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17.要挟(xié)18.郝叟(hǎo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21.糊涂(hútu)22.钥匙(yàoshi)23.强迫(qiǎngpò)24.膝(xī)头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 最后一课》课件(共5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 最后一课》课件(共54张PPT)

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
使人感到亲切。
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督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 人员。 诧异:觉得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惩罚:处罚。
责备:批评指摘。 惨白:文中指面容苍白。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1.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
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 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
甚至敬仰韩麦尔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
大”。 ③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 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 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 含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 他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法国 19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 年生于普罗旺斯。因为母亲酷爱读 书,受到熏陶,所以自幼展现出了 过人的聪慧。 1857 年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
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 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背景资料
1870 年,爆发了普法战争 —— 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 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维护法
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它是拥有完整
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

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系列课件】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28张)

【系列课件】语文七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28张)
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祖国永远 在一起,表明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 中的神圣地位。
比喻,表现作者对祖国文字、祖国 语言的热爱。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 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 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 渴望。
检测反馈达成
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 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 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 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 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我”的见闻感受
开端 一、上学路上
发展
(1-6)
1、上课之前
二、最后一课
(4-29)
2、上课之中
走组互助形成
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课文正是通过小__弗__郎__士_在最后一课 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韩__麦__尔_先__生__高度 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 国热情。
上课前,开课桌啦, 关课桌啦,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 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 在桌子上紧敲,“静 一点,静一点……” 平时,我迟到,会 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 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总结:
贪玩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心理描写)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
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 sǒu)膝头(xī)懊悔(ào)萨(sà)钥匙(yào)
挟(xié)惨白(cǎn)
(2)多音字辨析
(3)解词
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重点句子分析】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

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

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

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

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

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

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最后一课》是他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2)背景知识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

结果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

但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

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二部分(24~29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2)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写作特点
①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线索人物,通过他那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②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足以表现巨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暗示了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

③生动细致的描写
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课文写作特色】
1.通过描写言行,表达人物感情。

2.运用心理描写,揭示内心世界。

3.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

【课本习题提示】
一、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责备,决定逃学。

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1.描写韩麦尔先生不同寻常的服饰,表现他要告别祖国语言时的万分悲痛而又镇定的心情。

2.描写他的神态,可猜想到他告别与之相伴一生的母语而悲痛不已的心情。

3.描写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悲愤、无畏的心情。

三、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

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
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

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