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总体要素。
下面,我将从四个环节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重要性和特点。
一、生产环节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是首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然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劳动创造出新的产品。
生产环节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生产组织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环节的顺利进行是保证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
二、分配环节分配环节是将社会总产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生产单位和个人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资本家获得利润,国家用于税收和社会保障。
分配环节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通过合理的分配可以调节社会阶层的分化,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交换环节交换环节是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商品的价值通过买卖交换来体现。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商品的交换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形成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交换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通过交换,产品得以流通,为消费提供可能。
四、消费环节消费环节是社会成员使用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需求和享受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个人和家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消费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最终使用。
消费环节通过满足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直接影响了生产环节的再投入和再生产。
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得到最终实现。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生产环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分配环节和交换环节通过市场交易和收入分配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最终实现了再生产过程的持续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环节又反馈到生产环节,不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升级。
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密切关系是物质生产运作的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

试描述和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概念和内容,并加以评价。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为劳动雇佣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经济关系的总和,各经济关系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初期和中期主要是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后期相当一部分企业迅速转化为公司企业(法人企业),即股份公司。
自此,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法人企业成了资本主义各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要形式;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是在股份公司中,又是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并存。
还有国有垄断,出现了国有垄断资本。
促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不同分工的各行业、各部门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强,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却阻碍着这一发展进程:一方面独资经营和合伙经营一般来说限制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个别资本的有限性也防碍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
于是,股份公司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营形式。
另一重要原因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有了迅速发展。
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在所有制形式上便出现(或扩大)了国营经济、半国营经济和政府与私人共同经营的各种合营经济等,它们同股份公司互相渗透、交织发展。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变化体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2、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及产品和劳务的关系资本家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利益主体和生产经营的组织者。
垄断资本家阶级包括以下几个阶层:食利者阶层、股票持有者阶层、经营者阶层、领导阶层。
雇佣劳动者阶级,又称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

(一)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
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
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
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自然上扬。
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浅议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浅议马克思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以前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进行了批判性阐释,认为不管是消费、分配还是交换都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而绝不是一种并列的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生产”是“物质生产”而且是“生产一般”,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包括物质形式和社会形式。
因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都是这个“生产”的要素和内容。
关键词:物质生产;生产一般;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非常容易地误以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3)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每一方都在自己实现时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
这种结论的得出似乎很容易,因为:(1)消费生产着生产:产品在消费中才成其为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了生产的对象、动力、目的和生产者的素质。
(2)生产决定着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
然而,当“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大段阐述下变得显而易见时,马克思则表示这只是黑格尔主义者、社会主义美文学家、平庸的经济学家的一贯主张而已。
实际上,马克思并不是要否认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而是反对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没有差别的。
生产与消费除了具有上述的联系之外,还是相互对立的:首先,生产和消费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生产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
而“消费,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
其次,“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
”也就是说,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产品并不一定回到生产者手中,因为生产者在社会中并不是为了获得、占有产品而进行生产。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生产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
在生产的过程中,所用的劳动资料(生产原料)就是对其的消费,如何增加原料的利用率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运用怎样的原料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怎样生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原料的消费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以说生产和消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产品的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分配,生产决定分配。
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们以什么养的方式生产,就决定了以什么样的方式分配,我们平时所说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正是生产决定分配的体现。
所以说生产和分配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生产和交换之间,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因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
在生产的过程中,原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要获得原料,交换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同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要有参加生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这种交换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过程,因而包含在生产过程中。
所以说生产和交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彼此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
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
姓名:何洋
学号:3120141201221。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交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包括:(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
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包括:1、某种意义上,交换决定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生产的实现要靠交换完成)--市场调节换完成)--市场调节2、生产决定交换。
其作用表现在:(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分配;从分配方式上看,分配也由生产决定。
(以何种方式参与生产,就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何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出资者---分红,劳动者---工资)。
2、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资源分配(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 配决定着生产。
资源配置先于生产进行3、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
中央财经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

中央财经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生产四环节关系

【摘要】:社会生产作为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因此,无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或者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都要结合一定的生产力,研究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以前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进行了批判性阐释,认为不管是消费、分配还是交换都只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而绝不是一种并列的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生产”是“物质生产”而且是“生产一般”,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包括物质形式和社会形式。
因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都是这个“生产”的要素和内容。
关键词: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2)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非常容易地误以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1)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
(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分别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一、生产与交换:
(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若生产的是商品,则交换为商品交换,若生产的是非商品,则交换为非商品交换。
(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而交换越发展,市场越扩大,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2.生产与分配:
(1)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的产品,即为分配的对象,有了生产才可能有分配。
就分配的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其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其以什么方式参与分配。
(2)在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分配决定生产。
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3)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分配不仅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其决定了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
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够进行消费。
(2)消费决定生产。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系是起点也是终点。
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智力体力,这种消费是生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
产,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消费是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
(3)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
生产产品的同时,消费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智力与体力,即生产的同时在进行消费;劳动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补充了体力,得以继续生产,即消费的同时也在生产。
彭嘉欣
国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