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意外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拔罐意外应急预案

拔罐意外应急预案

拔罐意外应急预案(1) 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

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 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

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

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

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

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

(4)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服纽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

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

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

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呕吐、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甚至晕厥等症状。

引起晕罐的原因为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

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引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和刺罐法时偶有发生。

(5) 起水泡的处理方法:一般不需进行处理。

如留罐时间较长,皮肤起较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刺破后,涂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

拔罐后如针孔出血,则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如局部出血严重,下次不宜在原处再拔。

处理完后,让病人休息10-20分钟后方可离去。

拔罐意外应急预案

拔罐意外应急预案

一、前言拔罐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操作不当等因素,拔罐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为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拔罐意外情况分类1. 正常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晕、微痛、瘙痒等症状,属于正常生理反应。

2. 异常反应:包括晕罐、烫伤、感染、过敏反应等。

三、拔罐意外应急预案1. 正常反应处理(1)观察患者症状,如症状轻微,可给予适当安慰,告知为正常反应。

(2)嘱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异常反应处理(1)晕罐①立即停止拔罐,将罐取下。

②协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

③轻者静卧片刻,喝点温开水,即可恢复。

④重者以指掐或针刺合谷、足三里、人中、内关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涌泉、关元、气海等穴。

(2)烫伤①立即停止拔罐,将罐取下。

②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缓解疼痛。

③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烫伤部位,防止感染。

④如烫伤面积较大,及时就医。

(3)感染①立即停止拔罐,将罐取下。

②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拔罐部位,防止感染。

③如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4)过敏反应①立即停止拔罐,将罐取下。

②观察患者症状,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立即就医。

③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口服抗组胺药物等。

四、预防措施1. 严格掌握拔罐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操作前充分了解患者体质,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等情况下进行拔罐。

3. 严格操作规程,确保拔罐过程安全。

4. 使用合格的拔罐器具,避免使用破损、老化、消毒不彻底的器具。

5. 拔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

6. 患者拔罐后,嘱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拔罐部位清洁干燥。

五、总结拔罐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拔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不容忽视。

本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拔罐意外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拔火罐的应急预案

拔火罐的应急预案

一、拔火罐意外情况及处理1. 拔罐烫伤(1)发现烫伤后,立即停止拔罐,将火罐取下。

(2)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缓解疼痛。

(3)用消毒棉签轻轻擦拭烫伤部位,防止感染。

(4)根据烫伤程度,可外敷烫伤膏或药膏,遵医嘱口服消炎药物。

(5)如烫伤面积较大或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2. 拔罐起泡(1)发现起泡后,立即停止拔罐,将火罐取下。

(2)用消毒棉签轻轻擦拭起泡部位,防止感染。

(3)用无菌针头将泡内液体抽出,注意不要弄破皮肤。

(4)用无菌纱布覆盖起泡部位,保持干燥。

(5)如有疼痛或感染迹象,遵医嘱口服消炎药物。

3. 拔罐过敏反应(1)发现过敏反应后,立即停止拔罐,将火罐取下。

(2)观察过敏反应程度,如症状轻微,可给予抗过敏药物。

(3)如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二、拔火罐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熟练掌握拔火罐技术。

2. 患者需了解拔火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有疑问,应咨询医生。

3. 拔罐前,患者需洗净拔罐部位,保持皮肤干燥。

4. 操作时,火罐内火焰应充分燃烧,确保拔罐效果。

5. 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为宜。

6. 拔罐后,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三、拔火罐应急预案演练1. 演练目的:提高操作人员对拔火罐意外的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模拟拔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烫伤、起泡、过敏反应等。

3. 演练步骤:(1)操作人员模拟正常拔罐操作。

(2)发现意外情况,立即停止拔罐,进行应急处置。

(3)记录应急处置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拔火罐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同时,操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确保拔火罐治疗的安全有效。

拔罐_烫伤_应急预案

拔罐_烫伤_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拔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等原因,拔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烫伤等意外情况。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及时、有效地处理拔罐烫伤意外事件,减轻患者痛苦。

2. 预防拔罐烫伤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

3.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拔罐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烫伤意外事件。

四、应急预案流程1. 发现烫伤情况(1)医护人员在拔罐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烫伤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告知患者情况。

(2)观察患者烫伤程度,若烫伤较轻,可先进行现场紧急处理。

2. 现场紧急处理(1)若烫伤较轻,可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降低烫伤程度。

(2)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毛巾覆盖烫伤部位,避免感染。

(3)根据患者情况,可给予止痛药物。

3. 通知上级(1)立即通知上级领导,报告烫伤情况。

(2)向上级领导汇报烫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

4. 转诊(1)若烫伤程度较重,需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治疗。

(2)在转诊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安全。

5. 后续处理(1)对烫伤患者进行跟踪观察,了解病情变化。

(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3)对烫伤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拔罐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2. 定期检查拔罐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 对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确保拔罐治疗安全。

4. 在拔罐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治疗。

5. 建立拔罐治疗档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

六、应急物资1. 清水、湿毛巾、无菌纱布或毛巾、止痛药物、急救箱等。

2. 拔罐设备、拔罐火罐、酒精棉球等。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八、预案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拔罐事故应急预案

拔罐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拔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拔罐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意外事故,包括但不限于:1. 拔罐部位感染;2. 拔罐部位烫伤;3. 拔罐部位出血;4. 拔罐部位过敏反应;5. 拔罐部位损伤;6. 拔罐部位皮肤坏死;7. 拔罐部位疼痛;8. 其他意外事故。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拔罐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事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组长:科室主任副组长:护士长成员:医护人员、相关管理人员2. 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拔罐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现场救治、事故调查、信息报告等。

组长:护士长副组长:主管护师成员:医护人员、相关管理人员四、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拔罐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安全、规范。

2. 对拔罐部位进行评估,确保患者无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症。

3. 选择合适的拔罐工具,确保拔罐工具清洁、无破损。

4. 在拔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5. 对患者进行拔罐前的健康宣教,告知拔罐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五、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拔罐事故后,立即停止操作,保护现场,避免事故扩大。

2. 确认患者意识、呼吸、心跳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3. 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了解病情,如有需要,立即联系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4. 对患者进行伤口处理,如有出血,立即进行止血。

5.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给予适当的休息和观察。

6. 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7. 按照规定程序,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六、后期处理1. 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确保病情稳定。

2.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3.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4.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 完善拔罐操作规程,加强拔罐安全管理。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拔罐疗法应急预案

拔罐疗法应急预案

一、拔罐疗法意外应急预案的目的1. 保障患者在接受拔罐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2. 及时发现并处理拔罐过程中的意外情况。

3. 预防拔罐疗法引起的并发症。

二、拔罐疗法意外应急预案的内容1. 拔罐前准备(1)检查拔罐工具,确保无破损、无污染。

(2)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体质,对不适合拔罐治疗的患者应予以排除。

(3)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拔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拔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操作者应掌握正确的拔罐手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2)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拔罐,给予适当处理。

(3)注意火候,避免烫伤患者。

3. 拔罐后的处理(1)拔罐后,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若出现水泡、淤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拔罐,给予适当处理。

(2)告知患者拔罐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沾水等。

(3)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 拔罐疗法意外情况的处理(1)局部皮肤烫伤: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然后涂抹烧伤膏或烫伤膏。

(2)局部皮肤感染:立即停止拔罐,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3)晕罐: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休息,给予吸氧、补充水分等支持治疗。

(4)水泡:用消毒针头将水泡刺破,然后用消毒棉球擦拭,涂抹烧伤膏或烫伤膏。

三、拔罐疗法意外应急预案的实施1.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拔罐技巧,了解拔罐疗法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2.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意识。

3. 建立拔罐疗法意外情况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4. 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以便应对突发状况。

总之,拔罐疗法意外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患者在接受拔罐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拔罐治疗的安全有效。

拔火罐应急预案脚本

拔火罐应急预案脚本

一、预案背景拔火罐作为我国传统民间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拔火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烫伤、感染等。

为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拔火罐意外事件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组织架构1. 应急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护理部、医政科、感染科、后勤保障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处置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相关医护人员为成员,负责具体实施应急措施。

3. 信息联络组:由信息科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及时收集、整理、上报相关信息。

三、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与报告- 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出现烫伤、感染等异常情况时,立即向应急处置小组组长报告。

- 应急处置小组组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

2. 应急响应- a. 初步处理- 立即停止拔火罐操作,将患者平移至安全舒适的位置。

- 对烫伤部位进行冷敷,缓解疼痛。

-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生命危险,立即启动医院应急预案。

- b. 医疗处置- 根据烫伤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

- 如烫伤面积较大,需进行清创、换药等操作。

- 如出现感染迹象,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 c.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安慰和鼓励。

- 协助患者了解病情,消除恐惧心理。

3. 信息上报- 应急处置小组组长将事件经过、处理措施及患者情况及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组长。

-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将事件情况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

4. 总结与改进- 事件结束后,应急处置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进行总结,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 将改进措施纳入医院应急预案,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拔火罐意外事件的能力。

四、注意事项1.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拔火罐,避免意外发生。

2. 患者在接受拔火罐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治疗风险,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3.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拔火罐操作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 医院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确保患者安全。

拔罐致烫伤应急预案演练

拔罐致烫伤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目的为了提高我单位对拔罐致烫伤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发生此类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降低事故造成的伤害,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演练背景近期,我单位在拔罐治疗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一名患者出现烫伤。

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提高应对能力,特开展此次应急预案演练。

三、演练时间2023年X月X日四、演练地点我单位拔罐治疗室五、参演人员1. 演练指挥组:负责演练的整体协调和指挥。

2. 应急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和伤员转运。

3. 医疗救护组:负责对烫伤患者进行现场救治。

4. 护理组:负责协助医疗救护组进行伤员救治和护理。

5. 消防组:负责现场消防和烟雾处理。

6. 演练观察组:负责观察演练过程,记录和评估演练效果。

六、演练流程1. 模拟事件发生- 拔罐治疗过程中,由于操作员操作不当,导致患者背部烫伤。

2. 报警与启动应急预案- 患者出现烫伤后,立即向演练指挥组报告。

- 演练指挥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 现场救援- 应急救援组迅速赶到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

- 医疗救护组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包括清洗烫伤部位、消毒、包扎等。

- 护理组协助医疗救护组进行伤员救治和护理。

4. 伤员转运- 将烫伤患者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域。

- 消防组对现场进行消防和烟雾处理,确保安全。

5. 后续处理- 医疗救护组对烫伤患者进行进一步治疗。

- 演练指挥组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七、演练步骤1. 模拟事件发生- 演练开始,拔罐治疗室正常进行拔罐治疗。

- 模拟操作员操作不当,导致患者背部烫伤。

2. 报警与启动应急预案- 患者出现烫伤后,立即向演练指挥组报告。

- 演练指挥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 现场救援- 应急救援组迅速赶到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

- 医疗救护组对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包括清洗烫伤部位、消毒、包扎等。

- 护理组协助医疗救护组进行伤员救治和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连续几次在同一部位拔罐, 在原有的罐口弧形线上, 容易起泡 ; 在贴过膏药,搽抹过活血止痛外用药物,做过热敷,红外线照射, 电疗,药物渗透等的部位拔罐, 容易起泡.
拔罐后起水泡的一些处理方法
1 如果是烫伤,水疱不大,按一般的烫伤处理即可,不必特殊治 疗,多可自行恢复好转。 拔罐起泡怎么处理
拔罐后起水泡的一些处理方法
1.罐子的负压吸引作用,局部
软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 发热、温暖、凉气外出、舒适感等,有的病证立即或渐渐减轻, 甚至完全消除。当然,上述感觉并非全部出现,依个体反应的不 同,出现的多寡显隐有别。留罐到一定时间(数分钟至十多分钟) ,或闪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软组织呈现潮红、紫红色(瘀斑 色),或出现丹痧(小点状,紫红色疹子),起罐后皮肤的这些变 化可能维持一至数天。这些,都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
2.异常反应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紧张,疼痛灼辣难忍,数分钟即起 水泡(也可能患湿气证),或于施术局部的远端感觉发凉、发麻、疼 痛等,均属异常反应。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病人心理反应过度。 (2)罐子吸力过大。 (3)施术时失误、灼伤皮肤,或皮肤本来就有伤口。 (4)所涂药物的刺激过强。 (5)罐口边缘过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状样凸 起或凹缝、凸痕,或病人皮肤干枯松弛 ( 如老年人 ) ,加 上医者上罐时可能旋转了手腕 ( 旋罐 ) ,使皮肤出现皱褶。 (6)吸罐时间过长,局部瘀血形成过多,隆起明显。 (7) 拔罐的局部有浅在的较大动脉分布 ( 如腹肌沟动脉、 足背动脉搏动处),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软组织紧张, 动脉受压而使血运受到影响,于是远端的组织出现缺血, 故出现发麻、发冷、疼痛等反应,甚至还会出现组织坏 死。
中医和西医可根据局部的反应情况来诊断和辅助诊断疾病。中 医认为,拔罐区出现水泡、水肿、水气过多者,揭示患湿气证。 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或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提示患 热毒证;身体不发热者,提示患瘀血证;皮色不变,触之不温者, 提示患虚寒证;微痒,或出现皮纹,提示患风证。有关刺络拔罐 吸出的液体,可表现不同的病情。一般认为:鲜血显示病情较轻, 黑血或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证,清水显示寒湿,血 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阶段。至于出血量 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轻重及转归。有些患者开始治疗时,出血 量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严重或风气盛的表现,随着治疗 次数的增加,瘀血逐渐被吸出,出血量才渐渐增多,但随着病情 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
拔罐意外
1.正常反应
2.异常反应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首先,酒精棉球别碰罐口。拔罐前,要先将罐中的 空气排出后才能形成负压使用。有的人用投火法,即用 棉球或纸蘸上酒精后投进去,但这比较容易起火。=在 家可用闪火法,用棉球蘸些酒精或白酒,把棉球点燃, 用镊子或钳子夹着放入罐中,三五秒后立即拿出来,这 样玻璃罐中氧气迅速消耗,形成真空,就可以直接拔罐 了。如果燃烧时间太长,空气会重新进去,没有负压产 生,就拔不起罐;若时间短了,空气没有消耗尽,同样 拔不起罐。
拔罐起水泡的原因与处理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以湿气最为突出。起泡也是一种邪 气外出的表现。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也是湿邪的表现。
拔罐起水泡的原因与处理
2、留罐时间有点长。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有 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 。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 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3、罐子温度较高,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时做闪罐,如果 造成罐体温度过高,这时留罐的话,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拔罐起水泡的原因与处理
4、部位的差异,同一个人拔罐,有的部位没问题,有的部位起泡 。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过重,超出了承受能力。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 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水泡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 ,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 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西医认为,拔罐区若出现微细出血,可作为诊断发疹性疾病 (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等)的依据之一,因为这些 疾病的发疹前期都发生毛细血管的损害。 若出现印痕黑晕,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叠,则为斑 疹伤寒的阳性反应,这种反应较变形菌微生物凝集反应或立克 次体凝集反应平均可提早2天出现,且阳性率高;出现很多大 水泡,提示有水液潴留,肢体有不明显的肉眼难以观察出现的 水肿症;呈现粉红色或无色斑,提示患有神经痛或高血压症; 呈现深紫色斑,并且在紫红色的印痕中间常出现黑褐色斑纹者, 提示患有肌肉风湿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若治疗过程中这些印 痕或斑纹逐渐减少,则提示病情减轻、好转或痊愈。
2、如果水泡较大且伴有疼痛,可在常规碘酒和酒精消毒后,用注 射器在水疱的边缘刺入将水抽出来,外涂碘伏,红霉素软膏等预 防控制感染。 日常合理饮食,保持局部清洁,避免不良刺激,必要时应用阿莫 西林等预防控制感染,具体应遵循临床医师的指导
拔罐后起水泡的一些处理方法
如果水泡不是很大,水泡没有破溃者,也可用以下中医外敷小验 方进行治疗: 1、食盐1份,凉开水2份。将盐放入水中,搅匀后将纱布浸入 ,然后敷于烧伤烫伤处,随时更换。 2、生大黄适量。将大黄研成细粉,加麻油适量,调成糊状, 涂于患处,用纱布包好,每日换药1次。 另外,起水泡的部位尽量不要用手触碰,穿宽松点的衣服不要让 衣物贴在患处,要清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2)虽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针刺那样强烈,但毕竟是穴位刺激。由于 存在着个体差异,各人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强弱不一,故对于饥饿 、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 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 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 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 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轻 轻压一下罐口缘的软组织,使软组织与罐口边缘间形成一个极小 的缝隙,若是用气嘴罐者,可稍旋松气栓螺帽,让少许空气进入 ,以减小罐内负压。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 ,是否需调整。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 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 ,以预防感染。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4)在施行针罐法时,如针口过于胀痛,或酸胀痛感向他处传感, 难以忍受,应起罐调整针的深度或刺向,待反应减轻后再进行拔 罐。 (5)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 的衣服纽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 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果 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 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 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 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 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
若在拔罐过程中,突然感觉心慌、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面色苍白 ,出冷汗,脉象微弱,或出现血压下降、肢体厥冷、二便失禁、休克等
症状,应立刻停止拔罐,将已经拔上的罐取下,协助患者平平躺,头部
稍低,注意保暖。轻者静养片刻,喝点温开水,即可恢复。重者以指掐 或针刺合谷、足三里、人中、内关等穴位,或是以艾灸百会、涌泉、关 元、气海等穴,如仍不缓解时,必须配合其他的急救措施。
莱城区人民医院
康复理疗科
拔罐疗法意外应急预案
前言
拔罐俗称“拔罐子”、“吸筒”,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是
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 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 、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 治疗。虽然拔罐的好处很多,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难免 会出现意外情况。
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 、心慌、恶心、呕吐、冒冷汗甚至晕厥等症状。 引起晕罐的原因为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 ,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引 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和刺罐法 时偶有发生。
3.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异常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 (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