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导学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热爱之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赏析本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于《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批注发,赏析本文文学性与科学性兼顾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圈点批注发、延伸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下作家法布尔笔下的《蝉》。
二、初读谈感受“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我们读这篇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圈划重点,然后开始自读。
(5分钟)谈感受:有意思、有趣味、细致,喜爱……(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先出示阅读提示作为前导,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本文的语言、作者的观察等方面。
自学前,要求先行,效率更高。
)三、再读细观察1.果然大作家魅力无限,看似一篇说明文大家也读出了无限趣味。
——法国戏剧家罗丹法布尔居然得到了这么高的评价,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探一探究竟,看看法布尔是不是真如此厉害!2.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艺术家特质。
艺术家会如何看?请你找一找,法布尔如何看?重点阅读文章第一部分。
学生自学3分钟。
请学生自主分享。
研究的习惯、准确的测量、同类的比较、精确的观察、艰辛的观察……讲学生找出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不但是用眼细致观察,还会用心带着坚持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
法布尔比美术家的观察更难更不易!(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一部分,能着重找法布尔如何看?体会法布尔科研的艰辛,观察的细致,从而发现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四、三读品语言作者赋予蝉人的心性和精神,读来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情感。
《蝉》导学案 (推荐)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无答案

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根底知识熟练朗读课文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 ,找出难读难写的字 ,并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 ?〔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读一读 ,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 "乐〞为线索 ,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 "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三、精读课文 ,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 "乐其乐〞 ?9.作者自号醉翁 ,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 "醉〞与 "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 "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 ,答复以下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 "醉〞与 "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 "而〞字 ,朗读时应分辨轻重 ,指出下边一句中 "而〞字哪个是轻读 ,哪个是重读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B、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 ,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 "乐〞字写 ,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 ,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
八年级上《蝉》导学案

《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疑难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作家小思。
3、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相信你的知识最广泛)
2.这些字词你认识吗?借助工具书,动手查一查。
收敛.()颤.动()聒聒
..()宽恕.()
还有哪些生僻字词你不认识,写来看看:
3.这些词语的含义你了解了吗?动手写一写。
收敛聒聒宽恕
还有哪些词语的含义你不懂,动手查一查:
4.熟读课文,看看本文用了什么写法?
5.尝试找出文章的文眼,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坚信自己,我真行!)
6.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语句是你最喜欢的,请摘抄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文中哪些语句是你不明白或不理解的,请摘录出来,随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8.完成课本第102页第三题仿写作业。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蝉(导学案学生版)

第21课《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梳理说明思路。
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
3.感受作者人文情怀,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重点难点】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
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感受作者人文情怀。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无法效仿的观察家”(达尔文语)。
他的著作《》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史诗》《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2.作品简介《昆虫记》被誉为“”。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
作者法布尔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
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
3.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
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
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轧.()暴.晒()隧.道()毫无顾忌.()鳍.()恶.劣()罅.隙()一无所知.()蚋.()折.皱()纤.维()不怀好.意()窠.()防御.()联.结()无动于衷.()钹.()跳蚤.()地穴.()懒.洋洋()辙.()黏.土()寻觅.()喧嚣.()理解词义:喧嚣:罅隙:徘徊:毫无顾忌:不怀好意:无动于衷:第一课时活动一:蝉之印象1.默读课文,浏览全文,结合课文中对蝉的描写,试着用“我发现蝉(很)”的句式来发言,说说你对蝉的印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3、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4、默读课文,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
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具准备1、搜集蝉的资料和。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介绍蝉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作者小时候通过捉蝉,了解蝉的叫声响亮的原因。
第二段(第4至6自然段)写作者通过捉蝉的游戏知道蝉的幼虫是什么样子。
第三段(第7至9自然段)写作者通过读书,知道更多蝉的知识,了解蝉的一生。
第四段(第10段)写作者对蝉的描绘和称赞。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
第21课 《蝉》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1课《蝉》预习导学案1.了解蝉的特征和生命简史,把握蝉的习性,梳理说明思路。
(重点)2.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
(重点)3.感受作者人文情怀,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著有《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这部昆虫学著作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二、四部分。
王大文译。
有删改。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实质上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中国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
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二、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定义:科学小品文,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章。
内容: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是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
它短小精悍,资料可靠,数据确凿,玲珑活泼,通俗生动,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引资料。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1、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难点)3.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
(重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提问1: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 ,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 ,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建穴,第57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 ,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 ,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 ,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______《蝉》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班级_____姓名_______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语言。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2、学习通过细致观察,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兴趣。
二、学习重点:1、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语言。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兴趣。
三、学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法布尔,世界着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
代表作,又名《》,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
雨果称他为“”。
他的渊博知识,得益于他的刻苦自学。
由法布尔故事,我们应有所启迪:自学也能成才。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音乐”、“”。
作者通过对蝉认真观察15年之后才写出本文的。
可见他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
2、体裁:科学小品,又名,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说明文体。
它既有,又有。
(文艺性说明文如《》)3、生字词学习金蜣()窠()墁()罅隙()蚋()鳍()4、课文剖析根据文本的内容,提取相关信息。
说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活动情况及其所经历的时间。
明确:成虫产卵——孵化后幼虫出壳——即刻蜕皮——半小时至两天幼虫落地——立刻寻觅地下藏身处——几分钟后钻进地里——在地下生活四年——夏至前后从地面圆孔爬出——寻找蜕皮地点——爬上树枝等处——约半个小时蜕掉身上的皮——约三个小时后成虫离枝飞去——不到五个星期成虫交配、产卵后死亡。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2、蝉为什么要产大量卵?3、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4、从文章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三)拓展延伸深海呼吸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
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
潜不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
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中。
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在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处高。
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
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
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产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
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是,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
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
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肮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
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
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机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
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
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
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行血液。
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1.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2.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储存于肌肉中。
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四)当堂测试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曝.晒(pù) 金蜣.(qiāng)隧.道(suì) 汁.液(zhī)B.支撑.(chēng) 估量.(liàng) 臃.肿(yōng)罅.隙(xià)C.刹.那(chà) 翘.起(qiào) 纤.维(xiān) 狭窄.(zhǎi)D.牲畜.(chù) 轧.碎(yà)鳍.状(qí) 黏.土(niá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蝉喜欢顶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B.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C.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D.什么样的歌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幼虫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缝隙)B.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什么也不知道)C.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指对不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关心,处处关心。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
(声音嘈杂)4.下列词语填入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了我门前的树。
我要()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
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
A.占据观察牢固往往B.占领考察坚固常常C.占领观察牢固往往D.占据考察坚固常常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机电专业的刘华学习专业技能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B.张刚看到父亲举起扫帚就要打下来,他早把一切置之度外....,一个箭步冲出了屋子。
C.小张说话漫无边际....,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D.刘娜迷上了言情小说,整日被弄得神魂颠倒....。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巴西队的小罗纳尔多,这个名字对一般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球迷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
B.昨日,已逝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追思会在台北举行,参加这次追思会的有一位来自大陆的特殊祭拜者,曾在《城南旧事》中扮演“小英子”的女演员沈洁。
C.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时候,能不能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7.下列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A.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
B.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出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C.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D.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8.下列各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
B.那空壳仍挂在树枝上,有时竟能保持一、两个月之久。
C.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D.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寻找适应的地点——一颗小荆棘、一丛百里香、一根野草杆、或者一条灌木枝——蜕掉身上的皮。
9.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本文在写法上最显着的特点,是在说明中运用文艺描写的手法。
B.把蝉的生活和形象写得亲切生动、活泼有趣。
C.课文对蚋产卵受到蝉侵害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
D.对蝉脱壳一段的描写连用了八个动词,仿佛八幅精彩画面,把一个活生生的蝉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五、总结反思总结1、说明顺序:倒叙。
幼虫→成虫→产卵→幼虫(顺序。
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
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2、课文主旨: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抒发了作者对蝉的讴歌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3、写作特色(1)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语言准确明晰。
例如: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把握”“钩住”“挂”)。
反思: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兴趣,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