
文化影响长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以下影响:1. 艺术和文学:长城的壮丽景观和宏伟建筑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灵感来源。
长城的形象出现在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2. 旅游业发展:长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长城的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
3. 国家认同感: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产生了认同感。
长城成为了中国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结论长城作为中国的重要遗产,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的存在保护了中国的边疆安全,稳定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长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激发了艺术和文学的创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
长城的影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
提出一些有关于长城的价值问题

提出一些有关于长城的价值问题
1.历史价值: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长城的建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汉、明等时代的改建和扩建,成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
2.军事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具有重
要的战略价值。
长城的建造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中国的疆域安全,抵御外敌
入侵。
长城曾经成功地阻挡了不少外敌的进攻。
3.游览价值:长城的独特壮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其成为
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
长城以其优美的景色和迷人的历史故事吸引
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4.教育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
一个重要精神符号。
它可以作为一个生动的教育资源,引导和启迪人们对
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深入理解。
5.文物保护价值: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是人
类历史文明的一部分。
合理的文物保护方案能够保护长城切实地沿袭下去,让后世人能够继续欣赏到长城的历史文化魅力。
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

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作为一道明代遗产,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座由浅至深,从坡地伸延到高山岭的建筑奇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艺术美学与文化精神。
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呢?或许有三个主要原因:防御敌人入侵、促进文化宣传和经济发展。
首先,防御敌人入侵是修筑万里长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和其他的国家经常试图入侵中国。
他们对中国的丰富资源和领土感兴趣。
自从商代以来,周边国家的战争经常发生。
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前,中原地区经常发生国内战争和境内不同部落的战争。
这些战争使得游牧民族和其他周边国家有机会掳掠中国的财富和资源。
而长城的建造一方面可以引导游牧民族不要侵犯中国的领土,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中国的南北边境,这在防御外敌入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长城不仅仅是一个防御工事,还可以促进文化宣传。
在建筑和设计方面,长城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以及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长城不仅是一道防线,还是人民内心的信仰和精神家园。
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参与了长城的建设,这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宣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对于中国民众而言,长城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
长城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它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修筑万里长城也为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了重大帮助。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线或者一个文化标志,更是一条经济走廊。
长城及其附近的城市和村庄成为了商业活动和贸易的中心,这推动了大量的商业活动和贸易走向兴起。
长城帮助维护着中国的安全和财富,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活动。
长城的商业活动和贸易交流使得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活动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总的来说,修筑万里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长城的建造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敌人的入侵,还促进了文化宣传和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历代的精神与信仰也体现在了长城的建造上。
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还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万里长城的未来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万里长城的未来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万里长城的未来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挑战之一在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侵蚀。
长城作为一道庞大的建筑,跨越了多个气候和地理区域,这使得它面临着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如风雨侵蚀、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长城墙体损坏、砖石脱落等问题,加大了保护难度。
其次,人为因素也是长城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这也带来了对长城的破坏和污染。
游客的不当行为,如乱涂乱画、攀爬城墙等,都对长城的完整性和历史文化价值造成了损害。
此外,一些地方在长城周边进行的开发活动也可能对长城造成潜在威胁。
然而,与此同时,万里长城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技术手段为长城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例如,无人机、遥感技术、数字化修复等手段的应用,可以更精确地监测长城的状况,及时发现并修复损坏部分。
此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可以用于重现长城的历史场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此外,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长城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都积极参与到长城的保护工作中来,形成了广泛的保护合力。
这种社会共识和行动力的增强为长城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国际层面,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长城的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合作,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综上所述,万里长城的未来保护和传承既面临着挑战也充满机遇。
通过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提高人为保护意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和修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作用

万里长城作用万里长城,又称“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工程和建筑奇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它横跨山脉、穿越平原,东西长达7000多千米,历时几个世纪的建设完成。
万里长城起于中国东部的河北省,绵延至中国西部的甘肃省。
作为中国古代的国防工程,万里长城有着重要的军事功能。
首先,长城的建设使边境线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了外敌的入侵。
在中国古代,亲历边境战争与侵略是常态,长城的存在大大增强了边防力量,挫败了多个外敌的入侵企图。
长城由砖石和黄土组成,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以阻挡敌军的侵入。
同时,长城的设计巧妙,设置了许多瞭望塔、箭楼等军事设施,可以提供给守军良好的视野和射击位置,使守军更能迅速反应和应对敌军的进攻。
其次,万里长城也具有经济和交通作用。
长城的修建过程中,许多村庄和城镇沿着长城而建,形成了一条繁荣的沿线经济带。
长城周边的居民依靠长城的存在而从事军事保卫、供应食品和物资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长城也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物流运输。
长城上留下的马道成为了沿线地域的交通要道,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商贸物流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万里长城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长城一直被视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长城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也代表着中国的民族荣誉和集体记忆。
它是中国民族团结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故宫、天安门和昆仑山等一起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然而,万里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
这座伟大的建筑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且,长城的修建过程中,许多劳力和工匠因为工作条件恶劣和长时间的苦役而丧生。
这不能不使人们思考长城的建设是一种必要的代价还是一种残酷的剥削。
总之,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国防工程,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防御敌军的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同时,长城也在经济、交通和文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沿线地区的交通和物流运输。
长城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长城对中华民族的意义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与修建,成为了中国的国家标志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对于中华民族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堵城墙,更是中国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一、防御外侮长城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防线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略,这些游牧民族往往来势汹汹,人数众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长城的建造为中国北方地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防线,使得以后中国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挨打。
二、弘扬中华文化长城不仅仅是一项建筑,更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长城是由人民民间自发修建的,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自我保护、爱国、民族自豪感的精神。
长城上雕刻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造型,其中包括壁画、石雕等,这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以其独有的文化、建筑和美学价值,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也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凝聚民族精神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凝聚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安全和繁荣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不论是修建长城的群众搬运巨大的石块,还是守卫长城的士兵守卫着边防线,他们的精神都体现了对家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长城上的历史遗迹、传说和悲壮的战争故事,激励着中国民众坚持自身文化、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促进文化交流作为祖国的国家标志之一,长城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其中外国游客最为吸引,他们把前来观赏长城作为向中国深入了解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途径。
同时,中国也借助长城正面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民族的魅力和实力,长城的存在,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防御、文化、精神和交流等众多方面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二个朝代:一是秦始王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里以上。
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关于长城的利弊、成败、得失,在兴建时就有争论。
长城的“总工程师”蒙恬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自杀前也进行过反思:“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修长城,“绝地脉”,暂不作评论,也许蒙恬作过调查研究,应该有发言权。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作为秦王朝的老臣,此时已强烈地察觉到大厦将倾的亡国危机,更令他痛心彻骨的是这个危机和他主持修建的一号工程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方有“绝地脉”的深沉感叹。
但司马迁却对蒙恬的反思,不以为然:“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司马迁对蒙恬的严厉批评,是击中要害、切中时弊的。
他反对“地脉”说,直截了当指出修长城,在天下之心未定,“伤者未瘳”之时不“振百姓之急”,不“养老存孤”,不“务修众庶之和”,是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蒙恬作为项目的主持人,一代名将,难逃其责。
毫无疑问,长城是我国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
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以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
但是要把长城说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歌颂它在中国历史上超过如何大的作用,就违背了历史事实。
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
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
财产,就是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
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所以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工程量最大、质量最高的明朝,正是对西北和北方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
随着长城的最终完成,明朝的势力再也没有越出嘉峪关一步。
相反,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
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究竟是筑起长城、守住长城对中国历史贡献大,还是将长城南北统一起来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从汉朝以来把长城作为“天之所以限胡汉”(老天爷用来分隔胡人和汉人)的界线,把“天下”限于长城之内;流风余韵,是否还存在于某些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处?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利:
1.阻止外族、周边列强入侵,烧杀抢掠,涂炭边区人民,甚至推翻政权当局;
2.外敌预警,狼烟传信;
3.促使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奋起反抗,建立新的相对进步的政权;
4.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恒心和毅力,成为中华脊梁的代言和历史奇观;(可展开)弊:
1.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使人民生活负担大大加重,雪上加霜;
2.使众多家庭常年分离,甚至一去不回,加重了人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