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诉衷情·琵琶女》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鉴赏及译文参考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鉴赏及译文参考《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是由顾夐所创作的,词写痴情女子对负心情郎的期待、爱恋与幽怨。
心不可换,情痴故欲换之,换之而不可得,益增其怨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五代:顾夐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
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译文漫漫长夜你撇下我去了哪里啊?没有一点音讯。
香阁门紧紧关上,眉儿紧紧皱起,月亮就要西沉。
怎么忍心不苦苦追寻你啊?怨恨这孤眠独寝。
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注释诉衷情:唐教坊曲名。
因毛文锡词句有“桃花流水漾纵横”,又名《桃花水》;因顾夐本词,又名《怨孤衾》。
永夜:长夜。
眉敛:指皱眉愁苦之状。
争忍:怎忍。
孤衾:喻独宿。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鉴赏这是一首单调小令。
开头五句,奏的是感情音响的主旋律——怨。
“永夜”两句,就悬想负心人行踪着笔。
“长夜漫漫,负心人啊,你抛下我到哪里去了?”自问还复自答:“音信已绝,奈何!”着一“绝”字,点出薄悻者之寡信绝情。
“香阁掩”三句,就闺中人己方情况着笔,从环境描写(闺门紧闭)、表情描写(眉头紧皱)、时间推移(斜月将落、长夜将尽)这三个方面,写出了终宵坐候之难耐。
这两笔归结到一点——对薄悻者之怨。
“争忍”句以下写心池又起新澜。
“争忍”两句是第一个浪头,特点是思之不已,爱怨兼发。
“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寻啊?”这一句心灵独白,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
但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无物可寻。
“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身难自主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
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因而“怨”字又重上心头。
“换我心”三句是第二个浪头,特点是情之所钟,忽发痴语。
陆游《诉衷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陆游《诉衷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1。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3。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
【注释】1.觅封侯:寻觅建功立业以取封侯的机会。
封侯,是功成名就的一个标志。
戍:戍边,保卫边疆。
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一带古称。
2.关河:关塞、河防,指边境。
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觅。
梦断:梦破。
尘暗:尘埃密积,使衣物颜色也变暗淡了。
貂裘:皮裘衣。
暗用苏秦说秦王,失志而归,黑貂之裘已敝破的典故。
3.鬓先秋:秋,秋霜,鬓发白如秋霜。
4.天山:今新疆境内之天山,借指前线。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住处泛指,亦即江湖之谓。
【译文】当年我曾不远万里,去建功立业觅取封侯,独自率军在梁州戍守。
而今,壮志已成梦幻,梦中空有边塞、河流,尘土已使貂裘破旧。
敌国未灭,鬓发先秋,老泪空流。
谁会料到我这一生竟会心在天山边塞,身老隐居沧洲。
【赏析】陆放翁是一位英雄词人,少年即有“上马狂胡,下马草军书”之壮志。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结果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叹流年,又成虚度”(《谢池春》)。
此词亦典型地写照了他壮志当年与英雄失路的心境。
词人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与“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之今昔对比,极写词人之悲壮;下片又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鼎足对比,形成第二次反差;结句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形成第三次反差。
在三层对比中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写出了英雄壮志破灭的悲慨。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篇一」《诉衷情》作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考题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鬓发变白(2分)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4分)(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4分)【参考答案】(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
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
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4)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
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三:9.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10.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
《诉衷情》古诗全诗赏析

《诉衷情》古诗全诗赏析作品赏析【注释】①素蛾:嫦娥,代指月亮。
②故故:故意,特意。
【简析】这首词描写琵琶女小莲。
上片写她的弹奏。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脆激越,仿佛要冲破云霄。
细细听赏,乐声分明是在诉说着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这既赞美她高超的.技艺,也透露出她身世的不幸。
下片写她的美丽。
在倚在窗前,手抱琵琶,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
今夜的月亮时时照着她,仿佛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要跟她比美似的。
词以嫦娥来比喻,拓展了意境,进一步赞美了小莲的美丽可爱。
拓展:顾夐诉衷情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诉衷情香灭帘垂春漏永,整鸳衾。
罗带重,双凤,缕黄金。
窗外月光临,沉沉。
断肠无处寻,负春心。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
香阁掩,眉敛,月将沈。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译文:漫漫长夜你撇下我远走到哪里?没有一点音讯。
香阁门儿关上,眉儿紧紧皱起,月亮就要西沉。
怎么忍心不把你追寻?怨恨这孤眠独寝。
只有换我的心,变作你的心,你才会知道这相思有多么深。
注释:①诉衷情:唐教坊曲名。
因毛文锡词句有“桃花流水漾纵横”,又名《桃花水》;因顾夐本词,又名《怨孤衾》。
②永夜:长夜。
③眉敛:指皱眉愁苦之状。
④争忍:怎忍。
⑤孤衾:喻独宿。
赏析:作品赏析【注释】①永夜:长夜。
②争忍:怎忍。
③寻:寻思。
④衾:被子。
【评解】这首小词,情辞真挚热烈,感人肺腑。
【集评】王士禛《花草蒙拾》: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
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
然已为柳七一派滥觞。
《知本堂读杜》:杜陵《月夜诗》,明是公忆鄜州之闺中及小儿女,却代闺中忆己。
明是公忆闺中,久立月下而泪不干,却云何时偕闺中倚幌,双照泪痕。
身在长安,神游鄜州,恍若身亦在鄜州,神驰长安矣。
曩读顾夐《诉衷情》词云:“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是此一派神理。
(《五代诗话》卷四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元人小曲,往往脱胎于此。
《诉衷情》译文及赏析

《诉衷情》译文及赏析《诉衷情》译文及赏析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背景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国人。
注释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译文1: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译文2: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建功立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译文3: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苏轼《诉衷情·琵琶女》诗词赏析

苏轼《诉衷情·琵琶女》诗词赏析诉衷情·琵琶女宋代:苏轼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
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译文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
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
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诉衷情: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等。
有唐词、宋词之分。
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
宋词皆双调。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
此处借指琵琶女。
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
幽恨:深恨。
莹玉:形容皮肤洁白。
莹:玉色美石。
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
绮(qǐ)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故故:故意或特意。
唐、宋时口语。
婵娟:美好的样子。
赏析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
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
“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
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
”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
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
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
因为受到词调字句的严格限制,苏轼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样在《琵琶行》中对另一个琶琶女的绝技展开描写,而仅仅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苏轼“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
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诉衷情·琵琶女》翻译及赏析
《诉衷情·琵琶女》
宋朝:苏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
弹破碧云天。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
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翻译】
小莲刚刚给琵琶调弦,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
细细听来,乐声分明在诉说绣阁中的怨恨,声声感人。
只见她肤如美玉,梳着一对蝉鬓,手抱琵琶,站在窗前。
今晚的月亮照着她,好像月宫里的嫦娥特意跟她比美似的。
【注释】
⑴诉衷情: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一丝风》、《诉衷情令》
等。
有唐词、宋词之分。
唐词有单调、双调两体。
宋词皆双调。
⑵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
此处借指琵琶女。
⑶碧云天:意思是蔚蓝的天空。
⑷绣阁:闺房,指女子的住处。
幽恨:深恨。
⑸莹玉:形容皮肤洁白。
莹:玉色美石。
⑹鬓梳蝉:将鬓发梳成蝉翼的形状。
⑺绮窗:雕画美观的窗户。
⑻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⑼故故:故意或特意。
唐、宋时口语。
⑽婵娟:美好的样子。
【赏析】
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
苏轼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
“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
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
”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
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是恰切不过,而又有创新意味的。
着一“破”字,可能受到“鬼才”诗人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这句诗的启发,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
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
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
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
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
这是苏轼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致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